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省委书记的汇报提纲
一、自然情况
**县幅员2499平方公里,耕地216万亩,草原34万亩,有林49.6万亩;15个农村乡(镇),105个行政村,773个自然屯;总人口47.4万,其中农业人口37.8万;年无霜期130天左右,有效积温2700℃,年均气温2.9℃,年均降水量450毫米左右;主要农作物有亚麻、玉米、瓜菜、大豆等,是“中国亚麻之乡”和“中国东北民猪之乡”。
二、2001年以来**经济社会的发展变化
1997年—2001年,**遭受了严重的自然灾害,加之结构性矛盾突出、基础设施薄弱,经济社会发展陷入困境。2002年初被确定为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77个村被纳入全省扶贫开发工作重点村;2003年被省政府确定为全省十弱县。几年来,在省、市委的正确领导下,在省、市各部门的支持特别是在省财政厅鼎力帮扶下,我们勇于和善于实事求是,把握一个前提,明确一个定位,明晰一个思路,树牢一种理念,塑造一种精神,推动县域经济和各项社会事业实现了恢复性发展。把握一个前提,就是把握以谋求全县人民根本利益为宗旨这个基本前提,以此作为谋事干事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明确一个定位,就是把**“十五”期间经济社会发展定位在民众脱贫、财政解困上;明晰一个思路,就是明晰了“面向哈市对接市场,发展市郊型经济,走‘四强两化’之路”的经济社会发展思路;树牢一种理念,就是树牢凡事讲效益的经营理念,追求行为的高效率,运作过程各种要素的优化配置,目的、结果的效益最大化;塑造一种精神,就是塑造并弘扬了“坚毅自强、无畏有为、文明敬业、开放向上”的**精神。
2001年以来,我们客观面对贫困县情,致力于“五个转化”,在困境中走出了一条符合实际、日趋成熟的发展路子。一是把贫困劣势转化为政策优势。实事求是地向国家、省、市反映贫困县情,相继得到了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和全省十弱县政策,把贫困这一最大劣势转化成了最大政策优势。二是把分散的人力资源转化为人和优势。优化配备各级领导班子;突破贫困文化心态束缚,推进全民创业;以为民众干成实事赢得域外人士支持**的发展建设。三是把被掩盖的地缘潜力转化为地缘优势。主动融入哈市经济圈,发展市郊型经济,在与哈市市场互补中扩张经济总量。四是把粗放低效的产业转化为经济优势。释放资源、资产潜能,把亚麻、畜牧、医药化工、绿色特色作为立县主导产业,创造竞争新优势。五是把滞后于经济发展的基础设施转化为可持续发展优势。补欠账、上新项同步推进,着力解决水制约、路制约和公益事业发展严重滞后等问题,增强了可持续发展能力。2003年,我们适应形势的变化和加快发展的要求,把“中国亚麻城”、“中国东北民猪之乡”、“滨北**经济带”、城市经营和基础设施“五大类项目”开发建设作为实践载体,把深化“五个调整”作为战略突围方向,推动经济社会由城乡二元经济结构向统筹城乡发展调整;由整体推进脱贫向区域优先发展带动全县脱贫解困调整;由种植业为主向农转牧调整;由侧重基础建设向财源建设和基础建设并重调整;由自我积累向扩大开放调整。2001年以来的经济社会发展变化,主要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1、国民经济在困境中实现恢复性增长。2004年,全县生产总值、全口径财政收入、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实现9.52亿元、5151万元和2514元,分别比2001年增长18%、56.6%和34.4%;2004年,农民人均纯收入为1006元。一是农村经济稳步发展。推进农转牧,2004年,全县肉牛、生猪、鹅禽饲养量分别达到11.3万头、61.3万头和476万只,分别比2001年增长43%、52.5%和10.2%。加大扶贫开发力度,2001年以来累计投入各类扶贫资金1.1亿元,已有36个扶贫开发工作重点村启动了整村推进项目,覆盖农户1.63万户,9805个贫困户基本脱贫。农村劳动力转移实现重大突破,2001年以来,转移农村劳动力15.5万人次,创收4.6亿元,**的麻纺工享誉省内外。绿色特色产业有了长足发展,2001年以来,全县新增绿色、无公害食品基地面积53万亩,创A级绿色食品品牌2个、无公害品牌9个。累计造林12万亩,草原围栏、改良8.5万亩。二是工业经济走出低谷。2004年,全县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产值2.4亿元,是2001年的12倍;实现增加值7700万元,是2001年的8.4倍;实现利税1200万元,净增加1400万元。截止2004年末,全县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资产总额达到4亿元,比2001年翻了一番。2004年,全县用电量突破1亿度,比2001年增加4000万度。三是第三产业发展日趋活跃。2001年以来,新增黑龙江亚麻市场、宗正物流中心、滨北果菜批发、榆林畜禽交易等专业市场17处。2004年,全县社会商品零售总额、服务业收入和城乡居民储蓄存款余额分别达到5.7亿元、5.3亿元和10亿元,分别比2001年增长15.6%、21%和25.2%。
2、“五大类项目”开发建设成效明显。一是“中国亚麻城”轮廓日渐清晰。走营销拉动、加工扩张、原料支撑、科技长入、以信息化促进产业升级的路子,构筑起了温州式的小规模大群体产业开发格局。营销体系初步确立,2004年,亚麻系列产品营销额达到4.1亿元;加工规模不断扩张,麻类加工企业发展到147家,全县干湿纺、织布、编织生产能力分别达到2.8万锭、1200万米和50万套(件),拉动社会就业2万人。二是“中国东北民猪之乡”短链产业化初步形成。抓住扩繁增量、标准化养殖、市场对接三个环节,东北民猪商品量达到35万头,二级扩繁场达到28个,扩繁点增加到52个,域外连锁店发展到16家。三是“滨北**经济带”实现分区启动。20 《对省委书记的汇报提纲》
本文链接地址:http://www.oyaya.net/fanwen/view/44441.html
**县幅员2499平方公里,耕地216万亩,草原34万亩,有林49.6万亩;15个农村乡(镇),105个行政村,773个自然屯;总人口47.4万,其中农业人口37.8万;年无霜期130天左右,有效积温2700℃,年均气温2.9℃,年均降水量450毫米左右;主要农作物有亚麻、玉米、瓜菜、大豆等,是“中国亚麻之乡”和“中国东北民猪之乡”。
二、2001年以来**经济社会的发展变化
1997年—2001年,**遭受了严重的自然灾害,加之结构性矛盾突出、基础设施薄弱,经济社会发展陷入困境。2002年初被确定为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77个村被纳入全省扶贫开发工作重点村;2003年被省政府确定为全省十弱县。几年来,在省、市委的正确领导下,在省、市各部门的支持特别是在省财政厅鼎力帮扶下,我们勇于和善于实事求是,把握一个前提,明确一个定位,明晰一个思路,树牢一种理念,塑造一种精神,推动县域经济和各项社会事业实现了恢复性发展。把握一个前提,就是把握以谋求全县人民根本利益为宗旨这个基本前提,以此作为谋事干事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明确一个定位,就是把**“十五”期间经济社会发展定位在民众脱贫、财政解困上;明晰一个思路,就是明晰了“面向哈市对接市场,发展市郊型经济,走‘四强两化’之路”的经济社会发展思路;树牢一种理念,就是树牢凡事讲效益的经营理念,追求行为的高效率,运作过程各种要素的优化配置,目的、结果的效益最大化;塑造一种精神,就是塑造并弘扬了“坚毅自强、无畏有为、文明敬业、开放向上”的**精神。
2001年以来,我们客观面对贫困县情,致力于“五个转化”,在困境中走出了一条符合实际、日趋成熟的发展路子。一是把贫困劣势转化为政策优势。实事求是地向国家、省、市反映贫困县情,相继得到了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和全省十弱县政策,把贫困这一最大劣势转化成了最大政策优势。二是把分散的人力资源转化为人和优势。优化配备各级领导班子;突破贫困文化心态束缚,推进全民创业;以为民众干成实事赢得域外人士支持**的发展建设。三是把被掩盖的地缘潜力转化为地缘优势。主动融入哈市经济圈,发展市郊型经济,在与哈市市场互补中扩张经济总量。四是把粗放低效的产业转化为经济优势。释放资源、资产潜能,把亚麻、畜牧、医药化工、绿色特色作为立县主导产业,创造竞争新优势。五是把滞后于经济发展的基础设施转化为可持续发展优势。补欠账、上新项同步推进,着力解决水制约、路制约和公益事业发展严重滞后等问题,增强了可持续发展能力。2003年,我们适应形势的变化和加快发展的要求,把“中国亚麻城”、“中国东北民猪之乡”、“滨北**经济带”、城市经营和基础设施“五大类项目”开发建设作为实践载体,把深化“五个调整”作为战略突围方向,推动经济社会由城乡二元经济结构向统筹城乡发展调整;由整体推进脱贫向区域优先发展带动全县脱贫解困调整;由种植业为主向农转牧调整;由侧重基础建设向财源建设和基础建设并重调整;由自我积累向扩大开放调整。2001年以来的经济社会发展变化,主要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1、国民经济在困境中实现恢复性增长。2004年,全县生产总值、全口径财政收入、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实现9.52亿元、5151万元和2514元,分别比2001年增长18%、56.6%和34.4%;2004年,农民人均纯收入为1006元。一是农村经济稳步发展。推进农转牧,2004年,全县肉牛、生猪、鹅禽饲养量分别达到11.3万头、61.3万头和476万只,分别比2001年增长43%、52.5%和10.2%。加大扶贫开发力度,2001年以来累计投入各类扶贫资金1.1亿元,已有36个扶贫开发工作重点村启动了整村推进项目,覆盖农户1.63万户,9805个贫困户基本脱贫。农村劳动力转移实现重大突破,2001年以来,转移农村劳动力15.5万人次,创收4.6亿元,**的麻纺工享誉省内外。绿色特色产业有了长足发展,2001年以来,全县新增绿色、无公害食品基地面积53万亩,创A级绿色食品品牌2个、无公害品牌9个。累计造林12万亩,草原围栏、改良8.5万亩。二是工业经济走出低谷。2004年,全县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产值2.4亿元,是2001年的12倍;实现增加值7700万元,是2001年的8.4倍;实现利税1200万元,净增加1400万元。截止2004年末,全县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资产总额达到4亿元,比2001年翻了一番。2004年,全县用电量突破1亿度,比2001年增加4000万度。三是第三产业发展日趋活跃。2001年以来,新增黑龙江亚麻市场、宗正物流中心、滨北果菜批发、榆林畜禽交易等专业市场17处。2004年,全县社会商品零售总额、服务业收入和城乡居民储蓄存款余额分别达到5.7亿元、5.3亿元和10亿元,分别比2001年增长15.6%、21%和25.2%。
2、“五大类项目”开发建设成效明显。一是“中国亚麻城”轮廓日渐清晰。走营销拉动、加工扩张、原料支撑、科技长入、以信息化促进产业升级的路子,构筑起了温州式的小规模大群体产业开发格局。营销体系初步确立,2004年,亚麻系列产品营销额达到4.1亿元;加工规模不断扩张,麻类加工企业发展到147家,全县干湿纺、织布、编织生产能力分别达到2.8万锭、1200万米和50万套(件),拉动社会就业2万人。二是“中国东北民猪之乡”短链产业化初步形成。抓住扩繁增量、标准化养殖、市场对接三个环节,东北民猪商品量达到35万头,二级扩繁场达到28个,扩繁点增加到52个,域外连锁店发展到16家。三是“滨北**经济带”实现分区启动。20 《对省委书记的汇报提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