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问题为中心的教学创新模式
在欧洲大陆日德兰半岛的北部,有所鲜为人知然而生机蓬勃的新型大学:建于1974年的奥尔堡大学。“走 新路”(AD NYE VEJE )三个大字赫然刻在奥尔堡大学的徽标上,表明该校要在教学的改革与创新上走出一条 新路的志向。奥尔堡大学……
一、系科设置和学位
表面上看,奥尔堡大学的院系设置与传统别无二样。它有三个学院:人文学院(Faculty of the Humanit ies)、社科学院(Faculty ofthe Social Sciences )和科技学院(Faculty of Technology andScienc e)。人文学院设有3个系:音乐和音乐疗法系、交流系、语言和跨文化研究系。社科学院有2个系:社会研究和 组织系,经济、 政治和公共行政系。科技学院有8个系:发展和规划系、生产系、 土木工程系、建筑技术和结 构工程系、物理系、电子系统系(含通讯技术、医学信息和图像分析、数学和计算机科学、控制工程四个系) 、能量技术系、机械工程系。
各系具有研究、开发、教学以及行政和服务的功能。这个顺序的功能配置,体现了它的“Institut”(英 译为“department”,汉译为“系”)的本质。从教学方面讲,全校13个系提供大量单学科或跨学科的研修计 划,因学科不同,分别授与2.5—3.5年的主修学士学位, 以及4—5年的主修硕士学位或专业证书。为获得同名 学位,工科年限最长,文科最短,而社科界于其间。多数院系还为硕士学位设有副修计划。
每个学年分为两学期。每个学期20周,前18周用于教学活动, 后2周用于学业评价。每周研修5天,上下午 共10个教学单位时间。 每个教学单位时间为3个半小时,用于讲授、实验和课题研修工作。 大学的第一学年为 按学院划分的基础教育年,要求学生学习宽广的理论和方法,学会协作共事,发展问题求解能力。由于丹麦的 普通教育实行13年制,因而,学生在第一学年就开始涉足人文、社科或工程的广泛领域。从第二年起(人文学 院从第一年的第二学期起),学生分别进入较宽的分支领域。以科技学院为例,学生可在土木工程、建筑技术 、机械工程、信息技术、能量技术、大地测量学、地藉科学和规划、数学、计算机科学和物理等七个分支领域 作出选择,继续其后两年的学业。第四学年则进入专门化,学士和硕士学位分别要求半年和两年的专门化。详 见下图。工学硕士研修计划现有13种:规划、环境工程、结构工程、室内环境工程、机床设计、能量技术、渔 业技术、工业生产与管理、光学工程、通讯技术、控制工程、医学信息与图像分析、计算机工程。
二、教学模式的创新
奥尔堡大学自组建之日起,就立志改革创新,致力于突破以讲授为主、按学科组织教学的封闭式教学体系 ,确立教学、研究和实践(应用)三者的辨证关系,大胆提出并实施以问题为中心、按课题组织教学的开放式 教学体系。新模式力图实现四个教学改革目标:①减少由中途辍学、延长学习年限、课程安排不当所造成的教 育资源浪费;②增强学生的自信心、灵活性和创造性,改善学生的交流技能和共事能力;③训练学生在同时考 虑社会、经济、政治和技术因素下,全面解决复杂问题;④培训教师,使其不仅能讲课,还会提出问题和解决 问题。
这种新型教学体系的创新特色,集中体现在纵向上以课题工作贯穿于大学教学全过程,横向上由课题工作 来贯通各门课程的学习,从而真正做到了按课题组织教学。在校3.5或5年中,本科生须参加6—7个课题工作, 硕士生须参加10个课题工作。每个课题各持续一学期。在总学时中,学生花在课题上的时间约占50%,花在与 课题有关的课程上的时间约占20—30%,而花在学术科目和选修课上的时间则占20—25%。也就是说,在校2/ 3以上的时间花在课题工作及其相关背景课程上。每个学期学生学习哪些课程,先学什么后学什么,主要取决于 他们所选课题的需要,而不是取决于学科的自身体系结构。
为使按课题组织教学活而不乱,该校开发出一系列独特有效的教学程序和管理办法。每学期开学前,一个 由教师和学生组成的计划小组负责确定本学期的主题。这里的“主题”(theme )指的是一个由若干涉及到技 术内容和社会因素的相关问题所构成的综合体。它可能是一种带来经济效益和就业问题的技术变革,例如某个 生产环节的自动化;也可能是一个带有经济、政治或社会性质的大问题,例如能源危机、欠发达国家的供水问 题。 在一个主题下, 再细分出许多个相关的小问题(problem)。这些问题往往不是用以验证理论的练习题 , 而是一时找不到满意答案甚至根本没有答案的实际问题,有些则是教师的研究项目的子课题。学生从中可选 择一个问题作为学期课题(project)。 一旦某个学期的主题确定下来以后,它就是该学期所有教学活动的共 同核心。除了阐释主题外,计划小组还要据此安排课程、确定必修课,以及与主题有关的辅助活动计划。所有 这些都是为了加深学生对主题及其问题的性质和范围的理解,为学生选择课题和完成课题打好基础。如下图所 示: 
;
在主题这个综合体内,学生自由选择感兴趣的问题。选择了相同或相关的问题的学生经过一二周的交往, 彼此认识,形成课题小组。在科技学院,每个年级依此方法在每个学期初先形成有50—100 名学生的大组。每 个大组是一个教学管理单位,负责安排人员和分配用房。大组下分若干个有6—8名学生的课题小组,每组配备 两名教师(导师和副导师)和一间小组工作室。小组成员的课程表大致相同。不上课时,他们便聚在工作室一 起搞课题,因而,小组工作室成了学生的“第二课堂”。如果计划小组安排的课程没有满足某个小组的特殊需 要,那么,该课题小组可以要求增设特定课程。
从主题的内容上说,主题的确定由简到繁,由浅入深。基础教育年的主题一般是比较宽泛、简单的。随后 各个学期的主题则是针对特定分支的,必须符合该分支的专业目标。由于每个课题小组自选课题,在学期末他 们在专业上的收获往往互不相同,但也绝非迥然不同。其中主题发挥了调控作用,使得自选或专门化局限于可 接受的范围之内。
针对课题中心式的教学组织特点,课程安排也作了相应调整。开设的课程大多短小精悍,一门课程一般安 排6周(即一个单元), 每周上课一个单位时间。但数学、物理等课程可能每周上课两个教学单位时间。在每 学期的第一二个单元,每单元学生须选修4—8门课程,第三个单元则选修1—3门课程,因为学生在该单元要把 精力集中在课题工作上。因此,学生每学期要选修12—16门课程,其中大多数是针对课题的。周二下午学校不&n 《以问题为中心的教学创新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