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存桌面快捷方式 - - 设为首页 - 手机版
凹丫丫旗下网站:四字成语大全 - 故事大全 - 范文大全
您现在的位置: 范文大全 >> 综合范文 >> 文秘工作 >> 正文

如何化解基层调研中的难题


  如何化解基层调研中的难题
  
  作者/ 韩立坚
  
  习近平同志在中央党校2011年秋季学期第二批入学学员开学典礼上的讲话中,把是否坚持调查研究提到关系党和人民事业得失成败的高度加以论述和倡导,调查研究之风在全党进一步兴起。在实际工作中调研工作的开展并不平衡,存在着上热下冷的状况,一些基层领导并没有把调查研究摆上应有位置,这也是这些地方领导工作比较薄弱、领导水平难以提升的重要原因所在。基层调研为何那么难?应该如何化解调研中的难题呢?本文就此作了些研究与思考。
  
  基层调研为何那么难?
  
  基层领导是党和政府组织领导体系的基础,与群众接触最频繁,在调查研究工作中有着距离近、成本低、效率高等天然优势。在实际工作中,一些基层调查研究却很难。究其原因,主要有如下几个方面:
  
  一、思想不重视,基层调研难以摆上位置。虽然我们党历来强调调查研究,但不少人认为调查研究是高层领导的事,与基层关系不大。一是认为基层的任务主要是执行,不需要调研,上级一声令下,下级闻风而动就行了。上级对下级的工作要求也常常是“不问过程,只看结果”,听汇报只听怎么行动、有多大效果,很少征求基层意见,听取基层的声音,有的连基层的调研报告都不愿意看。这种只重命令、不重问计的工作态度,压抑了基层调研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二是认为熟悉基层情况,调研是多此一举。有的领导觉得本地区本部门就那么大摊子,对多大规模、多少资源了如指掌,与群众接触也多,有什么情况不了解?即使下去调研,也是带着已有的框框,找一些数据和事例填充而已。与群众座谈,也是指示多、布置多,征求意见少,对不同观点甚至持反对态度。有的则把调查研究理解为“做文章”,只是发表发表装点门面,根本不注重调研成果的运用,实际工作还是遵循自己固有的那一套。三是拍脑袋办事,不习惯调研。工作中遇事不与群众商量,不认真研究和解决面临的问题,而是凭主观意志和个人好恶办事。为了所谓“政绩”,即使劳民伤财也在所不惜。例如城市建设中大量的拆了建、建了拆,造成不应有的浪费和折腾;在招商引资中大量的低产能项目结构雷同、重复建设;在兴办农村专业合作社和土地流转中只注重行政手段,而未能抓好典型,引导和帮助群众克服困难。正是由于没有把调查研究摆上应有的位置,一些地方经济工作才难以取得突破性进展。
  
  二、工作不求新,基层调研难以形成风气。从调查的情况看,一些基层领导不重视调查研究,与因循守旧的精神状态密切相关。主要存在这样几种倾向:一是老一套,把工作视同交替轮回的四季,去年是怎么做的,今年还是怎么干,在研究和部署工作时,至多根据上面要求和外面形势,把数字、口号、提法变动一下,工作谈不上什么创新。二是应付式。工[作的目的不是为了推动经济社会发展,而是应付上级检查,得过且过,许多问题能拖则拖。例如对待上访问题,不是把群众信访看作听取民声、了解民意的窗口和平台,以解民难、平民怨、赢民心,而是派人截访,什么问题也不解决,只求一时息访。三是等靠要。随着国家扶贫开发力度的加大,许多贫困地区面貌得到了根本性改变。与此同时,一些基层领导产生了严重的依赖思想。他们不是通过深入调研找准制约本地经济社会发展的症结,思考和寻求发展对策,紧紧抓住扶贫机遇有一番大的作为,而是把发展的基点和希望全部寄托在上级和外部帮扶上,对上级汇报工作不是讲自己有什么举措,而只是要钱要物。大量的非耕地资源不去深度开发,而是年复一年等待上级扶持,群众称之为“抱着金饭碗讨饭吃”。没有求新求变的强烈愿望,自然难有开展调查研究的内在动力。
  
  三、作风不扎实,基层调研难以真正开展。一些地方长期存在着一些不好的倾向。一是跟风。工作随大流,往往一阵风。上级提倡了,外面有人搞了,自己也跟着搞,不问为什么这样搞,有什么好办法,怎样才能真正做好。例如有些地方搞设施农业,一搞一大片,只图数量,只求表面上轰轰烈烈,对农民的技术培训、农资供应和购销服务等却很少研究和过问,以致有的蔬菜大棚荒草丛生,有的改种传统粮食作物,亏损拆毁,不但严重浪费国家扶持的钢材和薄膜等物资,而且严重挫伤了农民发展高效农业的积极性。二是走形式。抓工作就是几个点、几条线,装扮盆景,目的在于“打造形象”,取悦领导,而不是坚持点面结合,把点上的经验推到面上,促进工作的整体提升。三是造假。汇报工作看场合、看气氛,典型有反有正,数字可大可小,随机变化,特别是难以稽考的CDP、人均收入、工业投入乃至外资到账、入库税收等,不断水涨船高,弄得国家统计部门难以掌握真实数据。在这种不良风气影响下,还需要什么基层调研?又怎么能搞好基层调研?
  
  四、环境不宽松,基层调研难以实事求是。与基层一些领导接触,他们反映调查研究有三怕:一怕影响地区形象。调查研究的一个基本要求就是实事求是,离开实事求是的调查研究不但不能成为决策的依据,而且会误导决策。因此,调查研究不但要认真总结成绩,而且要指出客观存在的问题。一些基层领导对剖析问题有顾虑,有的只是蜻蜓点水似的写几句无关痛痒的话,有的干脆只唱颂歌,把调查研究搞成了评功摆好,变成了抬轿子,有的甚至把问题说成了成绩,混淆了是非。二怕上级抓住辫子。上报的材料一般正面典型为多,负面材料则较为少见,所以上报负面材料很容易引起上级重视,如果被列为反面典型,基层可能承受难以想象的压力。因此,基层领导工作中非常缺乏有一定深度的典型调研,即使配合上级领导和部门调研,基层也不愿意完全展示真实的一面。三怕得罪有关方面。在基层调研中,由于怕得罪有关领导(包括前任)和有权部门,即使发现一些问题,也很难实事求是地指出。这种选择性的调查研究,效果必然大打折扣,甚至会产生负面效应。
  
  那么,该如何从基层实际出发,大兴调查研究之风?
  
  一、增共识,把调查研究作为基层领导工作的基本方法。基层调研仅靠一般号召和简单行政手段推动是远远不够的,必须引导基层重新认识调查研究,形成新的共识。第一,基层工作的性质决定了我们必须高度重视调查研究。党中央提出了实现民族复兴的中国梦,并规划了两个100年的路线图,这是前无古人又无先例的伟大事业。要实现这一伟大构想,处于最前沿的基层领导就必须认真开展调查研究,研究不断变化的新形势,学习可资借鉴的新经验,寻求能够突破的新路径。在基层岗位上,无论你的阅历多么丰富,领导艺术多么高超,都没有老本可吃,都必须兢兢业业搞好调查研究。第二,基层工作的职能决定了我们必须始终坚持调查研究。基层工作的主要职能是落实和执行决策,但并不是不需要决策。实际上如何从本地区、本部门实际出发,如何根据形势发展变化,来决定贯彻执行党的方针政策和经济社会发展的方略,就是一种决策,是执行上级决策的决策。执行的过程也是一种决策的过程。无论执行还是决策,都离不开调查研究。调查研究是包括基层在内的所有领导工作的必备手段。第三,基层工作的要求决定了我们必须不断加强调查研究。合格的、称职的、优秀的基层领导工作者,必须有一种实干精神。而这种“实干”不仅仅是听命令、肯负责、能吃苦,还必须重视和善于开展调查研究,在工作中能够有所发现和有所创新。基层领导必须把调查研究作为一项基本功,做到视野开阔、充满底气、善于开拓、不辱使命。
  
  二、转作风,把调查研究作为基层领导工作的传家宝。调查研究是我党的优良作风和传统。重视和搞好调查研究,就必须切实转变基层领导作风,做到“三个尊重”。一要尊重群众。习近平同志指出: “搞好调查研究,一定要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广泛听取群众意见。”要做到这一点,就必须树立牢固的群众观念,自觉放低身段,打消高高在上的优越感,改变下车伊始哇啦哇啦、自以为是指手画脚的恶习,牢固确立以民为师的意识,虚心听取群众意见,集中群众智慧,自觉求教于民。二要尊重实践。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也是调查研究的重要基础和源泉。调查决不能满足于看材料、听汇报、上网络,坐在办公室关起门来研究问题;不能满足于自己的老印象,一知半解就浅尝辄止;更不能满足于主观成见,想当然拍脑袋。调查研究既要有目的、有计划、有主见,又不能带着主观框框去曲解、图解实践,不但要“身入”,而且要“心人”,要透过现象看本质,真正掌握事物发生、发展的规律。三要尊重科学,调查研究是一门科学,容不得半点虚假和敷衍,一定要用科学的态度对待调查研究。在调查研究中,既要调查干部,又要调查群众;既要到工作局面好和社会发展较快的地方去总结经验,又要到困难较多、情况复杂、矛盾尖锐的地方去研究问题;既要解剖点上的问题,又要掌握面上的情况;既要听顺耳的话,又要听逆耳的话;既要敢于坚持真理,又要勇于修正错误。对于一些负面的东西,既不能回避,更不能打棍子、抓辫子,而要鼓励群众讲真话。只有这样,才能获得在办公室难以听到、不易看到和意想不到的新情况、新问题,找出解决问题的新视角、新思路和新对策。
  
  调查研究是一种重要的工作方法。基层领导必须认真学习、认真实践,不断提升调查研究的能力和水平。要认真学习基本理论。结合工作实际,认真学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知识,学习中央的方针政策和重要决策部署,学习本地和外地包括国外的新鲜经验,学习有关学科的基础理论和前沿知识,从理论上提高自己,努力使自己在调研工作中有一个较高的理论视点和宽阔的研究视野,要掌握调查研究的基本规律和方法。调查研究包括调查和研究两个环节,我们不但要调查好,搞好量的分析,而且要研究好,实现质的提升和飞跃。那种只满足于一个大概印象,连笔记都懒得记,不作深入研究和思考的调查研究,只是徒具形式,于事无补。在调查研究中一定要注重和善于用调查研究之矢,射经济社会发展之的,服从和服务好我们的小康和现代化建设大业。调查研究的方法要与时俱进。在运用我们党在长期实践中积累的有效方法的同时,要适应当今社会信息网络化的新形势,进一步拓展调研渠道、丰富调研手段、创新调研方式,努力提高调研的效率和科学性。基层特别要注重和善于发挥与群众接触密切的优势,通过社会网络论坛、群众信访渠道、服务乡村和企业、结对帮扶等多种途径,利用与群众接触的各种机会,了解和掌握群众所思所想、所盼所愿,更好地摸实情、懂实务、办实事,使调查研究常态化、便捷化。
  
  四、建规范,把调查研究作为基层领导工作的铁制度。开展调查研究,不但需要基层领导高度自觉,而且需要结合基层工作特点,建立和坚持一些行之有效的制度加以规范。一是调研论证制度。基层领导,对工作中凡是涉及群众切身利益、关系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的问题,必须坚持不调研不决策、先调研后决策的制度,通过听证、论证、公示、座谈等多种形式,从根本上消除拍脑袋决策现象,使决策过程成为调查研究的过程,成为集中群众智慧的过程,成为凝聚民心的过程。二是调研工作制度。中国共产党中央办公厅2010年印发的《关于推进学习型组织建设的意见》,规定省部级、市县级领导干部到基层调研每年分别不少于30天、60天。基层也应陔建立切合基层实际的调研工作制度,调研工作时间应该远远多于对于上级领导规定的时间,决不能以会议多、工作忙为理由而有所压缩。三是蹲点调研制度,蹲点调研、解剖麻雀是过去常用的一种调研方式,在信息化时代依然管用。要注意选择问题多、困难大、矛盾集中的乡村、社区和企业蹲点调研,倾听群众心声,找准问题症结,谋划发展对策。四是专题研讨制度。选择本地区、本部门工作中的难点、热点问题,组织专题调查和研讨,可收到加强基层交流、集中基层智慧、听取基层意见、培养和选拔基层人才的多重效果。五是学习培训制度。实施任前培训、任中轮训制度,组织理论学习和实践经验交流,介绍经济和社会发展前沿信息,帮助基层领导不断提升思想理论水平和调研工作能力。
  
  作者单位:江苏省滨海县沿海工业园管委 《如何化解基层调研中的难题》
本文链接地址:http://www.oyaya.net/fanwen/view/48520.html

★温馨提示:你可以返回到 文秘工作 也可以利用本站页顶的站内搜索功能查找你想要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