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论《文子》与《淮南子》的关系问题[2]
者也,惟圣人能盛而不衰,盈而不亏。”显然,“大而不衰”和“盛而不衰”是同义词,和“盈而不亏”相对为文,而不是相互替换的关系。“大”和“盈”在 文意上也相去甚远。所以,不论从哪个角度来看,竹简《文子》因为避汉惠帝刘盈之讳而把“大”改成“盈”是不可能的,以此为依据认为今本早于竹简本更是靠不住的。
至于江宁先生所言,今本《文子》中有些是后人无法“窜入”,不能伪造的。他的主要例证是《文子·自然》:“圣人兼而用之,故人无弃人,物无弃材”,是引用今本《老子127章的》“弃材”在传世本《老子》中无一例外地作“弃物”,而在帛书早、乙本都作“弃财(材),由此可以证明今本《文子》的早出、而《淮南子·道应训》也有引27章这一句,“由此看来,《文子》本是有独立来源的,并非全抄《淮南子》。”(6)
今本《文子》没有全抄《淮南子》是完全正确的,但它抄了《淮南子》的地方却是不可置疑的。江先生所举《文子·自然》中的那段话实际上是和《淮南子·主本训》中的一节相对应的,在这一节中,《淮南子·主术训》说“无弃材”,今本《文子》也说“无弃材”,不是抄袭又是什么呢?
而江先生所提到的今本《文子》中的“非君子之宝”影响了《老子》的传本也是需要讨论的,因为帛书《老子》已经有了“非君子之器”一词,而帛书本虽下葬于汉初但它的抄写时间以及撰作时间则是比较早的,这是用不着强调的。
三、《淮南子》是《文子》的义疏并篡改了《文子》吗——关于《淮南子》的“避讳”问题及其它
王利器先生认为今本《文子·上义篇》“今志人之所短,忘之所长。《淮南子·氾论训》作“今志人之所短,而忘人之所修”,“此则以淮南厉王名长,故讳长为修也。此尤为《淮南子》窜改《文子》之的证。”(7)但对照一下今本《文子·上义篇》与《淮南子·氾论训》相对应的文字,却发现王先生的这一说法是站不住脚的。
第一, “长”(zhang)在《淮南子》中反复出现,“长”(chang)也不鲜见,如《时则训》:“日长至,阴阳争”,《谬称训》:“言小人不在其位,不可长也”,《道应训》引《老子》之言“揣而锐之,不可长保也。”
第二、《氾论训》这段话主要是讨论不能对人求全责备,要从大处着眼,主题是“责人以人力”和“自修以道德”,此处“修”乃“修养”之“修”,和“长”风马牛不相及,所以说,“今志人之所短,而忘人之所修”是不可能找到贤人的。今本《文子·上义篇》前文把“修道德”改为“修道”,后文见一短字而把“修”改为“长”,窜改之迹无可辨驳。
王利器先生所言《淮南子》,“窜改《文子》之文以为楚语。”实际上却是今本《文子》据高诱或许慎之注改动了《淮南子》,因为如果是《淮南子》改了《文子》,那么改为应该是全面的,而今本《文子》改动《淮南子》则主要以许慎、或高诱之注为依据,事实正是今本《文子》对《淮南子》“楚语”的改动都没有超出许慎或高诱之注。《淮南·主术训》:故善建者不拔“高诱注“言建形也”,今本《文子·上仁》第7章,“故善建者不披,言建之无形边。”正如曾达辉等先生所言这不仅是抄袭之铁证,也说明抄袭行为生在高诱以后。
《淮南子》多用典故人名,而今本《文子》则据字形及段落大意改之,并且把《淮南子》对文献的误解一并抄入。说明造作者水平不高。
今本《本子·上德》“虽未能见”之语,在《淮南子·缪称训》中为“离朱弗能见也。”“离朱”是人名,古之明目者,《庄子·骈拇》中曾提到此人,《孟子·离娄上》曰:“离娄之明,公输子之巧,可以规 ,不成方圆。”汉赵歧注:“离娄者,古之明目者,盖以为黄帝之时人也,黄帝亡其玄珠,使离朱索之,离朱即离娄也,能视于百步之外,见秋毫之末。”
今本《文子》不解“离(離)朱”为谁,而根据字形改为“虽(雖)未” 进一步暴露了抄袭的痕迹。
《淮南子·缪称训》中有“文王闻善如不及,宿不善如不祥”一语,是指“文王”而言,并进一步解释说文王不是因为时间不够,而是担心随着日月的推移会发生祸患。《说苑·政理》中记载太公与文王的对话,文王称赞太公说得在理,太公则进一步指出:“宿善如不祥”,
文王问于吕望曰:“为天下若何?”对曰:“王国富民,霸国富士;仅存之国,富大夫;亡道之国,富仓府;是谓上溢而下漏。”文王曰:“善!”对曰:“宿善不祥。是日也,发其仓府,以赈鳏、寡、孤、独。”
“宿”即留,存而不发之意,如《孟子·万章》:“仁人之于悌也,仁人之於弟也,不藏怒焉,不宿怨焉,亲爱之而已矣。”《管子·轻重》:“怀宿怨而不战”。太公的意思是知道是正确的道理,即把它留存起来(不去执行),就如同是不吉利的东西。这个道理是 《再论《文子》与《淮南子》的关系问题[2](第2页)》
本文链接地址:http://www.oyaya.net/fanwen/view/54963.html
至于江宁先生所言,今本《文子》中有些是后人无法“窜入”,不能伪造的。他的主要例证是《文子·自然》:“圣人兼而用之,故人无弃人,物无弃材”,是引用今本《老子127章的》“弃材”在传世本《老子》中无一例外地作“弃物”,而在帛书早、乙本都作“弃财(材),由此可以证明今本《文子》的早出、而《淮南子·道应训》也有引27章这一句,“由此看来,《文子》本是有独立来源的,并非全抄《淮南子》。”(6)
今本《文子》没有全抄《淮南子》是完全正确的,但它抄了《淮南子》的地方却是不可置疑的。江先生所举《文子·自然》中的那段话实际上是和《淮南子·主本训》中的一节相对应的,在这一节中,《淮南子·主术训》说“无弃材”,今本《文子》也说“无弃材”,不是抄袭又是什么呢?
而江先生所提到的今本《文子》中的“非君子之宝”影响了《老子》的传本也是需要讨论的,因为帛书《老子》已经有了“非君子之器”一词,而帛书本虽下葬于汉初但它的抄写时间以及撰作时间则是比较早的,这是用不着强调的。
三、《淮南子》是《文子》的义疏并篡改了《文子》吗——关于《淮南子》的“避讳”问题及其它
王利器先生认为今本《文子·上义篇》“今志人之所短,忘之所长。《淮南子·氾论训》作“今志人之所短,而忘人之所修”,“此则以淮南厉王名长,故讳长为修也。此尤为《淮南子》窜改《文子》之的证。”(7)但对照一下今本《文子·上义篇》与《淮南子·氾论训》相对应的文字,却发现王先生的这一说法是站不住脚的。
第一, “长”(zhang)在《淮南子》中反复出现,“长”(chang)也不鲜见,如《时则训》:“日长至,阴阳争”,《谬称训》:“言小人不在其位,不可长也”,《道应训》引《老子》之言“揣而锐之,不可长保也。”
第二、《氾论训》这段话主要是讨论不能对人求全责备,要从大处着眼,主题是“责人以人力”和“自修以道德”,此处“修”乃“修养”之“修”,和“长”风马牛不相及,所以说,“今志人之所短,而忘人之所修”是不可能找到贤人的。今本《文子·上义篇》前文把“修道德”改为“修道”,后文见一短字而把“修”改为“长”,窜改之迹无可辨驳。
王利器先生所言《淮南子》,“窜改《文子》之文以为楚语。”实际上却是今本《文子》据高诱或许慎之注改动了《淮南子》,因为如果是《淮南子》改了《文子》,那么改为应该是全面的,而今本《文子》改动《淮南子》则主要以许慎、或高诱之注为依据,事实正是今本《文子》对《淮南子》“楚语”的改动都没有超出许慎或高诱之注。《淮南·主术训》:故善建者不拔“高诱注“言建形也”,今本《文子·上仁》第7章,“故善建者不披,言建之无形边。”正如曾达辉等先生所言这不仅是抄袭之铁证,也说明抄袭行为生在高诱以后。
《淮南子》多用典故人名,而今本《文子》则据字形及段落大意改之,并且把《淮南子》对文献的误解一并抄入。说明造作者水平不高。
今本《本子·上德》“虽未能见”之语,在《淮南子·缪称训》中为“离朱弗能见也。”“离朱”是人名,古之明目者,《庄子·骈拇》中曾提到此人,《孟子·离娄上》曰:“离娄之明,公输子之巧,可以规 ,不成方圆。”汉赵歧注:“离娄者,古之明目者,盖以为黄帝之时人也,黄帝亡其玄珠,使离朱索之,离朱即离娄也,能视于百步之外,见秋毫之末。”
今本《文子》不解“离(離)朱”为谁,而根据字形改为“虽(雖)未” 进一步暴露了抄袭的痕迹。
《淮南子·缪称训》中有“文王闻善如不及,宿不善如不祥”一语,是指“文王”而言,并进一步解释说文王不是因为时间不够,而是担心随着日月的推移会发生祸患。《说苑·政理》中记载太公与文王的对话,文王称赞太公说得在理,太公则进一步指出:“宿善如不祥”,
文王问于吕望曰:“为天下若何?”对曰:“王国富民,霸国富士;仅存之国,富大夫;亡道之国,富仓府;是谓上溢而下漏。”文王曰:“善!”对曰:“宿善不祥。是日也,发其仓府,以赈鳏、寡、孤、独。”
“宿”即留,存而不发之意,如《孟子·万章》:“仁人之于悌也,仁人之於弟也,不藏怒焉,不宿怨焉,亲爱之而已矣。”《管子·轻重》:“怀宿怨而不战”。太公的意思是知道是正确的道理,即把它留存起来(不去执行),就如同是不吉利的东西。这个道理是 《再论《文子》与《淮南子》的关系问题[2](第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