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引进外资工作的对策思考
,干部调整和作风整顿,对我县投资环境的改善产生了极大的积极影响。“特事特办、特事快办、特事限办”的要求得到了贯彻执行。现代工业港建设发展势头加快,局面大为改观,4平方公里的基本承载能力已基本形成,为吸引更多的外资项目的入驻和动工建设奠定了基础。
四、外资引进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纵观2005年1-3季度的外资引进工作,虽然成效显著,但与我县快速发展的要求相比,与先进区(市)县的外资绝对值相比,结合我县的区位优势,无论广度和深度都有很大差距,主要表现在:
(一)外资所占比重小,资金到位情况欠佳。今年1-3季度,县市外到位资金7.1亿元,外资仅占16%。县外到位资金28亿元,外资仅占4.3%。工业集中发展区到位资金6.56亿元,外资仅占13%。外资所占的比重小反映出我县经济的对外开放度较低。
(二)外资项目规模仍较小,项目数量少。截止目前,今年签约外资项目5个,列入成都市合同外资500万美元以上项目2个,占全市总项目数的3.7%,仅有1个列入上亿元的重大利用外资项目。
(三)外资引进信息渠道少,项目储备少。目前,我县外资引进信息渠道网络仍未健全,项目储备少,在外资项目信息的获取上存在很大的偶然性,缺乏宽广有效、长期稳定的信息源。即使偶然捕捉到的信息也因激烈的竞争导致项目成功签约的几率大大降低。
(四)部门和镇对外资引进重视不够。我县全年招商引资目标任务和外资目标任务的下达方式导致部门和镇对外资引进重视不够。此外,外资引进较之内资引进难度要大,部门和镇对外资的引进上手段匮乏,信息不畅,从而形成全县外资的招引工作仅限于个别部门和镇在抓的局面,招引外资的力量过于单薄。
五、做好引进外资工作的对策
(一)以工业集中发展区为重点,确定全县外资项目的布局规划。根据成都现代工业港的现状和发展规划,划定港区内不同区域的功能定位,对外资项目预先进行布局设计。通过税收政策和土地规划的调整使工业港3个片区和新的规划发展区充分利用自身的优势构建外资入驻的特区。外资项目一旦瞄准我县,即有明确的选址区域,从而最大限度地提高外资项目留在我县的几率,增加外资在工业集中发展区的比重。
(二)制定鼓励外商投资的新政策。根据国家最新颁布的《外商投资产业指导目录》,结合我县产业布局规划,明确我县鼓励外商投资的重点产业发展方向和主导产业,特别要配套相关扶持政策,吸引重大外资项目和知名品牌企业进入郫县,使其发挥示范带动作用,突出产业链的延伸,提升我县利用外资的规模和质量。参照《关于招商引资奖励的暂行规定》(郫委发〔2004〕24号),专门制定引进外资的奖励政策和相关工作经费补贴的实施办法,充分调动各部门和镇招引外资的积极性。
(三)简化外资审批手续,提高办事效率和服务水平。最大限度减少外资审批事项,简化审批程序和环节,对确实不能减少的审批事项应灵活变通,创造条件由审批制转为登记备案制,对不需要国家和县综合平衡的鼓励类和允许类外资项目建议书、可研报告和企业合同、章程、批准证书及营业执照的实行即报即批。坚持并充分利用项目联合会审制度,采用无前置条件的审批方式,缩短审批报建周期。
(四)整合招商资源,加大外资项目引进力度。引进外资工作涉及方方面面,必须统一部署,突出重点,整体推动。各部门、镇和企业用工培训机构应建立通力合作的机制,坚持外资、外经、外事、侨务、台事和职业技术教育相结合,充分发挥各部门、镇和社会力量的作用,利用侨联、台联、商会和外侨台办和的优势,形成整体合力,加大项目引进力度。主动出击,积极参加国际性较强的招商活动,每年精心组织3到4次境外招商推介会,扩大郫县的知名度和影响力。改变现行外资目标任务的下达方式,外资目标任务应分解到更多的部门和镇,提高其对外资引进的重视程度。
(五)开拓外资信息新渠道,加大项目储备量。强化外商投资服务中心和中小企业局的联络服务功能,主动联系国际知名企业和企业协会,加强与外国驻华和驻蓉使领馆、我驻外商务处、国际机构、跨国公司驻华代表处、中介机构、省市政府驻外办事处以及省市招商、外经、侨、台和外商投资促进中心等部门和机构的联系,引进激励机制,建立密切合作关系,为我所用,拓展外资信息新渠道,经常储备一大批可供选择、跟踪洽谈的有效外资项目。加大为现有企业的服务力度,切实解决企业在建设和发展过程中遇到的实际问题,形成“亲商、安商、富商”的良好局面,通过企业宣传郫县的投资服务环境,实现以企引企。
(六)加强专业队伍建设,提高外资引进的工作能力和水平。引进外资工作与引进内资相比较,要求更高,难度更大,竞争更激烈。有必要选拔高素质人员,充实外资专业招商队伍。通过专门培训,使这些人员在熟悉一般招商和对外交往知识的基础上,不仅掌握市县情特点、外资项目引进通行惯例,信息捕捉渠道,还要着重了解外资政策、外资进入方式、跨国公司经营运作与发展战略、外资进入的区位选择等相关知识,经过一个时期的实践和磨练,造就一批生机勃勃、善打硬仗、能够在较高层面上与外资企业进行对话的人才,为引进外资工作提供人才保证和智力支撑。 《关于引进外资工作的对策思考(第2页)》
本文链接地址:http://www.oyaya.net/fanwen/view/45366.html
四、外资引进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纵观2005年1-3季度的外资引进工作,虽然成效显著,但与我县快速发展的要求相比,与先进区(市)县的外资绝对值相比,结合我县的区位优势,无论广度和深度都有很大差距,主要表现在:
(一)外资所占比重小,资金到位情况欠佳。今年1-3季度,县市外到位资金7.1亿元,外资仅占16%。县外到位资金28亿元,外资仅占4.3%。工业集中发展区到位资金6.56亿元,外资仅占13%。外资所占的比重小反映出我县经济的对外开放度较低。
(二)外资项目规模仍较小,项目数量少。截止目前,今年签约外资项目5个,列入成都市合同外资500万美元以上项目2个,占全市总项目数的3.7%,仅有1个列入上亿元的重大利用外资项目。
(三)外资引进信息渠道少,项目储备少。目前,我县外资引进信息渠道网络仍未健全,项目储备少,在外资项目信息的获取上存在很大的偶然性,缺乏宽广有效、长期稳定的信息源。即使偶然捕捉到的信息也因激烈的竞争导致项目成功签约的几率大大降低。
(四)部门和镇对外资引进重视不够。我县全年招商引资目标任务和外资目标任务的下达方式导致部门和镇对外资引进重视不够。此外,外资引进较之内资引进难度要大,部门和镇对外资的引进上手段匮乏,信息不畅,从而形成全县外资的招引工作仅限于个别部门和镇在抓的局面,招引外资的力量过于单薄。
五、做好引进外资工作的对策
(一)以工业集中发展区为重点,确定全县外资项目的布局规划。根据成都现代工业港的现状和发展规划,划定港区内不同区域的功能定位,对外资项目预先进行布局设计。通过税收政策和土地规划的调整使工业港3个片区和新的规划发展区充分利用自身的优势构建外资入驻的特区。外资项目一旦瞄准我县,即有明确的选址区域,从而最大限度地提高外资项目留在我县的几率,增加外资在工业集中发展区的比重。
(二)制定鼓励外商投资的新政策。根据国家最新颁布的《外商投资产业指导目录》,结合我县产业布局规划,明确我县鼓励外商投资的重点产业发展方向和主导产业,特别要配套相关扶持政策,吸引重大外资项目和知名品牌企业进入郫县,使其发挥示范带动作用,突出产业链的延伸,提升我县利用外资的规模和质量。参照《关于招商引资奖励的暂行规定》(郫委发〔2004〕24号),专门制定引进外资的奖励政策和相关工作经费补贴的实施办法,充分调动各部门和镇招引外资的积极性。
(三)简化外资审批手续,提高办事效率和服务水平。最大限度减少外资审批事项,简化审批程序和环节,对确实不能减少的审批事项应灵活变通,创造条件由审批制转为登记备案制,对不需要国家和县综合平衡的鼓励类和允许类外资项目建议书、可研报告和企业合同、章程、批准证书及营业执照的实行即报即批。坚持并充分利用项目联合会审制度,采用无前置条件的审批方式,缩短审批报建周期。
(四)整合招商资源,加大外资项目引进力度。引进外资工作涉及方方面面,必须统一部署,突出重点,整体推动。各部门、镇和企业用工培训机构应建立通力合作的机制,坚持外资、外经、外事、侨务、台事和职业技术教育相结合,充分发挥各部门、镇和社会力量的作用,利用侨联、台联、商会和外侨台办和的优势,形成整体合力,加大项目引进力度。主动出击,积极参加国际性较强的招商活动,每年精心组织3到4次境外招商推介会,扩大郫县的知名度和影响力。改变现行外资目标任务的下达方式,外资目标任务应分解到更多的部门和镇,提高其对外资引进的重视程度。
(五)开拓外资信息新渠道,加大项目储备量。强化外商投资服务中心和中小企业局的联络服务功能,主动联系国际知名企业和企业协会,加强与外国驻华和驻蓉使领馆、我驻外商务处、国际机构、跨国公司驻华代表处、中介机构、省市政府驻外办事处以及省市招商、外经、侨、台和外商投资促进中心等部门和机构的联系,引进激励机制,建立密切合作关系,为我所用,拓展外资信息新渠道,经常储备一大批可供选择、跟踪洽谈的有效外资项目。加大为现有企业的服务力度,切实解决企业在建设和发展过程中遇到的实际问题,形成“亲商、安商、富商”的良好局面,通过企业宣传郫县的投资服务环境,实现以企引企。
(六)加强专业队伍建设,提高外资引进的工作能力和水平。引进外资工作与引进内资相比较,要求更高,难度更大,竞争更激烈。有必要选拔高素质人员,充实外资专业招商队伍。通过专门培训,使这些人员在熟悉一般招商和对外交往知识的基础上,不仅掌握市县情特点、外资项目引进通行惯例,信息捕捉渠道,还要着重了解外资政策、外资进入方式、跨国公司经营运作与发展战略、外资进入的区位选择等相关知识,经过一个时期的实践和磨练,造就一批生机勃勃、善打硬仗、能够在较高层面上与外资企业进行对话的人才,为引进外资工作提供人才保证和智力支撑。 《关于引进外资工作的对策思考(第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