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少年儿童在音乐欣赏中的审美联觉
联觉,是指一种感受引起另一种感觉的心理现象。音乐艺术的审美联觉是按着音的传递方式进行的,即由发音体振动--音波--音波对听觉器官的影响--听觉神经传递大脑,然后引起生理的感受。少年儿童正处于对外部事物,特别是对音响刺激敏感期,他们认识和理解事物时带有明显捕捉性,喜欢与具体的形象联系在一起,因此,在音乐欣赏时易产生情感、意象、色彩、嗅觉等审美联觉。
一、少年儿童在音乐欣赏中的情感联觉
情感,是人对现实的对象和现象是否适合人的需要和社会需求而产生的体验。
音乐欣赏中的情感联觉是最常见的视听联觉,即在声音刺激下产生的视觉形象,通过审美的听觉活动,对审美对象产生或是愉悦、或是痛苦、哀伤、恐惧等心理反应。如《美丽的太阳花》、《快乐的节日》、《我们的田野》等少儿歌曲,那优美的旋律、轻快的节奏、明亮的音调会使少年儿童槽不自禁地进入歌曲的情境之中,引发愉悦心理。交响童话《彼得与狼》是一首用不同乐器的演奏来描绘和刻画人物、动物的性格、动态和故事情节的乐曲。其中主人公彼得是用弦乐演奏来表现的,那明快活泼和富于进行曲的曲调,给人以异常清新的感觉,描绘出了彼得的聪明可爱和勇敢。当三支圆号以浓重的和声奏出阴森可怕的狼嚎时,使学生会顿时感到毛骨惊然产生一种恐惧心理。可见旋律、节奏、和声、音色的变化,会使一首乐曲的情绪、形象等发生变化,它带给欣赏者的情感联觉不尽相同,所受到的教育也就不同。就是在同一首作品欣赏之后,学生表现出的联觉反应也是有差异的。这些足以说明,学生在音乐欣赏中的喜、怨、哀、乐是随着乐曲所提供的情绪特征而产生着不同的情感联觉。因此在课堂教学中,要特别注意引发学生的知觉形式直接反映教学的全过程,引导学生建立一个完整统一的知觉表象,产生整体认识上的感受,使情感意识得到升华,以美的事物,美的形象来激发学生的审美情感,使其得到情感上的共鸣和陶冶。
二、少年儿童在音乐欣赏中的意象联觉
心理学中的意象,是指头脑中所保持的关于事物的映象。音乐是通过声音直接作用于人的听觉器官,它的存在是可闻而不可见的,声音虽然视不可见,但它是自然的产物,它与人的日常生活心理反应联系在一起,所以当人听到一种声音时,总是造成并非只有一种声音存在的综合反应关系。可见声音与形象是完全互通的。在教学中教师合理地利用教法手段和教具,学生的欣赏联觉会伴随着美妙而动听的声音,在色彩艳丽、栩栩如生的画面上激起视觉与意象的连锁反应。如筝独奏曲《渔舟唱晚》,唤起了学生们许多形象记忆。“我们好象看见渔舟击水扬帆摇橹如飞,浪花园溅,流水声、渔歌声此起彼落,相互交织,呈现出的是一 片欢畅、热闹的场面”。
由此可见,音乐与绘画是互相渗透的。音乐可以借助于这种外在形式,帮助欣赏者特别是儿童对作品的理解,激发他们的某种心理感受,同时又培养了儿童对创造美的追求。流动的音乐线条能深刻揭示人们的内心世界,唤起欣赏者的形象记忆,诱导人们通过自己的心理活动来获得鲜明生动的意象联觉。
三、少年儿童在音乐欣赏中的色彩联觉
我们知道,色彩奥妙无穷,万物皆备,使人亢奋、愉悦、心神爽畅;也能驱人压抑、哀愁、情思郁悒。音乐欣赏中的色彩联觉是视觉和听觉相互作用于人的心理所产生的移情作用。它通过旋律、节奏、和声、音色等变化造成并非一种声音的色彩感,借助这些色彩的交织得到心理上的某种享受。
音乐欣赏中的色听现象,也是普遍的联觉形式。如一种声音,某一旋律片断,都可以唤起你的某种色彩意象。再细一点看,音乐欣赏中的色听联觉可分为声乐色听和器乐色听两种。声乐色听联觉,是用人声来表现歌曲的情感和意境,使学生在歌词和曲调的有机结合下,产生某种色象。如曲调优美、节奏欢快的《七色光之歌》,词作家李幼容首先给孩子们视觉上提供了七个基本色象,红、黄、青、蓝、绿、橙、紫,在旋律、节奏与歌词的呼应下,构成声、色并貌的七个美丽花环,使学生仿佛置身于色彩世界中。器乐联觉,是由某种器乐通过自身固有的音色、音质、音域等唤起欣赏者的某种色听。如唢呐独奏《百鸟朝凤》,用它那特有的音色、风格特点加之演奏者演奏技巧,把生活在绿色森林中的鸟儿刻面得淋漓尽致,不时地在学生视野中展现,那黄鹂、百灵鸟、小黑燕、蓝孔雀、黄腊嘴等鸟的颜色、叫声与姿态,把学生带到那色彩斑斓的梦幻与现实意境之中。可见,音乐欣赏中的色象,就是听者在视觉上引起的一种色听联觉。音乐教学中,还可以利用教学挂图、教师的简笔书画等,这些都有助于学生产生色彩联觉。
四、少年儿童在音乐欣赏中的嗅觉联觉
在音乐欣赏中,不仅具有色彩感,而且有些作品还能引起欣赏者的嗅觉反应。
如人们往往称某一位歌唱家歌唱得“甜”,某一些曲子有“甜味”,或者“生硬”,或者“软绵绵”等,这些都是听觉与味觉、听觉与触觉的反应。比如,一首反映农村生活的儿童歌曲《小瓜棚》,当听到或唱到“我的瓜有多么好,十里以外香味浓。”时,孩子们情不自禁地张开鼻孔,用力地闻着瓜的芳香,嘴里似有垂诞欲滴的模样。又如活泼而抒情的《摘草莓》时时激发学生生理反应,大有望梅止渴之感。
总之,音乐审美联觉,是实现学校审美教育的一种手段。 《浅析少年儿童在音乐欣赏中的审美联觉》
本文链接地址:http://www.oyaya.net/fanwen/view/55788.html
一、少年儿童在音乐欣赏中的情感联觉
情感,是人对现实的对象和现象是否适合人的需要和社会需求而产生的体验。
音乐欣赏中的情感联觉是最常见的视听联觉,即在声音刺激下产生的视觉形象,通过审美的听觉活动,对审美对象产生或是愉悦、或是痛苦、哀伤、恐惧等心理反应。如《美丽的太阳花》、《快乐的节日》、《我们的田野》等少儿歌曲,那优美的旋律、轻快的节奏、明亮的音调会使少年儿童槽不自禁地进入歌曲的情境之中,引发愉悦心理。交响童话《彼得与狼》是一首用不同乐器的演奏来描绘和刻画人物、动物的性格、动态和故事情节的乐曲。其中主人公彼得是用弦乐演奏来表现的,那明快活泼和富于进行曲的曲调,给人以异常清新的感觉,描绘出了彼得的聪明可爱和勇敢。当三支圆号以浓重的和声奏出阴森可怕的狼嚎时,使学生会顿时感到毛骨惊然产生一种恐惧心理。可见旋律、节奏、和声、音色的变化,会使一首乐曲的情绪、形象等发生变化,它带给欣赏者的情感联觉不尽相同,所受到的教育也就不同。就是在同一首作品欣赏之后,学生表现出的联觉反应也是有差异的。这些足以说明,学生在音乐欣赏中的喜、怨、哀、乐是随着乐曲所提供的情绪特征而产生着不同的情感联觉。因此在课堂教学中,要特别注意引发学生的知觉形式直接反映教学的全过程,引导学生建立一个完整统一的知觉表象,产生整体认识上的感受,使情感意识得到升华,以美的事物,美的形象来激发学生的审美情感,使其得到情感上的共鸣和陶冶。
二、少年儿童在音乐欣赏中的意象联觉
心理学中的意象,是指头脑中所保持的关于事物的映象。音乐是通过声音直接作用于人的听觉器官,它的存在是可闻而不可见的,声音虽然视不可见,但它是自然的产物,它与人的日常生活心理反应联系在一起,所以当人听到一种声音时,总是造成并非只有一种声音存在的综合反应关系。可见声音与形象是完全互通的。在教学中教师合理地利用教法手段和教具,学生的欣赏联觉会伴随着美妙而动听的声音,在色彩艳丽、栩栩如生的画面上激起视觉与意象的连锁反应。如筝独奏曲《渔舟唱晚》,唤起了学生们许多形象记忆。“我们好象看见渔舟击水扬帆摇橹如飞,浪花园溅,流水声、渔歌声此起彼落,相互交织,呈现出的是一 片欢畅、热闹的场面”。
由此可见,音乐与绘画是互相渗透的。音乐可以借助于这种外在形式,帮助欣赏者特别是儿童对作品的理解,激发他们的某种心理感受,同时又培养了儿童对创造美的追求。流动的音乐线条能深刻揭示人们的内心世界,唤起欣赏者的形象记忆,诱导人们通过自己的心理活动来获得鲜明生动的意象联觉。
三、少年儿童在音乐欣赏中的色彩联觉
我们知道,色彩奥妙无穷,万物皆备,使人亢奋、愉悦、心神爽畅;也能驱人压抑、哀愁、情思郁悒。音乐欣赏中的色彩联觉是视觉和听觉相互作用于人的心理所产生的移情作用。它通过旋律、节奏、和声、音色等变化造成并非一种声音的色彩感,借助这些色彩的交织得到心理上的某种享受。
音乐欣赏中的色听现象,也是普遍的联觉形式。如一种声音,某一旋律片断,都可以唤起你的某种色彩意象。再细一点看,音乐欣赏中的色听联觉可分为声乐色听和器乐色听两种。声乐色听联觉,是用人声来表现歌曲的情感和意境,使学生在歌词和曲调的有机结合下,产生某种色象。如曲调优美、节奏欢快的《七色光之歌》,词作家李幼容首先给孩子们视觉上提供了七个基本色象,红、黄、青、蓝、绿、橙、紫,在旋律、节奏与歌词的呼应下,构成声、色并貌的七个美丽花环,使学生仿佛置身于色彩世界中。器乐联觉,是由某种器乐通过自身固有的音色、音质、音域等唤起欣赏者的某种色听。如唢呐独奏《百鸟朝凤》,用它那特有的音色、风格特点加之演奏者演奏技巧,把生活在绿色森林中的鸟儿刻面得淋漓尽致,不时地在学生视野中展现,那黄鹂、百灵鸟、小黑燕、蓝孔雀、黄腊嘴等鸟的颜色、叫声与姿态,把学生带到那色彩斑斓的梦幻与现实意境之中。可见,音乐欣赏中的色象,就是听者在视觉上引起的一种色听联觉。音乐教学中,还可以利用教学挂图、教师的简笔书画等,这些都有助于学生产生色彩联觉。
四、少年儿童在音乐欣赏中的嗅觉联觉
在音乐欣赏中,不仅具有色彩感,而且有些作品还能引起欣赏者的嗅觉反应。
如人们往往称某一位歌唱家歌唱得“甜”,某一些曲子有“甜味”,或者“生硬”,或者“软绵绵”等,这些都是听觉与味觉、听觉与触觉的反应。比如,一首反映农村生活的儿童歌曲《小瓜棚》,当听到或唱到“我的瓜有多么好,十里以外香味浓。”时,孩子们情不自禁地张开鼻孔,用力地闻着瓜的芳香,嘴里似有垂诞欲滴的模样。又如活泼而抒情的《摘草莓》时时激发学生生理反应,大有望梅止渴之感。
总之,音乐审美联觉,是实现学校审美教育的一种手段。 《浅析少年儿童在音乐欣赏中的审美联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