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年度述职报告讲话
论文均在省级刊物发表或获奖。
3.以教模深化教研。自2011年起,学校在新教育实验下,开始注重教学模式的研究,经过全体教师的共同努力,目前已经初步形成了“三段式”即“自学——互动——训练”自主课堂学习模式,通过出示“自学单”、“学法建议”等环节,使学生的主体地位得到了充分的体现:问题在学生的自学中生成,在小组合作的过程中解决。孩子们通过登台展示、小组辩论、角色表演等形式,把课堂演绎得生动活泼而更富有情趣。教师在互动的过程中只当配角,只起组织、引领和点拨的作用,凡是学生通过自学能会的教师不讲,凡是学生通过小组合作能够理解并掌握的教师不讲,凡是学生中的小老师能辅导、让其他同学明白道理并会解决问题的教师不讲。
在训练阶段,教师一般按照循序渐进的方式,先提出基础性的训练题目,让几乎所有的学生能够根据当堂所学自主解决。然后再提出一些拓展性的问题,让学生通过小组合作、帮扶的方式去解决。拓展性的题目帮助学生开阔了眼界,打开了思路,把孩子们的思想带到了书本以外的天空,带到了教室以外的精彩世界。在2012年4月高新区教学特色展示活动中,我校的“三段”自主课堂学习模式得到了与会领导的一致肯定。
三、抓好结合点,实现新跨越
作为莱芜市首批新教育实验学校,我们牢牢抓住“新教育实验”这个结合点,致力实现教育教学工作的新跨越。
1.与黎明共舞,开启新的一天。学校积极推行“晨诵、午读、暮省”的儿童学习生活方式,在深入研发晨诵课程的过程中,进一步规范晨诵课教学。如在晨诵内容的设置上,语文组通过不断探索,逐步开发出了一套适合孩子们诵读的晨诵课程序列。如围绕“春天”这个主题,一至五年级分别开发了“春暖花开”、“踏春”、“春天儿童诗”、“春天古诗词”、“我和春天”等课程。这样,每次晨诵就不再是单纯的诵诗,而是教师带领孩子们穿越一个个五彩缤纷的季节。晨诵课程的每一次穿越,都成了孩子们生命中最重要的一次成长历程。
2.构筑心灵港湾,让梦想从这里起航。完美教室强调让每个生命在教室里开花。作为新教育人,就应当守住每个孩子的心灵,把每一间教室都缔造成为一个完美的“生命场”,让用爱播撒下的种子在每一个纯真的心灵里生根、发芽、开花、结果。为此,我们主要在构建班级文化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班级文化、研发班本课程等方面进行深入研发。如五年级朱丽老师的“小竹林班”提出了这样的口号:我们是竹林中一棵茁壮成长的小青竹,“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她希望全班学生都要有竹子精神,做一棵名副其实的“小青竹”。二年级李慧老师结合“七色花”班名,开发了人与自然课程——“花之物语”,共分四个篇章,即“春暖花开”、“百花吐艳”、“金秋硕果”、“凌寒傲霜”。她带领学生穿越四季,指导学生认识并掌握一年四季花种及其生长规律的同时,也教会了孩子许多做人的道理。
3.沐浴浓郁书香,谱写华美乐章。师生共读共写是落实新教育实验的一条最有效的途径。为此,学校领导积极带头,采取措施,扎实推进。借助家长的鼎力支持和各方面的力量,通过建设班级图书角、构建书香家庭模式、以赛激发阅读热情等途径积极推进共读共写。目前,“读书小明星”、“读书型教师”、书香家庭等成了广大师生和家长的自觉追求。
一年多来,学校新教育简报《与梦一起飞》已出刊7期,刊登教师研究性论文、随笔、校园快讯等150余万字;教师撰写的教育日记已达400余篇360余万字;各班积累的写绘、读后感均达到120期以上。各班师生在共读的基础上,都分别创编了课本剧。小竹林班创编并演出的课本剧《夏洛的网》,在高新区2012年阅读展示比赛中获得第一名,孩子们精彩的演出感动了在场的每一个人。
总之,自2011年5月份启动新教育实验以来,全校教师经过不懈努力,用聪颖的智慧和辛勤的汗水换来了一个个美丽而又隆重的庆典:2011年10月26日,高新区新教育实验研讨现场会在我校成功举行;12月2日,在莱芜市教学工作表彰会上,我校被评为莱芜市新教育实验示范学校;12月28日,在全市新教育实验阶段性总结大会上,我校作了题为《向着明亮那方,追寻教育梦想》的典型发言;2012年7月,在全国新教育年会上,我校被评为全国新教育实验优秀实验学校,朱丽老师被评为全国新教育实验优秀实验个人。全国小学生学习文摘、山东体卫艺教育、山东教育报、莱芜教育、莱芜日报、鲁中晨刊、莱芜电视台都分别对我校的新教育实验作了详细的宣传报道。
站在新一学年的起点上,我们福山小学将继续在安全教育、师德建设、学生行为习惯养成、校本课程研发、教研教改、体育艺术“2+1”、新教育实验等方面狠下功夫,力争培养2名以上的青年教师成为区级以上教学能手或学科带头人,有10人次以上教育教学论文在省市级发表或获奖。同时,办出我校鲜明的教育教学特色,力争顺利实现省级规范化学校的创建工作,让社会认可,让领导放心,让群众满意。
2012.9
《学校年度述职报告讲话(第2页)》
本文链接地址:http://www.oyaya.net/fanwen/view/52011.html
3.以教模深化教研。自2011年起,学校在新教育实验下,开始注重教学模式的研究,经过全体教师的共同努力,目前已经初步形成了“三段式”即“自学——互动——训练”自主课堂学习模式,通过出示“自学单”、“学法建议”等环节,使学生的主体地位得到了充分的体现:问题在学生的自学中生成,在小组合作的过程中解决。孩子们通过登台展示、小组辩论、角色表演等形式,把课堂演绎得生动活泼而更富有情趣。教师在互动的过程中只当配角,只起组织、引领和点拨的作用,凡是学生通过自学能会的教师不讲,凡是学生通过小组合作能够理解并掌握的教师不讲,凡是学生中的小老师能辅导、让其他同学明白道理并会解决问题的教师不讲。
在训练阶段,教师一般按照循序渐进的方式,先提出基础性的训练题目,让几乎所有的学生能够根据当堂所学自主解决。然后再提出一些拓展性的问题,让学生通过小组合作、帮扶的方式去解决。拓展性的题目帮助学生开阔了眼界,打开了思路,把孩子们的思想带到了书本以外的天空,带到了教室以外的精彩世界。在2012年4月高新区教学特色展示活动中,我校的“三段”自主课堂学习模式得到了与会领导的一致肯定。
三、抓好结合点,实现新跨越
作为莱芜市首批新教育实验学校,我们牢牢抓住“新教育实验”这个结合点,致力实现教育教学工作的新跨越。
1.与黎明共舞,开启新的一天。学校积极推行“晨诵、午读、暮省”的儿童学习生活方式,在深入研发晨诵课程的过程中,进一步规范晨诵课教学。如在晨诵内容的设置上,语文组通过不断探索,逐步开发出了一套适合孩子们诵读的晨诵课程序列。如围绕“春天”这个主题,一至五年级分别开发了“春暖花开”、“踏春”、“春天儿童诗”、“春天古诗词”、“我和春天”等课程。这样,每次晨诵就不再是单纯的诵诗,而是教师带领孩子们穿越一个个五彩缤纷的季节。晨诵课程的每一次穿越,都成了孩子们生命中最重要的一次成长历程。
2.构筑心灵港湾,让梦想从这里起航。完美教室强调让每个生命在教室里开花。作为新教育人,就应当守住每个孩子的心灵,把每一间教室都缔造成为一个完美的“生命场”,让用爱播撒下的种子在每一个纯真的心灵里生根、发芽、开花、结果。为此,我们主要在构建班级文化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班级文化、研发班本课程等方面进行深入研发。如五年级朱丽老师的“小竹林班”提出了这样的口号:我们是竹林中一棵茁壮成长的小青竹,“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她希望全班学生都要有竹子精神,做一棵名副其实的“小青竹”。二年级李慧老师结合“七色花”班名,开发了人与自然课程——“花之物语”,共分四个篇章,即“春暖花开”、“百花吐艳”、“金秋硕果”、“凌寒傲霜”。她带领学生穿越四季,指导学生认识并掌握一年四季花种及其生长规律的同时,也教会了孩子许多做人的道理。
3.沐浴浓郁书香,谱写华美乐章。师生共读共写是落实新教育实验的一条最有效的途径。为此,学校领导积极带头,采取措施,扎实推进。借助家长的鼎力支持和各方面的力量,通过建设班级图书角、构建书香家庭模式、以赛激发阅读热情等途径积极推进共读共写。目前,“读书小明星”、“读书型教师”、书香家庭等成了广大师生和家长的自觉追求。
一年多来,学校新教育简报《与梦一起飞》已出刊7期,刊登教师研究性论文、随笔、校园快讯等150余万字;教师撰写的教育日记已达400余篇360余万字;各班积累的写绘、读后感均达到120期以上。各班师生在共读的基础上,都分别创编了课本剧。小竹林班创编并演出的课本剧《夏洛的网》,在高新区2012年阅读展示比赛中获得第一名,孩子们精彩的演出感动了在场的每一个人。
总之,自2011年5月份启动新教育实验以来,全校教师经过不懈努力,用聪颖的智慧和辛勤的汗水换来了一个个美丽而又隆重的庆典:2011年10月26日,高新区新教育实验研讨现场会在我校成功举行;12月2日,在莱芜市教学工作表彰会上,我校被评为莱芜市新教育实验示范学校;12月28日,在全市新教育实验阶段性总结大会上,我校作了题为《向着明亮那方,追寻教育梦想》的典型发言;2012年7月,在全国新教育年会上,我校被评为全国新教育实验优秀实验学校,朱丽老师被评为全国新教育实验优秀实验个人。全国小学生学习文摘、山东体卫艺教育、山东教育报、莱芜教育、莱芜日报、鲁中晨刊、莱芜电视台都分别对我校的新教育实验作了详细的宣传报道。
站在新一学年的起点上,我们福山小学将继续在安全教育、师德建设、学生行为习惯养成、校本课程研发、教研教改、体育艺术“2+1”、新教育实验等方面狠下功夫,力争培养2名以上的青年教师成为区级以上教学能手或学科带头人,有10人次以上教育教学论文在省市级发表或获奖。同时,办出我校鲜明的教育教学特色,力争顺利实现省级规范化学校的创建工作,让社会认可,让领导放心,让群众满意。
2012.9
《学校年度述职报告讲话(第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