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市非公有制企业执行劳动法现状问题和对策
《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颁布迄今已历10年。在这10年中,非公有制经济从最初被定性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到国家鼓励、支持和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直到今天已成为我国、我省和我市国民经济的重要支柱。据统计,截止目前,我市非公有制企业已经达到5176户,从业人员17万余人,占到全市企业和从业人员总数的35%和42%。2004年上缴税收接近全市财政总收入的30%。随着我市新一轮百强调产的深入实施,我市非公有制经济还将持续大踏步向前发展。但是,在蓬勃发展、不断壮大的同时,我市非公有制企业贯彻执行劳动法、自觉维护职工权益的意识还远远没有跟上,与其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地位极不适应。长此以往,不但会严重影响社会保险基金的支撑能力,而且还会直接影响到社会稳定和经济建设的持续健康发展。因此,在充分肯定非公有制企业为繁荣城乡经济、增加财政收入、扩大社会就业、改善人民生活、优化经济结构和促进经济发展中做出巨大贡献的同时,我们还必须站在以人为本,维护职工合法权益,促进企业科学发展的高度上,对其在贯彻执行《劳动法》方面现存的问题有一个清醒的认识。
一是劳动合同签订率过低
我国是从85年开始实行全员劳动合同制度,94年颁布的劳动法更是从法律的角度对此做了硬性规定,劳动者与用人单位“建立劳动关系应当订立劳动合同”,而且对合同应当具备的七项条款也作出了明确要求。但在我市170115名非公有制企业职工中,已经与用人单位签订劳动合同的为81928名,仅占全部职工的48%。也就是说,还有一半以上近9万名职工无法得到劳动合同的保护,其工作期限、工作内容、劳动报酬、福利待遇、安全生产等很大程度上还是老板说了算。一旦发生劳动争议,劳动者口说无凭,很难有效保护自身的合法权益。
二是社会保险严重缺失
从92年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起步,到2004年工伤保险实施,我市已经初步形成了以养老、失业、医疗、工伤保险为主要内容的,独立于企业事业单位之外,资金来源多元化,保障制度规范化,管理服务科学化的现代社会保障体系框架。现在,公有制企业和职工实现了全覆盖,参保率达到了100%。与此形成明显对比的是:非公有制企业就像是社会保障工作中的盲区,养老、失业、医疗的参保职工分别为1.3万、1240、1059人,参保率分别为10.7%、0.5%、0.2%,即使参保率最高的工伤保险也仅为3.4万人,参保率20%。需要指出的是,参加工伤保险的企业主要集中在工伤事故多、职业伤害风险大的煤、焦行业。其他行业已经参保的职工,也一般仅限于经营者,管理和技术骨干。在社会保险面前,职工被人为地划成了三六九等。广大真正在一线工作,为企业和社会创造财富的职工,仍然大量游离于社会保障体系之外。
三是劳动者素质亟待提高
职工的生存靠企业,企业的发展靠职工。没有一支职业技能素质突出的职工队伍做保证,任何企业想实现长远发展都是不可想象的。特别是当前,我市非公有制企业逐步摆脱苦、脏、险、累的产业模式,正在大步向技术密集、管理科学的方向发展的时候,劳动者素质所起的作用将更加重要。在这个背景下,我市非公有制企业通过国家职业技能鉴定,取得职业资格证书的劳动者仅有5345人,为全部职工的3%。大量的还是那种离开农田进厂房,放下锄头拿扳手,刚刚脱离农业生产,就加入现代工业生产的农民兄弟。以我市最大的民营企业常平集团为例,农民工占到全部职工的85%以上,初中以下文化水平的占到75%上,全部5000名职工中,有专业技术职称的还不到50人。不但直接制约了企业发展,而且形成了大量的事故隐患。近年来,非公有制企业不断提高管理和技术骨干待遇水平,大量“抢购”技工学校毕业生,也从侧面反映出企业对提高职工队伍素质的迫切愿望。
四是落实最低工资制度还有差距
去年7月,省政府重新调整了最低工资标准,我市四类地区最高的为城区520元,其余三类分别为480、440和400元,由于新一轮百强调产的强劲拉动,最低工资制度在我市得到了较好的落实,大多数非公有制企业都能认真执行最低工资标准。但和周边地区相比还存在一定差距,仍有11608名职工的工资收入低于当地最低标准,占到总人数的6.8%。从地域分布上看,主要集中在壶关、城区、长治县、沁县等四个县区,屯留、黎城、沁源、长子、襄垣、郊区基本趋近于零。从行业分布上看,主要集中在餐饮服务,商业零售和部分经济效益较差的企业,最低的如壶关,上述行业的平均工资仅在240—260元左右。这部分人比例虽小,但绝对值大,因此而形成的社会矛盾隐患不容小觑。
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上述问题的存在既有经济转轨过程中管理错位的深层次原因,也有劳动保障部门职能转变、管理手段不硬的主观原因。但更重要的是,脱胎于农村经济的非公有制企业,在不断发展壮大的同时,其以人为本,科学发展的现代企业经营理念还不到位。下面,本文从政策、社会、企业三个方面对产生这些问题的原因作一些粗浅的探讨。
一、政策设计上重公有制经济、轻民营经济的历史因素客观存在
我国多年实行的计划经济体制,导致国家和社会对国有集体等公有制企业和非公有制企业的重视程度不同。对国有企业管得过死,其职工的生老病死全部由企业承担,导致企业负担沉重。因此在国企改制过程中,为保持社会稳定和公有制主体地位,国家首先重视公有制企业的职工的社会保险问题。所以公有制企业的劳动保障工作起步早,发展时间较长,相对比较规范。与此同时,却没 《我市非公有制企业执行劳动法现状问题和对策》
本文链接地址:http://www.oyaya.net/fanwen/view/49183.html
一是劳动合同签订率过低
我国是从85年开始实行全员劳动合同制度,94年颁布的劳动法更是从法律的角度对此做了硬性规定,劳动者与用人单位“建立劳动关系应当订立劳动合同”,而且对合同应当具备的七项条款也作出了明确要求。但在我市170115名非公有制企业职工中,已经与用人单位签订劳动合同的为81928名,仅占全部职工的48%。也就是说,还有一半以上近9万名职工无法得到劳动合同的保护,其工作期限、工作内容、劳动报酬、福利待遇、安全生产等很大程度上还是老板说了算。一旦发生劳动争议,劳动者口说无凭,很难有效保护自身的合法权益。
二是社会保险严重缺失
从92年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起步,到2004年工伤保险实施,我市已经初步形成了以养老、失业、医疗、工伤保险为主要内容的,独立于企业事业单位之外,资金来源多元化,保障制度规范化,管理服务科学化的现代社会保障体系框架。现在,公有制企业和职工实现了全覆盖,参保率达到了100%。与此形成明显对比的是:非公有制企业就像是社会保障工作中的盲区,养老、失业、医疗的参保职工分别为1.3万、1240、1059人,参保率分别为10.7%、0.5%、0.2%,即使参保率最高的工伤保险也仅为3.4万人,参保率20%。需要指出的是,参加工伤保险的企业主要集中在工伤事故多、职业伤害风险大的煤、焦行业。其他行业已经参保的职工,也一般仅限于经营者,管理和技术骨干。在社会保险面前,职工被人为地划成了三六九等。广大真正在一线工作,为企业和社会创造财富的职工,仍然大量游离于社会保障体系之外。
三是劳动者素质亟待提高
职工的生存靠企业,企业的发展靠职工。没有一支职业技能素质突出的职工队伍做保证,任何企业想实现长远发展都是不可想象的。特别是当前,我市非公有制企业逐步摆脱苦、脏、险、累的产业模式,正在大步向技术密集、管理科学的方向发展的时候,劳动者素质所起的作用将更加重要。在这个背景下,我市非公有制企业通过国家职业技能鉴定,取得职业资格证书的劳动者仅有5345人,为全部职工的3%。大量的还是那种离开农田进厂房,放下锄头拿扳手,刚刚脱离农业生产,就加入现代工业生产的农民兄弟。以我市最大的民营企业常平集团为例,农民工占到全部职工的85%以上,初中以下文化水平的占到75%上,全部5000名职工中,有专业技术职称的还不到50人。不但直接制约了企业发展,而且形成了大量的事故隐患。近年来,非公有制企业不断提高管理和技术骨干待遇水平,大量“抢购”技工学校毕业生,也从侧面反映出企业对提高职工队伍素质的迫切愿望。
四是落实最低工资制度还有差距
去年7月,省政府重新调整了最低工资标准,我市四类地区最高的为城区520元,其余三类分别为480、440和400元,由于新一轮百强调产的强劲拉动,最低工资制度在我市得到了较好的落实,大多数非公有制企业都能认真执行最低工资标准。但和周边地区相比还存在一定差距,仍有11608名职工的工资收入低于当地最低标准,占到总人数的6.8%。从地域分布上看,主要集中在壶关、城区、长治县、沁县等四个县区,屯留、黎城、沁源、长子、襄垣、郊区基本趋近于零。从行业分布上看,主要集中在餐饮服务,商业零售和部分经济效益较差的企业,最低的如壶关,上述行业的平均工资仅在240—260元左右。这部分人比例虽小,但绝对值大,因此而形成的社会矛盾隐患不容小觑。
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上述问题的存在既有经济转轨过程中管理错位的深层次原因,也有劳动保障部门职能转变、管理手段不硬的主观原因。但更重要的是,脱胎于农村经济的非公有制企业,在不断发展壮大的同时,其以人为本,科学发展的现代企业经营理念还不到位。下面,本文从政策、社会、企业三个方面对产生这些问题的原因作一些粗浅的探讨。
一、政策设计上重公有制经济、轻民营经济的历史因素客观存在
我国多年实行的计划经济体制,导致国家和社会对国有集体等公有制企业和非公有制企业的重视程度不同。对国有企业管得过死,其职工的生老病死全部由企业承担,导致企业负担沉重。因此在国企改制过程中,为保持社会稳定和公有制主体地位,国家首先重视公有制企业的职工的社会保险问题。所以公有制企业的劳动保障工作起步早,发展时间较长,相对比较规范。与此同时,却没 《我市非公有制企业执行劳动法现状问题和对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