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文秘工作观
题记:近日,我利用工作闲暇,将近年来从事文秘工作的所思所感整理成《我的文秘工作观》一文。现斗胆晒一晒,所见浅显,敬请各位雅正!
我的文秘工作观
黄晓东
转眼间,我参加工作已经有整整九年时间了,这其中有七年时间是专职从事文秘工作的。从事文秘工作的人很多,各有各的体会,各有各的方法,不可能千人一面、千篇一律。就我而言,在我脑海中形成了观点的主要有以下几点:
我的第一个观点是:保持良好心态,是适应文秘工作的前提。境由心生,心态好,一切都好。凤凰卫视著名财经观察员吴柯萱说:“写作,如同苦修行。把自己关起来几天,离群索居,不吃不喝,不闻世事。明明蜗居于斗室,却妄想加入参天茂林,青天白露下,涣沙溪水桥头。”他虽然只提到写作,推而广之,文秘工作又何尝不是如此?这是一项细活,是累活,有时还是很“折磨人”的活。而且文秘人员身处中枢机关,必然会遇到各种“成长的烦恼”,甚至挫折的考验。如果心态不好,心情不舒畅、烦烦躁躁,工作起来就会不顺心,不顺心就静不下心,更沉不下心。这恰恰是从事文秘工作的大忌。因此,始终保持豁达从容的心态,在成绩面前不得意忘形,在困难面前不畏惧退缩,在挫折面前不消沉失志,对做好文秘工作非常重要。特别是面对繁重的工作任务时,与其闷闷不乐、满腹牢骚,不如开开心心、快快乐乐地接受。 “笑一笑,十年少”,如此不但有利于顺利完成任务,而且有益于身心健康。当然,喜怒哀乐乃人之常情,遇到不如意之事,选择适合自己的“发泄”、“放松”办法,或打打牌,或下下棋,或看看电影,同样有益身心。
我的第二个观点是:准确领会领导意图,比什么都重要。习近平总书记办公室主任丁薛祥曾经撰文指出,“无论是办文、办会,还是办事,都要首先考虑党委有什么精神、领导有什么意图、怎样办才更符合党委工作要求和领导意图。如果做不到这一点,即使花再大力气,做了再多的工作,也是徒劳无益。”我觉得非常有道理。秘书工作人员作为参谋助手,不是“干自己的活”,而是“干别人交待的活”;不是“讲自己的道理”,而是“讲别人的道理”;不是“写散文、写小说,可以任意发挥”,而是“写公文,有固定格式”。因此,不管是起草讲话稿、拟制公文、操办会议,还是完成领导交办的事情,都会遇到如何正确把握、领会领导意图的问题。我曾经在基层党委办公室工作过,在这方面办公室当时有一个好做法,就是要求每个文秘工作人员,无论是与领导一起检查工作、参加会议,还是领导亲自撰写的文稿,阅读的各种文件、报刊的批示、阅示以及对草拟材料提出的修改意见,都要准确记录下来,适时进行分类整理。我觉得这一招很实在、很管用。毕竟,领导的设想、主张、意图,大部分都要通过言谈、批示体现出来。注意搜集领导平时比较零碎的看法、意见等,虽然一时可能用不上,但它往往是形成领导意图的重要过程和内容。空闲时随手翻翻这些资料,使用时就可信手拈来。此外,遇有自己不明白的事情,要多请示、多汇报,以便把领导意图领会到位,这样才能做到有的放矢,少做无用功。
我的第三个观点是:在大量的工作面前,记忆力是靠不住的。文秘工作非常琐碎,而且经常是这边一个事情还没做完,那边又不断地接到其他任务。有时,一些事情已经办完了,一段时间后领导又问起此事,由于自己记不清,当时又没有记录,以至落得个“没有办”的结果。如何防止“漏项”、“缺项”,防止“丢三落四”、“事过境迁”?我感觉,最好的办法就是随时准备纸和笔,“立下字据”,做好记录,正所谓“好记性不如烂笔头”。这样不仅可以避免忘事,也可以作为备查依据。比如,领导布置某项工作时,要尽可能原原本本地记全、记细。又比如,为了应对文稿起草的紧急任务,平时就要眼观六路、耳听八方,注重通过各种方式收集资料。“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凝聚“一滴水”往往需要“一桶水”。如果平时不了解相关信息,不掌握基础材料,不做到心中有数,文稿任务到来时就容易捉襟见肘,想在最短的时间内完成任务是不可能的,更别说拿出精品了。再比如,文件的上传下达,发放会议通知,该签字的要签字,该自己记明情况的要记清,该登记的要及时登记,不能为了“省事”而减化手续。尤其是对办理过程较长的事,涉及多个部门的事,前后交叉换手的事,以及事过之后要查的事,更要立据存底、搞好记录保存。
我的第四个观点是:忽视细节,容易既贻时又误事。我们常说,细节决定成败,粗枝大叶害死人。机关事务是依照法律授权,以规定程序进行的行政活动。任何环节出问题,都会直接影响机关事务的正常运转。比如,各类会议领导参会位置的摆放,谁前谁后看似细节,其实里面大有学问,处理得好与不好,结果迥异。因此,对于文秘工作来说,“小细节”可能是“大原则”,把细节理顺了,方向也就明了,工作运行起来便会顺利一些。如果在细节面前抱着无所谓的态度,认为“可以吧”、“不要紧”、“没什么大不了的”,难保不出大问题。我刚参加工作时,就因为没有注重细节,有过一次教训。当时领导让我紧急送一份重要材料到某单位主要领导手中,因为时间紧,我没有认真检查。结果单位领导发现居然有一张纸是空白页,让我要重新打印后再报送。本是为了图快、图方便,结果反倒还耽搁了时间、影响了效率。此事让我长了不少记性,之后送文稿时,不管有多急,我都要翻一翻,看看有没有页码错误等问题。实践证明,重视细节,可为文秘工作起“锦上添花”之效。比如,送给领导的文稿排版要力求美观、漂亮,装订要平整,让人看得“顺眼”、觉得“舒服”。如此,即便内容上质量不那么高,也比较容易通过。反之,如果花了很多精力起草一个文件,内容上质量比较高,但因为装订歪歪斜斜,或者送签时纸张上有污点,结果也可能被打回重搞。总之,我觉得在办文、办会、办事过程中,必须重视小事、关注细节,严之又严、细之又细、慎之又慎,凡事要多想一想、看一看、问一问,反复考量、反复斟酌,这样才能有效地提升工作的品位与质地。
我的第五个观点是:精诚合作,才能真正聚合“正能量”。畅销书《包容的智慧》指出:“工作时,必须与很多人互动、合作,所以一定要与人和乐相处,不可有我无人。懂得敬业乐群的人,人生才能一帆风顺。”干工作要和谐,做文秘工作更要讲和谐。因为秘书工作涉及方方面面,仅靠一己之力,是难以完成任务的。而且,文秘人员本身就是做协调工作的,如果不和谐,协调就难了。比如,领导讲话稿往往涉及到不仅一个领域的内容,组织会议、筹备活动,就连收集整理资料、统计数字也牵扯到许多部门,等等。这就需要同事的相互配合,需要与其它部门的同志一起合作。特别是筹备事关全局的大型会议和活动,更需要多方联动协调、整体推进,实现工作上的有效“对接”。这方面,去年我在参与赣南苏区振兴发展工作中就有深刻的体会。当时临时甚至深夜要求报材料数据或开调度会,是一种常态。如果没有大家的支持和配合,很多工作就难以及时完成。因此,与处室、同事相处也好,与部门打交道也好,文秘工作人员要多些沟通、少些命令,多些大气、少些怨气,多些理解、少些误解,才能真正聚合“正能量”。
我的第六个观点是:善作不如善改,好文章都是改出来。文秘文秘,文在前,秘在后。这个观点,我主要是针对公文写作来说的。“文章不厌百回改”,对于公文而言,更是如此。在党委办、政府办工作的人都知道,大部分公文首先由部门代拟,学会改公文,在某种意义上比写公文更重要。毛泽东就是一位修改公文的“高手”,他对每一篇公文,从内容到形式,从字、词、句到篇章,都千锤百炼、精益求精。有一位领导曾经对我说:“作文如同制陶,制陶工序虽然繁琐,但大致可以简化为做粗坯子和打磨两大方面”。打磨刨光,即修改完善。如何修改公文?我体会,文成于思,从立意到语言、从语言到篇章,都要一丝不苟、反复推敲。首先从内容上修改锤炼,看看有没有和法律法规政策不相符的地方,主题有没有扣紧,道理有没有讲透,措施有没有讲足。其次从框架上修改锤炼,看看结构有没有环环相扣,部分与部分、段与段之间逻辑顺序是否清晰。最后从语言上修改锤炼,公文区别于散文、诗歌的最大特点是,在于其用词造句的鲜明性。也就是说,公文写作不能含糊其词,不能模棱两可,而是要把观点、思想表达得更为准确、更为突出。修改过程中,不少人都有一个习惯,就是充分利用互联网,看看别人怎么说,提法对不对,搭配准不准。我认为这个方法很奏效,正如坊间所言,“知之为知之,不知百度知”,网上搜索常常给文稿起草者带来“豁然开朗”之感。
以上“六个观点”是我对文秘工作的几点浅见,也算是对近年来工作的小结,以“给自己一个交待”。实际上,千观点万观点,不如自己动手操练。“操千曲而知音,观千剑而识器”,不怕吃苦、多学多练,方为做好文秘工作的上上策。 《我的文秘工作观》
本文链接地址:http://www.oyaya.net/fanwen/view/48664.html
我的文秘工作观
黄晓东
转眼间,我参加工作已经有整整九年时间了,这其中有七年时间是专职从事文秘工作的。从事文秘工作的人很多,各有各的体会,各有各的方法,不可能千人一面、千篇一律。就我而言,在我脑海中形成了观点的主要有以下几点:
我的第一个观点是:保持良好心态,是适应文秘工作的前提。境由心生,心态好,一切都好。凤凰卫视著名财经观察员吴柯萱说:“写作,如同苦修行。把自己关起来几天,离群索居,不吃不喝,不闻世事。明明蜗居于斗室,却妄想加入参天茂林,青天白露下,涣沙溪水桥头。”他虽然只提到写作,推而广之,文秘工作又何尝不是如此?这是一项细活,是累活,有时还是很“折磨人”的活。而且文秘人员身处中枢机关,必然会遇到各种“成长的烦恼”,甚至挫折的考验。如果心态不好,心情不舒畅、烦烦躁躁,工作起来就会不顺心,不顺心就静不下心,更沉不下心。这恰恰是从事文秘工作的大忌。因此,始终保持豁达从容的心态,在成绩面前不得意忘形,在困难面前不畏惧退缩,在挫折面前不消沉失志,对做好文秘工作非常重要。特别是面对繁重的工作任务时,与其闷闷不乐、满腹牢骚,不如开开心心、快快乐乐地接受。 “笑一笑,十年少”,如此不但有利于顺利完成任务,而且有益于身心健康。当然,喜怒哀乐乃人之常情,遇到不如意之事,选择适合自己的“发泄”、“放松”办法,或打打牌,或下下棋,或看看电影,同样有益身心。
我的第二个观点是:准确领会领导意图,比什么都重要。习近平总书记办公室主任丁薛祥曾经撰文指出,“无论是办文、办会,还是办事,都要首先考虑党委有什么精神、领导有什么意图、怎样办才更符合党委工作要求和领导意图。如果做不到这一点,即使花再大力气,做了再多的工作,也是徒劳无益。”我觉得非常有道理。秘书工作人员作为参谋助手,不是“干自己的活”,而是“干别人交待的活”;不是“讲自己的道理”,而是“讲别人的道理”;不是“写散文、写小说,可以任意发挥”,而是“写公文,有固定格式”。因此,不管是起草讲话稿、拟制公文、操办会议,还是完成领导交办的事情,都会遇到如何正确把握、领会领导意图的问题。我曾经在基层党委办公室工作过,在这方面办公室当时有一个好做法,就是要求每个文秘工作人员,无论是与领导一起检查工作、参加会议,还是领导亲自撰写的文稿,阅读的各种文件、报刊的批示、阅示以及对草拟材料提出的修改意见,都要准确记录下来,适时进行分类整理。我觉得这一招很实在、很管用。毕竟,领导的设想、主张、意图,大部分都要通过言谈、批示体现出来。注意搜集领导平时比较零碎的看法、意见等,虽然一时可能用不上,但它往往是形成领导意图的重要过程和内容。空闲时随手翻翻这些资料,使用时就可信手拈来。此外,遇有自己不明白的事情,要多请示、多汇报,以便把领导意图领会到位,这样才能做到有的放矢,少做无用功。
我的第三个观点是:在大量的工作面前,记忆力是靠不住的。文秘工作非常琐碎,而且经常是这边一个事情还没做完,那边又不断地接到其他任务。有时,一些事情已经办完了,一段时间后领导又问起此事,由于自己记不清,当时又没有记录,以至落得个“没有办”的结果。如何防止“漏项”、“缺项”,防止“丢三落四”、“事过境迁”?我感觉,最好的办法就是随时准备纸和笔,“立下字据”,做好记录,正所谓“好记性不如烂笔头”。这样不仅可以避免忘事,也可以作为备查依据。比如,领导布置某项工作时,要尽可能原原本本地记全、记细。又比如,为了应对文稿起草的紧急任务,平时就要眼观六路、耳听八方,注重通过各种方式收集资料。“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凝聚“一滴水”往往需要“一桶水”。如果平时不了解相关信息,不掌握基础材料,不做到心中有数,文稿任务到来时就容易捉襟见肘,想在最短的时间内完成任务是不可能的,更别说拿出精品了。再比如,文件的上传下达,发放会议通知,该签字的要签字,该自己记明情况的要记清,该登记的要及时登记,不能为了“省事”而减化手续。尤其是对办理过程较长的事,涉及多个部门的事,前后交叉换手的事,以及事过之后要查的事,更要立据存底、搞好记录保存。
我的第四个观点是:忽视细节,容易既贻时又误事。我们常说,细节决定成败,粗枝大叶害死人。机关事务是依照法律授权,以规定程序进行的行政活动。任何环节出问题,都会直接影响机关事务的正常运转。比如,各类会议领导参会位置的摆放,谁前谁后看似细节,其实里面大有学问,处理得好与不好,结果迥异。因此,对于文秘工作来说,“小细节”可能是“大原则”,把细节理顺了,方向也就明了,工作运行起来便会顺利一些。如果在细节面前抱着无所谓的态度,认为“可以吧”、“不要紧”、“没什么大不了的”,难保不出大问题。我刚参加工作时,就因为没有注重细节,有过一次教训。当时领导让我紧急送一份重要材料到某单位主要领导手中,因为时间紧,我没有认真检查。结果单位领导发现居然有一张纸是空白页,让我要重新打印后再报送。本是为了图快、图方便,结果反倒还耽搁了时间、影响了效率。此事让我长了不少记性,之后送文稿时,不管有多急,我都要翻一翻,看看有没有页码错误等问题。实践证明,重视细节,可为文秘工作起“锦上添花”之效。比如,送给领导的文稿排版要力求美观、漂亮,装订要平整,让人看得“顺眼”、觉得“舒服”。如此,即便内容上质量不那么高,也比较容易通过。反之,如果花了很多精力起草一个文件,内容上质量比较高,但因为装订歪歪斜斜,或者送签时纸张上有污点,结果也可能被打回重搞。总之,我觉得在办文、办会、办事过程中,必须重视小事、关注细节,严之又严、细之又细、慎之又慎,凡事要多想一想、看一看、问一问,反复考量、反复斟酌,这样才能有效地提升工作的品位与质地。
我的第五个观点是:精诚合作,才能真正聚合“正能量”。畅销书《包容的智慧》指出:“工作时,必须与很多人互动、合作,所以一定要与人和乐相处,不可有我无人。懂得敬业乐群的人,人生才能一帆风顺。”干工作要和谐,做文秘工作更要讲和谐。因为秘书工作涉及方方面面,仅靠一己之力,是难以完成任务的。而且,文秘人员本身就是做协调工作的,如果不和谐,协调就难了。比如,领导讲话稿往往涉及到不仅一个领域的内容,组织会议、筹备活动,就连收集整理资料、统计数字也牵扯到许多部门,等等。这就需要同事的相互配合,需要与其它部门的同志一起合作。特别是筹备事关全局的大型会议和活动,更需要多方联动协调、整体推进,实现工作上的有效“对接”。这方面,去年我在参与赣南苏区振兴发展工作中就有深刻的体会。当时临时甚至深夜要求报材料数据或开调度会,是一种常态。如果没有大家的支持和配合,很多工作就难以及时完成。因此,与处室、同事相处也好,与部门打交道也好,文秘工作人员要多些沟通、少些命令,多些大气、少些怨气,多些理解、少些误解,才能真正聚合“正能量”。
我的第六个观点是:善作不如善改,好文章都是改出来。文秘文秘,文在前,秘在后。这个观点,我主要是针对公文写作来说的。“文章不厌百回改”,对于公文而言,更是如此。在党委办、政府办工作的人都知道,大部分公文首先由部门代拟,学会改公文,在某种意义上比写公文更重要。毛泽东就是一位修改公文的“高手”,他对每一篇公文,从内容到形式,从字、词、句到篇章,都千锤百炼、精益求精。有一位领导曾经对我说:“作文如同制陶,制陶工序虽然繁琐,但大致可以简化为做粗坯子和打磨两大方面”。打磨刨光,即修改完善。如何修改公文?我体会,文成于思,从立意到语言、从语言到篇章,都要一丝不苟、反复推敲。首先从内容上修改锤炼,看看有没有和法律法规政策不相符的地方,主题有没有扣紧,道理有没有讲透,措施有没有讲足。其次从框架上修改锤炼,看看结构有没有环环相扣,部分与部分、段与段之间逻辑顺序是否清晰。最后从语言上修改锤炼,公文区别于散文、诗歌的最大特点是,在于其用词造句的鲜明性。也就是说,公文写作不能含糊其词,不能模棱两可,而是要把观点、思想表达得更为准确、更为突出。修改过程中,不少人都有一个习惯,就是充分利用互联网,看看别人怎么说,提法对不对,搭配准不准。我认为这个方法很奏效,正如坊间所言,“知之为知之,不知百度知”,网上搜索常常给文稿起草者带来“豁然开朗”之感。
以上“六个观点”是我对文秘工作的几点浅见,也算是对近年来工作的小结,以“给自己一个交待”。实际上,千观点万观点,不如自己动手操练。“操千曲而知音,观千剑而识器”,不怕吃苦、多学多练,方为做好文秘工作的上上策。 《我的文秘工作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