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理新课改中的科学探索与实践
>新课改中的科学探索与实践
摘要:新课程的实施,引起了全社会的关注和重视。本文针对物理新课程中如何进行科学探究落实素质教育,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了较为详实的论述:一、科学探究的前提是情感教育。二、科学探究在课堂中的实施,三、组织课外活动兴趣小组,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
李岚清同志指出:“发展素质教育是根本任务。”物理科教学如何落实素质教育呢?笔者在实际的教学探索中,摸索出了一套行之有效方法。故现将一些粗浅的尝试,述之笔端,供同行们批评指正。
一、 科学探究的前提是情感教育
在教学活动中,要想培养学生的能力,发展学生的智力,必须由“情”出发,以“情”牵引。在这里,情感指的是兴趣,也只有有了深厚的学习兴趣,学生在学习中,才能获取更多的知识,形成熟练的技能、培养出较强的能力。那么,“情”缘于何处呢?首先,师生关系要融洽。这就要求教师必须以平等的心态去对待每一位学生,以求知者的身份去感召和激励学生,而非训斥与嘲弄、苛刻与敌视,只有有了和谐亲近的师生关系,才能促使学生因“倾其师”,从而“信其道”也!其次,教师必须有对物理这门学科发自肺腑的热爱。教师若能痴爱学科,有惊诧于其魅力的感叹与着迷。有愿为物理献身的精神,这样也会自觉不自觉的感染学生。激起他们对物理的热爱。再次,要使学生以“参与者”、而非“旁观者”的身份出现在教学活动中。只有学生真正地参与了教学过程,掌握了学习的主动权,才能激发他们求知的愿望和学习的热情。过去的教学,之所以不适应时代的潮流,恰恰是因为忽略了学生的主动性这一点,导致了“尽管教师反复讲,学生依旧反复错”这一恶劣后果。在教学中,一定不能将学生看作是学习的机器,而是有理想、有思维、能把知识加工和创新的活生生的求知者。只要让学生发挥出其应有的主体作用,学习中的呆板与僵滞就迎刃而解了。最后,要培养学生对物理的情感,还要求教师应有较高的修养,如学高为师、身正为范等等。
二、科学探究在课堂中的实施
课堂是学科进行素质教育的主要阵地,而教学内容是培养学生学习能力的载体。教师只有充分地挖掘和利用课堂内容这一载体,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教学过程中去,才有可能提高学生的基本素质。
(一)、由问题设置情景,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旧的教学模式中,大部分教师擅长于“大江大河向东流,滔滔不绝无尽头”的气势,一泻千里。其结果,必然是教师讲得津津有味,神采飞扬,而学生早已昏昏欲睡,魂飞千里了。所以,要发展素质教育,就必须打破旧的课堂教学模式,就必须不能忽视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主体作用。
科学探究在学生接受新知识时,应给学生设置问题情景,使学生自动地获取新知识,这样可以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爱因斯坦说过:“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还重要!”可见,学生自主提出问题的重要性。我国清代学者陈宪章说“学贵置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疑者,觉悟之机也。”由此,设置的问题定要有其必要性、合理性、梯度性以及新旧知识的关联性,还要求设置的问题应具备使学生:“跳一跳,摘桃子”的特点。以激发学生求知欲望和探索的激情。如在学习《声音的产生与传播》这部分知识时,可先通过多媒体展示美丽的景象以及美妙的声音,然后由学生提出问题,这样很自然地将学生带到了声音的世界,从而使学生对新知识也会产生亲切感,感觉新知识不再是陌生的,而是生活中似曾相识的。然后自己动手探索,知识解决、理解起来也就易如反掌了。又如:在学习《天平的使用》这部分知识时,可先提出如下问题:
(1)使用前,调节天平平衡,应调节天平的什么地方?
(2)天平的指针指在什么位置算天平平衡?
(3)天平平衡后,测量质量时,物体和砝码应分别放入天平的哪个盘中?
(4)天平若不平衡,加、减砝码后,应调节天平的什么地方?
(5)天平平衡后,读数时应以游码哪边所对的示数为准?
(6)被测物体的质量应是哪两者之和?
这些问题的设置,迫使学生以一种深层次的眼光去审查和钻研课文,启动大脑去思维,去归纳,从而自觉地去获取新知识。
另外,物理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实验在教学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但是,在物理实验时,大部分学生是抱着“看热闹”,而非“看门道”的心态去玩实验的,这样,实验的效果会大打折扣,如何更好地发挥物理实验的作用,以启动学生的思维来实现对理论知识的落实呢?笔者认为,亦应由“疑”牵引,由“疑”升华。
(二)、实验探究,通过问题的解决,发散学生思维,培养学生能力。
为学生创设了问题情景之后,教师不妨给学生留出充足的思考时间,然后,可让学生各抒己见、百家争鸣。虽然,班级大讨论可能会使课堂秩序变得似乎很乱,但教师只要心中有数,有一定的适度运筹帷幄的能力,一定会使课堂乱中有序的,周恩来同志就说过,“圣人都喜欢辩论,何况咱们后生小子乎?”
在这里,科学探究还常采用“学生动手实验,学生走上讲台”的教学手段,让学生们大胆地实验、大胆地阐述自己的观点,这种形式一方面促进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激发了他们的学习兴趣;另一方面,又给他们带来了紧迫感。于是只有认真再认真地实验、思索来加强记忆了。看到自己的同学当上了“小教师”,学生既感新奇,又感不应示弱,非要把他讲得不周全的地方大白于天下,由此,学生们自会特别地聚精会神,捕捉每一个字,每一个词,每一句话,每一个知识点。当学生讲授完之后,教师可鼓励其他学生踊跃发言,来阐述自己的观点,这样经过相互挑剔,相互筛选,相互补充,知识便会清无误地印在学生的脑海之中了。
课文中的演示实验,很不利于学生特别是后排的学生的观察能力及实验能力的培养。而科学探究中注重学生各项能力的培养,注重培养学生的参与。在实验中,常让学生对于要研究的问题,先做出种种猜想,把各种可能的情况都想出来,然后根据自己的猜想,设计自己的实验方案,自己动手完成实验。设计方案时,可采取如下几种方法。一种是简单且容易成功的实验,由自己独立设计并完成实验,也可让学生独自去演示实验。
另一种是较复杂的实验,可以大家讨论设计,制定不同的方案,然后找出切实可行的方案,几个同学合作实验。制定的方案要包括实验的目的、实验步骤、实验记录等详细内容。在学生设计的方案中,教师不要加以干预,要让学生自己通过讨论,动手实验去探索。例如,如何正确测量500ml水的实验,有的同学认为应先用量筒测出500ml水的体积,然后把500ml水的质量用天平测出。在操作的过程中,同学就会发现量筒过高,容易摔倒,通过讨论,就会对实验进行改进,借用相对稳定的烧杯测水的质量。而有的同学的方案则是先用天平测出烧杯内一定质量的水,然后把水倒入量筒量出500ml水,最后测 《物理新课改中的科学探索与实践》
本文链接地址:http://www.oyaya.net/fanwen/view/55129.html
摘要:新课程的实施,引起了全社会的关注和重视。本文针对物理新课程中如何进行科学探究落实素质教育,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了较为详实的论述:一、科学探究的前提是情感教育。二、科学探究在课堂中的实施,三、组织课外活动兴趣小组,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
李岚清同志指出:“发展素质教育是根本任务。”物理科教学如何落实素质教育呢?笔者在实际的教学探索中,摸索出了一套行之有效方法。故现将一些粗浅的尝试,述之笔端,供同行们批评指正。
一、 科学探究的前提是情感教育
在教学活动中,要想培养学生的能力,发展学生的智力,必须由“情”出发,以“情”牵引。在这里,情感指的是兴趣,也只有有了深厚的学习兴趣,学生在学习中,才能获取更多的知识,形成熟练的技能、培养出较强的能力。那么,“情”缘于何处呢?首先,师生关系要融洽。这就要求教师必须以平等的心态去对待每一位学生,以求知者的身份去感召和激励学生,而非训斥与嘲弄、苛刻与敌视,只有有了和谐亲近的师生关系,才能促使学生因“倾其师”,从而“信其道”也!其次,教师必须有对物理这门学科发自肺腑的热爱。教师若能痴爱学科,有惊诧于其魅力的感叹与着迷。有愿为物理献身的精神,这样也会自觉不自觉的感染学生。激起他们对物理的热爱。再次,要使学生以“参与者”、而非“旁观者”的身份出现在教学活动中。只有学生真正地参与了教学过程,掌握了学习的主动权,才能激发他们求知的愿望和学习的热情。过去的教学,之所以不适应时代的潮流,恰恰是因为忽略了学生的主动性这一点,导致了“尽管教师反复讲,学生依旧反复错”这一恶劣后果。在教学中,一定不能将学生看作是学习的机器,而是有理想、有思维、能把知识加工和创新的活生生的求知者。只要让学生发挥出其应有的主体作用,学习中的呆板与僵滞就迎刃而解了。最后,要培养学生对物理的情感,还要求教师应有较高的修养,如学高为师、身正为范等等。
二、科学探究在课堂中的实施
课堂是学科进行素质教育的主要阵地,而教学内容是培养学生学习能力的载体。教师只有充分地挖掘和利用课堂内容这一载体,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教学过程中去,才有可能提高学生的基本素质。
(一)、由问题设置情景,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旧的教学模式中,大部分教师擅长于“大江大河向东流,滔滔不绝无尽头”的气势,一泻千里。其结果,必然是教师讲得津津有味,神采飞扬,而学生早已昏昏欲睡,魂飞千里了。所以,要发展素质教育,就必须打破旧的课堂教学模式,就必须不能忽视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主体作用。
科学探究在学生接受新知识时,应给学生设置问题情景,使学生自动地获取新知识,这样可以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爱因斯坦说过:“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还重要!”可见,学生自主提出问题的重要性。我国清代学者陈宪章说“学贵置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疑者,觉悟之机也。”由此,设置的问题定要有其必要性、合理性、梯度性以及新旧知识的关联性,还要求设置的问题应具备使学生:“跳一跳,摘桃子”的特点。以激发学生求知欲望和探索的激情。如在学习《声音的产生与传播》这部分知识时,可先通过多媒体展示美丽的景象以及美妙的声音,然后由学生提出问题,这样很自然地将学生带到了声音的世界,从而使学生对新知识也会产生亲切感,感觉新知识不再是陌生的,而是生活中似曾相识的。然后自己动手探索,知识解决、理解起来也就易如反掌了。又如:在学习《天平的使用》这部分知识时,可先提出如下问题:
(1)使用前,调节天平平衡,应调节天平的什么地方?
(2)天平的指针指在什么位置算天平平衡?
(3)天平平衡后,测量质量时,物体和砝码应分别放入天平的哪个盘中?
(4)天平若不平衡,加、减砝码后,应调节天平的什么地方?
(5)天平平衡后,读数时应以游码哪边所对的示数为准?
(6)被测物体的质量应是哪两者之和?
这些问题的设置,迫使学生以一种深层次的眼光去审查和钻研课文,启动大脑去思维,去归纳,从而自觉地去获取新知识。
另外,物理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实验在教学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但是,在物理实验时,大部分学生是抱着“看热闹”,而非“看门道”的心态去玩实验的,这样,实验的效果会大打折扣,如何更好地发挥物理实验的作用,以启动学生的思维来实现对理论知识的落实呢?笔者认为,亦应由“疑”牵引,由“疑”升华。
(二)、实验探究,通过问题的解决,发散学生思维,培养学生能力。
为学生创设了问题情景之后,教师不妨给学生留出充足的思考时间,然后,可让学生各抒己见、百家争鸣。虽然,班级大讨论可能会使课堂秩序变得似乎很乱,但教师只要心中有数,有一定的适度运筹帷幄的能力,一定会使课堂乱中有序的,周恩来同志就说过,“圣人都喜欢辩论,何况咱们后生小子乎?”
在这里,科学探究还常采用“学生动手实验,学生走上讲台”的教学手段,让学生们大胆地实验、大胆地阐述自己的观点,这种形式一方面促进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激发了他们的学习兴趣;另一方面,又给他们带来了紧迫感。于是只有认真再认真地实验、思索来加强记忆了。看到自己的同学当上了“小教师”,学生既感新奇,又感不应示弱,非要把他讲得不周全的地方大白于天下,由此,学生们自会特别地聚精会神,捕捉每一个字,每一个词,每一句话,每一个知识点。当学生讲授完之后,教师可鼓励其他学生踊跃发言,来阐述自己的观点,这样经过相互挑剔,相互筛选,相互补充,知识便会清无误地印在学生的脑海之中了。
课文中的演示实验,很不利于学生特别是后排的学生的观察能力及实验能力的培养。而科学探究中注重学生各项能力的培养,注重培养学生的参与。在实验中,常让学生对于要研究的问题,先做出种种猜想,把各种可能的情况都想出来,然后根据自己的猜想,设计自己的实验方案,自己动手完成实验。设计方案时,可采取如下几种方法。一种是简单且容易成功的实验,由自己独立设计并完成实验,也可让学生独自去演示实验。
另一种是较复杂的实验,可以大家讨论设计,制定不同的方案,然后找出切实可行的方案,几个同学合作实验。制定的方案要包括实验的目的、实验步骤、实验记录等详细内容。在学生设计的方案中,教师不要加以干预,要让学生自己通过讨论,动手实验去探索。例如,如何正确测量500ml水的实验,有的同学认为应先用量筒测出500ml水的体积,然后把500ml水的质量用天平测出。在操作的过程中,同学就会发现量筒过高,容易摔倒,通过讨论,就会对实验进行改进,借用相对稳定的烧杯测水的质量。而有的同学的方案则是先用天平测出烧杯内一定质量的水,然后把水倒入量筒量出500ml水,最后测 《物理新课改中的科学探索与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