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想品德课中电教教材的应用
nbsp; 教师考虑电教教材的使用时,应发挥它们各自的特长。教学投影片、幻灯片,能放大,能活动,可以抽拉 、复盖、复合,能集中或有层次地体现某一道德观点。录音可以单放,也可以与投影片、幻灯片组合使用,多 以分角色的配乐朗诵描述故事情节,创设道德情境,或提示具体事例,暗示一个道理。录像则天地广阔,能突 破时间、空间局限,展现其他教学手段不能提供的事实或场景、真实、确切,可信度强。教学中使用哪一种, 什么时候用,如何组合,需要教师总体设计,要有鲜明的目的。
导入新课演示:目的是提示示例,设置悬念,激发学习兴趣,让学生带着问题投入本课学习。
讲课过程中演示:1.先演后讲,演示为讲解道德概念提供感性材料,或介绍故事内容,提示明理的重点、 要点,为学生认识道德现象,理解道德概念内涵铺垫。2.先讲后演,演示为强化、深化道德概念内涵提供典型 例证,深化学生的道德认识。3.边讲边演,讲解融化在演示的情景中,演示为讲解道德概念创设情境,制造气 氛,提示示例引出道德概念,促使学生的道德认识内化。
练习中演示,主要是为了迁移,帮助学生运用所学道德知识进行分析、判断、评价,产生道德迁移,以指 导道德行为。
总之,演示要根据教学目的和教学各个环节的需要,适时、适量使用,切忌盲目使用。
(二)抓住恰当的演示时机
演示时机应从教学内容、教学过程、学生心理活动等各方面综合考虑,应位于明理、激情、导行的关键之 处,在学生具备渴望求知的良好心理条件下,以增强演示效果。演示时机恰当能使教与学协调,教学气氛和谐 ,学生思维活跃,学习生动活泼。
(三)演示与教师讲解要有机结合
演示与教师讲解有机地结合符合学生道德认知规律。演示为学生提供丰富的感知材料,但是,如果离开教 师的具体指导,学生获得的感知内容可能是支离破碎的,留下不完整的印象,他们的思路可能是纷乱的,不能 形成完整的、正确的道德概念。只有在教师启发、引导下,学生才有可能进行有目的、有层次、有重点的观察 ,比较深入的思考,对感知内容进行加工、处理,内化为自己的道德认识。
与演示结合的讲解一般有两种作用:
1.引导学生有目的地仔细观察图像内容,从图像运动中感知故事(或事例)发展变化过程,指导学生对教 材内容获得生动、准确的感性认识,形成鲜明的印象。2.指导图(图像)文(课文)结合,暗示或提示图像的 重点,启发学生展开想像与联想,通过讨论、解说、提问、答疑等,引导学生在充分感知的基础上进行抽象、 概括,把感性认识上升为理性认识,形成正确的道德概念。
(四)把握反馈机制
“外界信息所激起的情绪体验,制约着个体对信息源的可信性和意义的鉴别,影响着个体对信息的接受、 加工和‘情绪──认知’结构的建构,并参与心理动力,左右着行为的决策和发动。”[1]可见,信息所激起的 情绪体验,对学生的认知、心理、行为影响很大。演示所激起学生的情绪体验,往往会通过他们的表情、神态 、语言、动作等自然流露出来。教师应及时抓住这些反馈信息,并借助答问等了解学生的接受情况,他们懂得 了什么,有哪些想法,存在什么问题。然后,教师应随机应变地调整教学活动进程:对学生道德认识的闪光点 ,给予强化、拓展、延伸,促其升华;对学生产生的疑团应促其化解;对“出杈”思路应给予扭转,帮助学生 排除无效信息干扰,将思路引上“正轨”,达到发展学生道德思维、道德认识能力。
思想品德电教教材内容丰富,形式灵活多样,有利于学生饶有兴趣地学习。它是思想品德系列化教材中不 可缺少的组成部分,对激发学生的道德情感,发展道德认识能力,有时确实起到其他教材(如教科书、教师教 学用书)所起不到的作用。当然,我们也不能过分夸大它的作用,必须与系列化教材的完整性联系起来,才能 充分发挥其教育功能 《思想品德课中电教教材的应用(第2页)》
本文链接地址:http://www.oyaya.net/fanwen/view/56009.html
导入新课演示:目的是提示示例,设置悬念,激发学习兴趣,让学生带着问题投入本课学习。
讲课过程中演示:1.先演后讲,演示为讲解道德概念提供感性材料,或介绍故事内容,提示明理的重点、 要点,为学生认识道德现象,理解道德概念内涵铺垫。2.先讲后演,演示为强化、深化道德概念内涵提供典型 例证,深化学生的道德认识。3.边讲边演,讲解融化在演示的情景中,演示为讲解道德概念创设情境,制造气 氛,提示示例引出道德概念,促使学生的道德认识内化。
练习中演示,主要是为了迁移,帮助学生运用所学道德知识进行分析、判断、评价,产生道德迁移,以指 导道德行为。
总之,演示要根据教学目的和教学各个环节的需要,适时、适量使用,切忌盲目使用。
(二)抓住恰当的演示时机
演示时机应从教学内容、教学过程、学生心理活动等各方面综合考虑,应位于明理、激情、导行的关键之 处,在学生具备渴望求知的良好心理条件下,以增强演示效果。演示时机恰当能使教与学协调,教学气氛和谐 ,学生思维活跃,学习生动活泼。
(三)演示与教师讲解要有机结合
演示与教师讲解有机地结合符合学生道德认知规律。演示为学生提供丰富的感知材料,但是,如果离开教 师的具体指导,学生获得的感知内容可能是支离破碎的,留下不完整的印象,他们的思路可能是纷乱的,不能 形成完整的、正确的道德概念。只有在教师启发、引导下,学生才有可能进行有目的、有层次、有重点的观察 ,比较深入的思考,对感知内容进行加工、处理,内化为自己的道德认识。
与演示结合的讲解一般有两种作用:
1.引导学生有目的地仔细观察图像内容,从图像运动中感知故事(或事例)发展变化过程,指导学生对教 材内容获得生动、准确的感性认识,形成鲜明的印象。2.指导图(图像)文(课文)结合,暗示或提示图像的 重点,启发学生展开想像与联想,通过讨论、解说、提问、答疑等,引导学生在充分感知的基础上进行抽象、 概括,把感性认识上升为理性认识,形成正确的道德概念。
(四)把握反馈机制
“外界信息所激起的情绪体验,制约着个体对信息源的可信性和意义的鉴别,影响着个体对信息的接受、 加工和‘情绪──认知’结构的建构,并参与心理动力,左右着行为的决策和发动。”[1]可见,信息所激起的 情绪体验,对学生的认知、心理、行为影响很大。演示所激起学生的情绪体验,往往会通过他们的表情、神态 、语言、动作等自然流露出来。教师应及时抓住这些反馈信息,并借助答问等了解学生的接受情况,他们懂得 了什么,有哪些想法,存在什么问题。然后,教师应随机应变地调整教学活动进程:对学生道德认识的闪光点 ,给予强化、拓展、延伸,促其升华;对学生产生的疑团应促其化解;对“出杈”思路应给予扭转,帮助学生 排除无效信息干扰,将思路引上“正轨”,达到发展学生道德思维、道德认识能力。
思想品德电教教材内容丰富,形式灵活多样,有利于学生饶有兴趣地学习。它是思想品德系列化教材中不 可缺少的组成部分,对激发学生的道德情感,发展道德认识能力,有时确实起到其他教材(如教科书、教师教 学用书)所起不到的作用。当然,我们也不能过分夸大它的作用,必须与系列化教材的完整性联系起来,才能 充分发挥其教育功能 《思想品德课中电教教材的应用(第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