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艺术的熏陶完善学生的人格
好的颜料中滚动一下,就变成了一个漂亮的纸球等等),学生的个性得到充分的展露。并在轻松愉快的打“保龄球”,彩球拼画等游戏活动中不仅明确了环保的重要性,体验到了“变废为宝”的创造乐趣,更主要的是学生在美术文化的学习中,内心的思想、情感得到了充分地表现,个性得到了自由地展现,并使其心灵深处扎入了强烈的人文意识,受到了良好的艺术熏陶,健全的人格得到了多方面的完善与发展。
三、实施美术教育中的人文培养
1、创设情境,激发人文情感
现代社会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需要人的高尚的情感与之平衡。因为情感是美术的一个基本品质,也是美术文化学习活动中的一个基本特征。《美术新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注重文化情境有两个方面的作用,一是在特定的文化环境中能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美术作品的含义;二是能帮助学生通过美术作品更好地理解一定社会的人文和科学特征,两者相互依存。
为此,我在美术教学中特别注重创设美的情境,营造审美化的课堂,以美的形象(教师仪表大方得体)、美的语言(适合学生心理,富有亲和力的语言)、美的作品(名家名作、教师范作、学生优秀习作)、美的课件、美的教学手段等来打动学生、感染学生,以此引起学生感情上的共鸣,并将情感内化为热爱生活、热爱学习的动力。在上《蝶儿飞飞》一课时,我播放了精美的蝴蝶标本图案,优美的《梁祝》音乐,让学生充分感受到大自然的奇妙和美丽,从而激发学生高昂的学习热情。当我展示了各种蝴蝶的图案,演示了蝴蝶的制作方法,使学生感受到美就在我们的身边,只要我们勤动脑、多动手,就能创造生活中的美。当我播放了一段《台湾蝴蝶甲天下》的录像后,让其感受祖国妈妈日夜盼望着台湾的回归,从而激发学生希望台湾早日回归祖国妈妈怀抱的人文情感。
2、活动激趣,体验人文情感
新的美术课程强调趣味性的美术学习,它是以丰富多彩的美术活动、游戏的方式,以灵活多变的教学方法和贴近学生生活的实际,促进学生主体性的发挥和个性的张扬。
心理学研究表明:小学生(特别是低年龄段的学生)爱玩好动,注意时间短,行为思维较发达。因此在教学中,我适当地模糊学科界线,以跨学科、多种活动相结合的形式营造趣味性的美术学习氛围,激发学生的兴趣,挖掘学生的创造潜能,让其在轻松愉快的美术活动中体验美术文化的人文情趣。例如:在上《踢踢腿、弯弯腰》一课时,先让学生随着《健康歌》的旋律,即兴展示轻快优美的舞姿,在跳一跳、看一看、想一想、动一动的活动过程中使学生的身心获得发展。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和课程内容的呈现形式,适时增加学生习作的弹性,可以让学生用笔画、用手做、用肢体动作表现等学生自己喜好的方式表现。这样不仅兼顾了各类学生的需要,而且有利于主体性的充分发挥和个性的张扬。让学生明白了“生命在于运动”的道理,不但在最大限度上激发了学生对美术文化学习的持久兴趣,并将兴趣转化为持久的情感态度和学习动力,让学生在美术的学习活动中真正地、深入地体验到美术人文文化的情趣。
3、自主学习,发展人文素养
传统的美术教学方式往往以教师为中心,采用“满堂灌”的教学方法,这在很大程度上束缚了学生的自主性,同学之间的合作性。《美术新课程标准》中提出:要积极鼓励学生进行自主、探究、合作式的学习方法,充分发挥每一位学生的主体性与创造性,不断体验美好的生活、人性的完善和亲情、友情的珍贵,从而陶冶自我的审美情操,发展自身的人文素养。比如在上《小小食品店》一课时,我将学生分成若干个小组,由组员自行安排各项工作。学生们热情高涨,自主性地了解各种食品的形状、颜色特征;探究性地讨论如何利用彩泥制作各种各样的食品,吸引“顾客”的光临;合作性地一起完成“食品”的加工和改造。课堂上各个小组的学生积极主动、互相帮助,并且不断地听到学生们发出的吆喝声,像模像样地做起了食品店的“老板”……在自主性地了解过程中,探究性地讨论过程中,合作性的制作过程中及参与社会性的“商品交易”过程中,学生深深地感受到了社会、生活的美好,朋友、伙伴的友情、亲情的珍贵和“商品交易”时竞争的激烈,不仅使学生对自身的思想、品德、情感、毅力、意志、个性等人文素养得到了全面、丰富的发展,也为其今后的成长道路指明了正确的道德修养、价值取向的目标。
四、发展美术教育中的人文教育
当代社会,人们对过于重视科学教育而忽视人文教育所造成的不良现象,开始予以积极的反思,在科学中也开始注意渗入人文精神。早几年,我国有一本畅销的科学史著作《科学的历程》,正是因为将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的完美的结合才获得巨大的成功,人们在阅读中,不仅对科学发展的史实了然于心,而且还感受到了一种强烈的人文精神的震撼。现代美术教育的理念是跨学科的美术文化课程,同样我们也可以利用各种途径、方法、手段来拓宽、发展美术教育中的人文教育。在一次学校组织的春游活动中,有几名学生在观看文园中的《南浔名人长廊》。当他们看到中国讽刺漫画先驱者——钱病鹤的简历时,好奇地跑来问我们:“老师,讽刺漫画和我们看的漫画书中的形象有什么不同?”当时,我们耐心地跟他们谈了讽刺漫画的表现形式和艺术特色,并结合钱病鹤所处时代的历史背景,向他们讲述了讽刺漫画所产生的社会反响及对人们思想的抨击教育。学生们听了倍受启发,并向我们提议今后在校报、宣传橱窗、黑板报等宣传领域开辟一个教育同学认真学习、好好做人的漫画天地。这时,我们也倍受启发:怎样利用家乡南浔丰厚的人文资源,引导学生开展探究实践活动发展自身的人文素养呢?从此,我们制定计划、目标,通过调查、访问、讨论、摄影、绘画等各种形式逐步在综合探究式美术教育课程中发展学生的人文素养。例如:在参观历史名迹小莲庄时,学生们发现有些游客在古树上任意刻划,在景区内乱扔纸屑等。他们将这一幕幕破坏环境的情景,化作一幅幅耐人寻味的绘画作品。在这一过程中,学生不仅仅是艺术语言的表述,更是心灵深处强烈的环保意识、热爱家乡、保护文物的思想情感的倾诉。这就使学生受到良好的艺术熏陶,使他们具有积极向上的精神追求,并具有文明感、历史感和责任感,也就是我们美术教育不断追求的人文精神。
美术作为人文学科的核心之一,凝聚着浓郁的人文精神,人的理想、愿望、情感、意志、价值、道德、尊严、个性、教养、生存状态、智慧、美、爱、自由等人文特征都内蕴于不同历史、不同国度的艺术家所创造的美术作品中。通过美术教育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审美情操、人文素养,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工作,是一个在美术学习中逐步积淀的过程,这需要老师有全新的教育理念,始终以学生的学习与发展为本,了解学生的心理需求,注重学生的兴趣爱好,重视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最大限度地开发学生的创造潜能,为学生今后的全面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相信不久的将来,人文精神的培养与教育必将成为教育教学的改革主流之一。
《让艺术的熏陶完善学生的人格(第2页)》
本文链接地址:http://www.oyaya.net/fanwen/view/54803.html
三、实施美术教育中的人文培养
1、创设情境,激发人文情感
现代社会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需要人的高尚的情感与之平衡。因为情感是美术的一个基本品质,也是美术文化学习活动中的一个基本特征。《美术新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注重文化情境有两个方面的作用,一是在特定的文化环境中能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美术作品的含义;二是能帮助学生通过美术作品更好地理解一定社会的人文和科学特征,两者相互依存。
为此,我在美术教学中特别注重创设美的情境,营造审美化的课堂,以美的形象(教师仪表大方得体)、美的语言(适合学生心理,富有亲和力的语言)、美的作品(名家名作、教师范作、学生优秀习作)、美的课件、美的教学手段等来打动学生、感染学生,以此引起学生感情上的共鸣,并将情感内化为热爱生活、热爱学习的动力。在上《蝶儿飞飞》一课时,我播放了精美的蝴蝶标本图案,优美的《梁祝》音乐,让学生充分感受到大自然的奇妙和美丽,从而激发学生高昂的学习热情。当我展示了各种蝴蝶的图案,演示了蝴蝶的制作方法,使学生感受到美就在我们的身边,只要我们勤动脑、多动手,就能创造生活中的美。当我播放了一段《台湾蝴蝶甲天下》的录像后,让其感受祖国妈妈日夜盼望着台湾的回归,从而激发学生希望台湾早日回归祖国妈妈怀抱的人文情感。
2、活动激趣,体验人文情感
新的美术课程强调趣味性的美术学习,它是以丰富多彩的美术活动、游戏的方式,以灵活多变的教学方法和贴近学生生活的实际,促进学生主体性的发挥和个性的张扬。
心理学研究表明:小学生(特别是低年龄段的学生)爱玩好动,注意时间短,行为思维较发达。因此在教学中,我适当地模糊学科界线,以跨学科、多种活动相结合的形式营造趣味性的美术学习氛围,激发学生的兴趣,挖掘学生的创造潜能,让其在轻松愉快的美术活动中体验美术文化的人文情趣。例如:在上《踢踢腿、弯弯腰》一课时,先让学生随着《健康歌》的旋律,即兴展示轻快优美的舞姿,在跳一跳、看一看、想一想、动一动的活动过程中使学生的身心获得发展。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和课程内容的呈现形式,适时增加学生习作的弹性,可以让学生用笔画、用手做、用肢体动作表现等学生自己喜好的方式表现。这样不仅兼顾了各类学生的需要,而且有利于主体性的充分发挥和个性的张扬。让学生明白了“生命在于运动”的道理,不但在最大限度上激发了学生对美术文化学习的持久兴趣,并将兴趣转化为持久的情感态度和学习动力,让学生在美术的学习活动中真正地、深入地体验到美术人文文化的情趣。
3、自主学习,发展人文素养
传统的美术教学方式往往以教师为中心,采用“满堂灌”的教学方法,这在很大程度上束缚了学生的自主性,同学之间的合作性。《美术新课程标准》中提出:要积极鼓励学生进行自主、探究、合作式的学习方法,充分发挥每一位学生的主体性与创造性,不断体验美好的生活、人性的完善和亲情、友情的珍贵,从而陶冶自我的审美情操,发展自身的人文素养。比如在上《小小食品店》一课时,我将学生分成若干个小组,由组员自行安排各项工作。学生们热情高涨,自主性地了解各种食品的形状、颜色特征;探究性地讨论如何利用彩泥制作各种各样的食品,吸引“顾客”的光临;合作性地一起完成“食品”的加工和改造。课堂上各个小组的学生积极主动、互相帮助,并且不断地听到学生们发出的吆喝声,像模像样地做起了食品店的“老板”……在自主性地了解过程中,探究性地讨论过程中,合作性的制作过程中及参与社会性的“商品交易”过程中,学生深深地感受到了社会、生活的美好,朋友、伙伴的友情、亲情的珍贵和“商品交易”时竞争的激烈,不仅使学生对自身的思想、品德、情感、毅力、意志、个性等人文素养得到了全面、丰富的发展,也为其今后的成长道路指明了正确的道德修养、价值取向的目标。
四、发展美术教育中的人文教育
当代社会,人们对过于重视科学教育而忽视人文教育所造成的不良现象,开始予以积极的反思,在科学中也开始注意渗入人文精神。早几年,我国有一本畅销的科学史著作《科学的历程》,正是因为将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的完美的结合才获得巨大的成功,人们在阅读中,不仅对科学发展的史实了然于心,而且还感受到了一种强烈的人文精神的震撼。现代美术教育的理念是跨学科的美术文化课程,同样我们也可以利用各种途径、方法、手段来拓宽、发展美术教育中的人文教育。在一次学校组织的春游活动中,有几名学生在观看文园中的《南浔名人长廊》。当他们看到中国讽刺漫画先驱者——钱病鹤的简历时,好奇地跑来问我们:“老师,讽刺漫画和我们看的漫画书中的形象有什么不同?”当时,我们耐心地跟他们谈了讽刺漫画的表现形式和艺术特色,并结合钱病鹤所处时代的历史背景,向他们讲述了讽刺漫画所产生的社会反响及对人们思想的抨击教育。学生们听了倍受启发,并向我们提议今后在校报、宣传橱窗、黑板报等宣传领域开辟一个教育同学认真学习、好好做人的漫画天地。这时,我们也倍受启发:怎样利用家乡南浔丰厚的人文资源,引导学生开展探究实践活动发展自身的人文素养呢?从此,我们制定计划、目标,通过调查、访问、讨论、摄影、绘画等各种形式逐步在综合探究式美术教育课程中发展学生的人文素养。例如:在参观历史名迹小莲庄时,学生们发现有些游客在古树上任意刻划,在景区内乱扔纸屑等。他们将这一幕幕破坏环境的情景,化作一幅幅耐人寻味的绘画作品。在这一过程中,学生不仅仅是艺术语言的表述,更是心灵深处强烈的环保意识、热爱家乡、保护文物的思想情感的倾诉。这就使学生受到良好的艺术熏陶,使他们具有积极向上的精神追求,并具有文明感、历史感和责任感,也就是我们美术教育不断追求的人文精神。
美术作为人文学科的核心之一,凝聚着浓郁的人文精神,人的理想、愿望、情感、意志、价值、道德、尊严、个性、教养、生存状态、智慧、美、爱、自由等人文特征都内蕴于不同历史、不同国度的艺术家所创造的美术作品中。通过美术教育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审美情操、人文素养,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工作,是一个在美术学习中逐步积淀的过程,这需要老师有全新的教育理念,始终以学生的学习与发展为本,了解学生的心理需求,注重学生的兴趣爱好,重视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最大限度地开发学生的创造潜能,为学生今后的全面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相信不久的将来,人文精神的培养与教育必将成为教育教学的改革主流之一。
参考文献:
《全日制义务教育美术课程标准(实验稿)》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7月,第1版
《全日制义务教育美术课程标准(实验稿)解读》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年5月,第1版
杨立梅:《综合艺术课程与探索》 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年7月,第11版
鲁道夫 阿恩海姆(美国):《对美术教学的意见》 湖南美术出版社,1993年7月,第1版
胡知凡:《艺术课程与教学论》 浙江教育出版社,2003年9月,第1版
上海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 胡知凡:《谈美术作为一种文化学习》《中国美术教育》,2003年第5期
《中国中小学美术》 《中国中小学美术》编辑部,2003年第3期
转载: 中小学美术教学网
《让艺术的熏陶完善学生的人格(第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