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委党校优秀青年干部培训班调研报告
农村建设的指南针。
应切实搞好村镇规划,为新农村建设打好基础。我市部分农村环境脏乱差、村庄布局小乱散,是新农村建设急需解决的问题。应认真开展村镇规划编制工作和农民集居点建设。加快新一轮城镇总体规划编制工作,在此基础上,完成主要街道、重点地段详细规划编制工作。加强村庄布点规划,按照适度集聚、节约用地、有利生产、方便生活的原则,进一步研究调整农民集中居住点的布点、规模、用地范围和界限。新村庄建设规划的实施是个长期的过程,各乡镇发展不平衡,建设的起点有差距,过程有快有慢,水平有高有低,农民集中居住点建设,坚持以点带面,逐步推开。加快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将城镇拥有的经济、文化、教育、信息、交通等方面的资源更多地深入农村、惠及农民。继续推进小康村建设工程,加快道路、水电、广播、通讯等配套设施建设。通过完善基础设施建设,逐步建成道路相通、绿树相连、路灯相接、美景相映的现代化新农村。
以改善生态环境和人居环境为切入点,扎实开展农村环境综合整治。近年来,工业化、城镇化进程加快,对部分农村环境造成了污染,创造干净整洁的生产生活环境日渐成为广大农民的热切期盼。这就要求我们在新农村建设中,打造新环境,美化新家园,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积极开展清洁水源、清洁田园、清洁家园三清工程建设,努力实现一村一清。建立河道疏浚轮浚长效管理制度,做到河底清、水面洁、两岸绿。建立民办保洁站,健全保洁制度。居住相对集中的地方设立公共垃圾箱,生活垃圾及时清运,实现无害化处理。实行清洁生产,主要农产品基本实行无公害生产,合理使用化肥、农药,综合利用秸秆资源,严禁秸秆露天焚烧。以农村绿化为主,把村庄绿化和发展庭院经济结合起来,鼓励种植常绿阔叶树,绿化美化村庄,改善人居环境。
(二)以农民增收为目标,发展新产业。实现全面小康的重点和难点在农民致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核心环节在农民增收。发展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当务之急是培植农村新产业,用新产业支撑新发展,使农民收入实现持续较快增长。
发展新产业一定要根据区域产业基础、资源优势、区位特点和市场需求,按照区域化布局、规模化经营、标准化生产、科学化管理的要求,走一镇一业、一村一品的产业发展之路,发展壮大一批支柱产业。各地应找准自己的发展方向,有区位和工业优势的,走以工兴镇、转移农民、促进增收的发展路子,有传统种植习惯的,走发展特色农业、壮大龙头企业、促进农民增收的路径,有外出务工基础较好的地区,组织青壮年农民开展劳务输出,促进农民增收。
用新产业支撑新发展,调整优化农村经济结构。应坚定不移地推进农业结构调整,加快发展城郊型农业,主动适应大中城市农产品需求,调整优化农业生产结构和品种结构,形成具有地方特色和竞争优势的农业生产体系。应突出抓好畜禽业、水产业、园艺业等重点特色产业的区域优化布局,形成高效蔬菜种植、高效立体种养、畜禽规模养殖、特种水产品养殖等特色。用工作项目化的理念指导特色、高效农业发展,实施项目农业战略,培育一批农业龙头企业和农产品品牌,达到延伸产业链、开拓产品市场、带动农户致富的效果。吸引工商资本、民间资本、外商资本投资开发农业,促进农业、农村外部的生产要素参与农业资源在更大范围内优化配置,带动农业产业化经营,增强产业竞争力。
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建设现代农业,是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内容。围绕发展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农业,加快农业科技创新体系和推广体系建设,抓好农业重大技术的示范推广和指导服务。大力示范、推广粮食作物新品种、旱作节水农业、设施农业、病虫草害综合防治等关键技术,推广节地、节水、节肥、节药、节种技术,加强农业资源综合开发,提高土地集约利用水平和综合效益。加强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有机食品的认定认证,大力培育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和有机食品品牌。加快发展农村服务业,鼓励商贸企业、供销合作社、邮政系统和社会力量发展农村现代流通业,形成集农产品收购、运输、储存、加工、配送等功能于一体的新型流通业态。加强农产品市场建设,在优势农产品主要产区和重要集散地,发展生猪、蔬菜、花卉、蛋鸡等农产品批发市场,在省外尤其是南方大中城市建立农产品销售窗口,扩大农产品销售渠道。
(三)以素质教育为依托,培育新农民。培育新农民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最本质的内容,也是最为迫切的要求。应通过培育农民群众的创新意识和开放意识,提高农民的科技文化素质和致富能力,为增产增收和改变镇容村貌提供人力保障。公务员之家版权所有
抓好农民的文化知识和职业技能培训。通过多层次、多形式的农民教育和培训,培育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增强培训的适用性和针对性,围绕我市产业发展所需,建立一批骨干专业和主导产业培训基地,从市直机关和事业单位选聘一批科技人员和专家,组成讲师团授课培训。实施绿色证书培训,抓好农村未升学的应届高、初中毕业生的实用技术培训,帮助他们提高科技致富能力、市场竞争能力。按照实际、实用、实效的原则,推进农民素质阳光工程,开展订单培训,将农村劳动力尽可能向非农产业和城镇转移,依靠二三产业和城镇资源增加农民收入。
抓好农民的思想道德和社会公德教育。针对在家种地、企业上班、外出务工、个体经商、创办企业等不同的农民群体,采取灵活多样、丰富多彩、喜闻乐见的宣传教育方式,有计划、分层次地开展针对性的教育活动。对普通农民群体,加强传统美德教育和科学文化教育,以小家的和谐构筑大家的和谐。对发展个体经济、创办民营企业而率先富裕起来的农民骨干,加强形势政策教育和传统美德教育,依靠诚实劳动和合法经营发家致富,始终走在推动农村经济发展的前沿,同时教育他们增强社会责任意识,回报社会,为家乡建设和群众富裕多做贡献。对农村党员干部 《市委党校优秀青年干部培训班调研报告(第2页)》
本文链接地址:http://www.oyaya.net/fanwen/view/50760.html
应切实搞好村镇规划,为新农村建设打好基础。我市部分农村环境脏乱差、村庄布局小乱散,是新农村建设急需解决的问题。应认真开展村镇规划编制工作和农民集居点建设。加快新一轮城镇总体规划编制工作,在此基础上,完成主要街道、重点地段详细规划编制工作。加强村庄布点规划,按照适度集聚、节约用地、有利生产、方便生活的原则,进一步研究调整农民集中居住点的布点、规模、用地范围和界限。新村庄建设规划的实施是个长期的过程,各乡镇发展不平衡,建设的起点有差距,过程有快有慢,水平有高有低,农民集中居住点建设,坚持以点带面,逐步推开。加快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将城镇拥有的经济、文化、教育、信息、交通等方面的资源更多地深入农村、惠及农民。继续推进小康村建设工程,加快道路、水电、广播、通讯等配套设施建设。通过完善基础设施建设,逐步建成道路相通、绿树相连、路灯相接、美景相映的现代化新农村。
以改善生态环境和人居环境为切入点,扎实开展农村环境综合整治。近年来,工业化、城镇化进程加快,对部分农村环境造成了污染,创造干净整洁的生产生活环境日渐成为广大农民的热切期盼。这就要求我们在新农村建设中,打造新环境,美化新家园,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积极开展清洁水源、清洁田园、清洁家园三清工程建设,努力实现一村一清。建立河道疏浚轮浚长效管理制度,做到河底清、水面洁、两岸绿。建立民办保洁站,健全保洁制度。居住相对集中的地方设立公共垃圾箱,生活垃圾及时清运,实现无害化处理。实行清洁生产,主要农产品基本实行无公害生产,合理使用化肥、农药,综合利用秸秆资源,严禁秸秆露天焚烧。以农村绿化为主,把村庄绿化和发展庭院经济结合起来,鼓励种植常绿阔叶树,绿化美化村庄,改善人居环境。
(二)以农民增收为目标,发展新产业。实现全面小康的重点和难点在农民致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核心环节在农民增收。发展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当务之急是培植农村新产业,用新产业支撑新发展,使农民收入实现持续较快增长。
发展新产业一定要根据区域产业基础、资源优势、区位特点和市场需求,按照区域化布局、规模化经营、标准化生产、科学化管理的要求,走一镇一业、一村一品的产业发展之路,发展壮大一批支柱产业。各地应找准自己的发展方向,有区位和工业优势的,走以工兴镇、转移农民、促进增收的发展路子,有传统种植习惯的,走发展特色农业、壮大龙头企业、促进农民增收的路径,有外出务工基础较好的地区,组织青壮年农民开展劳务输出,促进农民增收。
用新产业支撑新发展,调整优化农村经济结构。应坚定不移地推进农业结构调整,加快发展城郊型农业,主动适应大中城市农产品需求,调整优化农业生产结构和品种结构,形成具有地方特色和竞争优势的农业生产体系。应突出抓好畜禽业、水产业、园艺业等重点特色产业的区域优化布局,形成高效蔬菜种植、高效立体种养、畜禽规模养殖、特种水产品养殖等特色。用工作项目化的理念指导特色、高效农业发展,实施项目农业战略,培育一批农业龙头企业和农产品品牌,达到延伸产业链、开拓产品市场、带动农户致富的效果。吸引工商资本、民间资本、外商资本投资开发农业,促进农业、农村外部的生产要素参与农业资源在更大范围内优化配置,带动农业产业化经营,增强产业竞争力。
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建设现代农业,是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内容。围绕发展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农业,加快农业科技创新体系和推广体系建设,抓好农业重大技术的示范推广和指导服务。大力示范、推广粮食作物新品种、旱作节水农业、设施农业、病虫草害综合防治等关键技术,推广节地、节水、节肥、节药、节种技术,加强农业资源综合开发,提高土地集约利用水平和综合效益。加强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有机食品的认定认证,大力培育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和有机食品品牌。加快发展农村服务业,鼓励商贸企业、供销合作社、邮政系统和社会力量发展农村现代流通业,形成集农产品收购、运输、储存、加工、配送等功能于一体的新型流通业态。加强农产品市场建设,在优势农产品主要产区和重要集散地,发展生猪、蔬菜、花卉、蛋鸡等农产品批发市场,在省外尤其是南方大中城市建立农产品销售窗口,扩大农产品销售渠道。
(三)以素质教育为依托,培育新农民。培育新农民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最本质的内容,也是最为迫切的要求。应通过培育农民群众的创新意识和开放意识,提高农民的科技文化素质和致富能力,为增产增收和改变镇容村貌提供人力保障。公务员之家版权所有
抓好农民的文化知识和职业技能培训。通过多层次、多形式的农民教育和培训,培育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增强培训的适用性和针对性,围绕我市产业发展所需,建立一批骨干专业和主导产业培训基地,从市直机关和事业单位选聘一批科技人员和专家,组成讲师团授课培训。实施绿色证书培训,抓好农村未升学的应届高、初中毕业生的实用技术培训,帮助他们提高科技致富能力、市场竞争能力。按照实际、实用、实效的原则,推进农民素质阳光工程,开展订单培训,将农村劳动力尽可能向非农产业和城镇转移,依靠二三产业和城镇资源增加农民收入。
抓好农民的思想道德和社会公德教育。针对在家种地、企业上班、外出务工、个体经商、创办企业等不同的农民群体,采取灵活多样、丰富多彩、喜闻乐见的宣传教育方式,有计划、分层次地开展针对性的教育活动。对普通农民群体,加强传统美德教育和科学文化教育,以小家的和谐构筑大家的和谐。对发展个体经济、创办民营企业而率先富裕起来的农民骨干,加强形势政策教育和传统美德教育,依靠诚实劳动和合法经营发家致富,始终走在推动农村经济发展的前沿,同时教育他们增强社会责任意识,回报社会,为家乡建设和群众富裕多做贡献。对农村党员干部 《市委党校优秀青年干部培训班调研报告(第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