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纪之交加强和改进中学地理教学争议
中学地理课全面恢复近20年来,我国的中学地理教育有了长足的发展,教师队伍日益壮大,教师素质显著提高,教材建设不断加强,教学设备渐臻完善,教学改革也逐步深入,这些为教学质量的提高和基础教育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但是,近几年来,随着全国各地相继把地理确定为高考的非考科目之后,在突然失去升学“指挥棒”驱动力的情况下,中学地理教育的地位迅速下滑。在不少地区,产生了学生偏科厌“地”、家长冷眼看“地”、教师改行离“地”、领导投资易“地”的“地危机”,从而不利于素质教育的顺利实施,不利于党的教育方针的全面贯彻和教育质量的全面提高。为力图克服这一不良倾向,巩固和发展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地理教育取得的成果,努力完成世纪之交中学地理教改的重大课题,笔者在实地调查的基础上,作了如下诸方面的思考,以抛砖引玉。
一、转变观念,提高认识,加强管理,确保中学地理教学的正常进行
实施素质教育是我国面向21世纪教育改革的主旋律,其宗旨就是提高全民族素质。在我国目前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轨的关键时期,作为非高考科目的地理教学,能否经受住长期以来形成的“应试教育”思想的冲击,坚定努力地把素质教育的思想贯彻于教学始终,这对每一位教育工作者是一场考验。
地理学科是中学阶段的一门基础课程,它以地理科学知识为基础,结合能力培养和思想教育于一体,对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素质的提高,其优势地位是别的学科不可取代的。各级教育部门和学校的领导,应在努力转变观念,提高认识的前提下,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解决好当前中学地理教学方面存在的突出性问题。要督促学校严格按照中学课程计划和地理教学大纲的要求进行教学,坚决制止有些学校滥砍、滥占、滥挤地理课时和压缩地理教学投入的不良倾向;要有效地制止中学地理教师的流失,稳定教师队伍;应迅速纠正少数学校对地理教师的不公正待遇,不得在评职、晋级、奖金、住房等方面人为地压低地理教师,而妨害他们的切身利益,也不能在业务进修、教学研讨、外出学习考察等方面,剥夺地理教师正当的工作权利。
作为直接耕耘于中学地理教育阵地的每一位成员,在目前“转轨”阶段地理教育所面临的困境面前,再不能永无休止地怨天尤人、消极悲观和无视现实地盲目抗争,也不能被动地等待着“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轨所涉及的教育本身和社会各方面深层次的问题都完满解决后,来自然而然地走出困境,而是应当积极、理智且勇敢地闯出一条新路,首当其冲地从困境中“突围”出去。这就需要站高望远,在全国全面改革的大背景下,认识到原来高考科目的设置方案,不可能成为一成不变的金科玉律。在高考已取消地理达数年之久的负效应面前,我们在积极多方争取国家尽快地出台一个合理的、科学的、有利于中学地理教学的高考新方案的同时,也决不能把地理教育的命运只附着在高考这一棵树上,而是应当面对现实,充分利用高考不考地理的“松绑”机会,在认真总结过去地理教学经验和不足的基础上,根据变化了的教育、教学形势,适时地抓住获得生机、发挥优势的各种有利因素,努力使中学地理教育由衰转兴。
二、深入钻研大纲、教材,加强教研工作的力度
近年来,拟订中学地理教学大纲和中学地理教材改革的步伐很快,今后还将继续改革。要适应这一变化,广大教师就必须认真学习、领会地理教学大纲的基本精神,明确地理教学的目的和任务,以及完成这些任务的途径和方法,使地理教学有明确的指导思想和科学的标准。 教师要特别重视分析教材的知识结构,把握各知识点在结构中的地位,明确它们所处的层次和讲授的深度和广度。只有这样,才有可能选择正确的教学方法,设计科学的教学过程,实施大纲规定的教学目的和要求。
地理教学的实践必须有理论作指导,才能健康顺利地发展。目前一些新的教学方法都是在新的教育理论和系统论、信息论、控制论的指导下建立起来的。教研活动应注意把教学过程作为一个系统进行研究,教学时能够力求选择最佳的课堂教学模式,重视课堂教学的信息反馈和总体控制,把握课堂教学过程的动态平衡,实现课堂教学的最优化。
作为教学管理人员和地理教研员,要及时发现和推广教师在地理教学中的经验和做法,努力牵线搭桥,沟通信息渠道,提供条件,达到相互学习、共同研讨提高的目的。
学校应充分发挥教师的智慧,创造良好的地理教研环境。要加强和改进教研活动的形式和内容,提高教研活动的质量,使教研活动真正成为教师解决教学问题、提高教师业务素质的基本形式。应在备课、讲课和评估诸环节上制订一套科学的管理和实施方案,以引导和推动地理教学的发展。
三、围绕素质教育的主题,积极开展地理教学改革
教师是教学改革的主力军。广大地理教师应尽快从因高考出现不谐之音造成的失落心态下解脱出来,挺起腰杆、振作精神,很好地顺应全国实施素质教育的大潮,以新的机遇、新的起点、新的追求,积极开创地理教学的新途径,努力探索地理教学的新模式,使非高考科目的地理教学能抢先一步走出“应试教育”弊端造成的误区,以结束那种狭隘、陈旧的教育思想和死板单一的教学模式对提高学生素质的危害,大刀阔斧地进行地理教学改革。当前,围绕素质教育的实施这一主题,中学地理教学改革应注重以下十个方面:面向结果的教学与面向过程的教学并重;智力因素与非智力因素并重;一般能力培养与创造品质形成并重;知识的形成与品德的培养并重;教师指导与学生学会学习并重;传统教学方法与现代教学手段并重;统一要求与因材施教并重;学科课程与活动课程并重;必修课与选修课并重;教材改革和教法改革并重,努力使中学地理教育成为提高民族素质的重要途径。
四、结合教学内容,加强思想政治教育
地理教材中,蕴涵着十分丰富的思想政治教育的素材。教师在中学地理教学中要善于根据不同学段,紧密结合教学实际,很好地发挥教材的思想政治教育的功能,以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培养民族自豪感和责任感,并强化学生的现代观念和现代意识。在这方面,应进一步搞好以下几方面的教育:
1.通过中国地理和乡土地理的教学,让学生了解新中国成立前、后全国和家乡各条战线发生的巨大变化,来弘扬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如通过能源、资源开发利用的比较,工业、农业、交通运输业、科学技术成果的比较,治山、治水、改造自然成就的比较,家乡人民文化、物质生活水平提高的比较,特别是通过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现代化建设取得的伟大成就,用事实雄辩地说明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只有社会主义才能发展中国的道理。
2.以国情教育为依托,向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在地理教学中,既要善于通过展示我国地理国情的优势,来激发和强化学生的民族自尊心、自信心和自豪感,又要善于通过指出我国地理国情的劣势,例如:山区面积广大、自然灾害多发;许多地区环境严重污染,生态条件恶化;人口压力大,人均资源和各种产品占有量偏少;同世界主要发达国家相比,综合国力还待于进一步加强,是一个发展中国家等等,使学生在产生必要危机感的基础上,激发学生难得的紧迫感、责任感和使命感。通过以上两方面的教育,达到让学生逐步树立无限热爱祖国,立志建设祖国,改变祖国面貌的雄心壮志。
3.通过地理教学,使学生充分认识人口、资源、环境等世界性的重大问题及其产生的原因,培养学生正确的人口观、资源观、环境观,强化学生的全球意识、忧患意识、未来意识、开放意识、开发意识和创新意识等,从而促使学生思想素质的健全和提高。
五、改进课堂教学和开展课外活动结合,注重激发和培养学生学习地理的非智力因素
当前,由于受来自家庭、社会和学校等方面因素的影响和制约,在一些学生中存在着厌学地理的倾向,这直接影响着地理教学质量的提高。要克服这一问题,首先,教师在课堂教学时,要很好地改进教学方法,并要善于根据教学内容的不同特点,精心设计多样化的教学活动,注意教学艺术,以努力捕捉学生的求知欲望,使每一教学环节能紧扣学生的心弦,磁石般地吸引住学生的兴趣和注意力。针对高中地理理论性、综合性强,兼具自然地理与人文地理二者的特点,在教学中应改单向的“注入式”为双向的“反馈式”,在课堂中变单纯的“听讲式”为多法“启导式”,知识的传授从“封闭式”的照本宣科转向“开放式”的旁征博引。针对初中地理区域性、实践性强及学生好动、好胜的心理,合理、巧妙地安排“动眼观察”、“动脑思考”、“动口表达”、“动手练习”等活动内容。
总之,使学生变“静听”为“动学”,有效地实施“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训练为主线”的教学原则,培养学生学习地理的积极性、主动性和持续性。其次,教师要密切结合课堂教学,积极组织开展形式多样的包括科技活动在内的课外活动,作为课堂教学的延续和补充。例如:观看地理影片、录像,编辑地理墙报,举行地理讲座,召开地理主题班会,指导制作地理学具,开展地理游戏,进行地理科普宣传,组织地理参观采访,乡土地理考察,撰写地理小论文,组织地理夏令营等,由专业到普及,从校内到校外,让学生在实践中得到锻炼。这样,既能丰富学生 《世纪之交加强和改进中学地理教学争议》
本文链接地址:http://www.oyaya.net/fanwen/view/54875.html
一、转变观念,提高认识,加强管理,确保中学地理教学的正常进行
实施素质教育是我国面向21世纪教育改革的主旋律,其宗旨就是提高全民族素质。在我国目前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轨的关键时期,作为非高考科目的地理教学,能否经受住长期以来形成的“应试教育”思想的冲击,坚定努力地把素质教育的思想贯彻于教学始终,这对每一位教育工作者是一场考验。
地理学科是中学阶段的一门基础课程,它以地理科学知识为基础,结合能力培养和思想教育于一体,对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素质的提高,其优势地位是别的学科不可取代的。各级教育部门和学校的领导,应在努力转变观念,提高认识的前提下,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解决好当前中学地理教学方面存在的突出性问题。要督促学校严格按照中学课程计划和地理教学大纲的要求进行教学,坚决制止有些学校滥砍、滥占、滥挤地理课时和压缩地理教学投入的不良倾向;要有效地制止中学地理教师的流失,稳定教师队伍;应迅速纠正少数学校对地理教师的不公正待遇,不得在评职、晋级、奖金、住房等方面人为地压低地理教师,而妨害他们的切身利益,也不能在业务进修、教学研讨、外出学习考察等方面,剥夺地理教师正当的工作权利。
作为直接耕耘于中学地理教育阵地的每一位成员,在目前“转轨”阶段地理教育所面临的困境面前,再不能永无休止地怨天尤人、消极悲观和无视现实地盲目抗争,也不能被动地等待着“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轨所涉及的教育本身和社会各方面深层次的问题都完满解决后,来自然而然地走出困境,而是应当积极、理智且勇敢地闯出一条新路,首当其冲地从困境中“突围”出去。这就需要站高望远,在全国全面改革的大背景下,认识到原来高考科目的设置方案,不可能成为一成不变的金科玉律。在高考已取消地理达数年之久的负效应面前,我们在积极多方争取国家尽快地出台一个合理的、科学的、有利于中学地理教学的高考新方案的同时,也决不能把地理教育的命运只附着在高考这一棵树上,而是应当面对现实,充分利用高考不考地理的“松绑”机会,在认真总结过去地理教学经验和不足的基础上,根据变化了的教育、教学形势,适时地抓住获得生机、发挥优势的各种有利因素,努力使中学地理教育由衰转兴。
二、深入钻研大纲、教材,加强教研工作的力度
近年来,拟订中学地理教学大纲和中学地理教材改革的步伐很快,今后还将继续改革。要适应这一变化,广大教师就必须认真学习、领会地理教学大纲的基本精神,明确地理教学的目的和任务,以及完成这些任务的途径和方法,使地理教学有明确的指导思想和科学的标准。 教师要特别重视分析教材的知识结构,把握各知识点在结构中的地位,明确它们所处的层次和讲授的深度和广度。只有这样,才有可能选择正确的教学方法,设计科学的教学过程,实施大纲规定的教学目的和要求。
地理教学的实践必须有理论作指导,才能健康顺利地发展。目前一些新的教学方法都是在新的教育理论和系统论、信息论、控制论的指导下建立起来的。教研活动应注意把教学过程作为一个系统进行研究,教学时能够力求选择最佳的课堂教学模式,重视课堂教学的信息反馈和总体控制,把握课堂教学过程的动态平衡,实现课堂教学的最优化。
作为教学管理人员和地理教研员,要及时发现和推广教师在地理教学中的经验和做法,努力牵线搭桥,沟通信息渠道,提供条件,达到相互学习、共同研讨提高的目的。
学校应充分发挥教师的智慧,创造良好的地理教研环境。要加强和改进教研活动的形式和内容,提高教研活动的质量,使教研活动真正成为教师解决教学问题、提高教师业务素质的基本形式。应在备课、讲课和评估诸环节上制订一套科学的管理和实施方案,以引导和推动地理教学的发展。
三、围绕素质教育的主题,积极开展地理教学改革
教师是教学改革的主力军。广大地理教师应尽快从因高考出现不谐之音造成的失落心态下解脱出来,挺起腰杆、振作精神,很好地顺应全国实施素质教育的大潮,以新的机遇、新的起点、新的追求,积极开创地理教学的新途径,努力探索地理教学的新模式,使非高考科目的地理教学能抢先一步走出“应试教育”弊端造成的误区,以结束那种狭隘、陈旧的教育思想和死板单一的教学模式对提高学生素质的危害,大刀阔斧地进行地理教学改革。当前,围绕素质教育的实施这一主题,中学地理教学改革应注重以下十个方面:面向结果的教学与面向过程的教学并重;智力因素与非智力因素并重;一般能力培养与创造品质形成并重;知识的形成与品德的培养并重;教师指导与学生学会学习并重;传统教学方法与现代教学手段并重;统一要求与因材施教并重;学科课程与活动课程并重;必修课与选修课并重;教材改革和教法改革并重,努力使中学地理教育成为提高民族素质的重要途径。
四、结合教学内容,加强思想政治教育
地理教材中,蕴涵着十分丰富的思想政治教育的素材。教师在中学地理教学中要善于根据不同学段,紧密结合教学实际,很好地发挥教材的思想政治教育的功能,以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培养民族自豪感和责任感,并强化学生的现代观念和现代意识。在这方面,应进一步搞好以下几方面的教育:
1.通过中国地理和乡土地理的教学,让学生了解新中国成立前、后全国和家乡各条战线发生的巨大变化,来弘扬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如通过能源、资源开发利用的比较,工业、农业、交通运输业、科学技术成果的比较,治山、治水、改造自然成就的比较,家乡人民文化、物质生活水平提高的比较,特别是通过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现代化建设取得的伟大成就,用事实雄辩地说明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只有社会主义才能发展中国的道理。
2.以国情教育为依托,向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在地理教学中,既要善于通过展示我国地理国情的优势,来激发和强化学生的民族自尊心、自信心和自豪感,又要善于通过指出我国地理国情的劣势,例如:山区面积广大、自然灾害多发;许多地区环境严重污染,生态条件恶化;人口压力大,人均资源和各种产品占有量偏少;同世界主要发达国家相比,综合国力还待于进一步加强,是一个发展中国家等等,使学生在产生必要危机感的基础上,激发学生难得的紧迫感、责任感和使命感。通过以上两方面的教育,达到让学生逐步树立无限热爱祖国,立志建设祖国,改变祖国面貌的雄心壮志。
3.通过地理教学,使学生充分认识人口、资源、环境等世界性的重大问题及其产生的原因,培养学生正确的人口观、资源观、环境观,强化学生的全球意识、忧患意识、未来意识、开放意识、开发意识和创新意识等,从而促使学生思想素质的健全和提高。
五、改进课堂教学和开展课外活动结合,注重激发和培养学生学习地理的非智力因素
当前,由于受来自家庭、社会和学校等方面因素的影响和制约,在一些学生中存在着厌学地理的倾向,这直接影响着地理教学质量的提高。要克服这一问题,首先,教师在课堂教学时,要很好地改进教学方法,并要善于根据教学内容的不同特点,精心设计多样化的教学活动,注意教学艺术,以努力捕捉学生的求知欲望,使每一教学环节能紧扣学生的心弦,磁石般地吸引住学生的兴趣和注意力。针对高中地理理论性、综合性强,兼具自然地理与人文地理二者的特点,在教学中应改单向的“注入式”为双向的“反馈式”,在课堂中变单纯的“听讲式”为多法“启导式”,知识的传授从“封闭式”的照本宣科转向“开放式”的旁征博引。针对初中地理区域性、实践性强及学生好动、好胜的心理,合理、巧妙地安排“动眼观察”、“动脑思考”、“动口表达”、“动手练习”等活动内容。
总之,使学生变“静听”为“动学”,有效地实施“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训练为主线”的教学原则,培养学生学习地理的积极性、主动性和持续性。其次,教师要密切结合课堂教学,积极组织开展形式多样的包括科技活动在内的课外活动,作为课堂教学的延续和补充。例如:观看地理影片、录像,编辑地理墙报,举行地理讲座,召开地理主题班会,指导制作地理学具,开展地理游戏,进行地理科普宣传,组织地理参观采访,乡土地理考察,撰写地理小论文,组织地理夏令营等,由专业到普及,从校内到校外,让学生在实践中得到锻炼。这样,既能丰富学生 《世纪之交加强和改进中学地理教学争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