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杂居民族地区经济发展思路及对策
营业税的起征点,免征农业生产者销售的自产农业产品的增值税。拆迁业务获得的收入,按税法规定缴税后由财政全部返还奖励。文山县各乡镇在农业生产销售的自产农业产品的增值税都给予免征。
3、在收费政策方面:投资者投资社会公益事业、城镇基础设施及三七等农产品资源开发和农牧产品加工项目,免收城镇基础设施配套费。建设过程中涉及的其他收费,除应收上交省、州、县部分和工本费外,一律免收。提高开发城镇的速度。由投资者个人投资建设的,减免或按最低限收取人防设施易地建设费,市政设施配套工程劳保统筹金费用。
4、对民族用品生产企业,经相关部门论证,根据国家有关规定,将享受银行低利率贷款政策:由于近年来民族贸易及民族用品生产受市场制约,前景不尽人意,现在没有一定规模的民族贸易及民族用品生产企业。因此,也就不存在享受银行低利率贷款这一优惠政策。
5、小额信贷业务的开展:采取以小资金,小项目,短时间收回的方式,以户为单位,对少数民族地区贫困户给予扶持。这项业务在秉烈乡实施的效果较明显。
6、异地搬迁政策:该政策的出台,对保护生态环境,贯彻中央退耕还林(草)政策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
三、当前影响文山县散杂居民族地区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的主要问题
1、基础设施建设仍然滞后,经济发展的物质基础相对薄弱。近年来,县委、政府不断加大投入,努力加强对散杂居民族地区的基础设施建设,力求改善人民群众的生产生活条件和提高劳动生产力,加速经济发展。但由于资金投入不足的影响,现有的基础设施远远满足不了经济发展的需要。
2、社会经济发展起点低,生产力水平落后。
(1)散杂居民族地区社会经济发育程度低,生产手段相对发达地区落后,改革开放以前的自给自足自然经济还较为突出。改革开放以后,虽然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但目前基本还处在落后的传统农业生产方式阶段,生产力水平仍然很低。
(2)自然环境恶劣,灾害频繁,生产生活困难。散杂居民族地区多属山区半山区,这些地区或高寒冷凉、或地势峻峭、或干旱少雨,生产生活条件差,许多相应的配套设施难以解决。
(3)科技教育落后,劳动者文化素质偏低,缺乏人才。有不少的散杂居民族村寨没有高中毕业生,甚至没有初中毕业生。例如:坝心乡陡舍坡村三丫口苗族村无一人读到高中毕业,连初中生也是中途辍学回家的,小学适龄儿童入学率不到50%。类似情况的散杂居民族村寨相当普遍。
3、产业结构不尽合理,缺乏支撑产业是影响散杂居民族地区经济发展的主要原因之一。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群众缺乏敢管敢闯敢拼的市场意识,对新的发展路子难以接受,导致经济来源单一,土地利用率较低,经济效益差,致富步子慢。
四、加快文山县散杂居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维护民族团结稳定的对策建议
(一)充分认识加快少数民族散杂居地区的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性。加快民族杂居地区的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对于增进民族团结、社会稳定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全县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顺利实施,重点在农村,难点在少数民族散杂居地区。因此,加快少数民族散杂居地区的经济发展,不仅是经济问题,而且是政治问题。各级干部要统一思想,提高认识,按照“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要求,切实加强少数民族散杂居地区的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领导,转变作风,带领少数民族群众真抓实干,实实在在解决在经济发展路子上遇到的困难问题。
(二)、解放思想,更新观念,提高人口的综合素质。要着力加强干部群众解放思想、更新观念的教育,一是要破除各种形式的“等、靠、要”思想,教育帮助少数民族群众树立“等不是办法,干才有希望”的意识;二是崇尚科学、树立商品意识,市场意识,科技意识;三是破除守旧观念,大胆创新;四是增加教育投入,改善办学条件,提高教师素质,对民族聚居村寨,继续开展好双语教学,有效地培养民族地区的人才;五是大力普及推广农村适用技术,提高劳动者的技能水平;六是改善医疗卫生条件,积极宣传卫生知识,搞好卫生保健,增强民族贫困人口体质,减少因病返贫人口;七是组织劳务输出,增加收入,并学习处地先进的技术和良好的生活习惯。
(三)、抓好基础设施建设,加大产业结构调整力度,促进农业发展。一是加强农田水利设施改造,提高灌溉面积;二是改善公路交通条件,提高物流速度,加快信息流通;三是加快电网改造,彻底改变因电费太高,有电用不起的现象;四是充分利用种优惠政策,加强基础设施建设;五是要把县级民族机动金列入县级财政预算,加强对基础设施的投入,加快经济的发展。
产业结构是农业产业化发展的方向,通过对农业生产的产前、产中、产后环节的调整,使之成为一个完整的产业链,提高农业的增值能力和比较效益。抓好产业结构调理,千方百计增加散杂居民族地区群众的收入。一是在抓好烤烟生产的基础上,以市场为导向,大力种植其他适应当地气候的经济作物;二是结合山区散杂居地区的特点,结合村情、户情,做好三七这一特色产业的同时,抓好其他的生态产业;三是保护生态环境,念好“山字经”,充分利用中央对退耕还林(草),封山育林等政策,由过去的“靠山吃山”转变为“靠山养山”。
(四)、加强散杂居民族地区基层组织建设及少数民族干部的培养力度。一个地方的发展,不仅要靠正确的路线、方针、政策的指引,更重要的是要有一个坚强有力的领导集体,要有一支能认真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有良好的工作纪律和方法,真心实意为群众谋利益的少数民族干部队伍。因此,加快发展散杂居民族地区经济,必须抓好 《散杂居民族地区经济发展思路及对策(第3页)》
本文链接地址:http://www.oyaya.net/fanwen/view/5005.html
3、在收费政策方面:投资者投资社会公益事业、城镇基础设施及三七等农产品资源开发和农牧产品加工项目,免收城镇基础设施配套费。建设过程中涉及的其他收费,除应收上交省、州、县部分和工本费外,一律免收。提高开发城镇的速度。由投资者个人投资建设的,减免或按最低限收取人防设施易地建设费,市政设施配套工程劳保统筹金费用。
4、对民族用品生产企业,经相关部门论证,根据国家有关规定,将享受银行低利率贷款政策:由于近年来民族贸易及民族用品生产受市场制约,前景不尽人意,现在没有一定规模的民族贸易及民族用品生产企业。因此,也就不存在享受银行低利率贷款这一优惠政策。
5、小额信贷业务的开展:采取以小资金,小项目,短时间收回的方式,以户为单位,对少数民族地区贫困户给予扶持。这项业务在秉烈乡实施的效果较明显。
6、异地搬迁政策:该政策的出台,对保护生态环境,贯彻中央退耕还林(草)政策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
三、当前影响文山县散杂居民族地区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的主要问题
1、基础设施建设仍然滞后,经济发展的物质基础相对薄弱。近年来,县委、政府不断加大投入,努力加强对散杂居民族地区的基础设施建设,力求改善人民群众的生产生活条件和提高劳动生产力,加速经济发展。但由于资金投入不足的影响,现有的基础设施远远满足不了经济发展的需要。
2、社会经济发展起点低,生产力水平落后。
(1)散杂居民族地区社会经济发育程度低,生产手段相对发达地区落后,改革开放以前的自给自足自然经济还较为突出。改革开放以后,虽然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但目前基本还处在落后的传统农业生产方式阶段,生产力水平仍然很低。
(2)自然环境恶劣,灾害频繁,生产生活困难。散杂居民族地区多属山区半山区,这些地区或高寒冷凉、或地势峻峭、或干旱少雨,生产生活条件差,许多相应的配套设施难以解决。
(3)科技教育落后,劳动者文化素质偏低,缺乏人才。有不少的散杂居民族村寨没有高中毕业生,甚至没有初中毕业生。例如:坝心乡陡舍坡村三丫口苗族村无一人读到高中毕业,连初中生也是中途辍学回家的,小学适龄儿童入学率不到50%。类似情况的散杂居民族村寨相当普遍。
3、产业结构不尽合理,缺乏支撑产业是影响散杂居民族地区经济发展的主要原因之一。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群众缺乏敢管敢闯敢拼的市场意识,对新的发展路子难以接受,导致经济来源单一,土地利用率较低,经济效益差,致富步子慢。
四、加快文山县散杂居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维护民族团结稳定的对策建议
(一)充分认识加快少数民族散杂居地区的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性。加快民族杂居地区的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对于增进民族团结、社会稳定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全县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顺利实施,重点在农村,难点在少数民族散杂居地区。因此,加快少数民族散杂居地区的经济发展,不仅是经济问题,而且是政治问题。各级干部要统一思想,提高认识,按照“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要求,切实加强少数民族散杂居地区的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领导,转变作风,带领少数民族群众真抓实干,实实在在解决在经济发展路子上遇到的困难问题。
(二)、解放思想,更新观念,提高人口的综合素质。要着力加强干部群众解放思想、更新观念的教育,一是要破除各种形式的“等、靠、要”思想,教育帮助少数民族群众树立“等不是办法,干才有希望”的意识;二是崇尚科学、树立商品意识,市场意识,科技意识;三是破除守旧观念,大胆创新;四是增加教育投入,改善办学条件,提高教师素质,对民族聚居村寨,继续开展好双语教学,有效地培养民族地区的人才;五是大力普及推广农村适用技术,提高劳动者的技能水平;六是改善医疗卫生条件,积极宣传卫生知识,搞好卫生保健,增强民族贫困人口体质,减少因病返贫人口;七是组织劳务输出,增加收入,并学习处地先进的技术和良好的生活习惯。
(三)、抓好基础设施建设,加大产业结构调整力度,促进农业发展。一是加强农田水利设施改造,提高灌溉面积;二是改善公路交通条件,提高物流速度,加快信息流通;三是加快电网改造,彻底改变因电费太高,有电用不起的现象;四是充分利用种优惠政策,加强基础设施建设;五是要把县级民族机动金列入县级财政预算,加强对基础设施的投入,加快经济的发展。
产业结构是农业产业化发展的方向,通过对农业生产的产前、产中、产后环节的调整,使之成为一个完整的产业链,提高农业的增值能力和比较效益。抓好产业结构调理,千方百计增加散杂居民族地区群众的收入。一是在抓好烤烟生产的基础上,以市场为导向,大力种植其他适应当地气候的经济作物;二是结合山区散杂居地区的特点,结合村情、户情,做好三七这一特色产业的同时,抓好其他的生态产业;三是保护生态环境,念好“山字经”,充分利用中央对退耕还林(草),封山育林等政策,由过去的“靠山吃山”转变为“靠山养山”。
(四)、加强散杂居民族地区基层组织建设及少数民族干部的培养力度。一个地方的发展,不仅要靠正确的路线、方针、政策的指引,更重要的是要有一个坚强有力的领导集体,要有一支能认真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有良好的工作纪律和方法,真心实意为群众谋利益的少数民族干部队伍。因此,加快发展散杂居民族地区经济,必须抓好 《散杂居民族地区经济发展思路及对策(第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