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英颜色词文化学探析
[作者] 江宏
[内容]
颜色是人们对客观世界的一种感知,无论是在大自然里或社会生活中,都存在着各种各样的颜色。所谓“绚丽世界”、“五彩人生”,都说明人们的实际生活与颜色密切相关,人们生活在色彩之中。现代抽象派艺术的奠基人瓦西里·康定斯基(Wassily Kandinsky )在所著的《论艺术的精神》(“On the Spiritual in Art ”)中指出:“色彩直接影响着精神”。在人类语言里,存在着大量记录颜色的符号——颜色词。这些词语在语言中经常被使用,从而使其具有丰富的感情色彩和文化内涵。
值得注意的是,在跨文化交流中,由于不同民族、不同文化背景或虽属于同一民族、同一文化背景,但分属于不同社会集团或社会阶层的成员,对各种颜色符号的感知是不一样的。这种不一样在语言学上具有积极的意义,它使得颜色词具有多种联想意义。本文的论述即在于从语义和语用两方面对汉英颜色词作文化学上的探讨。
一、颜色词的基本象征意义
1.由于使用汉语和英语的民族、国家各有其不同的历史文化背景,使得相同的颜色词蕴含着不同的象征意义。如黑、白两色在西方文化中象征着黑暗与光明。在圣经里,黑色象征魔鬼、邪恶、痛苦与不幸,因此,黑色也叫做“死色”。白色则是上帝、天使、幸福、欢乐和美德的象征。康定斯基认为:“白色象征着欢乐、愉悦、纯洁无瑕,而黑色则象征着悲哀和死亡……”; 拉夫·沃尔多·埃默森(Ralph WaldoEmerson)有句名言:“The grey past,the white future
”(灰色的过去,充满希望的未来)。在经典芭蕾舞剧《天鹅湖》中的黑天鹅代表邪恶、欺诈和仇恨;白天鹅则代表善良、纯洁和美好。黑(Black )用在比喻上总是给人一种可怕的、 甚至邪恶的感觉。 如:“a blackvillian”(大坏蛋,恶棍);“black death”(黑死病);
“blackflag”(海盗旗,死刑旗);“black ingratitude ”(极端的忘恩负义);“black words”(不吉利的话);“talk black into white”(指鹿为马,诡辩);“B—hand”(黑手党, 秘密犯罪集团); “ablack letter day”(凶日,倒霉的日子);“Black mail”(讹诈,勒索); “black money
”(黑钱,
没有报税的钱); “black —hearted”(黑心肠的,歹毒的);“black art”(妖术)……所有这些词语都表明“Black”(黑)与坏的、邪恶、愤怒的特征相联系。
与“Black”(黑)相对的“White”(白)在西方文化里则有美好、希望、幸福、快乐的涵义。圣经故事里,天使总是长着一对洁白的翅膀,头顶上悬浮着银白色的光环;圣诞节是西方人一年中最盛大的节日,相当于中国的农历春节。“A white X'mas ”(意指“银装素裹的圣诞节”);“white hands”(公正廉洁的);“white knight ”(白衣骑士,指政治改革家或事业上的得胜者);“white lit”( 小谎,圆场谎,为了不使人难堪而说的谎话);“a white day”( 吉日);“days marked with a white stone”(幸福的日子)。西方童话故事中有一位博得世界各国儿童广泛同情和喜爱的主人公就叫“白雪
公主”(Snow white),她是聪明、善良、美丽的化身。美国华盛顿的“白宫”(White-House)是国家权力的象征;“白厅”(Whitehall )则是英国伦敦中央政府机关集中的街道;西方国家发布的正式文件叫“白皮书”(white paper)……。
从以上所举的例子不难看出在西方文化里存在着重白忌黑的传统。
在中国传统文化里,黑、白同属五色,都是正色。《礼记·礼运》:“五色六章十二衣,还相为质也。”孔颖达疏:“五色谓青、赤、黄、白、黑,据五方也。”古人认为东方的青色象征万物生长,南方的红色象征万物茂盛,西方的白色属秋,北方的黑色属冬。秋收冬藏,农事虽得到收获,但气候日趋肃煞,万物渐次凋零,人们的活动半径也越来越小,因而在人们的情绪上,逐渐产生悲凉与哀伤。古人这种对方位、四季和颜色的感受传承至今,因为至今广大农村仍未能完全摆脱以手工操作的小农生产这一格局的制约。所以,在中国传统文化里,黑、白两色都象征不祥。《史记》云:“秦皇更民曰黔首。”李善注:“黔首,黑头无知。”在这里,黑的意义与贱民、愚民联系在一起了。在现代汉语里,“黑”的派生词总是与坏的、不幸、灾难、邪恶等意义相联系。如“黑帮”、“黑话”、“黑市”、“黑货”、“黑心”、“黑信”、“黑名单”、“背黑锅”、“黑云压城城欲摧”等。“黑匣子”表面上看来是一个中性词,指装在飞机上记录飞行状况的密封仪器。但是当人们开启“黑匣子”时,往往是在空难发生以后。因此,“黑”在这里象征着灾难。
“白”在中国封建社会里是“平民之色”。古代老百姓的衣服不能施采,故称“白衣”,后世称“布衣”。古代没有功名的人称“白丁”、“白身”;没有功名的读书人住的屋子称为“白屋”,白屋是用茅草搭的房子。在汉语里,白字的派生词往往含有徒然、轻视、无价值等贬义。如:“白搭”、“白费”、“白送”、“白眼”、“吃白食”、“一穷二白”等等。在传统戏剧里,“白脸”象征着奸诈和背叛,舞台上的曹操就是一个大白脸。
“白”和“黑”在当代政治概念上都被当作“红”的对立面,代表反动、落后、顽固的意思。如:“白区”、“白匪”、“白军”、“白据点”、“白专道路”、“白色恐怖”、“白色政权”……在历史上曾有一个时期,“黑”的派生词常常给人们带来灾难和不幸。如:“黑材料”、“黑五类”、“黑夫妻”、“黑后台”、“黑干将”、“黑爪牙”、“黑秀才”等等。
今天,在中国人的葬礼上,死者的亲属朋友通常还臂挽黑纱,胸襟上别着白色的小花,以此来表达对死去亲人的哀悼和敬意。由此可见,中国人在相当多的场合表现出对黑、白两色的厌恶甚至畏惧,以至避讳它们。这与西方文化中对黑的态度相近似,而与对白的态度则大相径庭。
2.黄色在中国传统文化里居五色之中,是“帝王之色”。这体现了古代对地神的崇拜,渊源于古代的阴阳五行学说。“黄色中和之色,自然之性,万世不易。”(班固《白虎通义》);《通典》注云:“黄者中和美色,黄承天德,最盛淳美,故以尊色为谥也。”黄色是大地的自然之色,亘古不易。这种色彩代表了“天德”之美,也就是“中和”之美,所以成为尊色。“唐高祖武德初,用隋制,天子常服黄袍,遂禁士庶不得服,而服黄有禁自此始。”(宋王懋《野客丛书·禁用黄》);《元曲章》:“庶人不得服赭黄。”可见,黄色在中国封建社会里是法定的尊色,象征着皇权、辉煌和崇高等。至今,黄色仍是古老中国的象征。
在汉语里与“黄”有关的词语有,“黄屋”(古代帝王乘的车);“黄榜”(皇帝发布的文告);“黄门”(汉代为天子供职的官署)。白居易《卖炭翁》:“翩翩两骑来是谁?黄衣使者白衫儿。”这里的“黄衣”指唐代宫廷里品位高的宦官。佛教也崇尚黄色,和尚、喇嘛的袈裟皆为黄色。《释名·释采帛》释:“黄,晃也,犹晃晃,像日光色也”
《汉英颜色词文化学探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