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作文教学的四个开放
一、开放课堂
在应试教育的禁锢下,学生的生活范围只是校园小天地再加家庭鸽子笼,生活程式只是围绕读书这个中心环节的机械式动作,而生活内容则局限于课堂内外的无休止训练。这种紧张而单调的生活节奏,使学生全然丧失了一种从容不迫的心态去扩展生活的外延,去品味生活的内涵。这样,学生的作文只能是隔靴搔痒,闭门造车。
为克服这种弊端,教师首先要放开眼光,给学生足够的时间和空间,严格控制课堂讲解时间,控制作业量,给学生松绑。为开拓学生视野,笔者专门在每周5节的语文课中设立一节阅读课,推荐学生看《小小说选刊》《散文》《科幻世界》《杂文选刊》《故事大王》等。同时,指导学生阅读和摘记的方法。我还拿出自己订阅的报刊和他们互借,拿出自己的摘记本让他们传阅,使班级里借书、看书、摘记蔚然成风。在假期,笔者布置学生看名著,写读后感,既开拓了阅读领域,又提高了文学素养。当然,社会才是真正的大课堂。结合学校的“社会服务课”,我积极引导学生为自己、为他人、为社会服务。比如:勤做家务、为群众写春联、用擦皮鞋的钱和贫困孩子结对子等。这样,既体察了小日子的质朴,又感应了大时代的脉动;既拓展了生活视野,又丰富了人生经历;既积累了素材,省去捉襟见肘之窘,又净化了心灵,陶冶了情操。
二、开放过程
开放过程就是要把作文的主动权交给学生,使其获得无拘无束的自主体验,放飞写作灵感,解放个性,做写作的自由人。在过程的开放中,我主要抓住两个方面进行。
其一,用周记训练快速提炼生活,指导学生写好友情、同学情、师生情、亲情以及对某事物的一点小看法等。如《父母的爱情》《老师的烦恼》《南瓜组长》《我有新妈妈了……》《大厨爸爸》《我看“韩寒热”》等,或情真意切,或妙趣横生,或见解独特,都是缘于周记给了学生新鲜的空气、广袤的空间。批阅时,我总是重在与学生情感的交流,是师长,似朋友,如切如磋。有时,为了得到我长长的“留言”,他们甚至暗暗搞起了“竞争”。周记,使学生抛弃条条框框,写己所想,乐在其中。
其二,通过作文培养反复推敲的习惯。作文,一般要和单元要求相一致,故重在培养审题、立意及修改的习惯。清代戏剧家李渔认为:“凡作传奇,当开笔之初,以至脱稿之后,隔日一删,愈月一改,始能淘沙得金,无瑕瑜互见之失矣。”因此,我指导学生用“冷却法”修改作文,要求一鼓作气写好初稿,再留绐他们较长时间进行回顾修改。一篇作文,从开始构思到成文上交,往往要经历十余天时间。期间,我将修改作为“重点作业”布置。批阅时,先检查修改稿,将其和作文结合打分。此外,每个单元的作文训练都有参考题目,我总是鼓励学生另取题目,鼓励他们将一般记叙文写成小小说、散文。这样,能让学生稳中求活,并在自我修改中不断提高。
三、开放评议
评议包括作文打分和讲评。有的教师对学生作文的要求比较苛刻,常常自觉不自觉地以小作家的标准去要求学生。有的学生,写了五六年的作文,却从来没有一次得过80分以上,难免心灰意冷。我打分喜欢“高高在上”,基本分为85分,比较好就得90分,高的可达95分甚至满分。同时,对学生不再“一视同仁”,对基础差一些的,降低标准,鼓励,鼓励,再鼓励。如果写“歪”了,就干脆不打分。至于评语,避免俗套,追求个性,不求面面俱到,只求一针见血,饱含期望。我发现,每次发作文,学生都非常激动。他们不单关注分数,更关注老师的“看法”。
再说讲评,我主张写前不过分强调“章法”,写后则要博采众长。每周,我还会安排1节课用来交流周记、讲评作文。交流时,让学生勇敢地上讲台朗读自己的“作品”。讲评时,既指出优点,也指出不足;有“面”上的总结,更有“点”上的突破。同时,我结合下水作文(1997年出版的《王秋珍下水作文集》中的老作文或新写的作文)以及当初构思、选材的经过进行指点。其间,更多的是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他们仁者见仁,智者见智。这样的开放性评议,不仅输出知识信息,还输出情感信息,在讲评过程中,形成师生、生生互动,使师生情感更加融洽,同学关系更加和谐。在相互表扬中,获得作文的自信;在取长补短中,促进竞争。
四、开放园地
心理学研究告诉我们:人的任何活动都有一种企求达到成功的愿望。但倘若每次作文,“发表”的总是同样的几位学生,就会使其他学生自惭形秽,丧失信心,使这几位“稳坐钓鱼台”的学生骄傲自矜,缺乏积极的竞争意识;我的要求是,要让“每位”学生都品尝成功的美酒,又让他们不满足自我,不断跨越新的高度。
有人认为,要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发表”作文简直难于上青天。其实,也不难。这里也有个“层次”问题。
第一层次是作文展读会和班级墙报。每周一节的作文周记展读会,要兼顾不同层次的学生,只要有闪光点,哪怕是一段,也不妨采用。每次“发表”十余篇,一个学期已是一个不小的数字。在此基础上,选择作文编出班级墙报,使文字可见可触,更利于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对于基础特别差的学生,选择特别精彩的一句在班级凡人佳句栏内“发表”也未尝不可。
第二层次是“校园之声”。“校园之声”作为学校广播站,能让学生的作文从班级走向学校。由于班上轮流开展了三分钟演讲,我就选择优秀的讲演稿推荐给“校园之声”,同时也推荐一些周记中的小论文,这样,能使学生轻松而愉快地发表作文。
第三层次是班刊。出版班刊《金秋》可谓是我的作文教学特色之一。迄今为止,我已拥有了十余本班刊。班刊栏目众多,内容丰富(每学期一期,每期100多篇),俨然正规出版物。它兼顾面广,或文章,或妙语,或照片,大多数学生都能找到自己的“作品”。因此,它让每位学生爱不释手,可谓其喜洋洋者矣。
第四层次是在报刊上发表。我鼓励学生自己向报刊投稿,告诉他们,“发表”不是目的,投稿本身就是一种提高,并给他们讲述一些名作家“屡败屡战”的轶事,从而使学生端正心态,又热情不退。当然,我自己也热情高涨,不时给报刊寄一些学生作文。几年来,学生发表在报刊上的文章有100多篇,获奖70多篇。
“成功的欢乐是一种巨大的情绪力量。”(苏霍姆林斯基)在一次关于兴趣的民意调查中,两个班136位学生,100%喜欢语文,97.06%的学生不害怕作文。可见,作文并非“捉魂”,它是智慧的花朵、心灵的表白、创新的舞台,只要正确引导,必将成为学生生活的必需。
《论作文教学的四个开放》
本文链接地址:http://www.oyaya.net/fanwen/view/54135.html
在应试教育的禁锢下,学生的生活范围只是校园小天地再加家庭鸽子笼,生活程式只是围绕读书这个中心环节的机械式动作,而生活内容则局限于课堂内外的无休止训练。这种紧张而单调的生活节奏,使学生全然丧失了一种从容不迫的心态去扩展生活的外延,去品味生活的内涵。这样,学生的作文只能是隔靴搔痒,闭门造车。
为克服这种弊端,教师首先要放开眼光,给学生足够的时间和空间,严格控制课堂讲解时间,控制作业量,给学生松绑。为开拓学生视野,笔者专门在每周5节的语文课中设立一节阅读课,推荐学生看《小小说选刊》《散文》《科幻世界》《杂文选刊》《故事大王》等。同时,指导学生阅读和摘记的方法。我还拿出自己订阅的报刊和他们互借,拿出自己的摘记本让他们传阅,使班级里借书、看书、摘记蔚然成风。在假期,笔者布置学生看名著,写读后感,既开拓了阅读领域,又提高了文学素养。当然,社会才是真正的大课堂。结合学校的“社会服务课”,我积极引导学生为自己、为他人、为社会服务。比如:勤做家务、为群众写春联、用擦皮鞋的钱和贫困孩子结对子等。这样,既体察了小日子的质朴,又感应了大时代的脉动;既拓展了生活视野,又丰富了人生经历;既积累了素材,省去捉襟见肘之窘,又净化了心灵,陶冶了情操。
二、开放过程
开放过程就是要把作文的主动权交给学生,使其获得无拘无束的自主体验,放飞写作灵感,解放个性,做写作的自由人。在过程的开放中,我主要抓住两个方面进行。
其一,用周记训练快速提炼生活,指导学生写好友情、同学情、师生情、亲情以及对某事物的一点小看法等。如《父母的爱情》《老师的烦恼》《南瓜组长》《我有新妈妈了……》《大厨爸爸》《我看“韩寒热”》等,或情真意切,或妙趣横生,或见解独特,都是缘于周记给了学生新鲜的空气、广袤的空间。批阅时,我总是重在与学生情感的交流,是师长,似朋友,如切如磋。有时,为了得到我长长的“留言”,他们甚至暗暗搞起了“竞争”。周记,使学生抛弃条条框框,写己所想,乐在其中。
其二,通过作文培养反复推敲的习惯。作文,一般要和单元要求相一致,故重在培养审题、立意及修改的习惯。清代戏剧家李渔认为:“凡作传奇,当开笔之初,以至脱稿之后,隔日一删,愈月一改,始能淘沙得金,无瑕瑜互见之失矣。”因此,我指导学生用“冷却法”修改作文,要求一鼓作气写好初稿,再留绐他们较长时间进行回顾修改。一篇作文,从开始构思到成文上交,往往要经历十余天时间。期间,我将修改作为“重点作业”布置。批阅时,先检查修改稿,将其和作文结合打分。此外,每个单元的作文训练都有参考题目,我总是鼓励学生另取题目,鼓励他们将一般记叙文写成小小说、散文。这样,能让学生稳中求活,并在自我修改中不断提高。
三、开放评议
评议包括作文打分和讲评。有的教师对学生作文的要求比较苛刻,常常自觉不自觉地以小作家的标准去要求学生。有的学生,写了五六年的作文,却从来没有一次得过80分以上,难免心灰意冷。我打分喜欢“高高在上”,基本分为85分,比较好就得90分,高的可达95分甚至满分。同时,对学生不再“一视同仁”,对基础差一些的,降低标准,鼓励,鼓励,再鼓励。如果写“歪”了,就干脆不打分。至于评语,避免俗套,追求个性,不求面面俱到,只求一针见血,饱含期望。我发现,每次发作文,学生都非常激动。他们不单关注分数,更关注老师的“看法”。
再说讲评,我主张写前不过分强调“章法”,写后则要博采众长。每周,我还会安排1节课用来交流周记、讲评作文。交流时,让学生勇敢地上讲台朗读自己的“作品”。讲评时,既指出优点,也指出不足;有“面”上的总结,更有“点”上的突破。同时,我结合下水作文(1997年出版的《王秋珍下水作文集》中的老作文或新写的作文)以及当初构思、选材的经过进行指点。其间,更多的是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他们仁者见仁,智者见智。这样的开放性评议,不仅输出知识信息,还输出情感信息,在讲评过程中,形成师生、生生互动,使师生情感更加融洽,同学关系更加和谐。在相互表扬中,获得作文的自信;在取长补短中,促进竞争。
四、开放园地
心理学研究告诉我们:人的任何活动都有一种企求达到成功的愿望。但倘若每次作文,“发表”的总是同样的几位学生,就会使其他学生自惭形秽,丧失信心,使这几位“稳坐钓鱼台”的学生骄傲自矜,缺乏积极的竞争意识;我的要求是,要让“每位”学生都品尝成功的美酒,又让他们不满足自我,不断跨越新的高度。
有人认为,要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发表”作文简直难于上青天。其实,也不难。这里也有个“层次”问题。
第一层次是作文展读会和班级墙报。每周一节的作文周记展读会,要兼顾不同层次的学生,只要有闪光点,哪怕是一段,也不妨采用。每次“发表”十余篇,一个学期已是一个不小的数字。在此基础上,选择作文编出班级墙报,使文字可见可触,更利于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对于基础特别差的学生,选择特别精彩的一句在班级凡人佳句栏内“发表”也未尝不可。
第二层次是“校园之声”。“校园之声”作为学校广播站,能让学生的作文从班级走向学校。由于班上轮流开展了三分钟演讲,我就选择优秀的讲演稿推荐给“校园之声”,同时也推荐一些周记中的小论文,这样,能使学生轻松而愉快地发表作文。
第三层次是班刊。出版班刊《金秋》可谓是我的作文教学特色之一。迄今为止,我已拥有了十余本班刊。班刊栏目众多,内容丰富(每学期一期,每期100多篇),俨然正规出版物。它兼顾面广,或文章,或妙语,或照片,大多数学生都能找到自己的“作品”。因此,它让每位学生爱不释手,可谓其喜洋洋者矣。
第四层次是在报刊上发表。我鼓励学生自己向报刊投稿,告诉他们,“发表”不是目的,投稿本身就是一种提高,并给他们讲述一些名作家“屡败屡战”的轶事,从而使学生端正心态,又热情不退。当然,我自己也热情高涨,不时给报刊寄一些学生作文。几年来,学生发表在报刊上的文章有100多篇,获奖70多篇。
“成功的欢乐是一种巨大的情绪力量。”(苏霍姆林斯基)在一次关于兴趣的民意调查中,两个班136位学生,100%喜欢语文,97.06%的学生不害怕作文。可见,作文并非“捉魂”,它是智慧的花朵、心灵的表白、创新的舞台,只要正确引导,必将成为学生生活的必需。
《论作文教学的四个开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