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存桌面快捷方式 - - 设为首页 - 手机版
凹丫丫旗下网站:四字成语大全 - 故事大全 - 范文大全
您现在的位置: 范文大全 >> 教学论文 >> 语文论文 >> 正文

《绿》教学实录


生: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氵蒙雨亦奇,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

师:作者为什么选劝淡浓相宜”的西湖的波作对比呢?

生:以美衬美,突出“绿”的“奇异”。

师:大家再读这三句话,看看“丛叠着无穷的碧草与绿叶的”在句中作什么成分。

生:作后置定语。

师:作用是什么?

生:突出“绿壁”的“深密”。

师:把这个后置定语还原到正常位置上,再读一遍,说说有什么感觉。

生:句子太长,读着费劲。

师:正是。作者把集中稠密的成分提出来,置于后边,既强调了定语又使句子变得疏朗、清晰、上口。

师:现在听我把这三句话改读一下,大家对比,看效果有什么变化。“我曾见过北京什刹海……我又曾见过水光潋滟的西湖的波,似乎太明了,我又曾见过浆声灯影里的秦淮河的波,那又似乎太暗了。”

生:不如原文好,句式重复单调。

师:对,作者正是为了避开单一的句式,才在两个整齐的长句后,配上两个短句,这样长短结合,整散错落,读起来才音韵铿锵,错落有致。齐声朗读两遍,体会这种效果。

生:(读两遍)

师:文章在对“绿”作了一番精雕细刻后,又展开对比,更加突出“绿”的“奇异”“醉人”。大家思考,能否把这两层内容在顺序上颠倒一下?

生:不行。

师:为什么?

生:读者只有先对“绿”有了具体的印象感受后,才能由此联想到别的景物,联想对比才有依托。

师:作者正是按照认识的习惯,变换角度,层层深入地展开描写抒情的。大家听我读这段剩下的部分,思考作者又是怎样变换角度深入描写的,人称感情有何变化,找出你喜欢的句子。

师:你最喜欢哪一句?

生:我最喜欢“那醉人的绿呀……明眸善睐了。”

师:说说为什么喜欢。

生:改用·第·二·人·称,用·呼·告的方法加强了抒情性,并展开大胆·想·像,想像出的形象很美,进一步写了“绿”的“醉人”“奇异”。

师:说得好。作者抓住绿水的轻盈、清澈、含情等特点,大胆想像,用假设的句式,写出了美的形象。请大家模仿假设的句型,抓装绿”的特点,大胆想像,造一两句赞美绿的话。想好了举手回答。

生①:那醉人的绿呀,我若能以你为绘画的颜料,送给丹青能手,他必能妙手天成描绘出世上最美的画卷。

生②:那醉人的绿呀,我若以你作种子,撒播于祖国的江河湖泊,一定会净化污染,整个中华大地成为世上最美的风景区。……

师:是的,“绿”在作者眼里,在同学们心里,已不是少妇的裙幅,也不再是一块碧玉,而是一位天真清纯的小姑娘,是一位婀娜多姿、明眸皓齿脉脉含情的少女,或是神奇的颜料和绿色的种子了。作者“醉”了,同学们“醉”了,为这奇异的“绿”。作者醉意中还送了她一个名字——女儿绿,作者怎么会想到这个名字呢?

生:有一首歌曲《九九女儿红》,歌词意思是:南方米酒之乡,父母生下女儿,便在地下深埋一坛米酒,女儿长到十八岁,蒙上红盖头出嫁时,父母取出淳厚芳香的米酒,招待四方亲朋,送女出嫁,因此这酒就叫“女儿红”。“女儿绿”大概由“女儿红”而来。

师:现在大家齐读这部分,读出“绿”的醉人,作者的醉意。

生:(读,略)

师:现在大家合上课本。作者说梅雨潭的绿“仿佛蔚蓝的天融了一块在里面似的”。大家想这“融”是“交融”的“融”还是“溶解”的“溶”?

生:应是“交融”的“融”。

师:为什么?

生:“交融”写出蓝天绿水一个整体,给人水天一色的美感,“溶解”的“溶”太实,不美。

师:很对。“挹你以为眼”的“挹”怎么写?

生:提手加个“城邑”的“邑”。

师:怎么解释?

生:舀,“舀水”的“舀”。

师:能否把“挹”换成“舀”。

生:(笑)

师:笑什么?

生:“舀”太粗太俗,不美。

师:“挹”呢?

生:比较雅,有小心爱惜的意思。

师:对,很多同义词,意义基本相同,但情味有异,这种“情味”即词语的附加意义,请同学们平时读书要仔细品味。

师:形态色彩单一的“绿”,在作者的笔下情一样深,梦一样美,让人爱,使人醉。“状难写之景历历如在目前”,这有赖于作者抓装奇异”“醉人”精心设置铺垫,多方设喻精雕细刻,展开联想对比突出,大胆想像升华意境;热爱生活,细致观察,准确生动地选词造句,多角度多层次展开描绘,丰富的联想想像等,正是写好写景文章的要诀,这就是本文给我们的启示。

下课!

[简评]本课教学有以下几个突出的特点:①自始至终扣住课文的语言进行教学,这是十分可贵的,这样做,体现了语文课“工具性”的基本性质和“语文教学应重在培养学生语言运用能力”这一基本的目的任务。②本课充满了“比较教学”

。有比较才能鉴别,通过语言运用及写作方法等方面的的比较,可以更好地开发学生的智力和培养学生的能力。③整课教学自然和谐,而且逐步深入,避免了教学中常见的生硬牵强、简单化、平淡无味等弊端。④写作教学不是简单化的贴标签;词语、语法教学结合语境,而不是孤立的“死”的教学。⑤从通篇教学看,教师对教材的理解比较深,显示出功底比较厚实,这是上好一堂课的前提条件。——正因为如此,此课在山东省中语会年会上受到一致赞扬。

 


《《绿》教学实录(第2页)》
本文链接地址:http://www.oyaya.net/fanwen/view/55690.html

★温馨提示:你可以返回到 语文论文 也可以利用本站页顶的站内搜索功能查找你想要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