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我县农村基层组织建设情况的调研报告
p;
二、当前农村基层组织建设存在问题及原因
近年来,虽然全县各级党组织都十分重视农村基层组织建设,狠抓落实,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仍然存在一些问题。主要表现为:
(一)部分村党支部的核心地位没有真正确立,村班子的凝聚力和战斗力不强。
一是村党支自身建设不过硬,凝聚力不强,难以起到领导核心作用。首先,村党支部书记自身素质不高、年龄偏大、文化偏低、能力偏弱。其次,支部内部闹不团结,争权夺利。再次,个别党支部发展党员不讲原则,程序不规范,拉帮派、搞家族化。二是村两委会关系不顺,工作难以形成合力。一些村党支部越权包办,把村里的大小事务都归为己管,村委会只是形式。一些村委会位置不正,揽权越权。村委会认为他是全村村民选举产生的,比你几个党员、几十个党员选举产生的党支部应该更有权威,更有决定村里工作的能力,重大决策不让党支部知道,不愿接受党支部的领导,发生领导关系错位。同时,村委会还认为他是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的群众性的自治组织,用不着党支部的领导。造成村两委会互争高低。争权夺利。对有权有利的事情争着干,无权有责的事情推着干、无人干,使整个村工作陷于瘫痪状态。
(二)农村干部队伍的现状与实现农村现代化的要求尚有一定的差距。
1、干部队伍整体呈现老化、弱化的特点。一是年龄偏大、文化偏低。全县农村党支部书记平均年龄45.03岁,其中30岁以下的仅24名,而60岁以上的却有23名,大部分集中在40岁至60岁期间;村委会主任平均年龄为43岁,30岁以下的只有30名,60岁以上的也有18名。全县808名村支书中,高中及以上文化只有172名,占21.3%,小学及以下却有226名,占27.97%;821名村主任中,高中及以上文化只有101名,仅占12.3%,小学及以下却有221名,占26.9%。二是思想解放不够,开拓进取精神不足,习惯于计划经济体制下的思维方式和工作方法,墨守成规,不思进取;三是缺乏驾驭全局的能力,发展农村经济无信息无门路无技术,缺少带领群众致富的真本领,有的干部甚至本身是困难户或光棍,需要他人帮助。
2、视村主任为“村长”的观念在农民中普遍存在。相当部分的农民认为村主任就是村长,于是进一步认为村中的事务理所当然应由村长决定。同时,也有相当部分的村主任以村长自居,将农民自治组织视作行政组织,视作“村长”负责制。由于观念上的误区,造成行为上的失范。
3、村干部在职不在岗的现象较普遍。有的村干部本来党性、公仆意识还比较强,也有当好村干部的愿望,但由于待遇低、报酬难兑现,家庭收入少、生活困难,所以不得不弃职赚钱,以维持生计。导致村干部外出,工作精力难到位。据统计,808名村党支部书记中有490名不能经常性地在村工作,其中10名常住县外;821名村主任中有275人不能经常性地在农村工作,其中8人常住县外。
4、部分村干部自身素质较差。一是群众观念和为人民服务的观念淡薄,不讲原则,办事不公。在宅基地审批、计划生育指标分配,甚至扶贫救济物资安排上,优亲厚友;二是民主意识不强,村重大事项如土地征用、沙石资源开发等只是由党支部或村委会决定,没有经村民代表会议讨论通过,有的甚至由村支书或村主任说了算;三是法制观念淡薄,用公款大吃大喝,贪污受贿、以权谋私、违法违纪,甚至腐化堕落;四是党性观念不强、政治信仰动摇,参与宗教宗族活动,甚至凭借自己的权势起着骨干作用。
(三)党员队伍整体素质不能适应新形势的需要。
1、党员结构不合理。一是文化程度偏低,在14840名农村党员中,高中及以上文化程度的只有2094名,仅占14.1%,而小学及以下文化程度的有7229名,却占48.7%;二是党员年龄老化,农村党员中30岁以下的只有1075名,仅占7.2%,而60岁以上的有3766名,却占25.4%;三是女党员少,只有1832名,仅占12.3%,比全县女党员比例14.2%低1.9个百分点,更是低于全市女党员比例的15%。
2、党员先锋模范作用不明显。一是部分党员自身素质不高,不仅难以带领群 《关于我县农村基层组织建设情况的调研报告(第2页)》
本文链接地址:http://www.oyaya.net/fanwen/view/48373.html
二、当前农村基层组织建设存在问题及原因
近年来,虽然全县各级党组织都十分重视农村基层组织建设,狠抓落实,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仍然存在一些问题。主要表现为:
(一)部分村党支部的核心地位没有真正确立,村班子的凝聚力和战斗力不强。
一是村党支自身建设不过硬,凝聚力不强,难以起到领导核心作用。首先,村党支部书记自身素质不高、年龄偏大、文化偏低、能力偏弱。其次,支部内部闹不团结,争权夺利。再次,个别党支部发展党员不讲原则,程序不规范,拉帮派、搞家族化。二是村两委会关系不顺,工作难以形成合力。一些村党支部越权包办,把村里的大小事务都归为己管,村委会只是形式。一些村委会位置不正,揽权越权。村委会认为他是全村村民选举产生的,比你几个党员、几十个党员选举产生的党支部应该更有权威,更有决定村里工作的能力,重大决策不让党支部知道,不愿接受党支部的领导,发生领导关系错位。同时,村委会还认为他是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的群众性的自治组织,用不着党支部的领导。造成村两委会互争高低。争权夺利。对有权有利的事情争着干,无权有责的事情推着干、无人干,使整个村工作陷于瘫痪状态。
(二)农村干部队伍的现状与实现农村现代化的要求尚有一定的差距。
1、干部队伍整体呈现老化、弱化的特点。一是年龄偏大、文化偏低。全县农村党支部书记平均年龄45.03岁,其中30岁以下的仅24名,而60岁以上的却有23名,大部分集中在40岁至60岁期间;村委会主任平均年龄为43岁,30岁以下的只有30名,60岁以上的也有18名。全县808名村支书中,高中及以上文化只有172名,占21.3%,小学及以下却有226名,占27.97%;821名村主任中,高中及以上文化只有101名,仅占12.3%,小学及以下却有221名,占26.9%。二是思想解放不够,开拓进取精神不足,习惯于计划经济体制下的思维方式和工作方法,墨守成规,不思进取;三是缺乏驾驭全局的能力,发展农村经济无信息无门路无技术,缺少带领群众致富的真本领,有的干部甚至本身是困难户或光棍,需要他人帮助。
2、视村主任为“村长”的观念在农民中普遍存在。相当部分的农民认为村主任就是村长,于是进一步认为村中的事务理所当然应由村长决定。同时,也有相当部分的村主任以村长自居,将农民自治组织视作行政组织,视作“村长”负责制。由于观念上的误区,造成行为上的失范。
3、村干部在职不在岗的现象较普遍。有的村干部本来党性、公仆意识还比较强,也有当好村干部的愿望,但由于待遇低、报酬难兑现,家庭收入少、生活困难,所以不得不弃职赚钱,以维持生计。导致村干部外出,工作精力难到位。据统计,808名村党支部书记中有490名不能经常性地在村工作,其中10名常住县外;821名村主任中有275人不能经常性地在农村工作,其中8人常住县外。
4、部分村干部自身素质较差。一是群众观念和为人民服务的观念淡薄,不讲原则,办事不公。在宅基地审批、计划生育指标分配,甚至扶贫救济物资安排上,优亲厚友;二是民主意识不强,村重大事项如土地征用、沙石资源开发等只是由党支部或村委会决定,没有经村民代表会议讨论通过,有的甚至由村支书或村主任说了算;三是法制观念淡薄,用公款大吃大喝,贪污受贿、以权谋私、违法违纪,甚至腐化堕落;四是党性观念不强、政治信仰动摇,参与宗教宗族活动,甚至凭借自己的权势起着骨干作用。
(三)党员队伍整体素质不能适应新形势的需要。
1、党员结构不合理。一是文化程度偏低,在14840名农村党员中,高中及以上文化程度的只有2094名,仅占14.1%,而小学及以下文化程度的有7229名,却占48.7%;二是党员年龄老化,农村党员中30岁以下的只有1075名,仅占7.2%,而60岁以上的有3766名,却占25.4%;三是女党员少,只有1832名,仅占12.3%,比全县女党员比例14.2%低1.9个百分点,更是低于全市女党员比例的15%。
2、党员先锋模范作用不明显。一是部分党员自身素质不高,不仅难以带领群 《关于我县农村基层组织建设情况的调研报告(第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