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原保护与建设工作汇报
兴安盟草原鼠虫害预警体系简介
一、基本情况
我盟天然草原面积4551万亩,草原不仅是兴安盟畜牧业发展的基础和广大农牧民赖以生存的生产资料,而且是兴安盟最大的陆地生态系统和天然生态保护屏障。加强草原保护对维护我盟生态安全、促进经济发展、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目前我盟的草原鼠虫害预测预报工作,存在着鼠虫害常发区分布不均匀、受自然条件影响严重、时间和空间上分布差距大、监测任务重、从事预测预报工作的专业技术人员少、资金严重不足等问题,为了切实做好草原鼠虫害的早期预警和中长期预测预报工作,根据国家总站及自治区草原站的要求,结合我盟实际,盟草原工作站2007年开展草原鼠虫害预警体系建设,成立了草原鼠虫害预警监测中心,建立了农牧民测报网络。测报网络覆盖全盟六个旗县市,设立145个观测区,确定农牧民测报员145人,旗县市级测报联络员30人,重点控制面积1630万亩,包括草原蝗虫常发区、草地螟发生区、草原鼢鼠重点防治区、黄鼠重点防治区和长爪沙鼠发生区。
二、预警体系特点
1、在草原鼠虫害农牧民测报网络建立的过程中,充分考虑我盟所处的特殊地理位置,分布区域地形复杂等因素,在确立观测区时,每个测报点都经过外业实地勘察,尽量避免围栏、山沟、分水岭等地形因素对测报员观测的影响。观测区面积没有固定10万亩,而是在7-17万亩之间,主要取决于草场类型、植被特征和地形等因素。
2、在测报员的选择上采取了以农牧民为主,嘎查领导和乡镇畜牧工作人员相结合的原则;并根据实际工作需要,确定了旗县联络员和苏木负责人,苏木负责人主要负责所在苏木测报点的建设管理和测报员的调整;旗县联络员负责与农牧民测报员的沟通和联系, 及时、准确的把测报员上报的信息整理、核实、实地调查并上报给盟预警中心。
3、145个测报点统一编号,制作发放农牧民测报点牌匾、观测区示意图、工作职责和观测记录本等测报工具。苏木负责人负责发放测报点建设的相关物品,测报点上牌,观测区示意图、工作职责等在测报点内的统一摆放工作,以确保测报点的规范建设。
4、为了进一步确保预报网络的正常有效运转,把农牧民预测预报网络中每个环节进一步细化,做到责任明确,工作规范。明确了旗县联络员、农牧民测报员工作职责、工作流程,技术规程,制定了测报员奖评办法,通过各种途径,做到盟、旗、苏木、农牧民测报员的规范化管理。
5、监测的内容在草原鼠虫害监测的基础上增加草原有毒有害植物的测报。通过对有毒有害植物的监测,为畜牧业生产、草原建设和草原生态治理等工作提供信息。
三、草原鼠虫害预警监测网络运行流程图
沟通
协调
农牧民测报员的日常测报工作主要是了解观测区域的基本情况,负责采集、记录鼠虫情原始信息,并上报于旗县联络员,当发现突发情况时,及时与旗县联络员取得联系。
旗县负责人负责对农牧民测报员上报的原始信息进行核实、分析,在进行实地调查后整理上报于盟预警中心。每个测报点的信息资料登记备案,盟预警中心随时可以通过电话对测报地区进行监测。
四、加强农牧民测报员培训
从预警体系建立以来已开展了三期农牧民测报员培训班,培训班分别邀请自治区、兄弟盟市及盟内植保方面专家授课,培训内容包括农牧民鼠虫害测报网络运行方法、在草原鼠虫害预警体系中所占的重要地位、草原鼠虫基础知识、外业实地调查的方法以及农牧民测报员观测记录本的填写等等。
培训班邀请了当地电视台、电台和报纸等新闻媒体进行了大量宣传和报道,让更多的人了解草原工作,争取全社会对草原植保工作的支持和关注,对进一步推进兴安盟草原鼠虫害预测预报工作,实现草原鼠虫害的全方位监测控制和进行有效防治起到重要推动作用。
2009年草原站与扎兰屯农牧学校签订了一份联合办学的协议,定期组织农牧民测报员集中培训,专家指导实践,其主要目的是为了提高农牧民测报员的综合素质和测报水平。
五、积极发挥预警体系作用
通过测报网络的建立,能够及时、准确的完成草原鼠虫害预测预报的基础工作,对于缩短测报时间、减少迟报漏报、实现对草原虫害的全方位监控以及做好鼠虫情趋势分析及制定防治规划提供科学依据等,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测报网络2008年4月启动到现在,农牧民测报员已经在草原鼠虫害的测报工作中发挥了作用,如“千里眼”、“顺风耳”一样能够在第一时间把观测区的鼠虫发生情况上报,使全盟各级草原部门的工作人员能够及时确定灾情发生区域、面积并制定应急防治方案,避免了因发生区域大造成迟报漏报、实现了对全盟草原鼠虫害发生趋势全方位的监控。
兴安盟草原工作站
2009年5月15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