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建设优势农产品产业带的几点建议
花卉、苗木等园艺产业;二是以设施化养殖为重点,大力发展优质、多样化畜产品和名特优水产品为主的养殖业;三是以加快农业高新技术成果转化为重点,大力发展现代生物技术产业;四是以提高附加值为重点,大力发展农产品加工业,实行农业产业化经营。发展的重点产品以及调整的方向是适应我国农业发展的要求,适应入世的实际情况,也适应国内外农产品市场发展的趋势。按照四类区域的划分,我省大概属于粮棉主产区,少数地方(如武汉近郊)属于大城市郊区。这样,我省农业结构调整重点将是:稳定提高粮、棉、油等产品综合生产能力,积极发展畜牧业。《意见》没有提到要发展在国际市场上有竞争优势的劳动密集型产品,大多是没有竞争优势的土地密集型产品。如果完全按照这样的区划思路去实施,我省农业结构调整的路子就会越走越窄,又会在新一轮的调整中处于劣势。对此,我们自己要有清醒的认识,不能局限于这样的区划。一方面,要利用粮棉产区的“牌子”,争取国家更多的支持;另一方面,也要结合我省的特点,完善各类型区域的划分,确定各区域发展的重点。实际上我省各地的农业发展水平有高有低,资源、技术、市场条件也千差万别,大致可分为大中城市郊区、粮棉主产区、特色产品区和生态脆弱区等类型。这样,结构调整的空间就扩大了,基本上可以容纳全国四大类型区域所规划的发展重点。
(一)大城市郊区。
如武汉、宜昌、黄石、襄樊等大城市郊区,可充分利用区位、技术、资金、人才、信息等方面的优势,着力扩张都市农业的各种功能,即:集经济、生态、文化、观光、教育等多功能为一体,按照城乡一体化的基本原则,调整农业结构与产业布局。重点在观光、高技术、多样化上多下功夫。观光旅游农业作为贴近都市的项目,是与城市现代化水平相适应的比较富强、文明、洁净、优美的都市型产业。日本的劳动密集型园艺业和农户经营“农游合一”的观光休闲型农业比较发达。目前,在我国的一些大城市,旅游观光农业已经演变为休闲农业。如北京市,旅游观光收入2000年比1999年增长200%,在北京的一些山区,休闲产业已成为当地经济发展的主要支柱。可以预见,随着城市居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旅游观光农业极具发展潜力。 大城市郊区人地矛盾突出,郊区农业必须走高投入、高产出、高效益的设施农业的道路。设施农业经济效益一般比露地栽培自然农业提高几倍甚至几十倍,成为当今世界各国大力发展的新技术产业。可以预见,在未来大城市农业发展中,设施农业将占有重要的位置。随着大城市居民消费水平提高,对农产品的多样化、优质化消费需求增加,在园艺、养殖等菜篮子产品的生产上,应该积极发展优质、绿色农产品。通过引进、选育优良品种和精良的栽培、饲养技术生产优质产品,通过筛选、分级、包装、加工、储藏的方式,提高农产品档次。同时,完善农产品市场和信息服务体系。
(二)粮棉主产区。
江汉平原和鄂北岗地等传统粮棉产区是全国商品粮棉生产的重要基地,其农业生产结构调整,一方面要在国家粮食安全、保护和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的基础上,适应优质化、专用化和多样化的市场需求,积极搞好粮食品种和品质结构调整,使区域优势在市场竞争中得以逐步增强。另一方面,要大力发展外向型、高附加值的农产品,要多发展一些具有高经济价值的蔬菜、水果、花卉、畜产品和水产品等发展劳动密集型农产品,大力改善农产品质量,提高农产品的市场竞争力,提高农产品加工深度,延长农业产业链,增加农产品附加值。
(三)特色农产品区。
鄂东南丘陵地区和、鄂西山区可大力发展特色农业,加快发展芝麻、食用菌、蜂产品、魔芋、中药材、茶叶、板栗、蚕桑等具有传统优势的产品生产。
(四)鄂西生态脆弱区
应以国家实施西部大开发为契机,从确保地区和国家生态安全等方面考虑,大力实施退耕还林还草工程,着力保护和建设生态环境。发展特色农业、畜牧业以及农产品加工业。在搞好生态林建设的同时,培育和发展有利于农民增收的经济林、用材林。要加快发展优质高效的特色农产品生产,同时,大力发展特色农产品加工业,形成具有地方特色、民族特色的农产品加工体系。这些地区的农民很少使用或不使用化肥和农药;生物品种繁多,绝大多数品种未经基因重组,可通过选育开发成有机食品,形成有机农业生产基地。
五、抓好产业带建设的几个关键关节
(一)制定规划,加强组织领导
1、组织有关部门和人员,集中力量搞好优势农产品产业带发展规划。
2、强化发展规划的资源配置导向作用,把有限资源集中到优势产品和优势区域,把资源优势转化为市场优势。
3、落实好规划的工作措施,加大相关工作的力度。
4、充分利用好规划成果,加大宣传力度。调动新闻媒体,宣传湖北优势农产品;参加或举办展销会;各涉农部门多向上级部门做工作,争取支持;
5、组建联系会议制度,加强部门配合,提供组织保证(举例:山东省政府专门成立了由省领导牵头,外经贸、农业、水产、畜牧、商检、海关、质监等部门负责人参加的农副产品出口协调领导小组,实行联系会议制度,定期召开联席会议,通报进出口情况,研究解决问题)。相关的地方政府要把发展产业带建设作为繁荣农村经济的重点,统一规划,统筹安排,将其纳入本地区经济社会发展计划。实行分类指导,注重实效,避免“一刀切”、“一哄而起”或搞重复建设。省直各相关部门要牵头研究和制定促进产业带建设的政策措施,计划、经贸、外经贸、国土资源、财政、科技、卫生、金融、税务、环保、工商、质检等行政主管部门要各司其职,加强协作,转变职能,改善服务,共同推动产业带建设。
(二)多渠道筹集建设资金
1、争取国家资金扶持。各涉农部门要以项目带资金,根据各自的职能和农产品生产情况,向国家相关部门申报立项,争取上级的资金扶持。
2、加大对外招商引资力度。近年来,农产品加工业的国际资本流动相当活跃,世界食品企业50强中,已有30家进入中国。浙江的慈溪、温岭等地,已有台商及外商
3、激活民间投资。鼓励私营企业积极参与部分国有企业的股权转让、承包经营,在竞争性领域加大支持民间资本投资的力度,扩大民间资本的市场准入领域,凡是对外资开放的领域同样对民间资本开放。在政府管理、企业开办、土地使用、税费缴纳、股票债券发行、进出口权、产业扶持、优惠政策、市场及政策信息服务等多方面,使民间投资享有与国有投资相同的待遇,政府对民间投资项目由简化审批逐步向备案制过渡。鼓励民间资本投资农、林、牧、渔业、开垦荒山、荒水、荒地、兴办文化、体育事业、旅游等。
4、调整投资使用方式。项目资金要重组整合,向优势农产品和优势区域倾斜。资源重组,项目整合,资金打捆使用。资金来源不变,管理办法不变,成果归属不变,各记其功。改农业投资上的多头管理、分散决策为集中管理、统一决策;改主要投资经营性项目为主要投资非经营性项目;改直接的资金支持(如对龙头企业)为税收、信贷等优惠政策扶持;改专门依靠财政资金投入为通过财政贴息、补助等方式引导社会资金投入;改平均分配为集中扶持优势农产品和优势区域。探索对农业和农民实行补贴的各种有效办法。
5、调整投资方向。投资的重点应转向:农业基础设施和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优势农产品生产加工及相应技术体系建设;农业质量标准体系建设,如建设农业质量检测、监督、认证体系所需的硬件设施,完善农产品、农业生产资料的质量标准。
(三)实施种子工程
实施种子工程是建设优势农产品产业带的战略措施。积极引进和推广良种。要克服长期以来以“高产”为主要目标的倾向,引进和推广一批品质优良、营养价值高、效益好的农作物新品系和新品种,重视名、优、特、稀和特用、专用品种的引进推广工作。调整《种子法》,引进民间资本,允许在种子产业开展公平竞争。
(四)推进产业化经营
优势农产品产业带的建设,必须有产业化龙头企业的带动。
《关于建设优势农产品产业带的几点建议(第2页)》
本文链接地址:http://www.oyaya.net/fanwen/view/5.html
(一)大城市郊区。
如武汉、宜昌、黄石、襄樊等大城市郊区,可充分利用区位、技术、资金、人才、信息等方面的优势,着力扩张都市农业的各种功能,即:集经济、生态、文化、观光、教育等多功能为一体,按照城乡一体化的基本原则,调整农业结构与产业布局。重点在观光、高技术、多样化上多下功夫。观光旅游农业作为贴近都市的项目,是与城市现代化水平相适应的比较富强、文明、洁净、优美的都市型产业。日本的劳动密集型园艺业和农户经营“农游合一”的观光休闲型农业比较发达。目前,在我国的一些大城市,旅游观光农业已经演变为休闲农业。如北京市,旅游观光收入2000年比1999年增长200%,在北京的一些山区,休闲产业已成为当地经济发展的主要支柱。可以预见,随着城市居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旅游观光农业极具发展潜力。 大城市郊区人地矛盾突出,郊区农业必须走高投入、高产出、高效益的设施农业的道路。设施农业经济效益一般比露地栽培自然农业提高几倍甚至几十倍,成为当今世界各国大力发展的新技术产业。可以预见,在未来大城市农业发展中,设施农业将占有重要的位置。随着大城市居民消费水平提高,对农产品的多样化、优质化消费需求增加,在园艺、养殖等菜篮子产品的生产上,应该积极发展优质、绿色农产品。通过引进、选育优良品种和精良的栽培、饲养技术生产优质产品,通过筛选、分级、包装、加工、储藏的方式,提高农产品档次。同时,完善农产品市场和信息服务体系。
(二)粮棉主产区。
江汉平原和鄂北岗地等传统粮棉产区是全国商品粮棉生产的重要基地,其农业生产结构调整,一方面要在国家粮食安全、保护和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的基础上,适应优质化、专用化和多样化的市场需求,积极搞好粮食品种和品质结构调整,使区域优势在市场竞争中得以逐步增强。另一方面,要大力发展外向型、高附加值的农产品,要多发展一些具有高经济价值的蔬菜、水果、花卉、畜产品和水产品等发展劳动密集型农产品,大力改善农产品质量,提高农产品的市场竞争力,提高农产品加工深度,延长农业产业链,增加农产品附加值。
(三)特色农产品区。
鄂东南丘陵地区和、鄂西山区可大力发展特色农业,加快发展芝麻、食用菌、蜂产品、魔芋、中药材、茶叶、板栗、蚕桑等具有传统优势的产品生产。
(四)鄂西生态脆弱区
应以国家实施西部大开发为契机,从确保地区和国家生态安全等方面考虑,大力实施退耕还林还草工程,着力保护和建设生态环境。发展特色农业、畜牧业以及农产品加工业。在搞好生态林建设的同时,培育和发展有利于农民增收的经济林、用材林。要加快发展优质高效的特色农产品生产,同时,大力发展特色农产品加工业,形成具有地方特色、民族特色的农产品加工体系。这些地区的农民很少使用或不使用化肥和农药;生物品种繁多,绝大多数品种未经基因重组,可通过选育开发成有机食品,形成有机农业生产基地。
五、抓好产业带建设的几个关键关节
(一)制定规划,加强组织领导
1、组织有关部门和人员,集中力量搞好优势农产品产业带发展规划。
2、强化发展规划的资源配置导向作用,把有限资源集中到优势产品和优势区域,把资源优势转化为市场优势。
3、落实好规划的工作措施,加大相关工作的力度。
4、充分利用好规划成果,加大宣传力度。调动新闻媒体,宣传湖北优势农产品;参加或举办展销会;各涉农部门多向上级部门做工作,争取支持;
5、组建联系会议制度,加强部门配合,提供组织保证(举例:山东省政府专门成立了由省领导牵头,外经贸、农业、水产、畜牧、商检、海关、质监等部门负责人参加的农副产品出口协调领导小组,实行联系会议制度,定期召开联席会议,通报进出口情况,研究解决问题)。相关的地方政府要把发展产业带建设作为繁荣农村经济的重点,统一规划,统筹安排,将其纳入本地区经济社会发展计划。实行分类指导,注重实效,避免“一刀切”、“一哄而起”或搞重复建设。省直各相关部门要牵头研究和制定促进产业带建设的政策措施,计划、经贸、外经贸、国土资源、财政、科技、卫生、金融、税务、环保、工商、质检等行政主管部门要各司其职,加强协作,转变职能,改善服务,共同推动产业带建设。
(二)多渠道筹集建设资金
1、争取国家资金扶持。各涉农部门要以项目带资金,根据各自的职能和农产品生产情况,向国家相关部门申报立项,争取上级的资金扶持。
2、加大对外招商引资力度。近年来,农产品加工业的国际资本流动相当活跃,世界食品企业50强中,已有30家进入中国。浙江的慈溪、温岭等地,已有台商及外商
投资几千万乃至上亿美元的农产品加工项目。机不可失,要从建设项目库入手,精心选择前景好、有效益的项目,通过会展招商、代理招商、网上招商、以外引外等形式,加大招商力度。
3、激活民间投资。鼓励私营企业积极参与部分国有企业的股权转让、承包经营,在竞争性领域加大支持民间资本投资的力度,扩大民间资本的市场准入领域,凡是对外资开放的领域同样对民间资本开放。在政府管理、企业开办、土地使用、税费缴纳、股票债券发行、进出口权、产业扶持、优惠政策、市场及政策信息服务等多方面,使民间投资享有与国有投资相同的待遇,政府对民间投资项目由简化审批逐步向备案制过渡。鼓励民间资本投资农、林、牧、渔业、开垦荒山、荒水、荒地、兴办文化、体育事业、旅游等。
4、调整投资使用方式。项目资金要重组整合,向优势农产品和优势区域倾斜。资源重组,项目整合,资金打捆使用。资金来源不变,管理办法不变,成果归属不变,各记其功。改农业投资上的多头管理、分散决策为集中管理、统一决策;改主要投资经营性项目为主要投资非经营性项目;改直接的资金支持(如对龙头企业)为税收、信贷等优惠政策扶持;改专门依靠财政资金投入为通过财政贴息、补助等方式引导社会资金投入;改平均分配为集中扶持优势农产品和优势区域。探索对农业和农民实行补贴的各种有效办法。
5、调整投资方向。投资的重点应转向:农业基础设施和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优势农产品生产加工及相应技术体系建设;农业质量标准体系建设,如建设农业质量检测、监督、认证体系所需的硬件设施,完善农产品、农业生产资料的质量标准。
(三)实施种子工程
实施种子工程是建设优势农产品产业带的战略措施。积极引进和推广良种。要克服长期以来以“高产”为主要目标的倾向,引进和推广一批品质优良、营养价值高、效益好的农作物新品系和新品种,重视名、优、特、稀和特用、专用品种的引进推广工作。调整《种子法》,引进民间资本,允许在种子产业开展公平竞争。
(四)推进产业化经营
优势农产品产业带的建设,必须有产业化龙头企业的带动。
《关于建设优势农产品产业带的几点建议(第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