干部制度改革和组织制度创新工作汇报
合机构改革工作,对12个乡镇的24名党政正职全部通过全委会票决办法产生。强化培训,党政正职整体素质明显提高。县委从全县党政正职队伍的现状出发,根据新形势对干部素质的新要求,针对党政正职的工作规律和特点,有计划地进行培养,不断提高党政正职的素质。通过采取请进来教,派出去学,走出去看等培训方式,举办党政“一把手”培训班1期,乡镇参加人数35人,使他们在干中学习、干中补课、干中提高。规范管理,党政正职后备干部队伍不断壮大。根据党政正职配备的目标要求,在后备干部队伍中,形成了较为合理的年龄梯次和专业知识结构。在每次班子考核中,将推荐党政正职后备干部做为一项重要内容,在县委全委会和全委扩大会议上,公开推荐后备干部。截至现在,推荐产生县处级后备干部23名,党政正职后备干部120人,副职后备干部160人,后备干部队伍结构趋于合理。
(七)、做好干部监督工作。
进一步健全组织部门信访举报制度,加大组织考察和任前公示期间信访举报的受理和查核工作力度。加强《干部任用条例》贯彻执待情况的监督检查。一是按照《干部任用条例》规定的程序考察干部。上半年发布考察预告2次,涉及考察对象431人。二是重点抓好民主推荐干部。针对乡镇撤并,县委对新成立的12个乡镇的24名党政正职人选进行了民主推荐,拓宽了选人用人视野,扩大了民主渠道。三是坚持岗前谈话制度。对调整的干部在正式上岗前,由县委领导进行集体谈话,对新上岗的领导干部提出了期望和要求。四是任前审计和离任审计工作。对乡镇场的50名党政正职领导干部实施了任前审计,对离任的党政正职领导干部实施了任期经济责任审计,对发现的问题进行了处理,上半年共开展离任审计24人次。五是严格执行考察公示和任前公示。公开联系电话、联系方式,设专人接待来信来访,上半年实行考察公示431人次,任前公示5人次。对有问题反映的及时进行调查了解,并将调查处理结果反馈给举报人。
(八)、抓好党代会常任制试点工作。
开展党代会闭会期间发挥党代表的作用,通过推行党代会常任制,增强党代表的责任意识和工作主动性,发挥参与、监督和沟通的积极作用,使党代表的权利得到保障、意愿得到尊重、作用得到体现。一是强化党代表的代表意识。具体做到“三破三立”。即破除党代会闭幕代表作用终止的观点,树立长期的代表意识;破除党代表就是参与选举的观点,树立广泛的代表意识;破除党代表只能在党代表会上发挥作用的观点,树立多渠道发挥作用的意识。二是完善活动的形式和载体,是代表作用有效发挥的手段。通过建立并落实代表学习制度,保证代表素质与时具进,体现先进性;通过建立落实定期召开代表会议制度,发挥党代表参与管理党务的主体作用,保证代表监督权的落实;通过建立落实代表视察工作制度,扩大党代表的知情权和监督权,保证党代表视察权的落实;通过建立健全落实代表评议工作制度,保证代表评议权的落实。三是开展“联带”活动,发挥党代表的纽带作用。为了使党代表能够密切联系所在选区党员和群众,做到上下沟通,理顺情绪,化解矛盾,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开展党代表和党员“1+1双联双带”活动。通过一名党代表联系一名党员或基层党支部,一名党员联系一名入党积极分子或群众的链条式帮带,化解困难党员的实际问题,提高 人民心目中的地位,架起党心民心“连心桥”。
(九)、推进组织部门党务公开。
认真研究组织工作中应公开的业务和政策,公开的方法和途径等问题。按照《关于实行党务公开的意见》和《实施细则》的规定要求,以干部工作为重点,以保障和落实群众“四权”为目标,积极推进组织部门党务公开。落实和完善“十不准二报告”制度,提高办事效率。一是注重公开性,落实好群众知情权。将选任干部的有关情况通过新闻媒体、大型会议等渠道向社会告知。制定了干部初始提名办法、推荐预告制、考察(核)预告制、任前公示制、公开选拔和竞争上岗制等制度,让群众随时“知情”。二是注意广泛性,落实好群众参与权。让群众既参与干部选任工作,又参与监督工作。实行并严格执行考察信访和考察举报制度。让群众积极参与直接或间接监督干部的选任工作、学习及干部八小时以外的表现等,让群众行使好各种监督权。三是注重民意性,落实好群众选择权。在群众推荐选择方式上,采取无记名推荐、署名推荐、个别谈话推荐、会议表决推荐等兼融措施,为群众创造了充分而自主行使选择权的条件,取得了较好的效果。四是注重全程性,落实好群众监督权。定期召开领导干部公开述职活动,让群众给领导当面打分,有效防止了领导干部带“病”作业。坚持离任审计和调任考察制度,并把审计和考察结果反馈给群众,防止了领导干部带“病”离岗和带“病”换岗现象的发生。聘请群众代表为干部工作特邀监督员,让他们参与干部酝酿、列席干部监督联席会议等。
二、当前工作中面临的主要问题
经过我们的不懈努力,尽管我们在干部工作上做了许多工作,积累了一些经验,干部队伍中思想道德、政治觉悟、执政能力、勤政廉政、各种结构等取得了一定的进展,但与上级的要求和新形势新任务的需求相比,还有一定的差距,工作中还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部分领导干部的理论水平和工作能力与实际岗位要求还存在一定差距,还不能很好地适应新形势对领导干部管理方式的转变和服务职能的更高的要求,他们的决策能力、处理复杂问题的能力还需进一步提高。
  《干部制度改革和组织制度创新工作汇报(第2页)》
本文链接地址:http://www.oyaya.net/fanwen/view/51436.html
(七)、做好干部监督工作。
进一步健全组织部门信访举报制度,加大组织考察和任前公示期间信访举报的受理和查核工作力度。加强《干部任用条例》贯彻执待情况的监督检查。一是按照《干部任用条例》规定的程序考察干部。上半年发布考察预告2次,涉及考察对象431人。二是重点抓好民主推荐干部。针对乡镇撤并,县委对新成立的12个乡镇的24名党政正职人选进行了民主推荐,拓宽了选人用人视野,扩大了民主渠道。三是坚持岗前谈话制度。对调整的干部在正式上岗前,由县委领导进行集体谈话,对新上岗的领导干部提出了期望和要求。四是任前审计和离任审计工作。对乡镇场的50名党政正职领导干部实施了任前审计,对离任的党政正职领导干部实施了任期经济责任审计,对发现的问题进行了处理,上半年共开展离任审计24人次。五是严格执行考察公示和任前公示。公开联系电话、联系方式,设专人接待来信来访,上半年实行考察公示431人次,任前公示5人次。对有问题反映的及时进行调查了解,并将调查处理结果反馈给举报人。
(八)、抓好党代会常任制试点工作。
开展党代会闭会期间发挥党代表的作用,通过推行党代会常任制,增强党代表的责任意识和工作主动性,发挥参与、监督和沟通的积极作用,使党代表的权利得到保障、意愿得到尊重、作用得到体现。一是强化党代表的代表意识。具体做到“三破三立”。即破除党代会闭幕代表作用终止的观点,树立长期的代表意识;破除党代表就是参与选举的观点,树立广泛的代表意识;破除党代表只能在党代表会上发挥作用的观点,树立多渠道发挥作用的意识。二是完善活动的形式和载体,是代表作用有效发挥的手段。通过建立并落实代表学习制度,保证代表素质与时具进,体现先进性;通过建立落实定期召开代表会议制度,发挥党代表参与管理党务的主体作用,保证代表监督权的落实;通过建立落实代表视察工作制度,扩大党代表的知情权和监督权,保证党代表视察权的落实;通过建立健全落实代表评议工作制度,保证代表评议权的落实。三是开展“联带”活动,发挥党代表的纽带作用。为了使党代表能够密切联系所在选区党员和群众,做到上下沟通,理顺情绪,化解矛盾,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开展党代表和党员“1+1双联双带”活动。通过一名党代表联系一名党员或基层党支部,一名党员联系一名入党积极分子或群众的链条式帮带,化解困难党员的实际问题,提高 人民心目中的地位,架起党心民心“连心桥”。
(九)、推进组织部门党务公开。
认真研究组织工作中应公开的业务和政策,公开的方法和途径等问题。按照《关于实行党务公开的意见》和《实施细则》的规定要求,以干部工作为重点,以保障和落实群众“四权”为目标,积极推进组织部门党务公开。落实和完善“十不准二报告”制度,提高办事效率。一是注重公开性,落实好群众知情权。将选任干部的有关情况通过新闻媒体、大型会议等渠道向社会告知。制定了干部初始提名办法、推荐预告制、考察(核)预告制、任前公示制、公开选拔和竞争上岗制等制度,让群众随时“知情”。二是注意广泛性,落实好群众参与权。让群众既参与干部选任工作,又参与监督工作。实行并严格执行考察信访和考察举报制度。让群众积极参与直接或间接监督干部的选任工作、学习及干部八小时以外的表现等,让群众行使好各种监督权。三是注重民意性,落实好群众选择权。在群众推荐选择方式上,采取无记名推荐、署名推荐、个别谈话推荐、会议表决推荐等兼融措施,为群众创造了充分而自主行使选择权的条件,取得了较好的效果。四是注重全程性,落实好群众监督权。定期召开领导干部公开述职活动,让群众给领导当面打分,有效防止了领导干部带“病”作业。坚持离任审计和调任考察制度,并把审计和考察结果反馈给群众,防止了领导干部带“病”离岗和带“病”换岗现象的发生。聘请群众代表为干部工作特邀监督员,让他们参与干部酝酿、列席干部监督联席会议等。
二、当前工作中面临的主要问题
经过我们的不懈努力,尽管我们在干部工作上做了许多工作,积累了一些经验,干部队伍中思想道德、政治觉悟、执政能力、勤政廉政、各种结构等取得了一定的进展,但与上级的要求和新形势新任务的需求相比,还有一定的差距,工作中还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部分领导干部的理论水平和工作能力与实际岗位要求还存在一定差距,还不能很好地适应新形势对领导干部管理方式的转变和服务职能的更高的要求,他们的决策能力、处理复杂问题的能力还需进一步提高。
  《干部制度改革和组织制度创新工作汇报(第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