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语教师读书笔记
大的震撼,他的教育教学思想,能很好的为我们的教学服务。
一、生活即教育
陶行知先生说:“生活即教育有三层含义,其一,有生活即有教育,生活含有教育的意义,其二教育必须作用于生活,教育就是生活的改造,其三,生活是教育的中心,生活决定教育,生活教育是给生活以教育。用生活来教育,为生活向前向上的需要而教育。”这一理论将教育与生活紧密地联系起来,整合起来,教师要把教育融入生活,从生活中发现教育素材。
二、让学习成为快乐的事
陶行知先生说:“学生有了兴味,就肯用全副精神去做事情,所以“学”和“乐”是不可分离的,学校里先生都有笑容,学生也有笑容,有些学校先生板了面孔,学生都畏惧,那是难免有逃学的事了。所以,设法引起学生的兴趣,是很要紧的事。”无论什么时候,通过各种例子或活动达到教学目标,融入学生觉得有趣的内容或令人愉快的活动,对提高学生的学习动机是很有帮助的,活动与学生心理、思维特征相吻合,充分激发他们的兴趣,发展他们的思维能力。鼓励学生大胆提问,就学习内容发表意见,是将学生兴趣融入活动的另一种途径。
为了让更多的学生参与,开展活动时,教师必须选择适合学生水平符合学生认识规律的内容,正如我们的科学课一样让学生在玩中学,在学中玩,找出学生的兴趣所在,要针对学生,巧妙设疑,使学生通过演示、实验、讨论、动手操作等形式,直接感知和体验促使学生积极探究。在培养学习兴趣的同时完成了全部过程。该让学生做的一定要让学生自己做,这样才能让学习成为一件快乐的事。
三、让宽容心激励学生
在学生的成长过程中,许多学生都会遇到这样或那样的困难,作为我们教师要相信教育是尊重差异的,是不怕失败的。常言说:“寸有所长,尺有所短。”月有圆缺,学有迟速。人的素质各有不同,学生接受知识的过程总有快慢之分,如果出现不适宜的问题时,应耐心帮助,多多引导,切不可持冷嘲热讽的态度,千万不要扼杀了学生的自信和自尊。使学生害怕学习,把一肚子疑问困在心里,既不利于学生的身心发展,又使教学的过程变得呆板,没有生机。宽容心便是母爱心。陶行知曾以爱迪生的母亲来作为教师们的模范,以此说明对学生差异的宽容,对学生“错误”的理解,对于教师的重要性,他说“像爱迪生母亲那样了解学生的精神是值得我们学习的,教师没有爱就不能教育好学生。对学生的爱是教师高尚职业道德的自我体现。热爱学生,喜欢学生,以温存慈祥的态度、和蔼的语言对待他们,使学生与自己越来越贴近,在两颗心逐渐融化为一的过程中,没有对学生爱,即使再好的教学也没有激情。没有课堂上师生间心灵的沟通、情的交融,就没有和谐的课堂。教师只有抓住教育的规律,用宽容、爱心和微笑去面对每一个学生,才会营造出和谐的师生关系,才会发现周围将是一道道永不退色的靓丽的风景。
总之,通过对《点击陶行知》一书的学习,是我学到了许多新的教育思想和教育理论。尤其是教人求真,学做真人,您教育我们:靠人、靠天、靠祖上,不算是好汉,滴自己的汗,吃自己的饭,自己的事情自己干。课堂上学生能自己做的事,教师不去做,让他们在探究中获得知识。把学习看成快乐的事。用母爱之心去看待每一个学生。热爱自己的职业,
如陶行知所说的“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颗草去。”
(11)《教育生命的突围》读后感 胡阿娜
上学期的教师节上,林校长选了《教育生命的突围》这本书给我,本学期每次和学生一起阅读时,都拿着它看一看,书中闪光的思想、精练的语言,像一场及时雨,激励着我不断地进行阅读。
初次看到书名,心中有个问号:什么是教育生命的突围,看了这本书后,书中出生于20世纪70年代的教师们的亲身经历,不仅让我感受到了一股顽强、让人敬畏的生命力,而且也让我感受到了突围的真正含义。突围是一种不断向外挣脱、向外冲击的状态。出生70年代的他们,经历着传统与时代改革的时期,他们不安于现状,从强大的、慵懒的惯性中运转的封闭圈子中突破出来。他们从“为教书而教书”的观念中走了出来,在“读书无用论”的环境中寻找每一次自我提升的机会。他们用阅读赢得生存,并用博客看世界。对于现实的艰难,他们从不回避、抱怨,从他们内心的教育理想被点燃的那一刻起,阅读和写作就是他们最可依托的追逐梦想的阶段。
反观他们,我感到很惭愧。每次都有无数次的读书计划,却总是不能很好地坚持。记得《士兵突击》里的一句台词:“想到和得到,中间还有两个字,那就是要做到。”光有梦想还不行,一定要去“做”,要脚踏实地。我希望自己也能成为像他们那样更多地进行阅读和写作。现在的工作节奏非常快,平时我常常感到自己的时间不够用,天天是备课、上课、辅导、改作业、反思。我们读书的时间从哪里来?我想应该是要每天挤出时间,一有空就读书,不间断地读书。只有通过不断的读书,使自己所从事的这种工作所需要的知识成为你所具备的知识海洋的沧海之一粟,这样在教学生活的才能面对一切而左右逢源,游刃有余。潺潺小溪,每日不断,注入思想的大河。
读书,是一种积累;写作,就是积累的表达,二者都在拓宽和建构自己的精神空间。左手读书,右手写作,愿自己的每天更充实、更幸福。
(12)《学生第二》读后感 林露萍
《学生第二》是李希贵老师的一本教育管理随笔。这本书是我进育才的第一个教师节林校长送给我的书。“学生第二”是个很吸引人往下读的题目,学生不是第一么?原来真的也有《学生第一》这本书,我想两本书所写的角度肯定有所不同,既然这里“学生第二”,那么谁第一呢?当然是教师吧。在这个极力推崇“以学生为主体”的新课改时代,这个概念无疑是很有冲击力的,的确,从一个管理者的角度来说,关注学生首先应该从关注教师开始。因为用幸福才能塑造幸福,用美好才能塑造美好,“亲其师”才能“信其道”。
《学生第二》全书共分九辑,其中“经营学校文化”、“打自己鲜明的旗帜”、“在校园里创造市场”、“让资源流向哪里”、“做希望经销商”等章节都颇有见地,都是针对李老师自己作为管理者角度出发的感触,我想对于众多的管理者更有启发吧,我作为一名一线老师,有些观点读来虽感觉有些遥不可及,但是换位思考一下,觉得很有道理,正如书中所说“如果我们的教职工都能以校长的心态去工作,我们还有什么做不好的事情呢?”而纵观全书,字里行间无不流露出作者的睿智、果敢、人本、精到。当我读完这本书时,深深地被作者李希贵振聋发聩的 “学生第二”的思想甜蜜所击倒。在这个极力推崇“以学生为主体,一切为了学生”的新课改时代,这个概念无疑是很有冲击力的。
李希贵说,“让每个人都感到自己重要”!校长要使得“每个教师都感到自己重要”,只有教师正当、合理的需要得到了满足,他才能全心全意地投入到教育教学工作当中去,才能也使得“每个学生都感到自己重要”。我认为,这是李希贵“学生第二”的思想精髓。在许多情况下,只有学校管理者树立“教师第一”的理念,才能保证教师树立“学生第一”的意识。理想的教育发展模式应该是让师生在同一片蓝天下共同成长,和谐成长!甚至于应当追求一种首先基于教师成功的发展模式。
学生不是教育的“一切”,教师只有与学生同处首位,才会形成一个健康、阳光、成熟、民主的教育环境,才不至于与生活逻辑和教育常识渐行渐远。
(13)《英语课程标准》读后感 彭翠蓉
本学期,我读过两本教育书籍,第一本是教育中的心理效应,第二本就是英语课程标准,读完这两本书我感触很深,在此我想写一写我读《英语课程标准》的收获与感受。
翻开课本的第一页,让我影响深刻的就是这句“义务教育阶段的英语课程具有工具性和人文性双重性质”工具性就是指我们可以将英语看做一种工具,即学生通过英语课程掌握基本的英语语言知识,发展基本的听,说,读,写技能,初步形成用英语与他人交流,就人文性而言,旨在提高学生的综合人文素质,开阔学生的视野,丰富生活经历,形成跨文化意识,增强爱国主义精神,发展创新能力,形成良好的品格和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刚开始从事英语教育时,我只知道,我教英语就是让我们的学生会听说读写英语,能用英语与他人进行简单的交流,读完此书我发现自己根本就没有意识到还有人文性。我们英语这一课程体系以培养学生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为目标,根据语言学习的规律和义务教育阶段学生的发展需求,从语言技能,语言知识,情感态度,学习策略和文化意识等五个方面设计课程总目标和分级目标,语言技能和语言知识是综合语言运用能力的基础,文化意识有利于正确理解语言和得体的使用语言,有效的学习策略有利于提高学习效率和发展自主学习的能力,积极主动的情感态度有利于促进主动学习和持续发展。这五个方面相辅相成,共同促进学生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的形成于发展。了解到这五个目标维度能更好的更加明确的制定平时教学的课时目标与单元目标,我脑海里课程目标结构图如下
语言技能 :听 说 读 写
语言知识: 语音 词汇 语法功能 话题
综合语言运用能力
文化意识:文化知识 文化理解 跨文化交际意识与能力
情感态度: 动机兴趣自信意识 合作精神祖国意识 国际视野
学习策略:认知策略 调控策略 交际策略 资料策略
读完此书,让我觉得平时对于学生过于严格,其实我们的学生很棒,我们九年义务教育中,我们英语课程是将之划分为五级目标,其中小学阶段我们只要求我们的学生达成一二两级目标,而学完初中我们要求学生能达成五级目标,通过此书我看到二级目标相对来说很简单,而我现在任教的是三年级,只要达到一级目标即可。而我们的学生远远不止,一些优秀的学生现在已经会唱一些流行英语歌曲如《 take me to your heart》 《 a little love》 《 tell me why》等,而一般学生也多会哼唱简单的英语歌谣了,学生的语言表演能力也非常的强,即使是班级里面那些后进生也很不错,但在平时的教学中,老师总是希望每个学生都是非常优秀的都能达到很好的英语水平,我们的初衷都是好的,都希望每个学生都能最大程度的吸收自己我教授的知识,但是我们要因材施教,根据每个学生的实际情况,来要求我们的学生,让优生更优秀,让我们学生的能力发挥到极致,这才是我们每个老师所希望的。
当然读完此书,我也发现了自身的优点,就是虽然在平时的教学中,自身读的教学著作不多,自己的教育缺乏理论的支撑。在书中我读到有关教育中的评价体系,包括形成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在平时的我也是将形成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结合起来饿。
今后想要自己在教育行业走的更远,我还需要多读教育教学著作,让自己有一定的理论支撑。
(14)《优秀是教出来的》读后感 朱亚平
把每个孩子都培养成优秀的孩子是每个老师的梦想。也就是带着这个梦想,我选择阅读了《优秀是教出来的》这本书。读完后,虽然不敢说我立马就能让孩子变得多么优秀,但我感受颇深,从这本书中受益匪浅。
俗话说:“没有教不好的学生,只有不会教的老师”,好学生要靠老师的激励、引导、督促教育才能成功。但是如果一味的鼓励却很容易让孩子骄傲,翘尾巴。因此,每次在鼓励的时候我真不知道该用什么语言对孩子的帮助最大化。究竟怎样才能适时地激励、恰当地引导、正确地督促呢?《优秀是教出来》这本书给了我们答案。作者克拉克先生从细微处着手,通过对55个教育细节的处理,创造出了教育奇迹。
一、没有爱就没有教育
霍姆林斯基曾说“热爱孩子是教师生活中最重要的东西”,的确,热爱是一种伟大的情感。如果一个教育工作者不爱自己的教育对象,师生之间就会没有感情,没有信任,没有心灵的沟通,是很难培养出全面发展的优秀学生的。“没有爱就没有教育”,克拉克用自己的实际行动验证了这句至理名言。他把对学生的爱灌注在日常到教育中,如:为了让全班学生都能按时完成家庭作业,自己每天坚持给孩子们做点心作为奖励,“那年,我简直成厨爷了。”为了赢得孩子们的心,克拉克坚持学习跳大绳,导致自己的额头被绳子打伤……这些日常小事,可能很多教师认为这是微不足道的,而克拉克却立足于此,由此创造日常学习中的惊喜,把自己的爱通过这些渠道传递给学生。他处处关心学生,理解学生,和学生交朋友,最终得到了学生的拥护和爱戴,从而让学生喜欢他,尊敬他,让学生在一种自然、自觉的状态下,开始喜欢老师的课,喜欢完成老师布置的作业。
二、先成人再成才。
克拉克制定的55个细节,大多不是对学生学习方面的要求,而是教会学生如何做人处世事,如:待人接物要有礼貌、要注意公共环境卫生、要懂得生活情趣、要有团队精神等,而这些要求可以说是教师对学生提出的一般要求,我们每个教师几乎天天都在学生耳边重复同样的要求,而学生往往我行我素。常常听到部分教师发出这样的感慨:学生不听话、现在的学生怎么这么难教?是什么让克拉克把教育变得轻松愉快?那就是“距离”,与学生的“距离”,与学生心的“距离”,克拉克充满对学生的“爱”,是爱心、耐心与恒心让克拉克与学生之间没有了距离,与学生建立了和谐轻松的师生关系。克拉克先生充分认识到学生还是未成年人,缺乏自律,不能主动改正自己的缺点。”比如:本来是给孩子做了蛋糕当奖品,为了让孩子学会谦虚,当发现孩子有要奖品的现象时,“我毫不客气的把蛋糕塞进自己的嘴巴”。在日常学习中,对学生的行为习惯、品德修养进行长期训练,最终让学生的优秀品行成为一种习惯,使他的学生具备了作为人的优秀品质——善良谦逊、懂礼貌、有协作精神等。
阅读了《优秀是教出来的》,学习了美国优秀教师的成功经验。克拉克先生的真诚、执著与睿智,爱心、热忱与威严——“教育的智慧”将成为我们最好的“燃料”,使我们不忘记最初的热情,不忘记肩负的责任,它将使我们在不断反思中更加积极进取,教育出一个个“优秀”的孩子!
(15)《塑造教师》读书心得 陈丽娟
我读了《塑造教师:教师如何避免易犯的25个错误》一书,感到这本书是一本难得的好书。
《塑造教师:教师如何避免易犯的25个错误》一书中,著名的美国教育心理学家卡罗林博士,收集了职前教师们回忆的近200个在学生时代所经历的最不愉悦,且记忆犹新的事件。这些事件,涉及幼儿园、中小学以及大学的学生生活,包括班级管理、学生活动、课堂教学、成绩评定、师生交往等等方面,内容丰富,举例生动形象,真实地反映凝固了教师在教育管理中易出现的种种错误。读着这本书,如身临其境,从所举教师的错误当中,思索着,对照着,是一种很好的学习。特别是从这些案例中进一步理解了学生的感受,又一次站在学生的视角审视我们的许多教育现象和处理方法。
这本书更吸引我的是,在每一个案例后都有“处方”的形式,对发生的事件给予分析,帮助读者找出问题的根本。这些分析根据人的心理发展的理论,提出许多现代教育理念,强调了对学生的尊重、理解,关注、欣赏、支持、帮助,突出了作为教师应有的对学生真诚的爱。诸如:“当你身处一个手指责别人的时候,剩下的四个手指其实在指责自己”,“优秀的教师,善于挖掘不擅长表现的学生其他方面的优点”,“通情达理的老师会注意黑板礼节——尊重学生、理解学生上黑板做题时的感受”等等。
我觉得教师的言行直接影响着学生的成功与失败,表扬学生还是批评学生,促进学生进步还是抑制学生发展,是我们教师应该思考的问题。想想自己也许在不经意间我的言语伤害了孩子,我却不知道。这本书中介绍的知识能让我恢复平静,保持心理平衡。
教育是事业,而教师是职业。我们从事的是教师这一职业,担负的却是教育的责任。师与生之间,维系在一起的是爱,因而爱也就成为了教育永恒的主题。“教育的最高境界是不留痕迹的爱,我希望自己能够达到这个境界。”多么朴实的一句话。正是这样朴实的一句话,道出了张思明对教育的理解,表明了他对教育工作的态度——用心去做。
用心做教育,就要拥有一份童心。
教师与学生构成了教育的主体,教师是施教者,学生是受教者,而两者并不是对立的,教师与学生间的和谐成为了教育活动得以顺利进行的保障。在教育活动中,由于学生的年龄因素决定了学生的思想,他们有自己观察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视角,作为与学生有一定年龄差距的老师,则必须要拥有一颗学生一样的童心才能与学生走得更近,才能走进学生内心深处,使教育活动以最小成本取得最大效益。
用心做教育,就要奉献一片爱心。
“爱孩子是连母鸡都会做的事”。学生在老师的眼中就是孩子。既然是孩子,我们就得用我们的爱来教育他们。我们每天最主要的工作是什么,上课、批改作业?不是,那只是我们工作中很小的一部分,我们主要的工作是把我们的爱给学生,并且,要把我们的爱给每一个学生,不要有所遗漏,因为,如果你仔细观察,你会发现原来每个孩子都是那么可爱。
用心做教育,就要竖立一颗恒心。
“十年树木,百年树人”。教育不是朝夕之功,而是一个周期性较长的工作,也许作为我们来说,体会到的只是重复:上课、作业、辅导……,然而,正是在这单调的重复中,学生却无时无刻不在发生着变化:年龄在渐渐长大,知识在逐步增多,思想越来越成熟,与人交往的能力越来越强……当然,这些不会展现在我们面前,但是我们可以通过学生的一言一行体会得到。这是我们持之以恒,坚持不懈地教育的结果。我们每个人都有过这样的经历:经过多次思想工作,顽固不化的调皮学生爱上了学习;经过耐心辅导,成绩落后的学生迎头赶上……这些都是我们长期教育的结果。
我们选择了教师这一职业,从事着教育这一事业,我们应该用童心、爱心、恒心去撑起这一工作,我们应该用心地去做好我们的工作
用心做教育,就要奉献一片爱心。
“爱孩子是连母鸡都会做的事”。学生在老师的眼中就是孩子。既然是孩子,我们就得用我们的爱来教育他们。我们每天最主要的工作是什么,上课、批改作业?不是,那只是我们工作中很小的一部分,我们主要的工作是把我们的爱给学生,并且,要把我们的爱给每一个学生,不要有所遗漏,因为,如果你仔细观察,你会发现原来每个孩子都是那么 《英语教师读书笔记》
本文链接地址:http://www.oyaya.net/fanwen/view/54188.html
一、生活即教育
陶行知先生说:“生活即教育有三层含义,其一,有生活即有教育,生活含有教育的意义,其二教育必须作用于生活,教育就是生活的改造,其三,生活是教育的中心,生活决定教育,生活教育是给生活以教育。用生活来教育,为生活向前向上的需要而教育。”这一理论将教育与生活紧密地联系起来,整合起来,教师要把教育融入生活,从生活中发现教育素材。
二、让学习成为快乐的事
陶行知先生说:“学生有了兴味,就肯用全副精神去做事情,所以“学”和“乐”是不可分离的,学校里先生都有笑容,学生也有笑容,有些学校先生板了面孔,学生都畏惧,那是难免有逃学的事了。所以,设法引起学生的兴趣,是很要紧的事。”无论什么时候,通过各种例子或活动达到教学目标,融入学生觉得有趣的内容或令人愉快的活动,对提高学生的学习动机是很有帮助的,活动与学生心理、思维特征相吻合,充分激发他们的兴趣,发展他们的思维能力。鼓励学生大胆提问,就学习内容发表意见,是将学生兴趣融入活动的另一种途径。
为了让更多的学生参与,开展活动时,教师必须选择适合学生水平符合学生认识规律的内容,正如我们的科学课一样让学生在玩中学,在学中玩,找出学生的兴趣所在,要针对学生,巧妙设疑,使学生通过演示、实验、讨论、动手操作等形式,直接感知和体验促使学生积极探究。在培养学习兴趣的同时完成了全部过程。该让学生做的一定要让学生自己做,这样才能让学习成为一件快乐的事。
三、让宽容心激励学生
在学生的成长过程中,许多学生都会遇到这样或那样的困难,作为我们教师要相信教育是尊重差异的,是不怕失败的。常言说:“寸有所长,尺有所短。”月有圆缺,学有迟速。人的素质各有不同,学生接受知识的过程总有快慢之分,如果出现不适宜的问题时,应耐心帮助,多多引导,切不可持冷嘲热讽的态度,千万不要扼杀了学生的自信和自尊。使学生害怕学习,把一肚子疑问困在心里,既不利于学生的身心发展,又使教学的过程变得呆板,没有生机。宽容心便是母爱心。陶行知曾以爱迪生的母亲来作为教师们的模范,以此说明对学生差异的宽容,对学生“错误”的理解,对于教师的重要性,他说“像爱迪生母亲那样了解学生的精神是值得我们学习的,教师没有爱就不能教育好学生。对学生的爱是教师高尚职业道德的自我体现。热爱学生,喜欢学生,以温存慈祥的态度、和蔼的语言对待他们,使学生与自己越来越贴近,在两颗心逐渐融化为一的过程中,没有对学生爱,即使再好的教学也没有激情。没有课堂上师生间心灵的沟通、情的交融,就没有和谐的课堂。教师只有抓住教育的规律,用宽容、爱心和微笑去面对每一个学生,才会营造出和谐的师生关系,才会发现周围将是一道道永不退色的靓丽的风景。
总之,通过对《点击陶行知》一书的学习,是我学到了许多新的教育思想和教育理论。尤其是教人求真,学做真人,您教育我们:靠人、靠天、靠祖上,不算是好汉,滴自己的汗,吃自己的饭,自己的事情自己干。课堂上学生能自己做的事,教师不去做,让他们在探究中获得知识。把学习看成快乐的事。用母爱之心去看待每一个学生。热爱自己的职业,
如陶行知所说的“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颗草去。”
(11)《教育生命的突围》读后感 胡阿娜
上学期的教师节上,林校长选了《教育生命的突围》这本书给我,本学期每次和学生一起阅读时,都拿着它看一看,书中闪光的思想、精练的语言,像一场及时雨,激励着我不断地进行阅读。
初次看到书名,心中有个问号:什么是教育生命的突围,看了这本书后,书中出生于20世纪70年代的教师们的亲身经历,不仅让我感受到了一股顽强、让人敬畏的生命力,而且也让我感受到了突围的真正含义。突围是一种不断向外挣脱、向外冲击的状态。出生70年代的他们,经历着传统与时代改革的时期,他们不安于现状,从强大的、慵懒的惯性中运转的封闭圈子中突破出来。他们从“为教书而教书”的观念中走了出来,在“读书无用论”的环境中寻找每一次自我提升的机会。他们用阅读赢得生存,并用博客看世界。对于现实的艰难,他们从不回避、抱怨,从他们内心的教育理想被点燃的那一刻起,阅读和写作就是他们最可依托的追逐梦想的阶段。
反观他们,我感到很惭愧。每次都有无数次的读书计划,却总是不能很好地坚持。记得《士兵突击》里的一句台词:“想到和得到,中间还有两个字,那就是要做到。”光有梦想还不行,一定要去“做”,要脚踏实地。我希望自己也能成为像他们那样更多地进行阅读和写作。现在的工作节奏非常快,平时我常常感到自己的时间不够用,天天是备课、上课、辅导、改作业、反思。我们读书的时间从哪里来?我想应该是要每天挤出时间,一有空就读书,不间断地读书。只有通过不断的读书,使自己所从事的这种工作所需要的知识成为你所具备的知识海洋的沧海之一粟,这样在教学生活的才能面对一切而左右逢源,游刃有余。潺潺小溪,每日不断,注入思想的大河。
读书,是一种积累;写作,就是积累的表达,二者都在拓宽和建构自己的精神空间。左手读书,右手写作,愿自己的每天更充实、更幸福。
(12)《学生第二》读后感 林露萍
《学生第二》是李希贵老师的一本教育管理随笔。这本书是我进育才的第一个教师节林校长送给我的书。“学生第二”是个很吸引人往下读的题目,学生不是第一么?原来真的也有《学生第一》这本书,我想两本书所写的角度肯定有所不同,既然这里“学生第二”,那么谁第一呢?当然是教师吧。在这个极力推崇“以学生为主体”的新课改时代,这个概念无疑是很有冲击力的,的确,从一个管理者的角度来说,关注学生首先应该从关注教师开始。因为用幸福才能塑造幸福,用美好才能塑造美好,“亲其师”才能“信其道”。
《学生第二》全书共分九辑,其中“经营学校文化”、“打自己鲜明的旗帜”、“在校园里创造市场”、“让资源流向哪里”、“做希望经销商”等章节都颇有见地,都是针对李老师自己作为管理者角度出发的感触,我想对于众多的管理者更有启发吧,我作为一名一线老师,有些观点读来虽感觉有些遥不可及,但是换位思考一下,觉得很有道理,正如书中所说“如果我们的教职工都能以校长的心态去工作,我们还有什么做不好的事情呢?”而纵观全书,字里行间无不流露出作者的睿智、果敢、人本、精到。当我读完这本书时,深深地被作者李希贵振聋发聩的 “学生第二”的思想甜蜜所击倒。在这个极力推崇“以学生为主体,一切为了学生”的新课改时代,这个概念无疑是很有冲击力的。
李希贵说,“让每个人都感到自己重要”!校长要使得“每个教师都感到自己重要”,只有教师正当、合理的需要得到了满足,他才能全心全意地投入到教育教学工作当中去,才能也使得“每个学生都感到自己重要”。我认为,这是李希贵“学生第二”的思想精髓。在许多情况下,只有学校管理者树立“教师第一”的理念,才能保证教师树立“学生第一”的意识。理想的教育发展模式应该是让师生在同一片蓝天下共同成长,和谐成长!甚至于应当追求一种首先基于教师成功的发展模式。
学生不是教育的“一切”,教师只有与学生同处首位,才会形成一个健康、阳光、成熟、民主的教育环境,才不至于与生活逻辑和教育常识渐行渐远。
(13)《英语课程标准》读后感 彭翠蓉
本学期,我读过两本教育书籍,第一本是教育中的心理效应,第二本就是英语课程标准,读完这两本书我感触很深,在此我想写一写我读《英语课程标准》的收获与感受。
翻开课本的第一页,让我影响深刻的就是这句“义务教育阶段的英语课程具有工具性和人文性双重性质”工具性就是指我们可以将英语看做一种工具,即学生通过英语课程掌握基本的英语语言知识,发展基本的听,说,读,写技能,初步形成用英语与他人交流,就人文性而言,旨在提高学生的综合人文素质,开阔学生的视野,丰富生活经历,形成跨文化意识,增强爱国主义精神,发展创新能力,形成良好的品格和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刚开始从事英语教育时,我只知道,我教英语就是让我们的学生会听说读写英语,能用英语与他人进行简单的交流,读完此书我发现自己根本就没有意识到还有人文性。我们英语这一课程体系以培养学生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为目标,根据语言学习的规律和义务教育阶段学生的发展需求,从语言技能,语言知识,情感态度,学习策略和文化意识等五个方面设计课程总目标和分级目标,语言技能和语言知识是综合语言运用能力的基础,文化意识有利于正确理解语言和得体的使用语言,有效的学习策略有利于提高学习效率和发展自主学习的能力,积极主动的情感态度有利于促进主动学习和持续发展。这五个方面相辅相成,共同促进学生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的形成于发展。了解到这五个目标维度能更好的更加明确的制定平时教学的课时目标与单元目标,我脑海里课程目标结构图如下
语言技能 :听 说 读 写
语言知识: 语音 词汇 语法功能 话题
综合语言运用能力
文化意识:文化知识 文化理解 跨文化交际意识与能力
情感态度: 动机兴趣自信意识 合作精神祖国意识 国际视野
学习策略:认知策略 调控策略 交际策略 资料策略
读完此书,让我觉得平时对于学生过于严格,其实我们的学生很棒,我们九年义务教育中,我们英语课程是将之划分为五级目标,其中小学阶段我们只要求我们的学生达成一二两级目标,而学完初中我们要求学生能达成五级目标,通过此书我看到二级目标相对来说很简单,而我现在任教的是三年级,只要达到一级目标即可。而我们的学生远远不止,一些优秀的学生现在已经会唱一些流行英语歌曲如《 take me to your heart》 《 a little love》 《 tell me why》等,而一般学生也多会哼唱简单的英语歌谣了,学生的语言表演能力也非常的强,即使是班级里面那些后进生也很不错,但在平时的教学中,老师总是希望每个学生都是非常优秀的都能达到很好的英语水平,我们的初衷都是好的,都希望每个学生都能最大程度的吸收自己我教授的知识,但是我们要因材施教,根据每个学生的实际情况,来要求我们的学生,让优生更优秀,让我们学生的能力发挥到极致,这才是我们每个老师所希望的。
当然读完此书,我也发现了自身的优点,就是虽然在平时的教学中,自身读的教学著作不多,自己的教育缺乏理论的支撑。在书中我读到有关教育中的评价体系,包括形成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在平时的我也是将形成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结合起来饿。
今后想要自己在教育行业走的更远,我还需要多读教育教学著作,让自己有一定的理论支撑。
(14)《优秀是教出来的》读后感 朱亚平
把每个孩子都培养成优秀的孩子是每个老师的梦想。也就是带着这个梦想,我选择阅读了《优秀是教出来的》这本书。读完后,虽然不敢说我立马就能让孩子变得多么优秀,但我感受颇深,从这本书中受益匪浅。
俗话说:“没有教不好的学生,只有不会教的老师”,好学生要靠老师的激励、引导、督促教育才能成功。但是如果一味的鼓励却很容易让孩子骄傲,翘尾巴。因此,每次在鼓励的时候我真不知道该用什么语言对孩子的帮助最大化。究竟怎样才能适时地激励、恰当地引导、正确地督促呢?《优秀是教出来》这本书给了我们答案。作者克拉克先生从细微处着手,通过对55个教育细节的处理,创造出了教育奇迹。
一、没有爱就没有教育
霍姆林斯基曾说“热爱孩子是教师生活中最重要的东西”,的确,热爱是一种伟大的情感。如果一个教育工作者不爱自己的教育对象,师生之间就会没有感情,没有信任,没有心灵的沟通,是很难培养出全面发展的优秀学生的。“没有爱就没有教育”,克拉克用自己的实际行动验证了这句至理名言。他把对学生的爱灌注在日常到教育中,如:为了让全班学生都能按时完成家庭作业,自己每天坚持给孩子们做点心作为奖励,“那年,我简直成厨爷了。”为了赢得孩子们的心,克拉克坚持学习跳大绳,导致自己的额头被绳子打伤……这些日常小事,可能很多教师认为这是微不足道的,而克拉克却立足于此,由此创造日常学习中的惊喜,把自己的爱通过这些渠道传递给学生。他处处关心学生,理解学生,和学生交朋友,最终得到了学生的拥护和爱戴,从而让学生喜欢他,尊敬他,让学生在一种自然、自觉的状态下,开始喜欢老师的课,喜欢完成老师布置的作业。
二、先成人再成才。
克拉克制定的55个细节,大多不是对学生学习方面的要求,而是教会学生如何做人处世事,如:待人接物要有礼貌、要注意公共环境卫生、要懂得生活情趣、要有团队精神等,而这些要求可以说是教师对学生提出的一般要求,我们每个教师几乎天天都在学生耳边重复同样的要求,而学生往往我行我素。常常听到部分教师发出这样的感慨:学生不听话、现在的学生怎么这么难教?是什么让克拉克把教育变得轻松愉快?那就是“距离”,与学生的“距离”,与学生心的“距离”,克拉克充满对学生的“爱”,是爱心、耐心与恒心让克拉克与学生之间没有了距离,与学生建立了和谐轻松的师生关系。克拉克先生充分认识到学生还是未成年人,缺乏自律,不能主动改正自己的缺点。”比如:本来是给孩子做了蛋糕当奖品,为了让孩子学会谦虚,当发现孩子有要奖品的现象时,“我毫不客气的把蛋糕塞进自己的嘴巴”。在日常学习中,对学生的行为习惯、品德修养进行长期训练,最终让学生的优秀品行成为一种习惯,使他的学生具备了作为人的优秀品质——善良谦逊、懂礼貌、有协作精神等。
阅读了《优秀是教出来的》,学习了美国优秀教师的成功经验。克拉克先生的真诚、执著与睿智,爱心、热忱与威严——“教育的智慧”将成为我们最好的“燃料”,使我们不忘记最初的热情,不忘记肩负的责任,它将使我们在不断反思中更加积极进取,教育出一个个“优秀”的孩子!
(15)《塑造教师》读书心得 陈丽娟
我读了《塑造教师:教师如何避免易犯的25个错误》一书,感到这本书是一本难得的好书。
《塑造教师:教师如何避免易犯的25个错误》一书中,著名的美国教育心理学家卡罗林博士,收集了职前教师们回忆的近200个在学生时代所经历的最不愉悦,且记忆犹新的事件。这些事件,涉及幼儿园、中小学以及大学的学生生活,包括班级管理、学生活动、课堂教学、成绩评定、师生交往等等方面,内容丰富,举例生动形象,真实地反映凝固了教师在教育管理中易出现的种种错误。读着这本书,如身临其境,从所举教师的错误当中,思索着,对照着,是一种很好的学习。特别是从这些案例中进一步理解了学生的感受,又一次站在学生的视角审视我们的许多教育现象和处理方法。
这本书更吸引我的是,在每一个案例后都有“处方”的形式,对发生的事件给予分析,帮助读者找出问题的根本。这些分析根据人的心理发展的理论,提出许多现代教育理念,强调了对学生的尊重、理解,关注、欣赏、支持、帮助,突出了作为教师应有的对学生真诚的爱。诸如:“当你身处一个手指责别人的时候,剩下的四个手指其实在指责自己”,“优秀的教师,善于挖掘不擅长表现的学生其他方面的优点”,“通情达理的老师会注意黑板礼节——尊重学生、理解学生上黑板做题时的感受”等等。
我觉得教师的言行直接影响着学生的成功与失败,表扬学生还是批评学生,促进学生进步还是抑制学生发展,是我们教师应该思考的问题。想想自己也许在不经意间我的言语伤害了孩子,我却不知道。这本书中介绍的知识能让我恢复平静,保持心理平衡。
教育是事业,而教师是职业。我们从事的是教师这一职业,担负的却是教育的责任。师与生之间,维系在一起的是爱,因而爱也就成为了教育永恒的主题。“教育的最高境界是不留痕迹的爱,我希望自己能够达到这个境界。”多么朴实的一句话。正是这样朴实的一句话,道出了张思明对教育的理解,表明了他对教育工作的态度——用心去做。
用心做教育,就要拥有一份童心。
教师与学生构成了教育的主体,教师是施教者,学生是受教者,而两者并不是对立的,教师与学生间的和谐成为了教育活动得以顺利进行的保障。在教育活动中,由于学生的年龄因素决定了学生的思想,他们有自己观察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视角,作为与学生有一定年龄差距的老师,则必须要拥有一颗学生一样的童心才能与学生走得更近,才能走进学生内心深处,使教育活动以最小成本取得最大效益。
用心做教育,就要奉献一片爱心。
“爱孩子是连母鸡都会做的事”。学生在老师的眼中就是孩子。既然是孩子,我们就得用我们的爱来教育他们。我们每天最主要的工作是什么,上课、批改作业?不是,那只是我们工作中很小的一部分,我们主要的工作是把我们的爱给学生,并且,要把我们的爱给每一个学生,不要有所遗漏,因为,如果你仔细观察,你会发现原来每个孩子都是那么可爱。
用心做教育,就要竖立一颗恒心。
“十年树木,百年树人”。教育不是朝夕之功,而是一个周期性较长的工作,也许作为我们来说,体会到的只是重复:上课、作业、辅导……,然而,正是在这单调的重复中,学生却无时无刻不在发生着变化:年龄在渐渐长大,知识在逐步增多,思想越来越成熟,与人交往的能力越来越强……当然,这些不会展现在我们面前,但是我们可以通过学生的一言一行体会得到。这是我们持之以恒,坚持不懈地教育的结果。我们每个人都有过这样的经历:经过多次思想工作,顽固不化的调皮学生爱上了学习;经过耐心辅导,成绩落后的学生迎头赶上……这些都是我们长期教育的结果。
我们选择了教师这一职业,从事着教育这一事业,我们应该用童心、爱心、恒心去撑起这一工作,我们应该用心地去做好我们的工作
用心做教育,就要奉献一片爱心。
“爱孩子是连母鸡都会做的事”。学生在老师的眼中就是孩子。既然是孩子,我们就得用我们的爱来教育他们。我们每天最主要的工作是什么,上课、批改作业?不是,那只是我们工作中很小的一部分,我们主要的工作是把我们的爱给学生,并且,要把我们的爱给每一个学生,不要有所遗漏,因为,如果你仔细观察,你会发现原来每个孩子都是那么 《英语教师读书笔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