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农村劳动力转移情况的调查和思考
邗江区现有11个镇,3个街道办事处,共有农业人口38万人,实有农村劳动力22.53万人,其中就业劳动力21.58万人。目前劳动力就业结构的分布状况是:农林牧渔业从业人员4.37万人,工业从业人员10.16万人,建筑业从业人员3.8万人,三产及其他从业人员3.97万人。三次产业从业人员比例已由2001年的28.3:43.7:28调整到目前的26.37:42.76:30.87。到2003年底,全区共转移劳动力16.24万人,其中向区外转移4.57万人,区内转移11.67万人,占就业劳动力总数的75.25%。
一、当前农村劳动力转移的主要特点。
一是组织化程度逐步提高。近年来,全区各级政府均把劳动力转移作为增加农民收入、发展地方经济的一项重要举措来抓,区镇均成立了农村劳动力转移协调小组,部分镇和街道还组建了职业介绍所,加强对农村劳动力转移工作的领导和服务。按照“六到位”的要求,在全区组建了28个社区劳动社保工作站,每个站配备专职工作人员1名,资金、场地、机构、人员、职能等一次性到位。同时,成立15个镇级职介机构和1家民营职介机构,劳动力市场网络基本覆盖全区。汊河街道为了把劳动力转移工作落到实处,先后成立了劳动服务公司、劳动服务站等服务机构,把以往分散地转移集中组织起来,既提高了转移劳动力的就业层次,又减少了转移风险。杭集镇为了提高劳动力转移的组织化程度,把过去由企管、社保、劳动管理各管一块、分散运行而造成工作难以协调、企业负担较重的模式,扎口为劳动管理部门统一管理,相关部门共同配合的模式,提高了办事效率。蒋王街道制定了每转移一名劳动力奖励介绍人200元的政策。瓜洲镇建华村在村办光华劳动服务站的组织带领下,已输出劳动力700人,占全村劳动力总数的35%,2002年劳务输出总收入达2143万元,人均超过3万元,占全村人均收入的80%。同时,农民经纪人队伍和各种行业协会在劳动力转移中也发挥了重要作用。槐泗镇、泰安镇在张庆松等人的带动下,有几千人的队伍常年在外从事钣金加工行业,今年一季度以槐泗装潢公司、化工设备厂等企业为龙头组织输出的农村劳动力就达600多人;瓜洲镇涌现出带动劳动力转移的“能人”上百名,戎良兵一次性组织转移100多名农民从事沐浴休闲行业,军桥村农民林爱荣几年来共带出本地农民300多人到广州等地从事“三把刀”业务,年创劳务收入250万元以上。
二是劳动力综合素质不断提高。各级政府都把劳务人员综合素质的提高放在突出重要的位置,加大了技能培训力度。区政府在财政预算内安排30万元用于农村劳动力的技能培训,并充分发挥我区职业教育水平较高的优势,主动与广东、昆山等地的外资企业联系,定向培养专门人才,转移人员有的已担任较高层次的管理工作。另据调查,全区外出从事建安工作的人员,90%以上是建安系统统一培训后组织输出的。各镇也积极依托现有的成人教育中心校、职业学校这一载体,举办各类专业技能培训。杭集镇针对本镇的行业特点,举办了两期旅游用品生产工艺、技能培训,本稿件版权属于517878秘书网培训本镇务工人员230多名,还根据本地企业的需求,与扬州电大、扬州教育学院等院校联合在杭集镇开办三年制财会和经济管理大专班,招收学员100多人。瓜洲镇为了提高本镇转移人员的劳动技能,先后对近200名农民进行沐浴业职业资格证书培训和农业技术专业培训。蒋王街道制定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奖励政策,每培训一名劳动力奖励街道劳动服务所25元。通过培训不仅满足各类企业对不同劳动力的需求,同时也有效地提高了劳动者的综合素质,提高了竞争力。
三是转移岗位较为集中但分布范围广。从调查情况来看,本区内劳动力就地转移,主要集中在鞋帽、服装和旅游用品等的生产上。而输出的劳务大多数从事建筑、钣金、餐饮、洗浴业等,由于输出劳务的行业相对集中,在一定范围内逐渐形成了相对稳定的专业“擦背村”、“钣金组”等。同时,我区外出劳务分布范围极广,在国内已遍及全国各地,在国外已涉足新加坡、马来西亚、泰国、韩国、香港等地,由于劳动力素质相对较高,为我区在国内、国际劳动力市场赢得了良好的声誉。
四是劳动力就地转移步伐加快。我区在高度重视劳务输出的同时,以乡镇工业园区建设为载体,扩大集镇规模,大力发展本地二、三产业、增加劳动力就地转移作为增加农民收入的重要手段,全年共向社会提供就业岗位10000多个。汊河街道紧紧抓住邗江工业园落户境内的机遇,加快小城镇建设步伐,大力发展二、三产业,努力扩大就业岗位,至目前,已投入基础设施建设2000万元,完成工业技改投入6000万元,吸纳本地及外地劳动力1万多名在本镇二、三产业从业,其中镇外劳动力达4650人。杭集镇依托民营经济的迅猛发展,不仅安排了本地劳动力13690人就业,还吸纳镇外劳力5685人。
大量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为我区农民增收作出了积极贡献,2003年,全区劳动力转移创收总额超10亿元,人均收入6000元以上,仅此一项就为全区农民人均增收2390元。
二、农村劳动力转移存在的主要问题。
随着我区劳动力转移的不断扩大,有力地促进了农村社会经济的发展,农民收入明显增加,农民的生产、生活环境得到明显改善,农村富裕程度明显提高,但当前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还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一是劳动力转移与企业招工两难并存。一方面是剩余劳动力大部分是妇女和老人,且绝大多数年龄偏大,文化素质低,缺少专业技术,就业渠道狭窄,转移困难。另一方面是企业对劳动力素质的要求越来越高,难以找到合适满意的劳动力。二是劳动力转移的组织程度有待进一步加强。虽然较前 《当前农村劳动力转移情况的调查和思考》
本文链接地址:http://www.oyaya.net/fanwen/view/5658.html
一、当前农村劳动力转移的主要特点。
一是组织化程度逐步提高。近年来,全区各级政府均把劳动力转移作为增加农民收入、发展地方经济的一项重要举措来抓,区镇均成立了农村劳动力转移协调小组,部分镇和街道还组建了职业介绍所,加强对农村劳动力转移工作的领导和服务。按照“六到位”的要求,在全区组建了28个社区劳动社保工作站,每个站配备专职工作人员1名,资金、场地、机构、人员、职能等一次性到位。同时,成立15个镇级职介机构和1家民营职介机构,劳动力市场网络基本覆盖全区。汊河街道为了把劳动力转移工作落到实处,先后成立了劳动服务公司、劳动服务站等服务机构,把以往分散地转移集中组织起来,既提高了转移劳动力的就业层次,又减少了转移风险。杭集镇为了提高劳动力转移的组织化程度,把过去由企管、社保、劳动管理各管一块、分散运行而造成工作难以协调、企业负担较重的模式,扎口为劳动管理部门统一管理,相关部门共同配合的模式,提高了办事效率。蒋王街道制定了每转移一名劳动力奖励介绍人200元的政策。瓜洲镇建华村在村办光华劳动服务站的组织带领下,已输出劳动力700人,占全村劳动力总数的35%,2002年劳务输出总收入达2143万元,人均超过3万元,占全村人均收入的80%。同时,农民经纪人队伍和各种行业协会在劳动力转移中也发挥了重要作用。槐泗镇、泰安镇在张庆松等人的带动下,有几千人的队伍常年在外从事钣金加工行业,今年一季度以槐泗装潢公司、化工设备厂等企业为龙头组织输出的农村劳动力就达600多人;瓜洲镇涌现出带动劳动力转移的“能人”上百名,戎良兵一次性组织转移100多名农民从事沐浴休闲行业,军桥村农民林爱荣几年来共带出本地农民300多人到广州等地从事“三把刀”业务,年创劳务收入250万元以上。
二是劳动力综合素质不断提高。各级政府都把劳务人员综合素质的提高放在突出重要的位置,加大了技能培训力度。区政府在财政预算内安排30万元用于农村劳动力的技能培训,并充分发挥我区职业教育水平较高的优势,主动与广东、昆山等地的外资企业联系,定向培养专门人才,转移人员有的已担任较高层次的管理工作。另据调查,全区外出从事建安工作的人员,90%以上是建安系统统一培训后组织输出的。各镇也积极依托现有的成人教育中心校、职业学校这一载体,举办各类专业技能培训。杭集镇针对本镇的行业特点,举办了两期旅游用品生产工艺、技能培训,本稿件版权属于517878秘书网培训本镇务工人员230多名,还根据本地企业的需求,与扬州电大、扬州教育学院等院校联合在杭集镇开办三年制财会和经济管理大专班,招收学员100多人。瓜洲镇为了提高本镇转移人员的劳动技能,先后对近200名农民进行沐浴业职业资格证书培训和农业技术专业培训。蒋王街道制定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奖励政策,每培训一名劳动力奖励街道劳动服务所25元。通过培训不仅满足各类企业对不同劳动力的需求,同时也有效地提高了劳动者的综合素质,提高了竞争力。
三是转移岗位较为集中但分布范围广。从调查情况来看,本区内劳动力就地转移,主要集中在鞋帽、服装和旅游用品等的生产上。而输出的劳务大多数从事建筑、钣金、餐饮、洗浴业等,由于输出劳务的行业相对集中,在一定范围内逐渐形成了相对稳定的专业“擦背村”、“钣金组”等。同时,我区外出劳务分布范围极广,在国内已遍及全国各地,在国外已涉足新加坡、马来西亚、泰国、韩国、香港等地,由于劳动力素质相对较高,为我区在国内、国际劳动力市场赢得了良好的声誉。
四是劳动力就地转移步伐加快。我区在高度重视劳务输出的同时,以乡镇工业园区建设为载体,扩大集镇规模,大力发展本地二、三产业、增加劳动力就地转移作为增加农民收入的重要手段,全年共向社会提供就业岗位10000多个。汊河街道紧紧抓住邗江工业园落户境内的机遇,加快小城镇建设步伐,大力发展二、三产业,努力扩大就业岗位,至目前,已投入基础设施建设2000万元,完成工业技改投入6000万元,吸纳本地及外地劳动力1万多名在本镇二、三产业从业,其中镇外劳动力达4650人。杭集镇依托民营经济的迅猛发展,不仅安排了本地劳动力13690人就业,还吸纳镇外劳力5685人。
大量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为我区农民增收作出了积极贡献,2003年,全区劳动力转移创收总额超10亿元,人均收入6000元以上,仅此一项就为全区农民人均增收2390元。
二、农村劳动力转移存在的主要问题。
随着我区劳动力转移的不断扩大,有力地促进了农村社会经济的发展,农民收入明显增加,农民的生产、生活环境得到明显改善,农村富裕程度明显提高,但当前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还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一是劳动力转移与企业招工两难并存。一方面是剩余劳动力大部分是妇女和老人,且绝大多数年龄偏大,文化素质低,缺少专业技术,就业渠道狭窄,转移困难。另一方面是企业对劳动力素质的要求越来越高,难以找到合适满意的劳动力。二是劳动力转移的组织程度有待进一步加强。虽然较前 《当前农村劳动力转移情况的调查和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