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得气息支持的歌唱
气息对于歌唱十分重要,然而,在部分中小学音乐教师中,歌唱的用气发声还存在比较多的问题。有耸着双肩唱的,有抬胸束腰唱的,有顶着小腹唱的,也有遇到高音就踮起脚尖拔直了嗓子叫的,这些都是不明白用气息方法来歌唱的表现。这种状况也严重地影响着音乐教学质量的提高。
那么,怎样的呼吸方法才算是求得气息支持的歌唱呢?
我认为,歌唱的呼吸可分三个阶段:吸气、呼气、换气。吸气要正确,自然,吸得深,吸得恰当,气息从口、鼻同时吸入,经过咽喉、气管、支气管到肺叶的底部,并把气息推向后腰部。动作轻松,自然,不牵强,不僵硬。两肩自然下垂,胸部放松,不抬起,否则各部肌肉紧张,喉部也因之僵持,其他发声器官就不能灵活地有规律地活动。
呼气应当平稳,均匀,有控制,呼气的关键是要找到支持点,找到呼吸器官和发声器宫有机配合的力量。如果找到了这个支持点,找到了这种配合的力量,呼气就走上了正确的轨道。呼气时,横隔膜平稳地上提,两侧下肋逐渐回收,使气息通过气管送入声门。这种横隔膜上提,下肋回收的力,我们称之为向上向里的力。应该指出的是,呼气时不仅有这个呼气肌群形成的向上向里的力,同时还有一种与之抗衡的,由吸气肌群形成的向下向外的力协同动作。根据演唱需要,调节抗衡程度。呼气之中保持相应吸气的感觉。吸气之中保持相应呼气的感觉,就是形成人们所常说的“呼吸对抗”或“呼吸保持”。有这种呼与吸协调一致的肌肉感和力的关系的呼吸是具有支点的呼吸。得到了正确的呼吸支点,就可以得到有气息支持的声音。
换气,我又把它叫做句间吸气,或补气。这也是歌唱呼吸的重要环节。第一 句开唱以后的句间,能否吸好或补好气,关系到吸气与呼气能否得以循环往复,关系到已经获得的呼吸支持能否继续保持。因此,我们必须象哨兵站岗一样坚守阵地,决不能在换气时让呼吸的部位往上移动,决不能影响歌声的气息支持。一 方面根据乐句旋律的进行而换气,另一方面根据作品的表现而换气。换气的要求高,难度大,需要重点训练。练习时,可以有意识地放慢歌曲的速度,让句间换气有足够的时间和准备,等练到熟练的程度,逐渐加快到要求的速度,使歌唱恰如其分地进行句间换气,使歌唱成为艺术的歌唱。
由上述方法形成的吸气、呼气、换气,构成了有支点的呼吸,由此产生的气息发出基音,通过舌头放平,适当打开喉咙,经过上咽管道,在头腔(鼻腔、上领窦、额窦、蝶窦等)处,使其产生混合共鸣,就能获得音质纯净,音气圆润的声音,这种有气息支持的进入这个地方振荡的声音,而且把发声的着力点向喉头的背后----软腭、舌根、喉头这个咽腔地方,会有高频泛音,力度变换自由,声音具有穿透力,有激倩,有魅力,富于表现力,也只有这样的声音才能吐字清楚,才能深刻表达歌曲的感情,这样的歌唱当然是最安全、能持久的歌唱。
上面所说的,就是我国民族声乐传统中“丹田”之气的运用,也是声乐界公认的最好呼吸方法,称之胸腹式联合呼吸法。我们的中小学音乐教师应当在声乐教学中特别注意培养这种“丹田”之气,使音乐教学的效果得到充分挥发。 《求得气息支持的歌唱》
本文链接地址:http://www.oyaya.net/fanwen/view/54457.html
那么,怎样的呼吸方法才算是求得气息支持的歌唱呢?
我认为,歌唱的呼吸可分三个阶段:吸气、呼气、换气。吸气要正确,自然,吸得深,吸得恰当,气息从口、鼻同时吸入,经过咽喉、气管、支气管到肺叶的底部,并把气息推向后腰部。动作轻松,自然,不牵强,不僵硬。两肩自然下垂,胸部放松,不抬起,否则各部肌肉紧张,喉部也因之僵持,其他发声器官就不能灵活地有规律地活动。
呼气应当平稳,均匀,有控制,呼气的关键是要找到支持点,找到呼吸器官和发声器宫有机配合的力量。如果找到了这个支持点,找到了这种配合的力量,呼气就走上了正确的轨道。呼气时,横隔膜平稳地上提,两侧下肋逐渐回收,使气息通过气管送入声门。这种横隔膜上提,下肋回收的力,我们称之为向上向里的力。应该指出的是,呼气时不仅有这个呼气肌群形成的向上向里的力,同时还有一种与之抗衡的,由吸气肌群形成的向下向外的力协同动作。根据演唱需要,调节抗衡程度。呼气之中保持相应吸气的感觉。吸气之中保持相应呼气的感觉,就是形成人们所常说的“呼吸对抗”或“呼吸保持”。有这种呼与吸协调一致的肌肉感和力的关系的呼吸是具有支点的呼吸。得到了正确的呼吸支点,就可以得到有气息支持的声音。
换气,我又把它叫做句间吸气,或补气。这也是歌唱呼吸的重要环节。第一 句开唱以后的句间,能否吸好或补好气,关系到吸气与呼气能否得以循环往复,关系到已经获得的呼吸支持能否继续保持。因此,我们必须象哨兵站岗一样坚守阵地,决不能在换气时让呼吸的部位往上移动,决不能影响歌声的气息支持。一 方面根据乐句旋律的进行而换气,另一方面根据作品的表现而换气。换气的要求高,难度大,需要重点训练。练习时,可以有意识地放慢歌曲的速度,让句间换气有足够的时间和准备,等练到熟练的程度,逐渐加快到要求的速度,使歌唱恰如其分地进行句间换气,使歌唱成为艺术的歌唱。
由上述方法形成的吸气、呼气、换气,构成了有支点的呼吸,由此产生的气息发出基音,通过舌头放平,适当打开喉咙,经过上咽管道,在头腔(鼻腔、上领窦、额窦、蝶窦等)处,使其产生混合共鸣,就能获得音质纯净,音气圆润的声音,这种有气息支持的进入这个地方振荡的声音,而且把发声的着力点向喉头的背后----软腭、舌根、喉头这个咽腔地方,会有高频泛音,力度变换自由,声音具有穿透力,有激倩,有魅力,富于表现力,也只有这样的声音才能吐字清楚,才能深刻表达歌曲的感情,这样的歌唱当然是最安全、能持久的歌唱。
上面所说的,就是我国民族声乐传统中“丹田”之气的运用,也是声乐界公认的最好呼吸方法,称之胸腹式联合呼吸法。我们的中小学音乐教师应当在声乐教学中特别注意培养这种“丹田”之气,使音乐教学的效果得到充分挥发。 《求得气息支持的歌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