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践调研报告
展模式,有71%的人认为要集体经济和家庭经济相结合;有23.7%的人认为只搞单干;5.3%的人认为只搞集体。
农村的发展仍然需要政府的扶持,需要大量的资金,中央也提出了以城市支持农村,工业反哺农业的措施。今年又以中央1号文件提出了要建立“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长效机制。城市的发展离不开农村的供给,农村的发展同样也离不开城市的支持,在城市支持农村发展的可行性选项中,对于城市支持农村的最主要、最可行的措施,36.3%的人认为农村(含乡镇企业)上缴的税费要返回地方,用于农村基础设施建设;36.1%的人认为城市要大规模组织“送资金、送科技、送文化下乡”等活动;27.5%的人认为要取消城市中各项对农民身份限制的政策,便于农民进城发展。表达了农民对于教育、科技下乡、基础设施建设的重视和这方面对城市的期待。
对于工业反哺农业,很多被调查者对这个概念并不清晰,有的还是第一次听说,但是他们依然是选择了“降低生资、农药、化肥、饲料、农业机械等生产资料的价格”,可见农村生产成本依然很高,要想彻底改变农村现状,必须从降低生产资料的价格上抓起。对于工业反哺农业的最主要、最可行的措施,51.1%的人认为要降低生资农药、化肥、饲料、农业机械等生产资料的价格;27.3%的人认为要扩大农副产品保护价的品种和范围;21.6%的人认为要扶持建立工业原料生产基地,尽量减少进口。
对于有外资来本地区办厂的调查显示有31.9%的农民持观望态度,原因一是怀疑能否会给自己带来好处,是否会给本地的发展带来不利影响,二是部分农民不愿意接受新事物,改变现状所带来的风险是他们主要考虑的原因。有53.6%的农民表示会大力支持,农民渴望资金来源的变化给他们带来的机会,更多的人希望改变现状。
对于城市反哺农村,有30.7%的被调查者表示同意,认为这是城乡一体化的需要,也是社会和谐的必然趋势,物质与精神上的反哺都是农村人口对城市提出的迫切要求,先发展与后发展这个概念也许对于他们来说很模糊,但是贫困与富裕对于农民兄弟来说特别清晰。这里面,老一辈农民更多的希望得到政府的救助,年龄较轻的农民更多的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但是需要政府在政策上予以大力支持和帮助。有44.5%的农民希望务农与上班相结合,农民职业选择的变化可见一斑,他们希望农村生活的稳定,也希望拥有城市居民一样的生活方式,随着越来越多的国内外企业到农村办厂,可以看出这是我国农村城镇化的希望,会给农村带来很多益处,一是农村有相对多的劳动力资源,二是工资的低廉,三是农村土地价格比城市更加便宜,这些都是吸引外来资金和技术的有利条件。
7.农村社会风貌
2006年的中央一号文件指出,要“引导农民崇尚科学,抵制迷信,移风易俗,破除陋习,树立先进的思想观念和良好的道德风尚,提倡科学健康的生活方式,在农村形成文明向上的社会风貌。”在调查中发现,农民自己认为风气不好的就占了30.5%,要求改善农村社会风气,消除赌博、买码、黑社会等现象;对于其他的农村社会风气仍需要大大改善,认为一般的占62%。
农民讲究节约的风气已有明显好转,对于农村办喜事,有40.2%的农民认为要从简;54.8%的人认为要量力而行;认为要赶上潮流的只占5%。
8.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与社会事业
对于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84.5%的农民表示会积极参加,接受与欢迎的愿望很强烈,农村居民希望政府多办实事,实事求是的为农民解决问题,其中对交通、水利等基础设施的关注占很大比重。
目前,阻碍农村发展的最为突出的问题是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和农村社会事业的发展。国家也鼓励农民自愿“出资出劳”,开展农村小型基础设施建设。在调查中发现,有63.7%的农村居民愿意义务参加例如修路等基础设施建设,他们急待改善现有的生存环境,也许这是他们对眼前的农村景象不满的表达,有的农民甚至自己出钱修公家的路。集体作业是农村人口的传统优势,所以70%的被调查者选择了“既有集体经济的积累,又有单干的自由”这个选项。
调查显示,农民看病难,因此,实行农村合作医疗的选项得到了70.2%农民的支持,农村存在很多农民得了病不去看病,看不起病的现象,原因是石巷村的就医条件差,有的农民有钱无处看病,得了轻微病症也要走上几里路,而更可怕的是有些农民兄弟无钱看病,很多本来很快可以治愈的病症要拖很久,在城市与农村,就同样的疾病死亡率而言,农村远远要高于城市,因此,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在就医方面,更多的人文关怀要体现在看农民兄弟能不能有病就可以得到很好的治疗上。目前农村合作医疗还没有普遍推开,但在调查中发现,70.6%的农民表示会积极参加农村合作医疗,“看看大家意见再说”的也有23.1%。对于以村为单位筹资修建敬老院,51.5%的人认为时机还不成熟;33.8%的人认为非常有必要;认为没有必要只占14.7%。
而对于同类的开办农村幼儿园(托儿所),数据就发生了很好的变化,55.7%的人认为非常有必要;28.8%的人认为时机还不成熟;认为没有必要占15.5%。
  《实践调研报告(第6页)》
本文链接地址:http://www.oyaya.net/fanwen/view/52664.html
农村的发展仍然需要政府的扶持,需要大量的资金,中央也提出了以城市支持农村,工业反哺农业的措施。今年又以中央1号文件提出了要建立“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长效机制。城市的发展离不开农村的供给,农村的发展同样也离不开城市的支持,在城市支持农村发展的可行性选项中,对于城市支持农村的最主要、最可行的措施,36.3%的人认为农村(含乡镇企业)上缴的税费要返回地方,用于农村基础设施建设;36.1%的人认为城市要大规模组织“送资金、送科技、送文化下乡”等活动;27.5%的人认为要取消城市中各项对农民身份限制的政策,便于农民进城发展。表达了农民对于教育、科技下乡、基础设施建设的重视和这方面对城市的期待。
对于工业反哺农业,很多被调查者对这个概念并不清晰,有的还是第一次听说,但是他们依然是选择了“降低生资、农药、化肥、饲料、农业机械等生产资料的价格”,可见农村生产成本依然很高,要想彻底改变农村现状,必须从降低生产资料的价格上抓起。对于工业反哺农业的最主要、最可行的措施,51.1%的人认为要降低生资农药、化肥、饲料、农业机械等生产资料的价格;27.3%的人认为要扩大农副产品保护价的品种和范围;21.6%的人认为要扶持建立工业原料生产基地,尽量减少进口。
对于有外资来本地区办厂的调查显示有31.9%的农民持观望态度,原因一是怀疑能否会给自己带来好处,是否会给本地的发展带来不利影响,二是部分农民不愿意接受新事物,改变现状所带来的风险是他们主要考虑的原因。有53.6%的农民表示会大力支持,农民渴望资金来源的变化给他们带来的机会,更多的人希望改变现状。
对于城市反哺农村,有30.7%的被调查者表示同意,认为这是城乡一体化的需要,也是社会和谐的必然趋势,物质与精神上的反哺都是农村人口对城市提出的迫切要求,先发展与后发展这个概念也许对于他们来说很模糊,但是贫困与富裕对于农民兄弟来说特别清晰。这里面,老一辈农民更多的希望得到政府的救助,年龄较轻的农民更多的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但是需要政府在政策上予以大力支持和帮助。有44.5%的农民希望务农与上班相结合,农民职业选择的变化可见一斑,他们希望农村生活的稳定,也希望拥有城市居民一样的生活方式,随着越来越多的国内外企业到农村办厂,可以看出这是我国农村城镇化的希望,会给农村带来很多益处,一是农村有相对多的劳动力资源,二是工资的低廉,三是农村土地价格比城市更加便宜,这些都是吸引外来资金和技术的有利条件。
7.农村社会风貌
2006年的中央一号文件指出,要“引导农民崇尚科学,抵制迷信,移风易俗,破除陋习,树立先进的思想观念和良好的道德风尚,提倡科学健康的生活方式,在农村形成文明向上的社会风貌。”在调查中发现,农民自己认为风气不好的就占了30.5%,要求改善农村社会风气,消除赌博、买码、黑社会等现象;对于其他的农村社会风气仍需要大大改善,认为一般的占62%。
农民讲究节约的风气已有明显好转,对于农村办喜事,有40.2%的农民认为要从简;54.8%的人认为要量力而行;认为要赶上潮流的只占5%。
8.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与社会事业
对于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84.5%的农民表示会积极参加,接受与欢迎的愿望很强烈,农村居民希望政府多办实事,实事求是的为农民解决问题,其中对交通、水利等基础设施的关注占很大比重。
目前,阻碍农村发展的最为突出的问题是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和农村社会事业的发展。国家也鼓励农民自愿“出资出劳”,开展农村小型基础设施建设。在调查中发现,有63.7%的农村居民愿意义务参加例如修路等基础设施建设,他们急待改善现有的生存环境,也许这是他们对眼前的农村景象不满的表达,有的农民甚至自己出钱修公家的路。集体作业是农村人口的传统优势,所以70%的被调查者选择了“既有集体经济的积累,又有单干的自由”这个选项。
调查显示,农民看病难,因此,实行农村合作医疗的选项得到了70.2%农民的支持,农村存在很多农民得了病不去看病,看不起病的现象,原因是石巷村的就医条件差,有的农民有钱无处看病,得了轻微病症也要走上几里路,而更可怕的是有些农民兄弟无钱看病,很多本来很快可以治愈的病症要拖很久,在城市与农村,就同样的疾病死亡率而言,农村远远要高于城市,因此,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在就医方面,更多的人文关怀要体现在看农民兄弟能不能有病就可以得到很好的治疗上。目前农村合作医疗还没有普遍推开,但在调查中发现,70.6%的农民表示会积极参加农村合作医疗,“看看大家意见再说”的也有23.1%。对于以村为单位筹资修建敬老院,51.5%的人认为时机还不成熟;33.8%的人认为非常有必要;认为没有必要只占14.7%。
而对于同类的开办农村幼儿园(托儿所),数据就发生了很好的变化,55.7%的人认为非常有必要;28.8%的人认为时机还不成熟;认为没有必要占15.5%。
  《实践调研报告(第6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