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秘书史教学改革探索
中国秘书史教学改革探索
作者/ 李英
一、问题的提出:教学计划中中国秘书史课程去与留的争论
在文秘专业教学实践中,中国秘书史课程无论教与学一直得不到应有的重视。
在设计文秘专业教学计划表时,中国秘书史是否开设总是备受教师们争论。坚持者认为中国秘书史课程对于培养学生的职业素质具有重要作用;反对者认为文秘专业的培养目标是应用型人才,中国秘书史是知识性课程,还不是有关现实的知识,完全没有必要开设。争论的结果是,中国秘书史课程或者弃而不开,或者只是作为选修课开设。
这是教师对中国秘书史的态度。学生的情况更不容乐观。作为选修课时,经常出现中国秘书史因选课人少而开不成课的场面。问其原因,学生们认为研究历史、梳理久远的历史资料那是学究们的事情,不是现实社会所需要的。
这就产生了一个问题:中国秘书史课程是否保留?要解决这个问题,首先要从中国秘书史的作用谈起。
二、端正认识:从造就“完整的人”角度出发,中国秘书史与文秘专业其他课程比较,具有无法取代的作用。
在秘书人才的教育培养中,秘书工作能力的培养和形成是教学的核心所在,操作技能型课程很自然得到师生的高度重视。然而工作技能绝不等同于工作能力,秘书人员不仅要谙熟各类公文的写作以及现代办公设备的应用,而且要具有待人处事的智慧和谋略。教育的根本目的并不仅仅是培养学生的工作技能,更重要的是培养全面完整的人,培养良好的道德、思想、人格、志向、情操、性格特征等职业素养。文秘专业教育应当关心学生的职业精神、职业素养以及长远发展。历史经验表明:秘书的所有事迹都是以其丰富的心灵世界和精神历程为出发点的。综观秘书专业教学计划,绝大部分是秘书技能知识课程,直接涉及秘书职业精神的仅有秘书学概论和中国秘书史。而秘书学概论课程由于任务重、内容多、时间少,是很难就上述问题展开论述的。
众所周知,秘书工作带有一定的机密性质,这使得现实秘书职场中的许多敏感问题难以真实地呈现给学生。至于短暂的校外实习,学生普遍反映只能接触到办公室非常表面简单的工作,根本无法涉及核心内容。
那么文秘学生的职业精神和职业素养该怎样培养呢?孔子有句话可以给我们启示: “我非生而知之者,好古,敏以求之者也。” (《论语·述而》)即要从古人留下的精神宝库里获取知识财富。对于文秘学生而言,既然从现实中获取秘书职场知识途径不畅,那么从文献中学习就显得尤为必要。中国秘书史在这方面恰恰具有无可比拟的资源优势。我国是秘书工作历史最悠久的国家之一。四千多年的漫漫历史长河,积累了丰富的文秘知识和实践经验,形成了一座蕴藏丰厚的宝库。历代具有杰出才干、优秀品质的秘书人物无疑可以成为文秘学生的职业典范。探究历代秘书的处世观、生死观、价值观、性格、能力等精神状态,对于塑造学生的职业品格、树立职业榜样具有积极的意义。而通过研究历朝秘书工作制度则可以为现实的秘书工作带来启发。
三、正视现实:中国秘书史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既然中国秘书史课程具有如此独特而重要的作用,为何实际开课情况不容乐观呢?作为教学人员,首先要自我反省课程教学中的不足,其中教学内容脱离学生需求无疑是一个关键问题。
中国秘书史课程过于强调知识的完整性和理论化,导致教学内容与学生需求和能力脱节。教学过程中往往将精力用于学习我国历代秘书机构的设置、职能、作用、地位及演进过程,学习历代秘书人员的名谓、来源、选用、素质及传统,以及历代秘书工作的基本制度,学生不胜其烦。
这样的内容对于中国秘书史研究者来说自然是应当知晓的常识,但对于文秘专业学生缺乏吸引力。原因有二:
一是我们的教学对象——学生更关心的现实问题是,用人单位需要什么样的人才,将来实际工作中需要什么技能。而用人单位,绝大多数是企业——这是绝大多数文秘学生的职场——需要的是能解决实际问题的应用型人才,至于学生是否背得出我国历代秘书机构的设置、职能、作用、地位及演进过程,历代秘书人员的名谓、来源、选用、素质及传统,历代秘书工作的基本制度,又有多少企业将其作为评价标准之一呢?
二是我国古代秘书工作历史漫长,加之朝代更迭频繁,秘书人员的称呼、职责以及选拔考核标准不断变化,秘书机构的名称前后不一,秘书工作的内容和制度在发展中不断完善,知识点多,变化频繁且线索错综复杂,要想学习、掌握这些内容,理清我国古代秘书工作产生、发展、变化、完善的脉络,文秘学生学习任务相当艰巨。 “无用”加上“难学”两重思想,使学生对本门课程产生厌烦心理。
四、解决思路:大力改革中国秘书史教学
要想改革中国秘书史尴尬的教学现状,就应当以学生的现实需求和长远职业发展为导向,在正确定位课程的基础上,大力改革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充分发挥中国秘书史在培养学生职业心理和综合素质方面的重要作用。
(一)在教学目标上,中国秘书史要与秘书专业教学目标保持一致
中国秘书史教学是整个秘书专业教学内容之一,教学目标应当与专业整体目标保持一致,即培养在实际工作中从事实务的应用型人才。
中国秘书史的教学不能遵循学科式教育的思路,过于注重知识的系统性,过于强调知识结构的完整,而应当着眼于学生的发展需求,将知识学习与职业发展紧密联系起来。中国秘书史的课堂应当成为培养学生综合能力的平台,在培养和完善学生角色认同意识、专业心理素质和综合职业素养,提高辨识问题、把握问题的能力等方面下功夫,而不是将中国秘书史的学习变成对历史知识的简单记忆。
(二)在教学内容上,根据学生职业需求和教学实际重新规划
从学生就业实际来看,大多数文秘学生毕业后到中小型企业及民营企业从事实际工作,从事理论研究的极少。而文秘专业的中国秘书史课程一般在高年级开设。严峻的就业预期使大多数高年级学生越来越关注就业单位到底需要什么。对这些准毕业生而言,能直接影响毕业后工作状况的课程才有学习的动力,与现实关联不大而学术研究氛围浓郁的课程普遍比较厌烦。
从教学用时看,中国秘书史的课时一般为32个课时,要在这么少的教学时间里将上下五千年的秘书历史梳理出来绝非易事,极易流于流水账式的泛泛而谈。
中国秘书史的教学内容应当有所侧重,关于秘书工作产生、发展、变化、完善的脉络性知识可以由学生自学,而将有限宝贵的课堂时间用于集中突破几个知识点,结合学生成长实际深入挖掘某个历史专题的学习价值,使前人的实践真正转化成学生们可以借鉴的知识宝库。
(三)在教学观念上,破除教师仅仅作为知识传授者的传统观念 从学习习惯来看,大学生们普遍能娴熟地通过网络和手机快速获得社会上新鲜的信息,中国秘书史知识大多数是资料性知识,古老久远的历史知识对他们的确缺乏吸引力。因此,教师如果在课堂上停留在介绍秘书历史知识的层次上只会招致学生厌学。实际上,与其要求精力充沛的年轻人成为学习上规规矩矩被动的接受者,不如开放课堂,使他们成为知识积极的探索者。教师可以根据学生们获取网络资料能力极强的特点,因势利导,引导学生自己去搜集、整理、分析资料,而教师则应从知识传授者转变为学生学习的合作者、引导者和参与者,从而使枯燥乏味的历史知识传递转变为学生能力的培养。
(四)在教学手段上,调动一切积极因素营造生动活泼的学习氛围
在教学实践中,我将多种手法引入中国秘书史的教学中。
1.设置学习小组。由有兴趣的学生自愿组台成学习小组,围绕上课内容收集、整理资料,集体讨论确定上课目标、重点、课堂组织方式,设计教学环节,制作、撰写讲课内容,并亲自走上讲台为同学们讲课。采用这种学习方法,尽管课堂气氛十分活跃,古老的历史知识以别样的面貌出现在课堂上,但毋庸讳言,同样存在着一些问题,比如学生的观点比较幼稚偏颇,论据不充分等。因此这个时候,教师应当充分发挥引导者的作用,做好督促、指导工作,比如,课前反复与学生沟通,仔细审核学生的教学方案,与学生商讨确定课堂教学方案,课后及时组织学生总结经验教训。
2,设置学习专题。‘根据学生们的学习兴趣和需求,设置自学专题和课堂讲授专题。
比如,选取郭嘉、许攸、张廷玉等优秀秘书作为专题,了解他们的秘书功绩,探讨他们取得这些成绩的个人、历史、社会原因,将历史人物与学生个人成长联系起来,为学生的职业发展提供借鉴。又比如,历朝保密制度的学习十分枯燥,可以开设秘书保密典故专题,通过有趣的保密典故的学习,同学们既学习了保密的具体做法、形式,又避免了局限于讲解历朝保密制度所造成的蜻蜒点水式的泛泛而谈。
3.充分利用多媒体手段。生动形象的多媒体教学远比传统的黑板教学更受学生欢迎。多媒体能展示更丰富更形象的内容,枯燥乏味的历史知识可以借助多媒体手段呈现出活泼多彩的风姿。
4.充分利用各种视频资源。《百家讲坛》《探索·发现》等媒体知名栏目中有许多历史学家对历史人物、事件的精彩讲解,其中许多内容与中国秘书史教学有关联,秘书史教学不妨借用一下,以拓展学术视野。
要注意的是,艺术作品往往对历史作了戏剧化处理,如果使用影视剧中的内容讲解秘书历史,则应当慎重。
我的教学实践表明,上述方法综合运用得当,会使中国秘书史课堂充满生机和活力。
(作者单位:广西财经学院文化与传播学院) 《中国秘书史教学改革探索》
本文链接地址:http://www.oyaya.net/fanwen/view/48501.html
作者/ 李英
一、问题的提出:教学计划中中国秘书史课程去与留的争论
在文秘专业教学实践中,中国秘书史课程无论教与学一直得不到应有的重视。
在设计文秘专业教学计划表时,中国秘书史是否开设总是备受教师们争论。坚持者认为中国秘书史课程对于培养学生的职业素质具有重要作用;反对者认为文秘专业的培养目标是应用型人才,中国秘书史是知识性课程,还不是有关现实的知识,完全没有必要开设。争论的结果是,中国秘书史课程或者弃而不开,或者只是作为选修课开设。
这是教师对中国秘书史的态度。学生的情况更不容乐观。作为选修课时,经常出现中国秘书史因选课人少而开不成课的场面。问其原因,学生们认为研究历史、梳理久远的历史资料那是学究们的事情,不是现实社会所需要的。
这就产生了一个问题:中国秘书史课程是否保留?要解决这个问题,首先要从中国秘书史的作用谈起。
二、端正认识:从造就“完整的人”角度出发,中国秘书史与文秘专业其他课程比较,具有无法取代的作用。
在秘书人才的教育培养中,秘书工作能力的培养和形成是教学的核心所在,操作技能型课程很自然得到师生的高度重视。然而工作技能绝不等同于工作能力,秘书人员不仅要谙熟各类公文的写作以及现代办公设备的应用,而且要具有待人处事的智慧和谋略。教育的根本目的并不仅仅是培养学生的工作技能,更重要的是培养全面完整的人,培养良好的道德、思想、人格、志向、情操、性格特征等职业素养。文秘专业教育应当关心学生的职业精神、职业素养以及长远发展。历史经验表明:秘书的所有事迹都是以其丰富的心灵世界和精神历程为出发点的。综观秘书专业教学计划,绝大部分是秘书技能知识课程,直接涉及秘书职业精神的仅有秘书学概论和中国秘书史。而秘书学概论课程由于任务重、内容多、时间少,是很难就上述问题展开论述的。
众所周知,秘书工作带有一定的机密性质,这使得现实秘书职场中的许多敏感问题难以真实地呈现给学生。至于短暂的校外实习,学生普遍反映只能接触到办公室非常表面简单的工作,根本无法涉及核心内容。
那么文秘学生的职业精神和职业素养该怎样培养呢?孔子有句话可以给我们启示: “我非生而知之者,好古,敏以求之者也。” (《论语·述而》)即要从古人留下的精神宝库里获取知识财富。对于文秘学生而言,既然从现实中获取秘书职场知识途径不畅,那么从文献中学习就显得尤为必要。中国秘书史在这方面恰恰具有无可比拟的资源优势。我国是秘书工作历史最悠久的国家之一。四千多年的漫漫历史长河,积累了丰富的文秘知识和实践经验,形成了一座蕴藏丰厚的宝库。历代具有杰出才干、优秀品质的秘书人物无疑可以成为文秘学生的职业典范。探究历代秘书的处世观、生死观、价值观、性格、能力等精神状态,对于塑造学生的职业品格、树立职业榜样具有积极的意义。而通过研究历朝秘书工作制度则可以为现实的秘书工作带来启发。
三、正视现实:中国秘书史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既然中国秘书史课程具有如此独特而重要的作用,为何实际开课情况不容乐观呢?作为教学人员,首先要自我反省课程教学中的不足,其中教学内容脱离学生需求无疑是一个关键问题。
中国秘书史课程过于强调知识的完整性和理论化,导致教学内容与学生需求和能力脱节。教学过程中往往将精力用于学习我国历代秘书机构的设置、职能、作用、地位及演进过程,学习历代秘书人员的名谓、来源、选用、素质及传统,以及历代秘书工作的基本制度,学生不胜其烦。
这样的内容对于中国秘书史研究者来说自然是应当知晓的常识,但对于文秘专业学生缺乏吸引力。原因有二:
一是我们的教学对象——学生更关心的现实问题是,用人单位需要什么样的人才,将来实际工作中需要什么技能。而用人单位,绝大多数是企业——这是绝大多数文秘学生的职场——需要的是能解决实际问题的应用型人才,至于学生是否背得出我国历代秘书机构的设置、职能、作用、地位及演进过程,历代秘书人员的名谓、来源、选用、素质及传统,历代秘书工作的基本制度,又有多少企业将其作为评价标准之一呢?
二是我国古代秘书工作历史漫长,加之朝代更迭频繁,秘书人员的称呼、职责以及选拔考核标准不断变化,秘书机构的名称前后不一,秘书工作的内容和制度在发展中不断完善,知识点多,变化频繁且线索错综复杂,要想学习、掌握这些内容,理清我国古代秘书工作产生、发展、变化、完善的脉络,文秘学生学习任务相当艰巨。 “无用”加上“难学”两重思想,使学生对本门课程产生厌烦心理。
四、解决思路:大力改革中国秘书史教学
要想改革中国秘书史尴尬的教学现状,就应当以学生的现实需求和长远职业发展为导向,在正确定位课程的基础上,大力改革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充分发挥中国秘书史在培养学生职业心理和综合素质方面的重要作用。
(一)在教学目标上,中国秘书史要与秘书专业教学目标保持一致
中国秘书史教学是整个秘书专业教学内容之一,教学目标应当与专业整体目标保持一致,即培养在实际工作中从事实务的应用型人才。
中国秘书史的教学不能遵循学科式教育的思路,过于注重知识的系统性,过于强调知识结构的完整,而应当着眼于学生的发展需求,将知识学习与职业发展紧密联系起来。中国秘书史的课堂应当成为培养学生综合能力的平台,在培养和完善学生角色认同意识、专业心理素质和综合职业素养,提高辨识问题、把握问题的能力等方面下功夫,而不是将中国秘书史的学习变成对历史知识的简单记忆。
(二)在教学内容上,根据学生职业需求和教学实际重新规划
从学生就业实际来看,大多数文秘学生毕业后到中小型企业及民营企业从事实际工作,从事理论研究的极少。而文秘专业的中国秘书史课程一般在高年级开设。严峻的就业预期使大多数高年级学生越来越关注就业单位到底需要什么。对这些准毕业生而言,能直接影响毕业后工作状况的课程才有学习的动力,与现实关联不大而学术研究氛围浓郁的课程普遍比较厌烦。
从教学用时看,中国秘书史的课时一般为32个课时,要在这么少的教学时间里将上下五千年的秘书历史梳理出来绝非易事,极易流于流水账式的泛泛而谈。
中国秘书史的教学内容应当有所侧重,关于秘书工作产生、发展、变化、完善的脉络性知识可以由学生自学,而将有限宝贵的课堂时间用于集中突破几个知识点,结合学生成长实际深入挖掘某个历史专题的学习价值,使前人的实践真正转化成学生们可以借鉴的知识宝库。
(三)在教学观念上,破除教师仅仅作为知识传授者的传统观念 从学习习惯来看,大学生们普遍能娴熟地通过网络和手机快速获得社会上新鲜的信息,中国秘书史知识大多数是资料性知识,古老久远的历史知识对他们的确缺乏吸引力。因此,教师如果在课堂上停留在介绍秘书历史知识的层次上只会招致学生厌学。实际上,与其要求精力充沛的年轻人成为学习上规规矩矩被动的接受者,不如开放课堂,使他们成为知识积极的探索者。教师可以根据学生们获取网络资料能力极强的特点,因势利导,引导学生自己去搜集、整理、分析资料,而教师则应从知识传授者转变为学生学习的合作者、引导者和参与者,从而使枯燥乏味的历史知识传递转变为学生能力的培养。
(四)在教学手段上,调动一切积极因素营造生动活泼的学习氛围
在教学实践中,我将多种手法引入中国秘书史的教学中。
1.设置学习小组。由有兴趣的学生自愿组台成学习小组,围绕上课内容收集、整理资料,集体讨论确定上课目标、重点、课堂组织方式,设计教学环节,制作、撰写讲课内容,并亲自走上讲台为同学们讲课。采用这种学习方法,尽管课堂气氛十分活跃,古老的历史知识以别样的面貌出现在课堂上,但毋庸讳言,同样存在着一些问题,比如学生的观点比较幼稚偏颇,论据不充分等。因此这个时候,教师应当充分发挥引导者的作用,做好督促、指导工作,比如,课前反复与学生沟通,仔细审核学生的教学方案,与学生商讨确定课堂教学方案,课后及时组织学生总结经验教训。
2,设置学习专题。‘根据学生们的学习兴趣和需求,设置自学专题和课堂讲授专题。
比如,选取郭嘉、许攸、张廷玉等优秀秘书作为专题,了解他们的秘书功绩,探讨他们取得这些成绩的个人、历史、社会原因,将历史人物与学生个人成长联系起来,为学生的职业发展提供借鉴。又比如,历朝保密制度的学习十分枯燥,可以开设秘书保密典故专题,通过有趣的保密典故的学习,同学们既学习了保密的具体做法、形式,又避免了局限于讲解历朝保密制度所造成的蜻蜒点水式的泛泛而谈。
3.充分利用多媒体手段。生动形象的多媒体教学远比传统的黑板教学更受学生欢迎。多媒体能展示更丰富更形象的内容,枯燥乏味的历史知识可以借助多媒体手段呈现出活泼多彩的风姿。
4.充分利用各种视频资源。《百家讲坛》《探索·发现》等媒体知名栏目中有许多历史学家对历史人物、事件的精彩讲解,其中许多内容与中国秘书史教学有关联,秘书史教学不妨借用一下,以拓展学术视野。
要注意的是,艺术作品往往对历史作了戏剧化处理,如果使用影视剧中的内容讲解秘书历史,则应当慎重。
我的教学实践表明,上述方法综合运用得当,会使中国秘书史课堂充满生机和活力。
(作者单位:广西财经学院文化与传播学院) 《中国秘书史教学改革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