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生物课阅读教学
教科书是学生获得知识与技能的基本材料,所以应把指导学生阅读教科书作为教学的一个重要任务,使学生重视教科书的作用。但是,并不是每个学生都善于阅读,有的学生只是死记硬背,有的学生甚至看不懂课本。因此,教师必须进行阅读方法和技巧的指导。
一、指导学生做好“标、增、注”
为了提高学生读书的有效性,应该指导学生直接在教材上标、增、注。标:用各种符号来表示知识所要掌握的程度。把重要的内容,比较重要的内容,特别重要的内容,关键性字、词,重要的段落,用各种符号标出。增:对于书上的难以理解的地方予以极其简要的文字说明。如红细胞两面凹的原因,教材上没有解释,学生可把它增补在书本上。注:对于教材个别地方必须“前挪”或“后错”才能说明问题的,可批注在旁以备忘,便于阅读时随时查阅。如淋巴循环的作用中脂肪之运输,此节教材没讲,但在消化系统中营养成分的吸收部分讲到,可把它批注在旁?这些方法一般用在随教师讲解的读书活动中。
二、揭示隐含未显内容,引导阅读
所谓隐含未显内容,即课文中无文字说明,而在插图中隐含、不易被学生发现的内容。例如:1?细胞有丝分裂周期图中,隐含着分裂间期经历的时间比裂期长的问题;2?光合作用过程图解,隐含着光合作用释放氧均来自反应物的水,葡萄糖中的6个碳均来自反应物的二氧化碳,暗反应的卡尔文循环将循环6圈;3?豌豆两对等位基因的遗传图谱中,隐含着纯合体与杂合体的比例及新组合性状占个体总数的百分率的问题。这些隐含未显内容是学生理解问题、完成习题的障碍。所以,需教师正确并带有启发性的点拨,引导阅读,使隐含内容外显化,学生悟出了书本文字没有表述的内容,有利于提高学生解题能力。
三、专题阅读
对不同章节出现的同一类知识进行归纳整理,组织成体系,让学生阅读。以染色体为例,教材上出现过多次,把它整理成下列几方面:1?染色体的形态、数目;2?染色体的化学成分———染色体与DNA的关系;3?染色体的存在部位及存在状态;4?染色体的复制(时期与方式);5?染色体的传递规律;6?染色体变异与单倍体、多倍体。专题性阅读,目的在于使分散的基础知识形成整体性的知识结构网络,培养学生对知识的综合分析能力。
四、重视设问,激发阅读兴趣
教师紧紧围绕教学内容,根据教学目标和教材重点、难点的需要,抓住那些牵一线而动全身的关节点编写阅读提纲,让学生带着问题进入新课的学习,启动学生思维。如在学习《性别决定》时,可先向学生提问:“同样是受精的卵细胞,为什么有的发育成雌性个体,有的则发育成雄性个体?同是一个受精卵发育而来的人体,为什么会男女有别呢?”学生带着这些问题阅读,既动眼,又动脑,主动获取知识,能有效地提高学习能力。
五、利用插图,对应阅读
生物教材中有许多重要的插图、图解把抽象难理解的文字叙述内容加以形象化、具体化、条理化,但学生往往忽略。
在教学中要指导学生参照插图、图解,与教材文字内容对应阅读。例如:1?DNA的化学结构、空间结构插图与正文内容对应阅读,由结构特点谈DNA的多样性、稳定性、特异性。讲授细胞膜结构、线粒体结构等都可运用这样的方法;2?动植物细胞有丝分裂插图与文字内容对应阅读,辨认分裂期。通过对应阅读,可以帮助学生理解文字内容,增加记忆的深刻性。学生在考试时遇到文字题,图马上呈现在脑子里,帮助回忆、表达,遇到填图题更容易填注。要引导学生边看插图边阅读课本,养成有图必用的习惯。
六、易混内容对比阅读
人们对事物的认识往往是通过对比的方法而使认识得到深化的,对比能够抓住事物的本质特征。在阅读时,要鼓励学生多对易混知识进行对比,以利掌握和记忆。例如:在《生理卫生》的学习中,注意原尿与终尿的比较、三种血细胞的比较、动脉血与静脉血的比较、神经与神经纤维的比较;在《植物学》的学习中,注意光合作用与呼吸作用的比较、原核生物与真核生物的比较等等。在布置给学生比较内容的同时,还要教会学生采用适当的比较手段,如列表比较等。
七、指导学生在读书中学会“提纯”
生物学教材中基本概念与定义较多,而且表述简练、抽象,学生往往在理解上存在一定困难而不容易记祝如果学生在阅读中,学会归纳、概括和“提纯”,就能增进对概念、定义的理解,便于记忆。“新陈代谢”一章有一段约200字的前言,叙述了什么是新陈代谢。由于这段课文写得简练、抽象、概括,所以很不容易记住,但如果在阅读中指导学生学会对这段文字进行分析,提纯要点,归纳出这段文字讲述的是一个定义,两个作用,两种代谢,一个更新,就比较容易理解并记住了。 《中学生物课阅读教学》
本文链接地址:http://www.oyaya.net/fanwen/view/55193.html
一、指导学生做好“标、增、注”
为了提高学生读书的有效性,应该指导学生直接在教材上标、增、注。标:用各种符号来表示知识所要掌握的程度。把重要的内容,比较重要的内容,特别重要的内容,关键性字、词,重要的段落,用各种符号标出。增:对于书上的难以理解的地方予以极其简要的文字说明。如红细胞两面凹的原因,教材上没有解释,学生可把它增补在书本上。注:对于教材个别地方必须“前挪”或“后错”才能说明问题的,可批注在旁以备忘,便于阅读时随时查阅。如淋巴循环的作用中脂肪之运输,此节教材没讲,但在消化系统中营养成分的吸收部分讲到,可把它批注在旁?这些方法一般用在随教师讲解的读书活动中。
二、揭示隐含未显内容,引导阅读
所谓隐含未显内容,即课文中无文字说明,而在插图中隐含、不易被学生发现的内容。例如:1?细胞有丝分裂周期图中,隐含着分裂间期经历的时间比裂期长的问题;2?光合作用过程图解,隐含着光合作用释放氧均来自反应物的水,葡萄糖中的6个碳均来自反应物的二氧化碳,暗反应的卡尔文循环将循环6圈;3?豌豆两对等位基因的遗传图谱中,隐含着纯合体与杂合体的比例及新组合性状占个体总数的百分率的问题。这些隐含未显内容是学生理解问题、完成习题的障碍。所以,需教师正确并带有启发性的点拨,引导阅读,使隐含内容外显化,学生悟出了书本文字没有表述的内容,有利于提高学生解题能力。
三、专题阅读
对不同章节出现的同一类知识进行归纳整理,组织成体系,让学生阅读。以染色体为例,教材上出现过多次,把它整理成下列几方面:1?染色体的形态、数目;2?染色体的化学成分———染色体与DNA的关系;3?染色体的存在部位及存在状态;4?染色体的复制(时期与方式);5?染色体的传递规律;6?染色体变异与单倍体、多倍体。专题性阅读,目的在于使分散的基础知识形成整体性的知识结构网络,培养学生对知识的综合分析能力。
四、重视设问,激发阅读兴趣
教师紧紧围绕教学内容,根据教学目标和教材重点、难点的需要,抓住那些牵一线而动全身的关节点编写阅读提纲,让学生带着问题进入新课的学习,启动学生思维。如在学习《性别决定》时,可先向学生提问:“同样是受精的卵细胞,为什么有的发育成雌性个体,有的则发育成雄性个体?同是一个受精卵发育而来的人体,为什么会男女有别呢?”学生带着这些问题阅读,既动眼,又动脑,主动获取知识,能有效地提高学习能力。
五、利用插图,对应阅读
生物教材中有许多重要的插图、图解把抽象难理解的文字叙述内容加以形象化、具体化、条理化,但学生往往忽略。
在教学中要指导学生参照插图、图解,与教材文字内容对应阅读。例如:1?DNA的化学结构、空间结构插图与正文内容对应阅读,由结构特点谈DNA的多样性、稳定性、特异性。讲授细胞膜结构、线粒体结构等都可运用这样的方法;2?动植物细胞有丝分裂插图与文字内容对应阅读,辨认分裂期。通过对应阅读,可以帮助学生理解文字内容,增加记忆的深刻性。学生在考试时遇到文字题,图马上呈现在脑子里,帮助回忆、表达,遇到填图题更容易填注。要引导学生边看插图边阅读课本,养成有图必用的习惯。
六、易混内容对比阅读
人们对事物的认识往往是通过对比的方法而使认识得到深化的,对比能够抓住事物的本质特征。在阅读时,要鼓励学生多对易混知识进行对比,以利掌握和记忆。例如:在《生理卫生》的学习中,注意原尿与终尿的比较、三种血细胞的比较、动脉血与静脉血的比较、神经与神经纤维的比较;在《植物学》的学习中,注意光合作用与呼吸作用的比较、原核生物与真核生物的比较等等。在布置给学生比较内容的同时,还要教会学生采用适当的比较手段,如列表比较等。
七、指导学生在读书中学会“提纯”
生物学教材中基本概念与定义较多,而且表述简练、抽象,学生往往在理解上存在一定困难而不容易记祝如果学生在阅读中,学会归纳、概括和“提纯”,就能增进对概念、定义的理解,便于记忆。“新陈代谢”一章有一段约200字的前言,叙述了什么是新陈代谢。由于这段课文写得简练、抽象、概括,所以很不容易记住,但如果在阅读中指导学生学会对这段文字进行分析,提纯要点,归纳出这段文字讲述的是一个定义,两个作用,两种代谢,一个更新,就比较容易理解并记住了。 《中学生物课阅读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