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民的根本出路在于非农化
头脑灵活,具有从事二三产业所需要的基本素质,因而他们便比从事传统农业的农民先一步富起来了,甚至有一部分农民还住上了洋楼、坐起了轿车。而那些一辈子“面朝黄土背朝天”,只知道在一亩三分地里刨食吃的农民,是连想也不敢想能过上这样的日子的。
综上所述,由于农业本身存在着难以克服的局限性,目前农民从农业本身已经不能得到丰厚的收入,而在农业之外却广泛地开辟了增收的渠道。
三、 农民的根本出路在于实现非农化
既然仅仅靠发展农业并不能彻底解决农民的增收问题,而且农民目前的收入主要来自于非农产业,那么可以得出这样一条结论:农民的根本出路在于非农化(第2页)。
的确,20多年来农村改革的实践已经表明,只有大量地转移农村劳动力,才能从根本上缓解“人地关系高度紧张”的基本矛盾。由于生态环境恶化与非农项目大量占用土地,我国耕地每年以几百万亩的速度锐减。目前,我国农村户均承包耕地仅7亩多一点,其中14个省区人均耕地低于1亩,更有6个省区人均耕地面积低于0.5亩,可以说我国土地的承载力远远超过了极限,其生产资料功能已经严重退化。与耕地减少相对应的是,农村人口却一直处于膨胀之势,由建国初期的4亿增加到现在的9亿。据测算,目前农村有5亿左右的劳动力,而从事农业生产只需要不到一半的劳动力,这就是说农村剩余劳动力尚有2-3亿,这么多的人如果都留在农村而找不到出路,不但不能解决脱贫致富的问题,而且还会影响到农村社会的长治久安。“人地关系高度紧张”的矛盾,不仅使我国农业缺乏可持续发展的基本条件,而且还拖了整个国家现代化的后腿。因此,只有把大量的剩余劳动力转移出农村,只有让更多的农民脱离传统农业,才能从根本上缓解人与地这种深刻的矛盾,才能为留在农村的那一部分农民开拓相对广阔的生活空间。
不仅如此,农民只有大量地从事非农产业,才能加快国家实现现代化的步伐。现代化的标志之一,是具有较高的城市化水平,发达国家的城市人口一般都在70%以上。而我国的城市化水平还相当低,城市人口只占总人口的30%左右,低于世界城市化平均水平,甚至也低于发展中国家的城市化水平。要实现城市化,必须改变一、二、三产业的比例关系,即第一产业就业比例大幅度降低,第三产业就业比例相对提高,第三产业的从业人数应该超过一二产业就业的人数之和。美、日、德等发达国家,第三产业的就业比重,一般都达到60-70%;不少发展中国家,三产就业比重也在40%甚至一半以上。第三产业是城市新迁入人口的最佳流向,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就业出路,就在于从事第三产业。只有大量的农民进城从事了第三产业,才能从根本上缓解目前十分突出的农业就业矛盾,加速实现城市化和农业现代化。综观发达国家的农业现代化过程,无不伴随着劳动力由农业向非农产业、由农村向城市大量转移,中国要实现现代化,舍此没有第二条路可走。农村劳动力的转移是劳动力资源再配置的过程,在目前农业出路十分狭窄的情况下,单纯地在农业内部调整产业结构,只有局部的效应,不会从根本上促进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因此,产业结构的调整要放在大产业格局中进行,也就是不断地降低第一产业的比重,千方百计地发展第三产业,使一、二、三产业的结构趋于合理。
随着户籍制度的改革,目前许多城市已经陆续拆除面向农村人高筑的壁垒,许多不合理的收费和限制被相继取消,农民在城市里就业和创业的环境比以前宽松多了。但是在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问题还没有得到当地政府应有的关注,剩余劳动力的转移还处于自发和无序状态,这一部分农民还没有进入农村基层政府日常管理的范围,属于被忽视或遗忘了的一部分人。在一些农村基层组织及其负责人看来,农民一但外出打工就脱离了管辖的范围,他们的喜悦忧愁、成功失败与自己关系不大,因而对他们在外面的生活和生产不闻不问,甚至当外出打工人员遇到难以克服的困难而四处求助时,也不能给他们提供有力的支持和应有的关心。事实上,外出打工人员相对于城市人来说,仍然在知识、能力、经验等方面存在着这样那样的不足,因而打工时常常面临着巨大的环境和心理压力,至于被工头欺骗,被老板克扣工资,人身安全没有保障的事也时有发生。
鉴于以上情况,农村基层党组织和政府有关部门,应该给予外出打工人员以足够的关注,把对他们的管理和服务纳入日常工作的范围。首先要从精神上给外出打工人员以热情的关怀,积极鼓励他们到外面的世界去开拓生存和生活的空间。农民放弃经营土地外出打工实出无奈,并非不务正业或不热爱家乡而从农村“逃亡”了。因而当地基层组织不能在政治上歧视他们,也不应该在管理上遗漏他们,而是应该适应时代发展的大趋势,引导他们到外面的世界去闯荡,鼓励农民不再当传统型的农民。其次要通过建立一些中介组织,为外出打工的农民提供信息咨询等方面的服务。目前,城市劳动力就业市场形势瞬息万变,外出打工人员由于信息不灵而常常对行情缺乏了解,或者一窝蜂地涌向某几个大城市,或者一起流向东南沿海发达地区,总之,外出的盲目性比较大,这样便造成一些不必要的损失。农村基层组织应该针对农民外出打工信息不灵的问题,利用政府部门拥有的媒体、技术和信息资源,建立一些能够进行劳动力市场行情分析、预测的中介组织,及时地给外出打工人员提供信息咨询,让他们在外出打工时减少盲目性。再次要通过政策、法律和各类专业技术的培训,不断提高打工人员外出谋生挣钱的能力和素质。应该利用冬春农闲季节、外出打工人员普遍返乡的时机,把他们组织起来进行多方位的培训,要把以往主要针对农村党员干部的培训,扩大到对包括打工人员在内的农村主要劳动力的培训。针对外出打工人员常常遇到劳动合同纠纷、人身权利遭到侵犯等实际,对他们进行有关法律常识、政策的培训和教育,让他们学会运用法律的工具保护自己的合法权益,同时也要求他们在打工过程中遵守国家的法律和法规。针对一部分外出打工人员缺乏应有的专业知识和能力,要对他们进行一些实用技术的培训,使他们能够由主要依赖体力获得报酬逐渐向依赖智力转变。要深刻地认识到,只有真正提高了农民的素质,转移和减少了农民,才能最终富裕农民,使农民走上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康庄
本文链接地址:http://www.oyaya.net/fanwen/view/5291.html
综上所述,由于农业本身存在着难以克服的局限性,目前农民从农业本身已经不能得到丰厚的收入,而在农业之外却广泛地开辟了增收的渠道。
三、 农民的根本出路在于实现非农化
既然仅仅靠发展农业并不能彻底解决农民的增收问题,而且农民目前的收入主要来自于非农产业,那么可以得出这样一条结论:农民的根本出路在于非农化(第2页)。
的确,20多年来农村改革的实践已经表明,只有大量地转移农村劳动力,才能从根本上缓解“人地关系高度紧张”的基本矛盾。由于生态环境恶化与非农项目大量占用土地,我国耕地每年以几百万亩的速度锐减。目前,我国农村户均承包耕地仅7亩多一点,其中14个省区人均耕地低于1亩,更有6个省区人均耕地面积低于0.5亩,可以说我国土地的承载力远远超过了极限,其生产资料功能已经严重退化。与耕地减少相对应的是,农村人口却一直处于膨胀之势,由建国初期的4亿增加到现在的9亿。据测算,目前农村有5亿左右的劳动力,而从事农业生产只需要不到一半的劳动力,这就是说农村剩余劳动力尚有2-3亿,这么多的人如果都留在农村而找不到出路,不但不能解决脱贫致富的问题,而且还会影响到农村社会的长治久安。“人地关系高度紧张”的矛盾,不仅使我国农业缺乏可持续发展的基本条件,而且还拖了整个国家现代化的后腿。因此,只有把大量的剩余劳动力转移出农村,只有让更多的农民脱离传统农业,才能从根本上缓解人与地这种深刻的矛盾,才能为留在农村的那一部分农民开拓相对广阔的生活空间。
不仅如此,农民只有大量地从事非农产业,才能加快国家实现现代化的步伐。现代化的标志之一,是具有较高的城市化水平,发达国家的城市人口一般都在70%以上。而我国的城市化水平还相当低,城市人口只占总人口的30%左右,低于世界城市化平均水平,甚至也低于发展中国家的城市化水平。要实现城市化,必须改变一、二、三产业的比例关系,即第一产业就业比例大幅度降低,第三产业就业比例相对提高,第三产业的从业人数应该超过一二产业就业的人数之和。美、日、德等发达国家,第三产业的就业比重,一般都达到60-70%;不少发展中国家,三产就业比重也在40%甚至一半以上。第三产业是城市新迁入人口的最佳流向,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就业出路,就在于从事第三产业。只有大量的农民进城从事了第三产业,才能从根本上缓解目前十分突出的农业就业矛盾,加速实现城市化和农业现代化。综观发达国家的农业现代化过程,无不伴随着劳动力由农业向非农产业、由农村向城市大量转移,中国要实现现代化,舍此没有第二条路可走。农村劳动力的转移是劳动力资源再配置的过程,在目前农业出路十分狭窄的情况下,单纯地在农业内部调整产业结构,只有局部的效应,不会从根本上促进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因此,产业结构的调整要放在大产业格局中进行,也就是不断地降低第一产业的比重,千方百计地发展第三产业,使一、二、三产业的结构趋于合理。
随着户籍制度的改革,目前许多城市已经陆续拆除面向农村人高筑的壁垒,许多不合理的收费和限制被相继取消,农民在城市里就业和创业的环境比以前宽松多了。但是在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问题还没有得到当地政府应有的关注,剩余劳动力的转移还处于自发和无序状态,这一部分农民还没有进入农村基层政府日常管理的范围,属于被忽视或遗忘了的一部分人。在一些农村基层组织及其负责人看来,农民一但外出打工就脱离了管辖的范围,他们的喜悦忧愁、成功失败与自己关系不大,因而对他们在外面的生活和生产不闻不问,甚至当外出打工人员遇到难以克服的困难而四处求助时,也不能给他们提供有力的支持和应有的关心。事实上,外出打工人员相对于城市人来说,仍然在知识、能力、经验等方面存在着这样那样的不足,因而打工时常常面临着巨大的环境和心理压力,至于被工头欺骗,被老板克扣工资,人身安全没有保障的事也时有发生。
鉴于以上情况,农村基层党组织和政府有关部门,应该给予外出打工人员以足够的关注,把对他们的管理和服务纳入日常工作的范围。首先要从精神上给外出打工人员以热情的关怀,积极鼓励他们到外面的世界去开拓生存和生活的空间。农民放弃经营土地外出打工实出无奈,并非不务正业或不热爱家乡而从农村“逃亡”了。因而当地基层组织不能在政治上歧视他们,也不应该在管理上遗漏他们,而是应该适应时代发展的大趋势,引导他们到外面的世界去闯荡,鼓励农民不再当传统型的农民。其次要通过建立一些中介组织,为外出打工的农民提供信息咨询等方面的服务。目前,城市劳动力就业市场形势瞬息万变,外出打工人员由于信息不灵而常常对行情缺乏了解,或者一窝蜂地涌向某几个大城市,或者一起流向东南沿海发达地区,总之,外出的盲目性比较大,这样便造成一些不必要的损失。农村基层组织应该针对农民外出打工信息不灵的问题,利用政府部门拥有的媒体、技术和信息资源,建立一些能够进行劳动力市场行情分析、预测的中介组织,及时地给外出打工人员提供信息咨询,让他们在外出打工时减少盲目性。再次要通过政策、法律和各类专业技术的培训,不断提高打工人员外出谋生挣钱的能力和素质。应该利用冬春农闲季节、外出打工人员普遍返乡的时机,把他们组织起来进行多方位的培训,要把以往主要针对农村党员干部的培训,扩大到对包括打工人员在内的农村主要劳动力的培训。针对外出打工人员常常遇到劳动合同纠纷、人身权利遭到侵犯等实际,对他们进行有关法律常识、政策的培训和教育,让他们学会运用法律的工具保护自己的合法权益,同时也要求他们在打工过程中遵守国家的法律和法规。针对一部分外出打工人员缺乏应有的专业知识和能力,要对他们进行一些实用技术的培训,使他们能够由主要依赖体力获得报酬逐渐向依赖智力转变。要深刻地认识到,只有真正提高了农民的素质,转移和减少了农民,才能最终富裕农民,使农民走上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康庄
大道
《农民的根本出路在于非农化(第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