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五时期*市城乡居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
2005年,城市居民人均住房面积38.9平方米,比2000年增长62.8%。城市居民的住宅中,26.4%属单栋住宅。2005年,农村居民人均拥有住房面积38.46平方米,比2000年增长7.7%。平均每个农村居民拥有钢筋混泥土结构面积的房屋7.3平方米,增长59.7%。18.6%的城市居民用上了方便、卫生的天然气,部分农村居民用上了液化气,使用柴草作燃料的农户由2000年的50%,减少到15%;农村居民用水也得到改善,使用自来水的农户占36%,增长19%。
(四)医疗保健意识进一步增强
随着经济的发展,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未来生活充满了希望,健康长寿成了每个人的追求目标。城乡居民用于医疗保健的支出大幅增长,支出比重明显上升。
2005年,城市居民人均医疗保健支出390.98元,比2000年增长80%,占消费支出的7.5%,上升3.4个百分点,其中人均购买滋补保健品15.23元,增长2倍。农村居民人均用于医疗保健的支出也大大增加,2005年为81.59元,比2000年增长53.9%。
(五)交通通讯成为消费亮点
“十五”时期,我市的道路、通讯设施进一步改善,为城乡居民提高交通通讯消费水平创造了条件。城市居民已经不满足于将摩托车作为家庭交通工具,纷纷将目光瞄准家用小轿车,部分收入较高的家庭购买了私家小轿车。通信业发展迅速,手机普及到城市和乡村的每个角落。
2005年,城市居民人均用于交通通信支出556.12元,比2000年增长61.2%,其中,交通支出184.63元,增长15%。“十五”时期,购买家用汽车的户数明显增多,2005年每百户城市居民购买家用汽车达2.11辆。通讯消费水平飞速发展。2005年城市居民通信支出371.49元,比2000年增长90.5%,其中,购买手机、座机等通讯工具人均支出90.38元,增长4.3倍。每百户城市住户拥有移动电话128部,增长17.3倍;人均通信费用支出也由2000年的173.14元上升到2005年的281.12元,增长62.4%。
农村居民的交通通讯条件也有很大改善,表现在支出增加,比重上升。2005年,人均用于交通通讯支出为167.69元,比2000年增长2.4倍;交通通讯支出占居民消费支出的比重为9.6%,上升6个百分点。农村居民每百户购买摩托车15.85辆,上升4.3倍。2000年农村居民每百户只有0.38部手机,2005年每百户拥有手机数达到了55.5部。
(六)教育文化娱乐支出增加,精神生活日益丰富
“十五”期间,城乡居民不仅物质生活得到较大改善,而且精神生活全方位得到提高。城市居民教育费用由人均456.9元,下降到325.75元。人均用于参加健身活动和文化娱乐活动的支出费用238.3元,增长1.1倍。
2005年,农村居民人均用于文化教育娱乐消费支出162.9元,比2000年增长28.1%,其中,人均文化教育娱乐用品支出39.4元,增长29%。文化教育娱乐服务费支出123.5元,增长27.9%。用于休闲、旅游的支出费用比2000年增长2倍。
(七)城乡居民储蓄存款增加,家庭耐用消费品增加
2005年城乡居民人均储蓄存款余额2376.55元,比2000年增长1.7倍。五年中,城乡居民在解决吃好穿好的同时,还购买了科技含量高的大件耐用消费品,积累了家庭财富,提高了生活质量。除交通通讯工具成为消费热点外,其他高档家庭耐用品的拥有量也显著增加。2005年末,城市居民每百户拥有家用电脑21.06台,微波炉13.85台,彩色电视机116.34台,空调25.46台,分别比2000年增长2倍、3.6倍、16.3%和7.5倍。农村居民每百户拥有电话27.7部,比2000年增长8.6倍,移动电话由2000年每百户0.38部增加到55.5部;每百户拥有彩色电视机63.4台、电冰箱4台、洗衣机43.6台、电风扇51.5台,分别比2000年增长3.2倍、1.5倍、1.6倍和81.5%。一些农村居民还用上了微波炉、淋浴热水器等高档耐用品。
三、努力增加城乡居民收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回顾过去的五年,**市社会经济的发展,给全市人民带来了巨大实惠。但是城乡发展不平衡,居民收入的增长速度缓慢,大大低于城镇。城乡居民的消费水平与收入增长不协调。2005年,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比2000年增长了25.1%,但消费支出仍停留在2000年的水平,还有一部分家庭只满足于吃、穿、住等基本消费。2005年城市居民恩格尔系数比2000年增大2.5个百分点。农民的生活虽然有所改善,但质量不高。要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增加收入是基础,因此,“十一五”时期,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千方百计增加城乡居民收入。
(一)努力增加城市居民收入
1、完善社会保障制度,努力提高低收入阶层收入水平。进一步完善失业、医疗、养老和城镇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缩小收入差距。进一步加强社保基金的筹集与管理,真正做到专款专用。保证下岗职工的基本生活保障费和城镇居民的最低生活保障费按时足额发放,把定期救助与一次性救助、大病救助、意外伤害救助结合起来。从法律上规范城镇的社会救济标准、救济对象、政府责任等,使城镇社会救济各项工作走向法制化、规范化和社会化的轨道。
2、加快经济发展,创造新的城镇就业机会。城 《十五时期*市城乡居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第2页)》
本文链接地址:http://www.oyaya.net/fanwen/view/48590.html
(四)医疗保健意识进一步增强
随着经济的发展,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未来生活充满了希望,健康长寿成了每个人的追求目标。城乡居民用于医疗保健的支出大幅增长,支出比重明显上升。
2005年,城市居民人均医疗保健支出390.98元,比2000年增长80%,占消费支出的7.5%,上升3.4个百分点,其中人均购买滋补保健品15.23元,增长2倍。农村居民人均用于医疗保健的支出也大大增加,2005年为81.59元,比2000年增长53.9%。
(五)交通通讯成为消费亮点
“十五”时期,我市的道路、通讯设施进一步改善,为城乡居民提高交通通讯消费水平创造了条件。城市居民已经不满足于将摩托车作为家庭交通工具,纷纷将目光瞄准家用小轿车,部分收入较高的家庭购买了私家小轿车。通信业发展迅速,手机普及到城市和乡村的每个角落。
2005年,城市居民人均用于交通通信支出556.12元,比2000年增长61.2%,其中,交通支出184.63元,增长15%。“十五”时期,购买家用汽车的户数明显增多,2005年每百户城市居民购买家用汽车达2.11辆。通讯消费水平飞速发展。2005年城市居民通信支出371.49元,比2000年增长90.5%,其中,购买手机、座机等通讯工具人均支出90.38元,增长4.3倍。每百户城市住户拥有移动电话128部,增长17.3倍;人均通信费用支出也由2000年的173.14元上升到2005年的281.12元,增长62.4%。
农村居民的交通通讯条件也有很大改善,表现在支出增加,比重上升。2005年,人均用于交通通讯支出为167.69元,比2000年增长2.4倍;交通通讯支出占居民消费支出的比重为9.6%,上升6个百分点。农村居民每百户购买摩托车15.85辆,上升4.3倍。2000年农村居民每百户只有0.38部手机,2005年每百户拥有手机数达到了55.5部。
(六)教育文化娱乐支出增加,精神生活日益丰富
“十五”期间,城乡居民不仅物质生活得到较大改善,而且精神生活全方位得到提高。城市居民教育费用由人均456.9元,下降到325.75元。人均用于参加健身活动和文化娱乐活动的支出费用238.3元,增长1.1倍。
2005年,农村居民人均用于文化教育娱乐消费支出162.9元,比2000年增长28.1%,其中,人均文化教育娱乐用品支出39.4元,增长29%。文化教育娱乐服务费支出123.5元,增长27.9%。用于休闲、旅游的支出费用比2000年增长2倍。
(七)城乡居民储蓄存款增加,家庭耐用消费品增加
2005年城乡居民人均储蓄存款余额2376.55元,比2000年增长1.7倍。五年中,城乡居民在解决吃好穿好的同时,还购买了科技含量高的大件耐用消费品,积累了家庭财富,提高了生活质量。除交通通讯工具成为消费热点外,其他高档家庭耐用品的拥有量也显著增加。2005年末,城市居民每百户拥有家用电脑21.06台,微波炉13.85台,彩色电视机116.34台,空调25.46台,分别比2000年增长2倍、3.6倍、16.3%和7.5倍。农村居民每百户拥有电话27.7部,比2000年增长8.6倍,移动电话由2000年每百户0.38部增加到55.5部;每百户拥有彩色电视机63.4台、电冰箱4台、洗衣机43.6台、电风扇51.5台,分别比2000年增长3.2倍、1.5倍、1.6倍和81.5%。一些农村居民还用上了微波炉、淋浴热水器等高档耐用品。
三、努力增加城乡居民收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回顾过去的五年,**市社会经济的发展,给全市人民带来了巨大实惠。但是城乡发展不平衡,居民收入的增长速度缓慢,大大低于城镇。城乡居民的消费水平与收入增长不协调。2005年,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比2000年增长了25.1%,但消费支出仍停留在2000年的水平,还有一部分家庭只满足于吃、穿、住等基本消费。2005年城市居民恩格尔系数比2000年增大2.5个百分点。农民的生活虽然有所改善,但质量不高。要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增加收入是基础,因此,“十一五”时期,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千方百计增加城乡居民收入。
(一)努力增加城市居民收入
1、完善社会保障制度,努力提高低收入阶层收入水平。进一步完善失业、医疗、养老和城镇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缩小收入差距。进一步加强社保基金的筹集与管理,真正做到专款专用。保证下岗职工的基本生活保障费和城镇居民的最低生活保障费按时足额发放,把定期救助与一次性救助、大病救助、意外伤害救助结合起来。从法律上规范城镇的社会救济标准、救济对象、政府责任等,使城镇社会救济各项工作走向法制化、规范化和社会化的轨道。
2、加快经济发展,创造新的城镇就业机会。城 《十五时期*市城乡居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第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