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乡镇企业质量监管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市是**地区乡镇企业发展最为活跃的地区,产品主要集中在机械加工、食品、纺织、建材、化工、塑料等六个行业,2002年乡镇工业企业已达6866家,完成工业总产值109.67亿元,占了全市工业总产值的90%,实现利税11.28亿元,工业新增产值的90%是由这些企业创造的,企业从业人数67000余人,约占农村劳动力总数的25%,是吸纳农村剩余劳动力和城镇下岗职工再就业的主渠道。由此可见,以乡镇工业企业为主体的中小乡镇企业在东港市经济发展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
加强这些中小乡镇企业质量监管工作,提高企业的产品质量和管理水平,既是提高经济效益和运行质量的关键,也是全面提高我市企业整体素质和竞争力,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的必然要求。质量是企业的生命,没有质量就没有效益。充分认识中小乡镇企业质量监管工作的重要性和紧迫性,认真分析问题并积极采取对策,把中小乡镇企业的质量水平推向一个新的高度,是摆在我们面前一项艰巨责任和光荣义务。
我市中小乡镇企业的质量状况
目前,我市乡镇工业企业虽然数量多,但规模多数较小,年销售收入在500万以上的仅仅有65家,年产值超亿元的更是区区只有2家;通过ISO9000质量体系认证企业不足2%;市级名牌只有6家,省级名牌寥寥无几。这些企业的产品质量状况更是不容乐观:产品档次低、竞争力差;抽查合格率低、质量差;产品科技含量低、效益差;产业规模小,抗风险能力差;假冒伪劣商品屡禁不止,优不胜、劣不汰现象较为普遍,因产品质量问题造成的重大事故时有发生。这种现象严重地制约了地方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究其原因:一是企业经营者多数文化层次较低,政策和法律意识薄弱,质量概念模糊,开展质量工作胸中无数、无从下手。二是相当一部分中小乡镇企业设备简陋,装备陈旧、落后,技术人才缺乏,有些甚至不具备必要的生产条件及相应的检测设备和手段,家庭作坊式企业的质量工作如同“空中楼阁”;三是大量的中小乡镇企业管理粗放,没有将质量工作提到应有的重视高度,把标准文本束之高阁,不按标准组织生产,执行淘汰标准,甚至无标生产,缺少产品质量检验和控制,造成质量随着感觉走,我说合格就合格;四是部分企业片面追求产量和利益,抛弃产品质量,偷工减料,想尽一切办法“降低成本”,这种不计后果、恶意竞争的短期行为,使不合格、低劣产品充斥市场,更有甚者恶意造假,谋取不义之财。
中小乡镇企业质量监管存在的问题
近几年来,质量技术监督部门围绕各地经济发展这个中心,适时地调整工作思路,并制定了切实可行的工作措施,取得了一定成绩,做出了不少贡献。但随着我省“软环境建设年”活动和“东北老工业基地振兴”工作的开展,应清醒地看到,按照“三个代表”和总局的“强化质量管理,加强技术基础建设,强化队伍建设,为提高产品质量和竞争力做贡献”的要求,我们在中小乡镇企业的质量监管中还存在着许多不足,是今后工作中急需解决的。
一、底数不清,目标不确定。对辖区内的企业基本情况,企业内部标准化、计量、质量保证体系建立情况和采标情况,什么样企业和产品需要许可、有多少企业和产品已经取得了许可,产品质量问题和问题企业情况等底数不清。正是这种底数不清导致了质量监管工作不能有的放矢,不知该管谁、去管什么、怎么来管、何时去管,使辖区内的质量监管工作目标不确定,无法做到质量问题的早发现、早控制、早查处。
二、思路不清,重点不突出。自2001年职能调整以来,一些同志对从源头抓质量缺乏全面的理解,没有及时调整工作思路或思路不清,分不清质量监管工作的主次和轻重缓急,工作跟着文件走,眉毛胡子一起抓,往往是舍本求末,偏离了从源头抓质量的工作重心。
三、目的不清,职能不明确。部分同志对“两抓两提高”新动向理解不足、研究不够、反应不快,仍然热衷于蜻蜓点水式的市场大检查,工作停留在表面和形式上,声势虽大,效果并不明显。有的把主要精力放在创收上,只收不罚或只罚不管现象时有发生。质量监管目的不清,导致了职能的错位,丧失了为地方经济发展和企业服务的宗旨。
四、作风不实,措施不到位。有的同志工作作风不实、责任意识不强,缺少真抓实干的精神和解决问题的勇气,不能结合本地实际深入基层搞研究,工作推着干,随意性大,更谈不上创造性开展工作,任务落实在口头上、会议中,由于没有行之有效的措施,致使监督不得力,服务不到位。
中小乡镇企业质量监管的对策
市场经济的发展、竞争越来越激烈,对质量技术监督工作的要求也越来越高。为全面落实从源头抓质量,提高质量技术监督工作有效性和依法行政水平,切实做好中小乡镇企业的质量监管工作,我们必须端正思想,把从源头抓质量摆在部门职责的首要位置,认真查找工作中存在的薄弱环节和不足,制定出符合本地实际的创造性的监管对策和措施,以实际行动树立质量技术监督“科学、公正、廉洁、高效”的良好形象。
一、突出服务职能,增强企业自身“造血”机能,从源头防假。
  《中小乡镇企业质量监管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本文链接地址:http://www.oyaya.net/fanwen/view/5517.html
加强这些中小乡镇企业质量监管工作,提高企业的产品质量和管理水平,既是提高经济效益和运行质量的关键,也是全面提高我市企业整体素质和竞争力,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的必然要求。质量是企业的生命,没有质量就没有效益。充分认识中小乡镇企业质量监管工作的重要性和紧迫性,认真分析问题并积极采取对策,把中小乡镇企业的质量水平推向一个新的高度,是摆在我们面前一项艰巨责任和光荣义务。
我市中小乡镇企业的质量状况
目前,我市乡镇工业企业虽然数量多,但规模多数较小,年销售收入在500万以上的仅仅有65家,年产值超亿元的更是区区只有2家;通过ISO9000质量体系认证企业不足2%;市级名牌只有6家,省级名牌寥寥无几。这些企业的产品质量状况更是不容乐观:产品档次低、竞争力差;抽查合格率低、质量差;产品科技含量低、效益差;产业规模小,抗风险能力差;假冒伪劣商品屡禁不止,优不胜、劣不汰现象较为普遍,因产品质量问题造成的重大事故时有发生。这种现象严重地制约了地方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究其原因:一是企业经营者多数文化层次较低,政策和法律意识薄弱,质量概念模糊,开展质量工作胸中无数、无从下手。二是相当一部分中小乡镇企业设备简陋,装备陈旧、落后,技术人才缺乏,有些甚至不具备必要的生产条件及相应的检测设备和手段,家庭作坊式企业的质量工作如同“空中楼阁”;三是大量的中小乡镇企业管理粗放,没有将质量工作提到应有的重视高度,把标准文本束之高阁,不按标准组织生产,执行淘汰标准,甚至无标生产,缺少产品质量检验和控制,造成质量随着感觉走,我说合格就合格;四是部分企业片面追求产量和利益,抛弃产品质量,偷工减料,想尽一切办法“降低成本”,这种不计后果、恶意竞争的短期行为,使不合格、低劣产品充斥市场,更有甚者恶意造假,谋取不义之财。
中小乡镇企业质量监管存在的问题
近几年来,质量技术监督部门围绕各地经济发展这个中心,适时地调整工作思路,并制定了切实可行的工作措施,取得了一定成绩,做出了不少贡献。但随着我省“软环境建设年”活动和“东北老工业基地振兴”工作的开展,应清醒地看到,按照“三个代表”和总局的“强化质量管理,加强技术基础建设,强化队伍建设,为提高产品质量和竞争力做贡献”的要求,我们在中小乡镇企业的质量监管中还存在着许多不足,是今后工作中急需解决的。
一、底数不清,目标不确定。对辖区内的企业基本情况,企业内部标准化、计量、质量保证体系建立情况和采标情况,什么样企业和产品需要许可、有多少企业和产品已经取得了许可,产品质量问题和问题企业情况等底数不清。正是这种底数不清导致了质量监管工作不能有的放矢,不知该管谁、去管什么、怎么来管、何时去管,使辖区内的质量监管工作目标不确定,无法做到质量问题的早发现、早控制、早查处。
二、思路不清,重点不突出。自2001年职能调整以来,一些同志对从源头抓质量缺乏全面的理解,没有及时调整工作思路或思路不清,分不清质量监管工作的主次和轻重缓急,工作跟着文件走,眉毛胡子一起抓,往往是舍本求末,偏离了从源头抓质量的工作重心。
三、目的不清,职能不明确。部分同志对“两抓两提高”新动向理解不足、研究不够、反应不快,仍然热衷于蜻蜓点水式的市场大检查,工作停留在表面和形式上,声势虽大,效果并不明显。有的把主要精力放在创收上,只收不罚或只罚不管现象时有发生。质量监管目的不清,导致了职能的错位,丧失了为地方经济发展和企业服务的宗旨。
四、作风不实,措施不到位。有的同志工作作风不实、责任意识不强,缺少真抓实干的精神和解决问题的勇气,不能结合本地实际深入基层搞研究,工作推着干,随意性大,更谈不上创造性开展工作,任务落实在口头上、会议中,由于没有行之有效的措施,致使监督不得力,服务不到位。
中小乡镇企业质量监管的对策
市场经济的发展、竞争越来越激烈,对质量技术监督工作的要求也越来越高。为全面落实从源头抓质量,提高质量技术监督工作有效性和依法行政水平,切实做好中小乡镇企业的质量监管工作,我们必须端正思想,把从源头抓质量摆在部门职责的首要位置,认真查找工作中存在的薄弱环节和不足,制定出符合本地实际的创造性的监管对策和措施,以实际行动树立质量技术监督“科学、公正、廉洁、高效”的良好形象。
一、突出服务职能,增强企业自身“造血”机能,从源头防假。
  《中小乡镇企业质量监管存在的问题及对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