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大学生“村官”发展报告
大学生“村官”发展报告2009
中国农业大学大学生“村官”研究课题组
报告说明
课题组于2008年11月到2009年1月就大学生“村官”工程建设情况在全国范围内进行问卷调查。纸质调查共回收问卷249份,核查得到有效问卷198份,有效率80%。有效问卷涉及北京、河南、湖南、四川、福建、河北、贵州、青海、江西、新疆、山西、浙江12个省市自治区93个区县190多个村庄的大学生“村官”。课题组在“54大学生村官网”进行问卷调查,获得统计样本量961-1878个。在报告撰写过程中,主要成员先后对北京、重庆、四川、安徽、江西、河南等地进行了实地考察。研究者参考了2008年对全国9省区大学生“村官”所作的问卷调查结果,查阅了有关新闻报道,网络信息,参考了平顶山市、漯河市、张家口市的大学生“村官”年度总结报告。报告在修改过程中得到了许多现任大学生“村官”、大学生“村官”管理工作者、部分专家与热心人士的指导。课题组感谢所有为本报告完成做出贡献的工作者。
引言
2008年初,经中央同意、中央组织部等有关部门决定,用5年时间选聘10万名高校毕业生到村任职。这一决定将连续十几年试验的大学生“村官”工作推向了新的建设阶段。据不完全统计,到2008年底全国在任大学生“村官”总规模达到13万人以上,分布在除港澳台以外的所有31个省、直辖市、自治区,1381个县(市、旗),20%以上的村民委员会(嘎查)。其中有247个县(区、市)已经实现村村有大学生“村官”,北京市则率先实现了3955个行政村每村两名大学生“村官”目标。我国大学生“村官”工程已进入到成千、上万人规模发展的全面、系统建设时期。从整体发展观察,我国开展大学生“村官”工作的时间还不算长,经验积累有限,加之整个工程规模巨大,建设内容复杂,发展迅速,我们正面临着紧迫的建设形势与任务。
1. 主要建设成效
1.1党中央明确决策,形成了全国发展局面
2007年12月18日,胡锦涛总书记在中组部的一份报告中批示指出:选聘高校毕业生到村任职“具有长远战略意义”;2008年3月20日,中组部在联合4部委召开的会议上公布了将在5年内选派10万名高校毕业生到村任职的决定;2008年10月胡锦涛总书记在一份材料批示中称赞大学生“村官”的创业激情和奉献精神;2008年12月22日,国家副主席习近平主持召开大学生“村官”代表座谈会并作重要讲话,强调切实关心大学生“村官”的成长成才,着力构建大学生“村官”工作长效机制,努力使大学生“村官”下得去、待得住、干得好、流得动; 2008年12月28日,团中央在京召开会议表彰了首届中国十佳大学生“村官”;2009年2月1日发布的中央1号文件指出:“着力拓宽农村干部来源,稳步推进高校毕业生到村任职工作,实施一村一名大学生计划,完善长效机制和政策措施。创新培养选拔机制,选优配强村党组织书记。”
党中央的明确决策与直接领导,推动大学生“村官”工作进入大规模建设阶段。据不完全统计,2006年全国23个省级单位发展大学生“村官”21127人,2007年24个省级单位发展41645人,2008年一跃而推广到全国除港澳台以外的所有31个省级单位,当年新发展大学生“村官”66856人,全国现任大学生村官总数达到13万人以上。其中2008年发展人数占总数的50%以上。截止到2008年底为止,每100个村民委员会拥有20名大学生“村官”的省级单位有12个,拥有30名以上的有10个,拥有50名以上的有7个,北京市2008年实现了每村2名大学生“村官”(见表1)。西部13省大学生“村官”的平均拥有量最高,为30名,中部为16名,东部为25名。达到万名以上大学生“村官”的省级单位有河南省、山西省、四川省。
表1. 2008年百个村民委员会拥有大学生“村官”人数
数量范围 省级单位数量 省级单位名称
>100 1 北京
50-100 6 黑龙江,山西,上海,青海,辽宁,河南
30-50 3 重庆,四川,云南
20-30 2 浙江,甘肃
1.2积累了大量建设经验
大学生“村官”的来源。各地先后进行了多方面的积极探索,积累了一定经验。第一,从机关、事业单位、国企选派有工作经验的大学生去农村,充当大学生“村官”。福建省、河南省平顶山市与漯河市具有这方面的建设经验;第二,向全国大专院校开放招收应届毕业生去农村。北京、重庆如此;第三,对选择现职村两委干部定向培训,定期达到准专科学历,然后返村任职。黑龙江省有此方面经验;第四,中西部地区具有以本省籍高校毕业生及本省院校毕业生为主、专科生为主、文科为主特征;此外,北京、重庆则尝试了以本科以上学历为主、以市外生源与农工理为主或较高结构比例的建设。仔细分析与追踪上述来源特征及其影响,可为未来发展提供指导。
管理机构与培训机制建设。迄今为止,从中央到地方的大学生“村官”的分级组织管理机构与管理机制正在建立,并不断完善。有关内容涉及对大学生“村官”的经济与政治待遇、社会保障、社会地位提供了基本保障。对有关建设指导思想、工作任务、管理职责、调配使用、教育培训、日常管理、组织考核、监督检查、待遇与奖惩和组织领导等方面形成了规定与系统配套的管理办法。多数地方开展了岗前培训、在岗培训,逐步形成了制度化管理。如重庆市安排了岗前集训2周,实习锻炼1个月的程序。与此同时,相关部门与社会团体正在进入大学生“村官”培训活动行列。2008年,国家农业部社会事业发展中心新农村建设处培训大学生“村官”100名;中国村社发展促进会实施的“乐义果菜技术推广发展计划”培训12期,大学生“村官”参加人数达到1500人次;2008年10月中国农业大学在北京市密云为大学生“村官”建立培训基地;2008年11月河南农业大学设立了大学生村官培训基地等等。
大学生“村官”创业基金建设。近年来,全国各地纷纷设立了大学生“村官”创业基金。这方面的典型有:2007年5月,河南省鹤壁市在国内最先设立大学生“村官”创业基金,以筹集到资金1200万元;2008年10月湖北省启动“扬帆计划”,武汉凯迪控股投资有限公司捐资3000万,大学生“村官”创业者最高可获10万元无息贷款;同年,江苏青少年发展基金会和德兰集团、江苏天容集团共同发起,专设5500万元大学生“村官”创业基金,用于大学生村官创业培训和创业项目扶持等;此外,山西省大同市政府、河南省舞钢、安阳、四川省金堂、新疆阿瓦提、江苏省通州市、丰县、沛县、铜山、响水、涟水设立大学生“村官”创业基金。江苏省宿迁市宿豫区组织省扶贫办小额贷款和区财政贴息资金组成大学生“村官”创业基金,已投放基金1200余万元,全区53名大学生“村官”已独办、领办、合办畜禽养殖、蔬菜种植等各类项目32个,解决当地富余劳动力就业15000余人,增加当地农民工资性收入6000多万元。大量的实践活动,正在为这一制度建设迅速积累经验。
关于3年后大学生“村官”的去向。2003年起河南省平顶山市实施大学生“村官”计划,先后招收 2637人, 其中90%部分在第五次村委换届选举中入选“两委”班子,考取公务员218人,一项抽样调查表明,到期续签留任合同者占60%以上;2008年北京市平谷尝试分流制度建设,32名届满大学生“村官”中有23名续签大学生“村官”留任合同;江苏、重庆则实施2到3年考核合格后转入行政或事业编制;四川省则要求县、乡两级事业单位在编制定员内需补充人员时,一般从聘任期满的村大学生干部中定向考录;县、乡两级党政机关在编制定员内考录公务员时,将注重从聘任期满的村大学生干部中考录;贵州省为服务期满考核合格的大学生统一制定基层服务证书,作为今后享受优惠政策的依据。考公务员加5分,同等条件下优先录用,并组织3场招聘会实行全免费推荐就业服务。此外,各地在大学生“村官”届满考研、留在农村创业、自主到社会择业方面也有积累经验。
1.3正在引起国内外广泛重视
随着发展,大学生“村官”作为新生事物正在引起社会各界的广泛重视,有关人物、事迹、制度、规定、新闻、调查报告、理论研究、书籍、影视作品出现在越来越多的各类传媒系统中。例如,2007年全国重要报刊刊登有关大学生“村官”的文章为344篇,2008年达到694篇;2008年3月百度搜索大学生“村官”相关网页数量为17万条,2009年1月达到659万条;一批大学生“村官”网站在各地相继设立,在北京注册的“54大学生村官网”注册用户达到5万人;2008年平顶山市摄制的《女大学生部落》在央视电影频道、河南卫视播映,引起了较大反响。此外,我国大学生“村官”工作正在引起国际方面的关注。2008年日本、韩国部分媒体曾予报道。大学生“村官”正在成为新时代越来越熟悉的新名词、新概念,走进人们的生活。
二、当前存在的主要问题
总结各地大学生“村官”建设实践,当前存在以下主要问题有:
2.1引导和筛选人才问题
各地多年的发展经验证明,当前形势下的大学生“村官”来源充足。北京市2006-2008年3届大学生“村官”考试的考招比为5.5~6.7:1,重庆市2009年1月19日进行的大学生“村官”考试,其考招比为7:1。良好的应考形势,给挑选到合格的大学生“村官”人才提供了重要条件。在2008年初对现任大学生“村官”所作的一项抽样调查中,60%以上部分的回答是:“想为农民做点事情”、“到基层锻炼积累经验,为以后从政打基础”、“体现个人价值”、“了解国情”、“能发挥自己特长”,有7%的回答“能发挥自己特长”,另有15%的部分回答为“工资待遇不错”、“就业困难”、“解决当地户口”、“一时冲动”。2008年11月进行的另外一项问卷调查中,在回答“你如何看待你当时的决定”问题中,31%的回答“不后悔”,56%的回答“一般”,13%的回答“有点后悔”。两项调查说明绝大多数录取的大学生“村官”的报考动机正确,工作心态势稳定。但依然有一部分属于录取把关不严,影响后期发展。那么什么是“新农村建设人才需求”?安徽省阜阳市三合镇做的一项调查的结果表明,40%的村民认为农村最需要“有组织能力,能够维护农民利益,促进村民当家作主的人才”,29%的认为是“懂农业科学技术的人才”,26% 的认为是“带领村民致富的人才”;而重庆市的一项调查表明,区县对农林牧渔专业的大学生需求高达72.5%。上述结果说明,因地区不同,现阶段农村对大学生“村官”的要求存在差异或多样化需求。我国新农村建设形势复杂,困难大,客观上对大学生“村官”要求高,要德才兼备、德智体全面发展。今后几年各地正进入大规模招收大学生“村官”时期,一定要注意积极引导,严把质量关。
2.2“村官”归队问题
大学生“村官”应当在农村工作中锻炼成长。这在组织形式上表现为要入村、入户,深入农村生活,经风雨,见世面。2009年初进行的调查表明,中部地区的大学生“村官”有45%居住在所任职的村里,东部为39%,西部为31%。即大部分的大学生“村官”晚上不在任职村庄居住。在回答“每周在村里工作的时间”问题中,17%的人7天时间在村里工作,44%的人5-6天在村里,25%的人3-4天在村里,14%的人在村里的时间在2天以下。比较而言,东部地区每周在村里工作时间超过5天的占71%,中部地区为59%,西部地区为43%。
造成大学生“村官”不在本村居住的原因为:一是经济困难。从反映的情况报告来看,“06、07年的‘村官’,有一部分是到镇里任职而没有下村”,“某些国家级贫困县,村庄无法解决‘村官’的吃住问题,保证不了生活”。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