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农村税费改革后如何提高村干部的工资待遇的思考
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增加村干部经济待遇:
(一)争取加大各级政府的财政转移支付力度
由于税费改革后,村办公经费除转移支付的3000元之外,再无任何经济来源,这样,就只能依靠各级财政联动,争取拿出一部分资金(除转移支付外)补贴到村,底线可以是能够维持村委会工作的正常运转。我乡7个村民委员会,根据我乡的实际情况,每个村民委员会“两委”人员8人,按每人每年补贴500元计算,一个村委会4000元即可解决,全乡7村共需28000元。如财政进一步加大转移支付的力度,即可适当增加村干部待遇。
(二)切实加强村级组织建设,提高村干部的整体素质,对村干部进行“职业化”管理
推进和完善村干部职业化管理,建立具有高素质的基层干部队伍,按照“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要求,着力建设一支顺民心、聚民力、带民富的高素质村级干部队伍,适应农村新形式、新要求、新任务。一是进一步推进村干部“职业化”管理,进一步明确村干部任用条件和职数,明确村干部经济待遇,推行村干部报酬绩效化,即对村干部的工资乡镇可以采取“基本津贴+年终考核优秀奖金+其他”的办法进行补贴;二是严格控制享受经济待遇的村干部人数,根据我乡实际情况,现每村8人,但村委会的工作却按部就班,这说明我乡可以根据每村具体情况进行人员精简,3000人以下的村不超过3人,3000人以上的村不超过5人,实行村“两委”人员交叉任职,即支书、主任可以由一人兼任,副主任、文书、委员也可以由一人兼任,同时,村民小组长可由村委会成员兼任;三是选拔优秀年轻的乡镇干部到村委会任职,这样即可以提高村委会工作效率,又大大降低了村委会的经费开支。
(三)立足本地资源,加快产业结构的调整
解决村干部经济待遇问题的根本出路还是在于加快村级的致富步伐。农村富裕了,村干部的工资待遇才能真正得到解决。一方面,我们要立足本地实际,加快产业结构的调整,推动村级经济的发展,一是通过资金和政策引导,推动有潜力的乡村企业发展壮大起来。这样,不但加快本村经济发展,而且可以增加村委会的收入,可谓“一举两得”。如:我乡大河村便立足自身便捷的交通、气候和土地资源,引进资金,建立了两家砖厂和两家“农家乐”。二是积极培养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2004年,乘“云领先锋”工程之机,我乡成立了五个农民协会,即“果蔬产业协会、蚕桑产业协会、畜牧产业协会、玉米制种协会和劳务输出协会”。五个协会的诞生,不但使我乡加大了在全县乃至在全市、全省的知名度,而且使农民从中受益,如:院子村的玉米制种协会的诞生,不但增加农民收入,而且村委会从中受益非浅,每年院子玉米种子产量约50万斤,村委会可以每斤得到0.07元的工作补贴,全年可达35000元,除收购期间的各种开支外,村委会成员及参加的小组长可以按劳分配。
(四)建立健全村级监督机制,合理开支一切费用
“麻雀虽小,五脏俱全”。村委会作为农村最基层的行政组织,但是同样具有所有处理农村事务的办公程序,随着税改后经费的削减,监督机制丧失,致使办公经费被个别人挤占、挪用、甚至贪污,使得本来紧缺的经费更是雪上加霜。为此,村级组织要建立健全监督机制,实行支书或主任负责制。同时,村委会在经费的使用上,除应当开支的如电话、报刊、烤火等费用外,其余开支则能省则省,把有限的资金用在刀刃上。
(五)借“云岭先锋”之机,加强党员互带示范作用
乡党委充分发挥乡村党校的阵地作用,有针对性地组织开展政治理论、思想作风教育、市场经济知识和农村实用技术培训,全面提升农村党员、基层干部的综合素质和能力。在大河村建立了全县第一个农村党员、基层干部“素质教育”工程培训基地。建立了农技示范园、经济林果示范园、母猪示范基地及蚕桑改良示范园等四个示范点,推动了农业产业结构的调整。全乡农村基层干部均属于半工半农之间,为此,在工作之余,村干部可以自谋出路,自找发展产业,达到“别人有,我也有;别人无,我也要有”的思想,成为全村人民的表率。如:院子村的村委会主任、制种协会主任胡志香,不但响应政府的号召,进行产业结构调整,而且办起了第三产业,自己一年的收入就可达25000元左右,而且也带动了全村人共同致富;再如大河村的村委委员彭文富,除自办企业外,还发展畜牧养殖业,每年收入达30000元左右、石坎村的村委委员刘以才率先带头做起大棚蔬菜,2亩大棚蔬菜产生效益近10000元左右;石坎村委会副主任、蚕业专业合作社副主任陈登榜一年栽桑养蚕收入就达4000元以上。这些例子,在我乡还不断涌现出来。他们不但自己的“钱袋子”鼓起来了,重要的是起到了带头致富的先锋模范作用。
农村税费改革,是得民心、顺民意的“德政之举、富民之策”。税费改革后,虽然村级行政组织办公经费及“两委”人员经济待遇明显下降,但为了保证村级组织正常运转,村干部不能单靠政府支持,财政支付,不能产生看、靠、等的依赖思想,在积极争取上级政府和部门的支持下,立足自身,创新机制,充分发挥自身主观能动性,从根本上解决自身待遇问题。
《关于农村税费改革后如何提高村干部的工资待遇的思考(第2页)》
本文链接地址:http://www.oyaya.net/fanwen/view/5054.html
(一)争取加大各级政府的财政转移支付力度
由于税费改革后,村办公经费除转移支付的3000元之外,再无任何经济来源,这样,就只能依靠各级财政联动,争取拿出一部分资金(除转移支付外)补贴到村,底线可以是能够维持村委会工作的正常运转。我乡7个村民委员会,根据我乡的实际情况,每个村民委员会“两委”人员8人,按每人每年补贴500元计算,一个村委会4000元即可解决,全乡7村共需28000元。如财政进一步加大转移支付的力度,即可适当增加村干部待遇。
(二)切实加强村级组织建设,提高村干部的整体素质,对村干部进行“职业化”管理
推进和完善村干部职业化管理,建立具有高素质的基层干部队伍,按照“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要求,着力建设一支顺民心、聚民力、带民富的高素质村级干部队伍,适应农村新形式、新要求、新任务。一是进一步推进村干部“职业化”管理,进一步明确村干部任用条件和职数,明确村干部经济待遇,推行村干部报酬绩效化,即对村干部的工资乡镇可以采取“基本津贴+年终考核优秀奖金+其他”的办法进行补贴;二是严格控制享受经济待遇的村干部人数,根据我乡实际情况,现每村8人,但村委会的工作却按部就班,这说明我乡可以根据每村具体情况进行人员精简,3000人以下的村不超过3人,3000人以上的村不超过5人,实行村“两委”人员交叉任职,即支书、主任可以由一人兼任,副主任、文书、委员也可以由一人兼任,同时,村民小组长可由村委会成员兼任;三是选拔优秀年轻的乡镇干部到村委会任职,这样即可以提高村委会工作效率,又大大降低了村委会的经费开支。
(三)立足本地资源,加快产业结构的调整
解决村干部经济待遇问题的根本出路还是在于加快村级的致富步伐。农村富裕了,村干部的工资待遇才能真正得到解决。一方面,我们要立足本地实际,加快产业结构的调整,推动村级经济的发展,一是通过资金和政策引导,推动有潜力的乡村企业发展壮大起来。这样,不但加快本村经济发展,而且可以增加村委会的收入,可谓“一举两得”。如:我乡大河村便立足自身便捷的交通、气候和土地资源,引进资金,建立了两家砖厂和两家“农家乐”。二是积极培养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2004年,乘“云领先锋”工程之机,我乡成立了五个农民协会,即“果蔬产业协会、蚕桑产业协会、畜牧产业协会、玉米制种协会和劳务输出协会”。五个协会的诞生,不但使我乡加大了在全县乃至在全市、全省的知名度,而且使农民从中受益,如:院子村的玉米制种协会的诞生,不但增加农民收入,而且村委会从中受益非浅,每年院子玉米种子产量约50万斤,村委会可以每斤得到0.07元的工作补贴,全年可达35000元,除收购期间的各种开支外,村委会成员及参加的小组长可以按劳分配。
(四)建立健全村级监督机制,合理开支一切费用
“麻雀虽小,五脏俱全”。村委会作为农村最基层的行政组织,但是同样具有所有处理农村事务的办公程序,随着税改后经费的削减,监督机制丧失,致使办公经费被个别人挤占、挪用、甚至贪污,使得本来紧缺的经费更是雪上加霜。为此,村级组织要建立健全监督机制,实行支书或主任负责制。同时,村委会在经费的使用上,除应当开支的如电话、报刊、烤火等费用外,其余开支则能省则省,把有限的资金用在刀刃上。
(五)借“云岭先锋”之机,加强党员互带示范作用
乡党委充分发挥乡村党校的阵地作用,有针对性地组织开展政治理论、思想作风教育、市场经济知识和农村实用技术培训,全面提升农村党员、基层干部的综合素质和能力。在大河村建立了全县第一个农村党员、基层干部“素质教育”工程培训基地。建立了农技示范园、经济林果示范园、母猪示范基地及蚕桑改良示范园等四个示范点,推动了农业产业结构的调整。全乡农村基层干部均属于半工半农之间,为此,在工作之余,村干部可以自谋出路,自找发展产业,达到“别人有,我也有;别人无,我也要有”的思想,成为全村人民的表率。如:院子村的村委会主任、制种协会主任胡志香,不但响应政府的号召,进行产业结构调整,而且办起了第三产业,自己一年的收入就可达25000元左右,而且也带动了全村人共同致富;再如大河村的村委委员彭文富,除自办企业外,还发展畜牧养殖业,每年收入达30000元左右、石坎村的村委委员刘以才率先带头做起大棚蔬菜,2亩大棚蔬菜产生效益近10000元左右;石坎村委会副主任、蚕业专业合作社副主任陈登榜一年栽桑养蚕收入就达4000元以上。这些例子,在我乡还不断涌现出来。他们不但自己的“钱袋子”鼓起来了,重要的是起到了带头致富的先锋模范作用。
农村税费改革,是得民心、顺民意的“德政之举、富民之策”。税费改革后,虽然村级行政组织办公经费及“两委”人员经济待遇明显下降,但为了保证村级组织正常运转,村干部不能单靠政府支持,财政支付,不能产生看、靠、等的依赖思想,在积极争取上级政府和部门的支持下,立足自身,创新机制,充分发挥自身主观能动性,从根本上解决自身待遇问题。
《关于农村税费改革后如何提高村干部的工资待遇的思考(第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