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数学教学中“认知低谷期”的跨越
小学数学教学是引导学生由形象认知建立抽象概念,再运用概念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由于小学生的思维处于形象思维为主的发展水平,抽象概括能力较差,所以每当课程进行到某一阶段、学生知识积累到一定程度时,往往会出现对新知识的接纳能力降低的状况,主要表现为对原已掌握的概念混淆,对新知识的领会较迟钝,这一现象可称为“认知低谷期”。
“认知低谷期”的形成是复杂的。究其主要原因:一是学生的智力发展阶段造成对有些知识理解不够深刻,甚至有偏差,平时可能表现得不很明显,但当知识积累到一定数量时,便会产生概念的混淆;二是知识的回生,形成对新知识学习与接受的困难;三是知识负迁移的作用使学生对新知识的领会较为迟钝。
如何引导学生顺利跨越这个低谷期,关系到教学能否承前启后、深化发展。
我的做法主要有:
一、“间歇式”推进
教学中要引导学生较顺利地跨越“认知低谷期”,必须有一个纠偏理顺、巩固推进的过程,这就决定了教学活动的开展不可能是一种直线上升的过程,而是一种“间歇式”的推进过程。“间歇式”推进,就是教师根据学生的认知规律,当预测学生将会出现“认知低谷期”时,适当调控教学进度,有意识地针对知识的特点进行梳理强化,为学习新知识扫清障碍的一种教学策略。
例如,学习分数加减时,由于分数单位的复杂性、和整数加减的差异性,学生容易出现“认知低谷期。”教学时必须加强直观教学,结合分数的意义讲清分数加减法的算理,同时要重视与整数的对比,使学生认识到分数加减虽然在方法上与整数不一样,但实质是一致的,都是相同单位的数才能相加减,通分是为了统一单位。这样学生认识较为深刻,就会缩短跨越“低谷期”的时间,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二、及时梳理、归纳与多方位训练
要避免或减少学生“认知低谷期”的出现,教学中应经常进行知识梳理。也就是把分散的知识梳理成系统,归纳为简明的知识结构,引导学生沟通所学知识的内在联系,纠正偏差,强化记忆,促进发展。
除了进行梳理、归纳外,平时还应经常进行多方位的强化训练,即用变化的题型启发学生从不同角度进行思考,以拓展学生的思维,增添运用概念解决实际问题的途径,从而加深对概念的理解,培养灵活多变、举一反三的数学能力。
三、引导学生自觉“反刍”
记忆的巩固、知识的积累都需要经历“间歇式”的发展过程。教学中,教师应有意地随教学进展,诱导学生主动地对学习中所出现的模糊概念进行经常性的“反刍”,不断消化、吸收、进行自纠,这样才能让学生在跨越“认知低谷期”之后,实现学习上新的飞跃。平时,我要求学生备带“纠错本”,将自己经常搞混的概念、公式、容易忘记的习题解法及数量关系记在小本子上,并作“反刍”记录,经常翻阅对照。同时,对学生在课堂上、作业中较普遍出现的差错及时评析,并辅以相应的纠错练习,使学生在练习过程中澄清差错,深化理解,认识规律,提高能力。
《浅谈数学教学中“认知低谷期”的跨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