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煤矿职工代表大会行政工作报告
这样的前车之鉴,干部职工对待我们新建项目的入股,从思维意识中已经滞后一步。2001年来,集团公司发展建设共吸收职工投资入股9亿元,鄂庄矿吸收职工入股2526万元,仅占入股总额的2.81%;其中龙固矿井入股600万元,阳光电力入股1700万元,阳光冶金入股139万元,阳光水泥入股87.6万元。到目前为止,我们已经得到收益和已经测算出投资回报率的入股分红情况为:龙固矿井投资回报率已经兑现的为7.5%,建成投产后董事会公报承诺的不少于15%,远比当前刚刚提高的5.58%的银行存款利率要高的多。有时候,勇气、眼光、信心更是一种投资。
第三是工作的投入与收获。超常规的发展跨越需要超常规的努力与付出,超常规的努力与付出给我们带来的是等值的丰厚收获。2001年以来,我们推进实施了“早七晚九、星期天不走”、“一井两餐三会”等与严管理模式相匹配的工作程序与流程支持,全矿干部职工特别是管理干部普遍感到工作时间长了、工作压力大了、工作速度快了、工作氛围紧了、工作环境严了,常常会自然不自然的生出些许心神不定的烦躁与消极懈怠的排斥。但客观而实际的讲,我们管理干部的这些付出,是有前提的、有条件的、更是有回报的。
物质收入的提高。我做了一个统计,自2001年以来,全矿干部职工工资水平连年递升,2001—2004年平均工资收入分别为11942元、12608元、14625元和16666元。区长工资水平比2001年以前相应工资水平提高104.7%;科级干部工资水平比2001年以前相应工资水平提高88.3%;副科级管理干部工资水平比2001年以前相应工资水平提高83.9%。工作时间的延长与工作精力的多倍付出同步带来的是工资收入的不断提高。
个人价值的提升。2001年以来,我们共提拔了3名副矿级领导干部,提拔了9名副总,提拔了45名科(区)长,提拔了78名副科级管理干部,选拔了11名非煤企业总经理,调配了19名非煤企业中层管理干部,基本上所有的岗位都提拔了一遍。创造出一个人才结构优化、人才流动有序的人力资源新局面。这些数字的背后,正是凝聚着我们管理干部“早七晚九”、“年复一年、日复一日、不厌其烦、兢兢业业”的敬业与奉献,可以说,没有这种超常规的努力与付出,也就不会有这么多超常规的提拔与进步。
兄弟单位的对比。我们先来看一下汶南矿。汶南矿2004年原煤产量为123万吨,实现企业产值11.8亿,而他们2004年的平均工资水平只达到了13600元。汶南矿的干部职工下井时间平均在12小时左右,并且要提前2个小时交接班,领导干部下井时间最低不能低于6个小时。在产量比我们高、产值比我们多、付出比我们大的前提下,工资水平却比我们要少3066元。再看华丰矿,他们今年完成原煤产量120万吨,实现企业产值11亿,人均工资14000元;工人下井时间平均在12小时左右,管理人员下井时间不低于5小时,在同类比的情况下,我们工资水平要比他们高出2666元。同时,鄂庄矿的工资水平连续四年在集团公司位列前三名,这应当是那些产量比我们高、产值比我们大的单位所不能比及的。当前,不论是鄂庄矿、汶南矿,还是其他各兄弟单位矿井,都是集团公司改革发展的一个缩影。目前整个集团公司管理都是严格的,管理干部的付出都是非常辛苦的。当我们感到工作紧了、严了、累了的同时,整个集团公司也在经历着同样的感受。通过对比,我们的领导干部应该会体味到一种“知足常乐”的感觉。
三、关于2005年工作思路及简要规划
2005年是我们在机制上突破、链条上完善,顺沿着“大整顿-大提高-大巩固-大发展-大完善”企业脉络的成长之年、稳定之年、完善之年。我们工作的简要定位是:“走科技路、吃安全饭、强主业基、壮非煤翼、持续发展”。我们将进一步加快科技兴安的规划落实,加大资源整合的力度,加速推进项目建设,加强已投产项目的运营管理。规范完善、稳定发展、卓越成长,着力打造“平安鄂煤、科技鄂煤、发展鄂煤、和谐鄂煤”。
(一)2005年主要经济技术指标规划
1、原煤产量:确保完成109万吨,力争完成112万吨;
2、掘进进尺:确保完成15000米,力争完成16000米;
3、安全生产:确保实现安全生产13周年,确保实现连续安全生产5000天;
4、质量标准化:确保全年矿井达到行业一级,力争季季达到行业一级;
5、销售收入:确保完成3亿元,力争完成3.2亿元;
6、综合成本:确保控制在216元/吨,力争控制在215元/吨以下;
7、利润:确保完成6400万元,力争完成6600万元;
8、人均收入:确保1.8万元,力争2万元(其中采掘职工3万元);
9、非煤产值:确保完成12亿元,力争实现13亿元;
10、企业总产值:确保实现15亿元,力争实现16亿元。
(二)深化“双基”、强化执行,打造“平安鄂煤”。
平安是福,平安是职工家庭幸福的保障和企业扩张发展的根基。2005年我们确保实现安全生产13周年、连续安全生产5000天两个奋斗目标,质量标准化确保3个季度达到行业一级,力争季季达到行业一级。“双基”建设在集团公司取得好名次。为此,我们将持续的深化“双基”建设,倾力打造团队执行力。让纪律根植于职工的心中、将速度作为衡量工作好坏的标准、把细节渗透到企业管理的每一个环节,提供安全生产体系保障。在此基础上,我们要重 《×煤矿职工代表大会行政工作报告(第10页)》
本文链接地址:http://www.oyaya.net/fanwen/view/5038.html
第三是工作的投入与收获。超常规的发展跨越需要超常规的努力与付出,超常规的努力与付出给我们带来的是等值的丰厚收获。2001年以来,我们推进实施了“早七晚九、星期天不走”、“一井两餐三会”等与严管理模式相匹配的工作程序与流程支持,全矿干部职工特别是管理干部普遍感到工作时间长了、工作压力大了、工作速度快了、工作氛围紧了、工作环境严了,常常会自然不自然的生出些许心神不定的烦躁与消极懈怠的排斥。但客观而实际的讲,我们管理干部的这些付出,是有前提的、有条件的、更是有回报的。
物质收入的提高。我做了一个统计,自2001年以来,全矿干部职工工资水平连年递升,2001—2004年平均工资收入分别为11942元、12608元、14625元和16666元。区长工资水平比2001年以前相应工资水平提高104.7%;科级干部工资水平比2001年以前相应工资水平提高88.3%;副科级管理干部工资水平比2001年以前相应工资水平提高83.9%。工作时间的延长与工作精力的多倍付出同步带来的是工资收入的不断提高。
个人价值的提升。2001年以来,我们共提拔了3名副矿级领导干部,提拔了9名副总,提拔了45名科(区)长,提拔了78名副科级管理干部,选拔了11名非煤企业总经理,调配了19名非煤企业中层管理干部,基本上所有的岗位都提拔了一遍。创造出一个人才结构优化、人才流动有序的人力资源新局面。这些数字的背后,正是凝聚着我们管理干部“早七晚九”、“年复一年、日复一日、不厌其烦、兢兢业业”的敬业与奉献,可以说,没有这种超常规的努力与付出,也就不会有这么多超常规的提拔与进步。
兄弟单位的对比。我们先来看一下汶南矿。汶南矿2004年原煤产量为123万吨,实现企业产值11.8亿,而他们2004年的平均工资水平只达到了13600元。汶南矿的干部职工下井时间平均在12小时左右,并且要提前2个小时交接班,领导干部下井时间最低不能低于6个小时。在产量比我们高、产值比我们多、付出比我们大的前提下,工资水平却比我们要少3066元。再看华丰矿,他们今年完成原煤产量120万吨,实现企业产值11亿,人均工资14000元;工人下井时间平均在12小时左右,管理人员下井时间不低于5小时,在同类比的情况下,我们工资水平要比他们高出2666元。同时,鄂庄矿的工资水平连续四年在集团公司位列前三名,这应当是那些产量比我们高、产值比我们大的单位所不能比及的。当前,不论是鄂庄矿、汶南矿,还是其他各兄弟单位矿井,都是集团公司改革发展的一个缩影。目前整个集团公司管理都是严格的,管理干部的付出都是非常辛苦的。当我们感到工作紧了、严了、累了的同时,整个集团公司也在经历着同样的感受。通过对比,我们的领导干部应该会体味到一种“知足常乐”的感觉。
三、关于2005年工作思路及简要规划
2005年是我们在机制上突破、链条上完善,顺沿着“大整顿-大提高-大巩固-大发展-大完善”企业脉络的成长之年、稳定之年、完善之年。我们工作的简要定位是:“走科技路、吃安全饭、强主业基、壮非煤翼、持续发展”。我们将进一步加快科技兴安的规划落实,加大资源整合的力度,加速推进项目建设,加强已投产项目的运营管理。规范完善、稳定发展、卓越成长,着力打造“平安鄂煤、科技鄂煤、发展鄂煤、和谐鄂煤”。
(一)2005年主要经济技术指标规划
1、原煤产量:确保完成109万吨,力争完成112万吨;
2、掘进进尺:确保完成15000米,力争完成16000米;
3、安全生产:确保实现安全生产13周年,确保实现连续安全生产5000天;
4、质量标准化:确保全年矿井达到行业一级,力争季季达到行业一级;
5、销售收入:确保完成3亿元,力争完成3.2亿元;
6、综合成本:确保控制在216元/吨,力争控制在215元/吨以下;
7、利润:确保完成6400万元,力争完成6600万元;
8、人均收入:确保1.8万元,力争2万元(其中采掘职工3万元);
9、非煤产值:确保完成12亿元,力争实现13亿元;
10、企业总产值:确保实现15亿元,力争实现16亿元。
(二)深化“双基”、强化执行,打造“平安鄂煤”。
平安是福,平安是职工家庭幸福的保障和企业扩张发展的根基。2005年我们确保实现安全生产13周年、连续安全生产5000天两个奋斗目标,质量标准化确保3个季度达到行业一级,力争季季达到行业一级。“双基”建设在集团公司取得好名次。为此,我们将持续的深化“双基”建设,倾力打造团队执行力。让纪律根植于职工的心中、将速度作为衡量工作好坏的标准、把细节渗透到企业管理的每一个环节,提供安全生产体系保障。在此基础上,我们要重 《×煤矿职工代表大会行政工作报告(第10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