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乡一体化发展调研报告
医疗卫生机构156个。其中县级医院3个,乡镇卫生院20个,医护人员1757人,医疗床位1095张。每千人拥有医生数2.2人,床位4.6张,初步形成了三级预防保健网络。但对照全面小康社会的标准衡量,上述指标中大部分都存在差距。
5 、基础设施条件逐步改善,对经济社会发展的承载能力不断增强。在城市,重点完 成了道路交通、休闲广场、污水处理、供水供暖、绿化亮化,以及城市电网改造、住宅小区建设和工业园区的“五通一平”工程。其中,新建拓建道路78公里,城区道路总面积达到了302.3万平方米;开辟公共休闲广场9处,总面积达到了18.5万平方米;新建公共汽车站3处,公交候车亭27个,开通了10路城市公交;新建自来水厂2座,日供水能力达到了18.4万吨;新建污水处理厂1座,日处理污水能力达到2.9万吨;建成集中供暖站93处,供热总面积达到了291万平方米;城区绿化覆盖率达到了24%,人均公共绿地面积达到了5.8平方米;开发建成标准化住宅小区40个,城市人均住宅面积达到了18.4平方米。在农村,累计投资1.5亿元完成了农村电网改造,投资508万元初步完成了农村公路客货运“村村通”工程,投资1300万元配套完善了六个建制镇的基础设施,投资2.03亿元完成了180项骨干水利工程,投资4350万元完成了33项生态治理项目。城乡基础设施条件逐步得到了改善。
总结分析近五年发展的情况,我们认为,自1998年以来,随着我区产业化、工业化、城市化的相继起步,城乡各项改革逐步深化,对外开放程度逐步提高,城乡交流合作日益加强。特别是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确立“五个统筹”的发展方针以后,在这种大背景的影响和推动下,全区上下统筹发展的意识逐步增强,城乡经济社会开始进入了相互渗透、融合发展的萌芽时期,突出表现在五个方面。
一是人口城市化的趋势日益明显。最近五年,全区常住人口增加2万人,增长了6.2%。城市常住人口增加2.6万人,增长了27.7%。其中,城市人口自然增长3300人,固化外来人口8700人,转移农村人口1.4万人。2003年人口城市化率达到了40.5%,比1998年提高了11.3个百分点。这表明城市聚集人口的能力在不断增强,农民追求城市生活的愿望非常强烈。
二是城乡产业融合发展的趋势日益明显。从城市工业和乡镇企业发展的情况看,随着城镇工业园区的兴起,大批企业项目突破区域限制向园区集中,以往乡镇企业与城市工业分割运行的局面被打破,城乡工业发展的关联度逐步加深。从第三产业发展的情况看,在城市批发市场为农村市场供给商品的同时,大批农村劳动力涌入城市从事三产,逐步使城乡商贸、服务融为一体,形成了城乡产业融合发展的格局。
三是城乡发展互为依托的趋势日益明显。集中表现在农村主导产业为城市提供原材料,支撑着城市工业的发展。一方面,农村为城市建设和发展提供了土地、农产品、劳动力资源,逐步拉长了城乡产业链条,形成了贸、工、农一体化发展的格局。另一方面,城市为农村的发展提供了资金、技术和人才,随着城市人流、物流和信息流向农村的逐步扩散,发达的城市文明在不断影响着农村。由此可见,城乡发展已紧紧交织在一起,互为依托的局面正在形成。
四是统筹城乡基础设施建设的趋势日益明显。据不完全统计,1999年,各级政府投入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的资金为5008万元,投入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资金为550万元,城乡基础设施建设投入比为9:1;2003年投入城市基础建设的资金为2.5亿元,投入农村基础建设的资金为1.1亿元,城乡基础建设投入比为2.3:1。城乡基础建设投资的年均递增率分别为49.5%和111%。这表明,近年来随着城市基础设施的不断完善,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也被逐步摆上了重要议事日程,投入力度在逐年加大,统筹建设的趋势比较明显。
五是城市文明加快向农村扩散的趋势日益明显。近几年来,随着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城乡文化相互渗透,科技、信息交流日益广泛,资源共享程度逐步提高,不仅加快了城市文明的扩散和传播,也带动了农民思想观念的转变。农村的生活习惯、生活方式在逐步发生变化,农民的法制意识、健康意识、保障意识和追求丰富精神文化生活的愿望都在进一步增强。
从以上分析可以判断,我区随着城乡产业的逐步融合,经济领域二元结构的矛盾趋缓,统筹理念开始向社会发展领域延伸,城乡二元结构逐步突破的趋势初步显现。通过近些年的改革和发展,不仅为推进城乡一体化创造了条件,也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二、城乡发展中存在的差距和问题
1、城乡经济发展上的差距。由于受体制、机制的约束,城市、农村在资源配置和收益分配上不平等。特别在二、三产业发展过程中,城市聚集了各类城乡资源要素,并取得了较好的收益。而农村只是廉价提供土地、农产品和劳动力等基础性资源,大量的收益最终落在了城市,从而导致城市和农村发展不平衡,城乡经济二元结构特征还很明显。近五年来,全区农业增加值增长了35.4%,年均递增率只有6.3%;工业、建筑业增加值增长了65.2%,年均递增率达到了10.6%;第三产业增加值增长了161.2%,年均递增率达到了21.2%。由此可以判断,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增长明显慢于城市。
2、城乡居民收入上的差距。2003年,城市居民可支配收入人均达到了7582元,农民人均纯收入只有3810元,城乡居民收入比例由1998年的1.6:1扩大为2:1。同时,有12个乡镇的农民人均纯收入低于全区平均水平,还有9% 《城乡一体化发展调研报告(第2页)》
本文链接地址:http://www.oyaya.net/fanwen/view/44006.html
5 、基础设施条件逐步改善,对经济社会发展的承载能力不断增强。在城市,重点完 成了道路交通、休闲广场、污水处理、供水供暖、绿化亮化,以及城市电网改造、住宅小区建设和工业园区的“五通一平”工程。其中,新建拓建道路78公里,城区道路总面积达到了302.3万平方米;开辟公共休闲广场9处,总面积达到了18.5万平方米;新建公共汽车站3处,公交候车亭27个,开通了10路城市公交;新建自来水厂2座,日供水能力达到了18.4万吨;新建污水处理厂1座,日处理污水能力达到2.9万吨;建成集中供暖站93处,供热总面积达到了291万平方米;城区绿化覆盖率达到了24%,人均公共绿地面积达到了5.8平方米;开发建成标准化住宅小区40个,城市人均住宅面积达到了18.4平方米。在农村,累计投资1.5亿元完成了农村电网改造,投资508万元初步完成了农村公路客货运“村村通”工程,投资1300万元配套完善了六个建制镇的基础设施,投资2.03亿元完成了180项骨干水利工程,投资4350万元完成了33项生态治理项目。城乡基础设施条件逐步得到了改善。
总结分析近五年发展的情况,我们认为,自1998年以来,随着我区产业化、工业化、城市化的相继起步,城乡各项改革逐步深化,对外开放程度逐步提高,城乡交流合作日益加强。特别是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确立“五个统筹”的发展方针以后,在这种大背景的影响和推动下,全区上下统筹发展的意识逐步增强,城乡经济社会开始进入了相互渗透、融合发展的萌芽时期,突出表现在五个方面。
一是人口城市化的趋势日益明显。最近五年,全区常住人口增加2万人,增长了6.2%。城市常住人口增加2.6万人,增长了27.7%。其中,城市人口自然增长3300人,固化外来人口8700人,转移农村人口1.4万人。2003年人口城市化率达到了40.5%,比1998年提高了11.3个百分点。这表明城市聚集人口的能力在不断增强,农民追求城市生活的愿望非常强烈。
二是城乡产业融合发展的趋势日益明显。从城市工业和乡镇企业发展的情况看,随着城镇工业园区的兴起,大批企业项目突破区域限制向园区集中,以往乡镇企业与城市工业分割运行的局面被打破,城乡工业发展的关联度逐步加深。从第三产业发展的情况看,在城市批发市场为农村市场供给商品的同时,大批农村劳动力涌入城市从事三产,逐步使城乡商贸、服务融为一体,形成了城乡产业融合发展的格局。
三是城乡发展互为依托的趋势日益明显。集中表现在农村主导产业为城市提供原材料,支撑着城市工业的发展。一方面,农村为城市建设和发展提供了土地、农产品、劳动力资源,逐步拉长了城乡产业链条,形成了贸、工、农一体化发展的格局。另一方面,城市为农村的发展提供了资金、技术和人才,随着城市人流、物流和信息流向农村的逐步扩散,发达的城市文明在不断影响着农村。由此可见,城乡发展已紧紧交织在一起,互为依托的局面正在形成。
四是统筹城乡基础设施建设的趋势日益明显。据不完全统计,1999年,各级政府投入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的资金为5008万元,投入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资金为550万元,城乡基础设施建设投入比为9:1;2003年投入城市基础建设的资金为2.5亿元,投入农村基础建设的资金为1.1亿元,城乡基础建设投入比为2.3:1。城乡基础建设投资的年均递增率分别为49.5%和111%。这表明,近年来随着城市基础设施的不断完善,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也被逐步摆上了重要议事日程,投入力度在逐年加大,统筹建设的趋势比较明显。
五是城市文明加快向农村扩散的趋势日益明显。近几年来,随着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城乡文化相互渗透,科技、信息交流日益广泛,资源共享程度逐步提高,不仅加快了城市文明的扩散和传播,也带动了农民思想观念的转变。农村的生活习惯、生活方式在逐步发生变化,农民的法制意识、健康意识、保障意识和追求丰富精神文化生活的愿望都在进一步增强。
从以上分析可以判断,我区随着城乡产业的逐步融合,经济领域二元结构的矛盾趋缓,统筹理念开始向社会发展领域延伸,城乡二元结构逐步突破的趋势初步显现。通过近些年的改革和发展,不仅为推进城乡一体化创造了条件,也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二、城乡发展中存在的差距和问题
1、城乡经济发展上的差距。由于受体制、机制的约束,城市、农村在资源配置和收益分配上不平等。特别在二、三产业发展过程中,城市聚集了各类城乡资源要素,并取得了较好的收益。而农村只是廉价提供土地、农产品和劳动力等基础性资源,大量的收益最终落在了城市,从而导致城市和农村发展不平衡,城乡经济二元结构特征还很明显。近五年来,全区农业增加值增长了35.4%,年均递增率只有6.3%;工业、建筑业增加值增长了65.2%,年均递增率达到了10.6%;第三产业增加值增长了161.2%,年均递增率达到了21.2%。由此可以判断,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增长明显慢于城市。
2、城乡居民收入上的差距。2003年,城市居民可支配收入人均达到了7582元,农民人均纯收入只有3810元,城乡居民收入比例由1998年的1.6:1扩大为2:1。同时,有12个乡镇的农民人均纯收入低于全区平均水平,还有9% 《城乡一体化发展调研报告(第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