保存桌面快捷方式 - - 设为首页 - 手机版
凹丫丫旗下网站:四字成语大全 - 故事大全 - 范文大全
您现在的位置: 范文大全 >> 报告总结 >> 调查报告 >> 正文

省文化与旅游产业发展调研报告


十一五”文化产业发展规划,计划与2010年,文化产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上升到7。湖南省统计局运用投入产出法预测到2010年湖南文化产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为5.1,实际上,2006年已经达到4.5。我们乐观的预测2007年湖南文化产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为4.7,而2007年湖南GDP正常增长不低于9,即7832.42亿元人民币,那么文化产业增加值相应将达到368.12亿元人民币。
以上两种预测方法取平均值,2007湖南文化产业增加值将达到375.29亿元人民币。

(三)横向比较

中部是华夏文明发祥地,具有悠久而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中部六省横穿长江、黄河两大流域,地域文化丰富多彩,如:河南的中原文化,湖南、湖北的湘楚文化,安徽的徽文化,山西的晋文化,江西的红色文化和道教文化,各省文化与旅游产业资源十分丰富、各有千秋。但经过短期的市场经济洗礼,各省的文化和旅游产业发展水平拉开了一定的差距。
首先从发展综合指数的比较中不难发现,湖南和湖北文化与旅游综合发展水平排在前列,分别达到0.615和0.612,高出全国平均发展水平6.6;河南0.578,与全国平均相同;其他3省低于全国平均发展水平5.72以上(详见表15-2)。值得注意的是,湖南2个单项指标低于全国平均水平,即电视人口覆盖率X3和农村恩格尔系数X6;另外,湖南2005年人均旅游收入只有673元,在中部排在第五,仅高于安徽。
其次,6省文化产业占GDP的比重差异明显。对比2005年数据,6省文化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按大小排列如下:湖南4.2,河南3.2,湖北3.1,山西2.2,江西2,安徽1.8。文化产业增加值超过100亿的有河南、湖南和湖北。按照国际惯例,超过GDP5的产业才称得上是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那么中部没有一个省的文化产业具备支柱产业的特点,不过湖南离该标准最近。
第三,6省文化与旅游产业发展速度不一。湖南旅游发展速度排第4,文化增加值速度排第2。“十五”期间,GDP递增速度排序结果是:江西12.38,山西11.78,河南11.38,湖南10.24,安徽10.2,湖北10.1。2005年旅游收入增长速度排序是:山西41.4,江西32.9,河南26.4,湖南22.1,安徽16.1,湖北14.4;文化产业增加值递增速度排序:河南26.7,湖南22.3,湖北11.8,山西11.6,江西10.8,安徽7.8。

表15-22005年中部6省文化与旅游产业发展指数比较(目标参照法)
指数项湖南河南湖北江西安徽山西全国平均
X10.6710.5800.5550.3130.2470.4550.500
X20.6740.8190.7470.7420.4740.8700.404
X30.9240.9620.9990.9540.9500.9580.958
X40.5260.3800.4530.3950.4390.2680.454
X50.3500.2100.3860.2990.2750.1290.268
X60.7690.8810.8490.8150.8790.9050.877
X70.9680.9820.9500.9410.9780.9960.900
发展综合指数0.6150.5780.6120.5410.5440.5330.577

数据来源:依据国家统计局数据计算得出

三、2007年湖南省文化旅游产业发展对策

文化和旅游是21世纪经济发展最大的亮点,也是湖南经济崛起最后一次机会。我们必须抓住机遇,进一步解放思想,深化文化体制机制改革,持续保持文化及旅游产业发展步伐。针对上述分析的4个问题和发展速度减缓的趋势,2007年应重点采取如下对策,以解决目前存在的关键问题。

1、抓紧落实2006国务院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意见,政事、政企彻底分开,完成“办文化”到“管文化”的职能转化。
建立以市场为主导的文化体制,是我国深化文化体制改革的大方向。坚持这个方向,就是要把那些仍然停留在“计划”的思维模式转变为“市场”的思维模式。过去那种等靠要的行政事业发展模式无法在竞争国际化的大环境里有效释放人的文化创造力,最好的文化产品一定是在市场竞争机制下生产出来并流行于市场,为媒体等社会潮流的引领者认知和接受,继而影响大多数民众。2006年,湖南以长沙市为试点启动了文化事业单位的人员聘用、岗位管理和内部分配等三项人事制度改革,其效果有待求证,因为没有跟政府财政断奶的事业单位人,本质上始终是端着钢饭碗,任何改革措施对“钢饭碗”刺激是极其有限的。因此,要使文化体制改革收到实质性成效,2007年的重要改革对策就是政事、政企彻底分开,使文化事业单位面向市场而不是政府,政府行政部门要帮助事业单位稳步走向市场而不是随手不管;通过市场化商业运作模式,完成政府部门从“办文化”到“管文化”的职能转化。建议具体行动:一是探索建立党管方针政策、人大立法规范、政府依法行政、社会自治自律的新型文化管理体制,二是对于公益性文化单位,如公共图书馆、博物馆、群艺馆、科技馆等,政府可改变“投入”机制和方式,以实现变“办”为“管”的半市场化改革;三是对于准公益性文化单位,如表演团体、艺术院校等经营性单位,可实施企业化改造,给予一次性的财政支持和长期税收优费政策,实现市场化商业运作。

2、制定和完善文化产业发展政策体系,提高文化旅游产业赢利能力,吸引文化投资。
产业政策是经济结构调整的重要手段。文化与旅游产业成为21世纪新经济最大亮点在于它的低能耗和绿色环保。按照国家科学发展战略要求刚性指标,湖南在未来的4年中要将能耗降低到每万元GDP1.12吨标准煤(2005年是1.4),污染物排放总量要减少10,任务还十分艰巨。发展文化产业十分有利这一战略目标和刚性任务的完成。文化与旅游产业的发展源不外乎两条:内生和外引。内生需要一整套的产业激励政策和鼓励文化消费政策,就会有效释放文化创造力;外引——尤其是引进战略投资者,需要改善投资环境,限制过度竞争,确保产业的长期赢利能力。河南的做法就值得我们借鉴:截止2005年底,河南省发改委、财政厅、国税局、地税局等21个政府职能部门,制定、出台了22个支持文化产业发展和文化体制改革的配套政策,在资金投入、资产处置、收入分配、劳动保障、法人登记、税收减免、人员分流、离退休人员安置等方面提供了可操作性强的政策支持。

3、做强文化中心城市的同时,注重开发农村文化旅游产业和市场,突出民族文化特色。
启动以长沙为核心的文化中心城市建设,主要是按照湖南“十一五”文化产业发展规划的“一区三带”战略,加大文化重点工程的投入。湖北准备用73亿元打造15个文化产业园,形成清江巴土民族民俗文化带、武当神农两山文化带、鄂东南红色文化带和三国文化带,以赶超湖南;云南的乡村民族特色文化产业投入少、见效大,成为7大文化产业支柱之一,如丽江将世界文化遗产“丽江古城”与世界自然遗产“三江并流”完美结合,打造了世界级旅游品牌。而湖南“十一五”计划中,长沙中心文化区只有12个小的重点文化工程项目。这显然对保持湖南在中部的文化产业领先地位不利。因此,2007年要在加大长沙市文化产业投入的同时,加快三个文化特色带(京广线、潇湘流域、大湘西)的开发建设。尤其是注重开发农村文化与旅游产业和市场。湖南有丰富的乡村民族文化资源,应尽早尽快地开发以乡村文化和民俗文化为底蕴,生态文化、休闲文化为潮流的乡村特色文化旅游产业链,打造节能、绿色、高效的文化产业新基地。

4、重点扶持核心文化企业集团,培育文化旅游产业的国际竞争力。
当今世界文化市场四分天下:美国占有市场总额的约43%,欧洲34,亚洲、南太平洋国家19%,其他国家占有剩余的4份额。美国文化抢占中国市场的代表作被概括为“3大片”:硅谷“芯片”、好莱邬“大片”和麦当娜“薯片”;日本文化产品抢占中国的市场销售额最大的是动画片;韩国则抢占了中国的“青春偶像片”市场。发达国家依仗自身雄厚的经济实力,掌握文化产业的话语权和规则制定权,逐步推动全球文化产业向垄断化、规模化和高投入、高科技化发展同时,通过在全球推行新自由主义,来兜售本国的文化制品,贩卖其生活形态,试图侵入中华民族和其他民族的文化内核。因此,文化产业的国际竞争力关系到国民经济和民族文化双重安全。
湖南省委书记、省人大常委会主任张春贤同志说过“产业格局的建立要有国际视野,要打破行政区划和行业的限制,做大做强现有的8个文化产业集团,同时组建一批跨地区、跨行业、跨所有制的文化产业集团,打造文化产业的航空母舰,不断增强我省文化产业抵御国际风险的能力。”湖南文化与旅游产业参与国际市场竞争是发展战略的需要,也是文化安全的需要。提升湖南文化产业国际竞争力的方略有二:一是打造文化产业的“航空母舰”,培育能进入世界财富500强的文化企业集团,获得参与国际市场竞争的话语权。但必须意识到将湖南8个文化集团捆绑也抵不过美国文化巨鳄AOL时代华纳公司的1/100!即便将中部6省的文化产业增加值都加起来(136.5亿美元),也不及AOL时代华纳公司2005年市值的1/10!AOL时代华纳实际上是一个航空母舰群。因此,必须打造高效率的“航空母舰”,才能以小胜大。二是构建集群式创新能力,培育文化产业整体竞争力。湖南文化产业除了出版集团、广电集团等8强外,余下的全是中小企业。后者具有极大的创新活力,但缺乏创新规模经济性(RoyRothwell1993),虽然散在的小企业所组成的产业无法形成整体竞争力,但可以通过推动文化产业集群化,构建集群式创新,既保持中小企业的创新活力,又促进中小企业创新能力的集成,从而实现创新规模经济性。这样,就好象将整个文化产业变成一个拥有文化创新力的高效的巨无霸,必形成文化产业的国际竞争力。

5、产品文化和创意文化并举,文化创新和文化传承并重。
文化创意是指依靠创意人的智慧、技能和天赋,借助于高科技对文化资源进行创造与提升,通过知识产权的开发和运用,产生出高附加值产品。文化产业是创意的产业、内容的产业,但又离不开传统文化尤其是实物文化资源的积累。文化产业发展要处理好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建设的关系,即产品文化和创意文化并举,文化创新和文化传承并重。上海是中国文化创意产业发展最早的地区,上海的影视业、出版业、时尚设计、广告业等行业曾一直处于全国领先地位,2006年的文化创意产值占GDP的7.5;首都北京2005年文化创意产值达960多亿元,占北京市GDP的14%以上。湖南目前文化创意产值只占GDP的2.5。因此,在优先发展旅游、出版、影视等支柱行业的同时,特别重视湖南在全国的动慢优势地位发挥,努力培养动慢专业人才,举全省之力扶持动慢创意,加快建设以动画片为核心的全国动慢产业基地,形成文化创意产业的集群发展和规模效应,成为中国动慢艺术的集散地!

6、始终坚持文化与旅游发展互动策略:在旅游发展中注重增加文化的含量,文化发展要为旅游发展增强后劲,优化资源整合,促进品牌提升。
文化和旅游对国民经济具有推动作用。但有一个条件:只有文化和旅游的互动融合才会有效协调带动国民经济及地区间的和谐发展,产生加速度,形成核心力。2006年湖南的旅游收入中文化价值比重偏低,多数旅游产品和服务的文化含量不足、品位不高,特色文化旅游品牌不多,影响了湖南旅游发展后劲和文化旅游前景。
中部地区的河南和江西,旅游发展就明显带有文化互动的特性,特别是2005年河南的旅游总收入和增长速度分别达到800.2亿元和26.4,总收入是湖南的1倍。同期江西旅游旅游收入增长速度32.9,比湖南多10.8。江西“十一五”旅游规划把整合井冈山“革命摇篮”的历史文化资源为重点,提出红色旅游强省战略,使2010年红色旅游综合收入达到300亿,占旅游总收入的40。湖南能与井冈山红色旅游发展抗衡的只有张家界生态旅游。“十一五”期间,整合湘西民族文化和生态资源与一体,促进张家界旅游品牌国际名牌化,将是湖南旅游与文化互动融合发展的重大工程,建议加快湖南本土文化与生态旅游、乡村旅游的综合研究开发,加快建设湘江生态经济带文化旅游项目和省内其他高品位的文化旅游链。用文化旅游带动湖南休闲产业、休闲经济的生动化。作者单位:湖南省社会科学院


参考文献:
1、马勇,《实现文化大省到文化强省跨越若干问题的思考》,湖南统计网,2006年6月3日
2、刘鸣泰,《湖南出版产业发展状况与发展思路》,中国出版网,2006年5月12日
3、孙安民,《北京文化产业现状与发展对策》,北京日报,2006年2月8日A4版
4、佚名,《云南民族文化和娱乐产业发展对策》,云南网WWW.YUNNAN.CN,2004年5月21日
5、刘新荣,《湘西土家族,苗族服务文化的生态属性》,船山学刊,2005/2期,第147-148页
6、刘新荣,《论少数民族文化创新与湘西旅游核心竞争力》,企业技术开发,2005/11期,第87-89页


《省文化与旅游产业发展调研报告(第4页)》来源于网,欢迎阅读省文化与旅游产业发展调研报告(第4页)。Hzq


《省文化与旅游产业发展调研报告(第4页)》
本文链接地址:http://www.oyaya.net/fanwen/view/43580.html

★温馨提示:你可以返回到 调查报告 也可以利用本站页顶的站内搜索功能查找你想要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