叩其两端与重其个性——“君子慎其独”的再考察
诚心行义则理,理则明,明则能变矣。变化代兴,谓之天德。天不言而人推其高焉,地不言而人推其厚焉,四时不言而百姓期焉。夫此有常,以至其诚者也。
君子至德,嘿然而喻,未施而亲,不怒而威∶夫此顺命,以慎其独者也。善之为道者,不诚则不独,不独则不形,不形则虽作于心,见于色,出于言,民犹若未从也;虽从必疑。
天地为大矣,不诚则不能化万物;圣人为知矣,不诚则不能化万民;父子为亲矣,不诚则疏;君上为尊矣,不诚则卑。夫诚者,君子之所守也,而政事之本也,唯所居以其类至。操之则得之,舍之则失之。操而得之则轻,轻则独行,独行而不舍,则济矣。济而材尽,长迁而不反其初,则化矣。
“君子养心莫善於诚”一语,刘台拱已经注意到了“慎其独”与“诚”的内在联系。“夫此顺命,以慎其独者也”一语,杨倞注:“慎其独,谓戒慎乎其所不睹,恐惧乎其所不闻。”郝懿行曰:“此语甚精,杨氏不得其解,而以谨慎其独为训。今正之云:独者,人所不见也。慎者,诚也;诚者,实也。心不笃实,则所谓独者不可见。” 郝懿行强调:“推寻上下文意,慎,当训为诚。据《释诂》云‘慎,诚也’,非慎训谨之谓”,他认为“‘慎’字古义训诚,《诗》凡四见,毛、郑俱依《尔雅》为释。《大学》两言‘慎独’,皆在《诚意》篇中,其意亦与《诗》同。唯《中庸》以‘戒慎’‘慎独’为言,此别意,乃今意也。”王念孙也同意用“诚”来训“慎”,但对郝懿行的说法提出了修正:“《中庸》之‘慎独’,‘慎’字亦当训为诚,非上文‘戒慎’之谓。(‘莫见乎隐,莫显乎微’ , 即《大学》‘十目所视,十手所指’,则慎独不当有二义。 陈硕甫云:‘《中庸》言慎独,即是诚身。’)故《礼器》说礼之以少为贵者曰:‘是故君子慎其独也。’郑注云:‘少其牲物,致诚恳’。是慎其独即诚其独也”。王念孙同时认为“凡经典中‘慎’字,与‘谨’同义者多,与‘诚’同义者少。训诚训谨,原无古今之异,唯‘慎独’之‘慎’则当训为诚,故曰:‘君子必慎其独’,又曰‘君子必诚其意’。《礼器》、《中庸》、《大学》、《荀子》之‘慎独’,其义一而已矣。”(见王先谦《荀子集解·不苟篇第三》,又见王念孙《读书杂志八·荀子第一》。)
“不诚则不独,不独则不形”一语,杨倞注:“不能慎其独,故其德亦不能形见于外”。俞樾认为:“上文云:‘致诚则无他事矣,唯仁之为守,唯义之为行’。所谓独者,即无他事之谓。唯仁、唯义,故无他事,无他事是谓独,故曰:‘不诚则不独,不独则不形’ 。言不能诚实,则不能专一于内,不能专一则不能形见于外。杨氏未达独字之旨,故所解均未得也。” (王先谦《荀子集解·不苟篇第三》引)
《荀子·不苟》的这段话以及清儒的训诂对于完整理解“慎其独”的意涵非常关键。显然,“慎其独”是一个非常有概括性的范畴,“独”的前提是“诚”,未独之前,要“致其诚”(诚则独,致诚则无他事),已独之后,就要“慎其独”(唯仁之为守,唯义之为行)。慎独达到的效果是不依傍于他物(嘿然而喻,未施而亲,不怒而威),慎独的本质是“顺命”,慎独所达到的境界是“天德”。“诚”是处理好各种关系、取得人格尊严的基石。“慎”非常必要,“独” 不断要落实为行为(操之则得之,舍之则失之。操而得之则轻,轻则独行,独行而不舍,则济矣。济而材尽,长迁而不反其初,则化矣。)
“慎”是认真的态度和方法,“诚”既是慎的出发点,又是慎的最终对象,“不诚则不独”,在这个意义上,“慎其独”就是“慎其诚”。但是,“诚”不能是空泛的、没有着落的,最终要体现为活泼泼的个性——“独”(不独则不形)。“慎其独”就是在“致其诚”的前提下“顺应”那个独,“看重”那个独、“守住”那个独、“操心”那个独——总而言之,要认真对待自己的个性。“慎其独”不是要增加负担,而恰好是不讲条件、不假外求,轻装前进,“得一善,则拳拳服膺而弗失之矣”(《中庸》),“荡荡乎其有以殊于世也” (《荀子·不苟》)。
正如王念孙所言,“慎其独”在《荀子》、《大学》、《中庸》、《礼器》诸篇中意涵是一致的,通过下文“叩其两端而问之”的讨论,我们会发现,即使在《五行》、《淮南子》等书中,“慎其独”并无二义,就是要认真保持自己的个性,只不过在不同的语境中,指向不尽相同而已。
& 《叩其两端与重其个性——“君子慎其独”的再考察(第2页)》
本文链接地址:http://www.oyaya.net/fanwen/view/54491.html
君子至德,嘿然而喻,未施而亲,不怒而威∶夫此顺命,以慎其独者也。善之为道者,不诚则不独,不独则不形,不形则虽作于心,见于色,出于言,民犹若未从也;虽从必疑。
天地为大矣,不诚则不能化万物;圣人为知矣,不诚则不能化万民;父子为亲矣,不诚则疏;君上为尊矣,不诚则卑。夫诚者,君子之所守也,而政事之本也,唯所居以其类至。操之则得之,舍之则失之。操而得之则轻,轻则独行,独行而不舍,则济矣。济而材尽,长迁而不反其初,则化矣。
“君子养心莫善於诚”一语,刘台拱已经注意到了“慎其独”与“诚”的内在联系。“夫此顺命,以慎其独者也”一语,杨倞注:“慎其独,谓戒慎乎其所不睹,恐惧乎其所不闻。”郝懿行曰:“此语甚精,杨氏不得其解,而以谨慎其独为训。今正之云:独者,人所不见也。慎者,诚也;诚者,实也。心不笃实,则所谓独者不可见。” 郝懿行强调:“推寻上下文意,慎,当训为诚。据《释诂》云‘慎,诚也’,非慎训谨之谓”,他认为“‘慎’字古义训诚,《诗》凡四见,毛、郑俱依《尔雅》为释。《大学》两言‘慎独’,皆在《诚意》篇中,其意亦与《诗》同。唯《中庸》以‘戒慎’‘慎独’为言,此别意,乃今意也。”王念孙也同意用“诚”来训“慎”,但对郝懿行的说法提出了修正:“《中庸》之‘慎独’,‘慎’字亦当训为诚,非上文‘戒慎’之谓。(‘莫见乎隐,莫显乎微’ , 即《大学》‘十目所视,十手所指’,则慎独不当有二义。 陈硕甫云:‘《中庸》言慎独,即是诚身。’)故《礼器》说礼之以少为贵者曰:‘是故君子慎其独也。’郑注云:‘少其牲物,致诚恳’。是慎其独即诚其独也”。王念孙同时认为“凡经典中‘慎’字,与‘谨’同义者多,与‘诚’同义者少。训诚训谨,原无古今之异,唯‘慎独’之‘慎’则当训为诚,故曰:‘君子必慎其独’,又曰‘君子必诚其意’。《礼器》、《中庸》、《大学》、《荀子》之‘慎独’,其义一而已矣。”(见王先谦《荀子集解·不苟篇第三》,又见王念孙《读书杂志八·荀子第一》。)
“不诚则不独,不独则不形”一语,杨倞注:“不能慎其独,故其德亦不能形见于外”。俞樾认为:“上文云:‘致诚则无他事矣,唯仁之为守,唯义之为行’。所谓独者,即无他事之谓。唯仁、唯义,故无他事,无他事是谓独,故曰:‘不诚则不独,不独则不形’ 。言不能诚实,则不能专一于内,不能专一则不能形见于外。杨氏未达独字之旨,故所解均未得也。” (王先谦《荀子集解·不苟篇第三》引)
《荀子·不苟》的这段话以及清儒的训诂对于完整理解“慎其独”的意涵非常关键。显然,“慎其独”是一个非常有概括性的范畴,“独”的前提是“诚”,未独之前,要“致其诚”(诚则独,致诚则无他事),已独之后,就要“慎其独”(唯仁之为守,唯义之为行)。慎独达到的效果是不依傍于他物(嘿然而喻,未施而亲,不怒而威),慎独的本质是“顺命”,慎独所达到的境界是“天德”。“诚”是处理好各种关系、取得人格尊严的基石。“慎”非常必要,“独” 不断要落实为行为(操之则得之,舍之则失之。操而得之则轻,轻则独行,独行而不舍,则济矣。济而材尽,长迁而不反其初,则化矣。)
“慎”是认真的态度和方法,“诚”既是慎的出发点,又是慎的最终对象,“不诚则不独”,在这个意义上,“慎其独”就是“慎其诚”。但是,“诚”不能是空泛的、没有着落的,最终要体现为活泼泼的个性——“独”(不独则不形)。“慎其独”就是在“致其诚”的前提下“顺应”那个独,“看重”那个独、“守住”那个独、“操心”那个独——总而言之,要认真对待自己的个性。“慎其独”不是要增加负担,而恰好是不讲条件、不假外求,轻装前进,“得一善,则拳拳服膺而弗失之矣”(《中庸》),“荡荡乎其有以殊于世也” (《荀子·不苟》)。
正如王念孙所言,“慎其独”在《荀子》、《大学》、《中庸》、《礼器》诸篇中意涵是一致的,通过下文“叩其两端而问之”的讨论,我们会发现,即使在《五行》、《淮南子》等书中,“慎其独”并无二义,就是要认真保持自己的个性,只不过在不同的语境中,指向不尽相同而已。
& 《叩其两端与重其个性——“君子慎其独”的再考察(第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