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识教学的目标设置
一、整体思考,明确目标
生物知识的教学,作为常识学科教学系统的一部分,必然与其它知识的教学相联系。如环境方面的知识、 观察、比较、概括、分析等能力的培养等都是互相影响的,必须作为一个整体来考虑。同时在生物知识内部也 存在着分工合作。
如关于饲养动物方面,有第一册《家养动物》,第三册《养鱼》,第四册《饲养小动物》,第六册《养兔 》等内容。这些内容在热爱生命,爱护小动物,培养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方面当然相通,然而在其余的内容上 却各有分工:第一册《家养动物》主要是让学生笼统了解有哪些家养动物;第三册《养鱼》则是在除了让学生 初步学会养鱼外,还要让学生对鱼的运动,鱼的外部形态有一个大致的了解,为以后形成“鱼”的概念作准备 ;第四册《饲养小动物》则除了能力训练外,还要让学生对蚕的一生形成一个初步的概念,为以后教学“昆虫 ”、“完全变态”等概念作准备;第六册《养兔》则是要让学生对哺乳动物的外部形态有一个初步的印象,为 日后教学“哺乳动物”的概念作准备。可见其倾向性各不相同。
又如,关于植物的结构、功能方面,第一册《家乡的树》、第二册《春天的花》、《夏天的瓜》、第三册 《秋天的果实》,第四册《木质茎和草质茎》,分别引导学生初步认识了植物的叶、花、果实、茎等内容。但 系统地看整个小学阶段的内容,会发现真正要求学生了解植物的构造和功能的,是在第七册(根、茎、果实) 和第八册(叶、花、种子)。这样也就可以确定低年级对植物各器官的认识,应该只要求表面、直观地了解一 下,形成初步的概念,知道一些简单的的知识,能为以后相关内容的教学作一些知识和技能上的初步铺垫即可 。我在制定《木质茎和草质茎》的相关教学目标时,为了给第七册《植物茎》教学作准备,曾确定“能区分木 质茎和草质茎,并初步注意到茎的多样性”这一目标,在准备这一课的材料时,把直立茎、匍匐茎、攀援茎各 种形态的茎都作了准备。课堂上学生在探究、探讨时,我又提了一下,希望学生能简单地注意一下茎的不同形 态。结果却导致很多学生开始猜测我的意图,不敢大胆讨论,并且逐渐偏离原先的教学目标。这是因为学生遇 到了超越他们能力的问题,分散了注意力,也干扰了他们的思维,所准备的材料也相应失去了典型性。
综上所述,在确定教学目标时,要有整体意识,各内容间互相协调、分工合作,仔细分析每个具体内容在 整个系统中的地位、作用,避免提出过高、过低或者重复乃至矛盾的要求,是取得最佳教学效果的根本保证。
二、普遍联系,互相协调
教学的目标主要是使学生的知识得到积累,能力得到发展,情感得到培养。因此,常识教学内容必然存在 着一种纵向的联系。如在上例中,第一、二、三、四册关于植物器官方面的内容,与第七、八册的内容认识对 象相同,可以认为是为第七、八册内容打基础的,同时相应第七、八册内容又是前面内容的提高、深化。这就 是一种纵向的联系。
另一方面是横向的联系,由于教学的对象,也就是学习的主体是同一的,因此,学生在学习一些相对并列 的内容时,其能力的发展必然会互相影响,并进一步影响这些内容的学习。如第七册中动物方面的《昆虫》、 《软体动物》、《鱼》、《爬行动物》和植物方面的《植物的根》、《植物的茎》、《植物的果实》,都要求 学生通过细致的观察,深入的讨论,得出它们的基本特征或通过实验,验证它们的功能,因此,它们之间的联 系也是非常紧密的。在引导学生“探究”时,也要注意这一点,可以逐步地增加学生的主动程度。
我在教学这些内容时,在完成认知目标的同时,针对这些横向联系,在技能目标中加入了要求学生归纳出 自己的观察、概括的方法(但并不强求一律),这样学生经过两课内容的探究、研讨后,初步养成了随时概括 自己学习方法的习惯,取得了很好的教学效果。
外部联系主要反映教学内容与自然界的联系以及与其它学科的联系。教师设置教学目标时,应尽可能结合 本地区的优势、特点,提供实在的事物,供学生或亲身经历,或耳闻目睹,不应强求学生掌握那些脱离学生实 际的东西,而与其它学科的联系是指尽管其它学科与常识科的教学内容,教学侧重点有所不同,但其知识、能 力、情感方面还是有所联系,如数学教学中的逻辑推理能力,一丝不苟的态度;语文中的语言文字,甚至一些 具体内容,如第十一册《冬眠》一课中涉及的刺猬的生活习性,冬眠的概念,刨根究底的态度,以及热爱生命 的思想等,都有着千丝万缕的直接的联系。在组织“探究—研讨”时,其目标的高度也应考虑到这些因素。
综上所述,常识作为一个系统,其联系是广泛的,不但内部联系错综复杂,外部联系也千丝万缕,制定其 教学目标时,充分考虑到这方方面面的联系,才能制定出切实可行的,能使学生获得最大发展的教学目标,以 取得最佳教学效果。
三、动态平衡,不断修正
小学生所形成的概念,所具有的能力是不断发展的。比如小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昆虫”这个概念的形成, 在第二册《周围的小动物》中,小学生仅仅能通过观察知道周围有各种各样的小动物,包括一种和小鱼、小老 鼠不同的“虫子”;第四册《会飞的动物》中,开始发现这些“虫子”的翅膀和鸟的翅膀不同,而且也会在潜 意识里注意到这种“虫子”的身体也和鸟类不同,但还不能表述出来;第五册的《蚯蚓》、《瓢虫和蜻蜓》、 《蜘蛛》三课后,知道了“虫子”也分好几类,其中一类是六条腿的;而他们的观察能力从学习第六册的《蝴 蝶和蛾》开始发生了质的飞跃,能通过仔细的观察找出蝴蝶和蛾的一些细微的差别,并能概括出相同点;到七 册《昆虫》这一课后,“昆虫”概念形成是一个从无到有的发展过程,而在这一系列过程中,学生的观察、概 括能力同时也得到了极大的发展。
另一方面,系统与外界的联系虽然可以表现为相对稳定的状态,但这种稳定状态同样不是静态的,而是一 种动态的平衡,如周围的小动物的种类、数量,生物的生存环境、自然环境等都发生着或大或小的变化,在每 一段时间内,由于受人类活动的影响,比如污染等,必须根据这些因素的变化相应调整教学目标,使目标与环 境达到平衡。
比如,我在农村小学第一次教《两栖动物》一课时,确定的目标主要是认识两栖动物的主要特征,初步了 解青蛙、蟾蜍等与人类的关系等。根据这个目标和农村实际,我采用看标本、看实物、然后组织学生研讨的方 式,取得了较好的效果。几年后,由于环境污染,人类捕捉等原因,农村青蛙、蟾蜍的数量大为减少。根据这 一现象,我有意识地在教学目标中加入环境保护的内容。为了加深学生对这一现象的认识,进行环保教育,我 先带领学生去田间捕捉青蛙,让学生通过与前几年的现象比较,认识到人类活动对生态平衡的影响的严重性, 然后是养青蛙,观察青蛙的生长过程,生活习性,完成教学目标。接着,是放青蛙,使学生的思想受到了一次 爱护生命、关心环境意识的洗礼。最后又发动学生写倡议书,号召大家都来保护青蛙。这一系列活动取得了较 好的教学效果。
综上所述,我们在制定目标时,要充分注意到学生知识、能力水平的变化,外部相关的变化等因素,并相 应地作出调整,不断修正,切不可一劳永逸,以不变应万变,方能使学生适应现代生活,不致落伍。
四、有序发展,遵循规律
常识教学作为一系统,它的联系并非杂乱无章,而是一个有序的结构。这个有序性同样表现为两个方面, 一是常识教学内容安排的有序性,二是学生能力发展的有序性,以生物知识为例:
第一学年
△内容:了解常见植物,观察茎、叶、花、果实或种子的显著特征。了解常见的动物,观察动物的体形和 活动。
△能力:具有初步的观察、表述能力,能说出某一具体事物外在的、显著的特征。
第二学年
△内容:了解常见植物,观察、比较不同种类的植物,观察不同环境中生活的植物,注意到植物的多样性 。了解常见的动物,观察、比较不同种类的动物,观察、比较不同环境中生活的动物,注意到动物的多样性。 知道动、植物都是生物,能区分一般的生物和非生物。
△能力:观察能力的进一步发展, 《常识教学的目标设置》
本文链接地址:http://www.oyaya.net/fanwen/view/54666.html
生物知识的教学,作为常识学科教学系统的一部分,必然与其它知识的教学相联系。如环境方面的知识、 观察、比较、概括、分析等能力的培养等都是互相影响的,必须作为一个整体来考虑。同时在生物知识内部也 存在着分工合作。
如关于饲养动物方面,有第一册《家养动物》,第三册《养鱼》,第四册《饲养小动物》,第六册《养兔 》等内容。这些内容在热爱生命,爱护小动物,培养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方面当然相通,然而在其余的内容上 却各有分工:第一册《家养动物》主要是让学生笼统了解有哪些家养动物;第三册《养鱼》则是在除了让学生 初步学会养鱼外,还要让学生对鱼的运动,鱼的外部形态有一个大致的了解,为以后形成“鱼”的概念作准备 ;第四册《饲养小动物》则除了能力训练外,还要让学生对蚕的一生形成一个初步的概念,为以后教学“昆虫 ”、“完全变态”等概念作准备;第六册《养兔》则是要让学生对哺乳动物的外部形态有一个初步的印象,为 日后教学“哺乳动物”的概念作准备。可见其倾向性各不相同。
又如,关于植物的结构、功能方面,第一册《家乡的树》、第二册《春天的花》、《夏天的瓜》、第三册 《秋天的果实》,第四册《木质茎和草质茎》,分别引导学生初步认识了植物的叶、花、果实、茎等内容。但 系统地看整个小学阶段的内容,会发现真正要求学生了解植物的构造和功能的,是在第七册(根、茎、果实) 和第八册(叶、花、种子)。这样也就可以确定低年级对植物各器官的认识,应该只要求表面、直观地了解一 下,形成初步的概念,知道一些简单的的知识,能为以后相关内容的教学作一些知识和技能上的初步铺垫即可 。我在制定《木质茎和草质茎》的相关教学目标时,为了给第七册《植物茎》教学作准备,曾确定“能区分木 质茎和草质茎,并初步注意到茎的多样性”这一目标,在准备这一课的材料时,把直立茎、匍匐茎、攀援茎各 种形态的茎都作了准备。课堂上学生在探究、探讨时,我又提了一下,希望学生能简单地注意一下茎的不同形 态。结果却导致很多学生开始猜测我的意图,不敢大胆讨论,并且逐渐偏离原先的教学目标。这是因为学生遇 到了超越他们能力的问题,分散了注意力,也干扰了他们的思维,所准备的材料也相应失去了典型性。
综上所述,在确定教学目标时,要有整体意识,各内容间互相协调、分工合作,仔细分析每个具体内容在 整个系统中的地位、作用,避免提出过高、过低或者重复乃至矛盾的要求,是取得最佳教学效果的根本保证。
二、普遍联系,互相协调
教学的目标主要是使学生的知识得到积累,能力得到发展,情感得到培养。因此,常识教学内容必然存在 着一种纵向的联系。如在上例中,第一、二、三、四册关于植物器官方面的内容,与第七、八册的内容认识对 象相同,可以认为是为第七、八册内容打基础的,同时相应第七、八册内容又是前面内容的提高、深化。这就 是一种纵向的联系。
另一方面是横向的联系,由于教学的对象,也就是学习的主体是同一的,因此,学生在学习一些相对并列 的内容时,其能力的发展必然会互相影响,并进一步影响这些内容的学习。如第七册中动物方面的《昆虫》、 《软体动物》、《鱼》、《爬行动物》和植物方面的《植物的根》、《植物的茎》、《植物的果实》,都要求 学生通过细致的观察,深入的讨论,得出它们的基本特征或通过实验,验证它们的功能,因此,它们之间的联 系也是非常紧密的。在引导学生“探究”时,也要注意这一点,可以逐步地增加学生的主动程度。
我在教学这些内容时,在完成认知目标的同时,针对这些横向联系,在技能目标中加入了要求学生归纳出 自己的观察、概括的方法(但并不强求一律),这样学生经过两课内容的探究、研讨后,初步养成了随时概括 自己学习方法的习惯,取得了很好的教学效果。
外部联系主要反映教学内容与自然界的联系以及与其它学科的联系。教师设置教学目标时,应尽可能结合 本地区的优势、特点,提供实在的事物,供学生或亲身经历,或耳闻目睹,不应强求学生掌握那些脱离学生实 际的东西,而与其它学科的联系是指尽管其它学科与常识科的教学内容,教学侧重点有所不同,但其知识、能 力、情感方面还是有所联系,如数学教学中的逻辑推理能力,一丝不苟的态度;语文中的语言文字,甚至一些 具体内容,如第十一册《冬眠》一课中涉及的刺猬的生活习性,冬眠的概念,刨根究底的态度,以及热爱生命 的思想等,都有着千丝万缕的直接的联系。在组织“探究—研讨”时,其目标的高度也应考虑到这些因素。
综上所述,常识作为一个系统,其联系是广泛的,不但内部联系错综复杂,外部联系也千丝万缕,制定其 教学目标时,充分考虑到这方方面面的联系,才能制定出切实可行的,能使学生获得最大发展的教学目标,以 取得最佳教学效果。
三、动态平衡,不断修正
小学生所形成的概念,所具有的能力是不断发展的。比如小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昆虫”这个概念的形成, 在第二册《周围的小动物》中,小学生仅仅能通过观察知道周围有各种各样的小动物,包括一种和小鱼、小老 鼠不同的“虫子”;第四册《会飞的动物》中,开始发现这些“虫子”的翅膀和鸟的翅膀不同,而且也会在潜 意识里注意到这种“虫子”的身体也和鸟类不同,但还不能表述出来;第五册的《蚯蚓》、《瓢虫和蜻蜓》、 《蜘蛛》三课后,知道了“虫子”也分好几类,其中一类是六条腿的;而他们的观察能力从学习第六册的《蝴 蝶和蛾》开始发生了质的飞跃,能通过仔细的观察找出蝴蝶和蛾的一些细微的差别,并能概括出相同点;到七 册《昆虫》这一课后,“昆虫”概念形成是一个从无到有的发展过程,而在这一系列过程中,学生的观察、概 括能力同时也得到了极大的发展。
另一方面,系统与外界的联系虽然可以表现为相对稳定的状态,但这种稳定状态同样不是静态的,而是一 种动态的平衡,如周围的小动物的种类、数量,生物的生存环境、自然环境等都发生着或大或小的变化,在每 一段时间内,由于受人类活动的影响,比如污染等,必须根据这些因素的变化相应调整教学目标,使目标与环 境达到平衡。
比如,我在农村小学第一次教《两栖动物》一课时,确定的目标主要是认识两栖动物的主要特征,初步了 解青蛙、蟾蜍等与人类的关系等。根据这个目标和农村实际,我采用看标本、看实物、然后组织学生研讨的方 式,取得了较好的效果。几年后,由于环境污染,人类捕捉等原因,农村青蛙、蟾蜍的数量大为减少。根据这 一现象,我有意识地在教学目标中加入环境保护的内容。为了加深学生对这一现象的认识,进行环保教育,我 先带领学生去田间捕捉青蛙,让学生通过与前几年的现象比较,认识到人类活动对生态平衡的影响的严重性, 然后是养青蛙,观察青蛙的生长过程,生活习性,完成教学目标。接着,是放青蛙,使学生的思想受到了一次 爱护生命、关心环境意识的洗礼。最后又发动学生写倡议书,号召大家都来保护青蛙。这一系列活动取得了较 好的教学效果。
综上所述,我们在制定目标时,要充分注意到学生知识、能力水平的变化,外部相关的变化等因素,并相 应地作出调整,不断修正,切不可一劳永逸,以不变应万变,方能使学生适应现代生活,不致落伍。
四、有序发展,遵循规律
常识教学作为一系统,它的联系并非杂乱无章,而是一个有序的结构。这个有序性同样表现为两个方面, 一是常识教学内容安排的有序性,二是学生能力发展的有序性,以生物知识为例:
第一学年
△内容:了解常见植物,观察茎、叶、花、果实或种子的显著特征。了解常见的动物,观察动物的体形和 活动。
△能力:具有初步的观察、表述能力,能说出某一具体事物外在的、显著的特征。
第二学年
△内容:了解常见植物,观察、比较不同种类的植物,观察不同环境中生活的植物,注意到植物的多样性 。了解常见的动物,观察、比较不同种类的动物,观察、比较不同环境中生活的动物,注意到动物的多样性。 知道动、植物都是生物,能区分一般的生物和非生物。
△能力:观察能力的进一步发展, 《常识教学的目标设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