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委党校优秀青年干部培训班调研报告
从****新农村建设中得到的几点启示
--市委党校第**期优秀青年干部培训班调研报告
5月20日至6月1日,市委党校第18期青干班全体学员到**省进行了学习调研,其中,重点就**省**市的新农村建设工作进行了深入研究,先后参观了全国最大的**蔬菜批发市场、全国农业的一面旗帜--三元朱村、中外合资企业--先必达种子公司,听取了**市农业园区张主任的情况介绍。
进入**市,整洁的乡村道路、忙碌的产业基地、清洁的农家小院……草长莺飞的五月,**市新农村建设的热潮扑面而来,到处都是和谐的田园新景象。**市把经济发展放在了新农村建设的首要位置。根据当地特色,**市统筹城乡发展,不断优化农业结构,初步形成了南部菜、中部粮、北部盐和棉的梯次结构,勾勒出一村一品、一镇一业的特色产业格局。同时,积极推动城市产业向农村延伸,通过大力发展二三产业,来转移农村富裕劳动力、拓宽农民增收空间。目前,全市农产品加工企业已发展到320家,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已达492家,各类专业市场40多处,为广大农村劳动力转移提供了广阔的空间。近年来,每年转移农村劳动力达3万人,全市农民务工人数已达20万人。劳动力的转移,间接提高了生产效率,增加了农业产出比。同时,逐步富裕起来的农民,建设统一规划、设施完备的生态家园的愿望格外迫切,积极性特别高涨。**市从实际出发,在全市范围内选定了三元朱村等16个典型村,各镇街道确定2—3个示范村,从政策、资金、技术等方面进行全面扶待,实行重点突破,典型带动。按照村庄的经济发展程度,确立了“三步走”的战略目标,全市975个村三年内全部完成村庄改造。目前,全市已有1/3的村开始了楼房村建设,80%以上的村建起了集图书室、阅览室、文体活动室于一体的文化大院,村村建起了科普宣传栏,启动“科普村村通工程”,农民的科技文化素质有了显著提高。**市还从治理“脏乱差”入手,逐步改观农村面貌,要求所有村庄实现“五化五通二改一有”标准,即村庄绿化、硬化、净化、亮化、美化,通电、通柏油路、通电话、通自来水、通有线电视,改厕、改灶,有必要的文体场所和文体设施等。目前,全市所有城中村有保洁队员,50%以上的镇区卫生实行了有偿托管,村村都建有垃圾池,对生活垃圾实行日产日清,定点掩埋。一部分村开始对群众实行液化汽补贴,杜绝了柴草进村。有了经济基础的**市农民自主意识也逐步增强,他们自主选择进入市场网络参与市场竞争,自主参与农村基层政权组织的民主管理和自我管理。**市对全市1840名主要村干部工资实行了市镇村三级统筹发放,确保了村级政权的正常运转。同时,扩大村级民主管理,全市村庄全部成立了党员议事会、村民议事会和民主理财小组,把每月16日作为“民主公开日”,全面推行了村务公开和民主议事制度,让群众享有知情权、监督权和决策权。大多数村子还成立了红白理事会,负责承办村里的婚丧嫁娶,严禁大操大办。**市还加大了社会保障力度,农村新型合作医疗覆盖面达到了97%,39万农民加入农村养老保险,适龄人口入保率达到95%,所有失地农民办理了养老保险,2387名五保老人已全部实行集中供养。
通过对**市新农村建设的考察调研,我们感到,哈尔滨市作为以工业为基础,农业比重较大的特大型省会城市,在推进新农村建设工作中既有地缘、资源等优势,又有农民素质不高、科技力量不强、基础比较薄弱等不足,更要深刻认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意义,抓住机遇,乘势而上,进一步加强“三农”工作,努力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
中央关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大政方针已经明确,结合我市实际,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市应始终把解决“三农”问题作为各项工作的重中之重,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总要求,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贯彻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和“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针,因地制宜,循序渐进,扎实工作,长期奋斗,推动由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由农业大省向农业强省转变,由抓好农村经济向城乡统筹、工农联动、城乡联动转变,全面推进农村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和党的建设,实现建设繁荣、富裕、文明、和谐、民主的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目标。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一个关系全局的战略举措,是一项需要长期奋斗的历史任务。在实践中,应正确把握五条原则:一是政府主导,农民主体。各级政府应积极引导,整合资源,创造条件,动员农民自愿参与,发挥主体作用。二是实事求是,量力而行。建设目标切合实际,办法措施切实可行,各项投入量力而行,分步实施,打好基础。三是因地制宜,规划先行。坚持快规划、稳实施、先试点,扎实推进各项工作,形成各具特色的发展模式。四是建章立制,规范操作。在实践中总结经验,把握规律,形成制度和规范,建立长效机制。五是整体推进,务求实效。准确理解新农村五个新的科学内涵,统筹协调,科学安排,力求实效。
按照上述思路,我们建议,今后一个时期我市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应与推进小康村建设相结合,与推进农村集中居住相结合,与农民增收工作相结合,与构建和谐社会相结合。着力抓好以下五个方面的工作:
(一)以村镇规划为龙头,建设新村镇。规划是蓝图,可以使农民群众振奋精神、增强信心;规划是尺子,能够使大家知道干什么、怎么干;规划又是龙头,是推进新 《市委党校优秀青年干部培训班调研报告》
本文链接地址:http://www.oyaya.net/fanwen/view/50760.html
--市委党校第**期优秀青年干部培训班调研报告
5月20日至6月1日,市委党校第18期青干班全体学员到**省进行了学习调研,其中,重点就**省**市的新农村建设工作进行了深入研究,先后参观了全国最大的**蔬菜批发市场、全国农业的一面旗帜--三元朱村、中外合资企业--先必达种子公司,听取了**市农业园区张主任的情况介绍。
进入**市,整洁的乡村道路、忙碌的产业基地、清洁的农家小院……草长莺飞的五月,**市新农村建设的热潮扑面而来,到处都是和谐的田园新景象。**市把经济发展放在了新农村建设的首要位置。根据当地特色,**市统筹城乡发展,不断优化农业结构,初步形成了南部菜、中部粮、北部盐和棉的梯次结构,勾勒出一村一品、一镇一业的特色产业格局。同时,积极推动城市产业向农村延伸,通过大力发展二三产业,来转移农村富裕劳动力、拓宽农民增收空间。目前,全市农产品加工企业已发展到320家,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已达492家,各类专业市场40多处,为广大农村劳动力转移提供了广阔的空间。近年来,每年转移农村劳动力达3万人,全市农民务工人数已达20万人。劳动力的转移,间接提高了生产效率,增加了农业产出比。同时,逐步富裕起来的农民,建设统一规划、设施完备的生态家园的愿望格外迫切,积极性特别高涨。**市从实际出发,在全市范围内选定了三元朱村等16个典型村,各镇街道确定2—3个示范村,从政策、资金、技术等方面进行全面扶待,实行重点突破,典型带动。按照村庄的经济发展程度,确立了“三步走”的战略目标,全市975个村三年内全部完成村庄改造。目前,全市已有1/3的村开始了楼房村建设,80%以上的村建起了集图书室、阅览室、文体活动室于一体的文化大院,村村建起了科普宣传栏,启动“科普村村通工程”,农民的科技文化素质有了显著提高。**市还从治理“脏乱差”入手,逐步改观农村面貌,要求所有村庄实现“五化五通二改一有”标准,即村庄绿化、硬化、净化、亮化、美化,通电、通柏油路、通电话、通自来水、通有线电视,改厕、改灶,有必要的文体场所和文体设施等。目前,全市所有城中村有保洁队员,50%以上的镇区卫生实行了有偿托管,村村都建有垃圾池,对生活垃圾实行日产日清,定点掩埋。一部分村开始对群众实行液化汽补贴,杜绝了柴草进村。有了经济基础的**市农民自主意识也逐步增强,他们自主选择进入市场网络参与市场竞争,自主参与农村基层政权组织的民主管理和自我管理。**市对全市1840名主要村干部工资实行了市镇村三级统筹发放,确保了村级政权的正常运转。同时,扩大村级民主管理,全市村庄全部成立了党员议事会、村民议事会和民主理财小组,把每月16日作为“民主公开日”,全面推行了村务公开和民主议事制度,让群众享有知情权、监督权和决策权。大多数村子还成立了红白理事会,负责承办村里的婚丧嫁娶,严禁大操大办。**市还加大了社会保障力度,农村新型合作医疗覆盖面达到了97%,39万农民加入农村养老保险,适龄人口入保率达到95%,所有失地农民办理了养老保险,2387名五保老人已全部实行集中供养。
通过对**市新农村建设的考察调研,我们感到,哈尔滨市作为以工业为基础,农业比重较大的特大型省会城市,在推进新农村建设工作中既有地缘、资源等优势,又有农民素质不高、科技力量不强、基础比较薄弱等不足,更要深刻认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意义,抓住机遇,乘势而上,进一步加强“三农”工作,努力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
中央关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大政方针已经明确,结合我市实际,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市应始终把解决“三农”问题作为各项工作的重中之重,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总要求,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贯彻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和“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针,因地制宜,循序渐进,扎实工作,长期奋斗,推动由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由农业大省向农业强省转变,由抓好农村经济向城乡统筹、工农联动、城乡联动转变,全面推进农村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和党的建设,实现建设繁荣、富裕、文明、和谐、民主的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目标。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一个关系全局的战略举措,是一项需要长期奋斗的历史任务。在实践中,应正确把握五条原则:一是政府主导,农民主体。各级政府应积极引导,整合资源,创造条件,动员农民自愿参与,发挥主体作用。二是实事求是,量力而行。建设目标切合实际,办法措施切实可行,各项投入量力而行,分步实施,打好基础。三是因地制宜,规划先行。坚持快规划、稳实施、先试点,扎实推进各项工作,形成各具特色的发展模式。四是建章立制,规范操作。在实践中总结经验,把握规律,形成制度和规范,建立长效机制。五是整体推进,务求实效。准确理解新农村五个新的科学内涵,统筹协调,科学安排,力求实效。
按照上述思路,我们建议,今后一个时期我市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应与推进小康村建设相结合,与推进农村集中居住相结合,与农民增收工作相结合,与构建和谐社会相结合。着力抓好以下五个方面的工作:
(一)以村镇规划为龙头,建设新村镇。规划是蓝图,可以使农民群众振奋精神、增强信心;规划是尺子,能够使大家知道干什么、怎么干;规划又是龙头,是推进新 《市委党校优秀青年干部培训班调研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