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国主义教育中的情感激发
一、环境陶冶法。
良好的环境具有导向、激励、育人、审美等功能,是一种无声的力量,它每时每刻都在对学生进行着一种渗透力很强的性情陶冶。为此,学校那么些在精心创设爱国主义教育环境,引导学生由入境而入情,从中受到感染和启迪。
1、净化美化校园。很显然,在一个整洁优雅、情趣横溢的环境中进行爱国主义教育会显得和谐统一、相得益彰,而在一个纷乱嘈杂的氛围里大讲爱国主义,则显得苍白无力、格格不入。可见,激发学生爱国情感的一个不可缺少的外部条件即是校园的美丽和宁静。
2、布置环境。应突出爱国主义教育主题,占领各种宣传阵地(宣传栏、黑板报、走廊、教室墙壁等),张贴国旗、国徽图案、革命领袖和历史杰出人物的肖像、爱国名言等。应充分发挥艺术感染力的作用,用直观鲜明的艺术形象拨动学生的心弦,如油画、壁画、连环画等。有条件的学校可以建造爱国人士纪念亭和塑像等。
3、发挥环境作用。让学生留下对美好环境的“感性印象”固然重要,引导学生爱护环境,人人动脑,人人动手积极参与建设也不可忽视。因为这些活动中,包含着许多陶冶学生性情的契机。
二、情境感染法。
勿庸置疑,爱国主义教育的主渠道是学科教学,在各科教材中蕴藏着取之不尽的爱国主义素材,犹如粒粒闪光的珍珠,但要串成带有强烈感情色彩的美丽项链,决不是教师在课堂上面无表情地喊几声令学生坠云入雾的“伟大、崇高、优秀”之类的言辞可以办到的。爱国主义情感的渗透是一种心与心的呼唤,心与心的感应,心与心的碰撞,硬性灌输是难以奏效的。这要求教师必须饱含真情,用富有磁性的语言和极具感染力的表情,创设一种情境,制造一 种氛围,如和风细雨地感染学生的情绪。无论是语文课中讲到人物形象的美丑、正义与邪恶的交锋、故事情节的跌宕起伏;还是历史学科中谈到辉煌灿烂的文明史,卑躬屈膝的屈辱史、忠臣英烈的悲壮和奸险小人的可耻;亦或政治学科中提及改革开放的伟大成就和现实中人心不古的缺憾,教师都应用一种如江流般深沉的情感带动学生的情感潮起潮落,使学生如临其境,深感其情。
教师要做到这点就应当深钻教材,精心设计,有的放矢。这样才能做到文道结合,水乳交融,情境自生。如语文课运用诗词进行爱国情感激发就是一例:时代散曲乃诗人赞颂祖国,高扬时代主旋律之心声;烈士心曲是革命烈士鲜血铸就的诗章;古国恋曲为民族英雄魂去来兮的感召等,这些均是教材中的“闪光点”。
三、活动激情法。
爱国主义教育内容的实在性和丰富性,决定了其教育形式的灵活性与多样化,其中更重要的,在于让学生在具体可感的活动中去体验,去感受。因此,学校必须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和校外活动。
1、开展爱国文艺作品赏析活动。如“读百部爱国故事书”,“唱百首革命歌曲”,“观百部爱国优秀影视片”,“赏百首爱国诗词”等,借五彩缤纷的镜头银屏和荡气回肠、慷慨激昂的文字旋律来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感。
2、结合清明节、“五四”、“七一”、国庆节重大节日开展主题鲜明的活动。如凭吊先烈、远足寻根、文艺演出、歌咏比赛、入团宣誓、书画展、征文等。
这些活动寓意深刻,寓情于景,寓教于乐,使学生耳濡目染,动心动情。
3、开展寒暑假社会实践和调查活动。组织学生走出校门参观革命故居、历史遗迹、中外合资企业、访问老红军老将军;还可邀请地方政府、有关部门同志来校作乡情和形势报告;开展一些爱国实践活动,如“我为残疾人事业献爱心”,“我与灾区小朋友心连心”“为希望工程献爱心”等。这引起贴近现实的活动更富真情实感。
四、按需施教法。
经济学上有一个概念叫“边际效应”,即一个东西的价值与它满足需要的程度成正比。用通俗的话来说即:雪中送炭比锦上添花更好。如运用于爱国主义教育中,也就是说,教育如能触及学生内心世界最敏感迷惑最需要答案的部位,所留下的痕迹是最深的,在情感上所产生的磁化效应也最强烈。
因此我们必须洞察学生内心,把握其思想脉搏,深析其身心特点,重视周边环境的影响,仔细寻找契入点,以此深入,逐步扩大深化,激发其情感。
如有的同学对市场经济要不要奉献精神很迷惑,这时就要有社会上种种事例加以醒示:市场经济的主要特征之一就是合作。如果不讲责任心和奉献,只知坑蒙拐骗、见死不救,我们将生活在冰冷无情的世界里,最终受害的还是自己,发展市场经济只是一句空话。还有前不久出现的“追星热”曾使教育一度陷入尴尬境地。此时我们不应该圆避,而应耐心说理、设法疏导,用更加明亮的“英雄明星”、“科技明星”、“教师明星”冲淡其脑中浑沌的“星云”。
触击兴奋点的教育方法,不仅能在学生情感上引起强烈共振,还使爱国主义教育的内容更具鲜明的时代性。 《爱国主义教育中的情感激发》
本文链接地址:http://www.oyaya.net/fanwen/view/56903.html
良好的环境具有导向、激励、育人、审美等功能,是一种无声的力量,它每时每刻都在对学生进行着一种渗透力很强的性情陶冶。为此,学校那么些在精心创设爱国主义教育环境,引导学生由入境而入情,从中受到感染和启迪。
1、净化美化校园。很显然,在一个整洁优雅、情趣横溢的环境中进行爱国主义教育会显得和谐统一、相得益彰,而在一个纷乱嘈杂的氛围里大讲爱国主义,则显得苍白无力、格格不入。可见,激发学生爱国情感的一个不可缺少的外部条件即是校园的美丽和宁静。
2、布置环境。应突出爱国主义教育主题,占领各种宣传阵地(宣传栏、黑板报、走廊、教室墙壁等),张贴国旗、国徽图案、革命领袖和历史杰出人物的肖像、爱国名言等。应充分发挥艺术感染力的作用,用直观鲜明的艺术形象拨动学生的心弦,如油画、壁画、连环画等。有条件的学校可以建造爱国人士纪念亭和塑像等。
3、发挥环境作用。让学生留下对美好环境的“感性印象”固然重要,引导学生爱护环境,人人动脑,人人动手积极参与建设也不可忽视。因为这些活动中,包含着许多陶冶学生性情的契机。
二、情境感染法。
勿庸置疑,爱国主义教育的主渠道是学科教学,在各科教材中蕴藏着取之不尽的爱国主义素材,犹如粒粒闪光的珍珠,但要串成带有强烈感情色彩的美丽项链,决不是教师在课堂上面无表情地喊几声令学生坠云入雾的“伟大、崇高、优秀”之类的言辞可以办到的。爱国主义情感的渗透是一种心与心的呼唤,心与心的感应,心与心的碰撞,硬性灌输是难以奏效的。这要求教师必须饱含真情,用富有磁性的语言和极具感染力的表情,创设一种情境,制造一 种氛围,如和风细雨地感染学生的情绪。无论是语文课中讲到人物形象的美丑、正义与邪恶的交锋、故事情节的跌宕起伏;还是历史学科中谈到辉煌灿烂的文明史,卑躬屈膝的屈辱史、忠臣英烈的悲壮和奸险小人的可耻;亦或政治学科中提及改革开放的伟大成就和现实中人心不古的缺憾,教师都应用一种如江流般深沉的情感带动学生的情感潮起潮落,使学生如临其境,深感其情。
教师要做到这点就应当深钻教材,精心设计,有的放矢。这样才能做到文道结合,水乳交融,情境自生。如语文课运用诗词进行爱国情感激发就是一例:时代散曲乃诗人赞颂祖国,高扬时代主旋律之心声;烈士心曲是革命烈士鲜血铸就的诗章;古国恋曲为民族英雄魂去来兮的感召等,这些均是教材中的“闪光点”。
三、活动激情法。
爱国主义教育内容的实在性和丰富性,决定了其教育形式的灵活性与多样化,其中更重要的,在于让学生在具体可感的活动中去体验,去感受。因此,学校必须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和校外活动。
1、开展爱国文艺作品赏析活动。如“读百部爱国故事书”,“唱百首革命歌曲”,“观百部爱国优秀影视片”,“赏百首爱国诗词”等,借五彩缤纷的镜头银屏和荡气回肠、慷慨激昂的文字旋律来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感。
2、结合清明节、“五四”、“七一”、国庆节重大节日开展主题鲜明的活动。如凭吊先烈、远足寻根、文艺演出、歌咏比赛、入团宣誓、书画展、征文等。
这些活动寓意深刻,寓情于景,寓教于乐,使学生耳濡目染,动心动情。
3、开展寒暑假社会实践和调查活动。组织学生走出校门参观革命故居、历史遗迹、中外合资企业、访问老红军老将军;还可邀请地方政府、有关部门同志来校作乡情和形势报告;开展一些爱国实践活动,如“我为残疾人事业献爱心”,“我与灾区小朋友心连心”“为希望工程献爱心”等。这引起贴近现实的活动更富真情实感。
四、按需施教法。
经济学上有一个概念叫“边际效应”,即一个东西的价值与它满足需要的程度成正比。用通俗的话来说即:雪中送炭比锦上添花更好。如运用于爱国主义教育中,也就是说,教育如能触及学生内心世界最敏感迷惑最需要答案的部位,所留下的痕迹是最深的,在情感上所产生的磁化效应也最强烈。
因此我们必须洞察学生内心,把握其思想脉搏,深析其身心特点,重视周边环境的影响,仔细寻找契入点,以此深入,逐步扩大深化,激发其情感。
如有的同学对市场经济要不要奉献精神很迷惑,这时就要有社会上种种事例加以醒示:市场经济的主要特征之一就是合作。如果不讲责任心和奉献,只知坑蒙拐骗、见死不救,我们将生活在冰冷无情的世界里,最终受害的还是自己,发展市场经济只是一句空话。还有前不久出现的“追星热”曾使教育一度陷入尴尬境地。此时我们不应该圆避,而应耐心说理、设法疏导,用更加明亮的“英雄明星”、“科技明星”、“教师明星”冲淡其脑中浑沌的“星云”。
触击兴奋点的教育方法,不仅能在学生情感上引起强烈共振,还使爱国主义教育的内容更具鲜明的时代性。 《爱国主义教育中的情感激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