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照小事,成就大事
1月8号是周恩来总理逝世26周年纪念日.周恩来总理是20世纪最伟大的政治家、外交家和国家总理,他的人格魅力几乎是独一无二的。他的光辉的一生给我们留下了许多宝贵的精神文化遗产。无论是从事国家政治外交工作,还是企业市场公关工作,我们应当向周总理学习些什么?
记得周总理有个观点,叫“外交无小事”。因为公关外交是代表国家和团体的工作,主要对象是各国政府、团体及其领导人,所以在公关外交领域不存在可以掉以轻心或等闲视之的问题,看似“小事”,弄得不好就会变为“大事”。将“小事”当作大事看待,才能不出漏洞。周总理在这方面为我们做出了光辉的典范。
1972年,美国政府终于结束了对华冷战和僵硬政策,尼克松总统亲自来华访问。这是中国外交史上引人注目的重大突破。周恩来负责接待和谈判工作,他临事不惧和精细周到的作风给美国客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尼克松发现,周恩来具有一种罕见的本领,他对琐事非常关心,但又不拘泥于琐事之中。“对于周恩来来说,任何大事都是从注意小事入手这一格言,是有一定道理的。他虽然亲自照料每棵树,但也能够看到森林。”尼克松回忆说:“我发现,在机场欢迎我们的仪仗队是周恩来亲自挑选的。这些士兵身体健壮、魁梧,穿着整洁。周恩来还亲自为乐队挑选了晚宴上为我们演奏的乐曲,我相信,他一定事先研究过我的背景情况,因为他选择的许多曲子都是我所喜欢的,包括在我的就职仪式上演奏过的《美丽的阿美利加》”。“我们在北京的第三天晚上应邀去看体育和乒乓球表演。当时天已下雪。而我们预定第二天要去参观长城。周恩来离开了一会,通知有关部门清扫通往长城路上的积雪”。
古人讲“祸患常积于疏忽,智勇多困于所溺”,疏忽大意往往酿成大错。周总理经常告诫从事外交工作的同志和接待人员尽可能地考虑到事情的每一个细节,预见各种可能出现的问题,做到心中有数。他最容不得“大概”、“差不多”、“可能”、“也许”这一类字眼。有次北京饭店举行涉外宴会,周恩来在宴会前了解饭菜的准备情况,他问:“今晚的点心什么馅?”一位工作人员随口答道:“大概是三鲜馅的吧。”这下可糟了,周恩来追问道:“什么叫大概?究竟是,还是不是?客人中间如果有人对海鲜过敏,出了问题谁负责?”1971年10月10日,埃塞俄比亚皇帝海尔·塞拉西来华访问,中国方面安排他到广州参观。在广州宴请塞拉西皇帝之前,周总理照例先去检查了一下宴会厅的布置。结果发现我方工作人员把人家的三色国旗挂倒了,他马上批评有关人员,改了过来。避免了一次外交失礼。
不过,再谨慎小心也难免出现失误和意想不到的情况,外理这些情况需要高度的智慧和应变能力。在中国外交史上,留下了许多周总理处理突发事件的佳话。
60年代的一天,周总理在中南海勤政厅招待外宾,客人对中国菜肴风味之独特,味道之鲜美大为赞赏。这时上来一道汤菜,汤里的冬笋、蘑菇、荸荠等雕成各种图案,简直成了美妙的工艺品。然而,冬笋是按民族图案“万”字形刻成的,在汤里一翻,恰巧成了法西斯的标志。贵宾见此,不禁大吃一惊,当即向周恩来请教。周总理先是怔了一下,马上态度自若地对翻译说:“这不是法西斯的标志,这是我国传统的一种图案,叫万字,象征着‘福寿绵长’的意思,是对客人的良好祝愿”!接着他又风趣地说:“就算是法西斯标志也没有关系嘛!我们一起消灭法西斯,把它吃掉!”意外的这么一个被动场面,经周总理反意正解,反倒起了活跃宴会气氛的作用。
还有一次,1972年尼史松总统访华期间前往上海参观,下榻于锦江饭店。尼史松夫妇住15层,基辛格在14层,杰斯和其它国务院官员住在13层。周总理特地去看望罗杰斯及其助手们,当电梯的标志在“13”的位置亮了红灯时,周总理紧蹙眉头:“怎么安排在13层,西人最忌讳13……”。
周总理走进罗杰斯的房间,先是对美国国务院支持美国乒乓球队访华表示感谢,然后话锋一转,诚恳而友好地对罗杰斯说:“有件事我们深感抱歉,我们没有想到西方风俗对‘13’的忌讳。”随之周总理又说:“我们中国有个寓言,一个人怕鬼的时候,越想越可怕。等他心里不怕鬼了,到处上门找鬼,鬼也就不见了。西方的‘13’就像中国的鬼。”
周总理幽默聪明的解释不仅消除了眼前的尴尬,而且使他的美国同行深表钦佩。多年以后,罗杰斯等都不能忘掉此事。
本文链接地址:http://www.oyaya.net/fanwen/view/5209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