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文阅读教学的提问设计和思维训练
[作者] 王官旺
[内容]
提要 语文课文阅读教学与教师对教学内容的科学设计和对教学对象的认知结构的了解程度关系极大。学生的思维训练及其能力的培养是以其认知结构为起点的课文教学的提问设计的水平决定的。本文提出了提问设计和思维训练必须遵循的三个原则:教学相统一的原则;整体感知和局部破读相统一的原则;阅读和写作相统一的原则。关键词 课文阅读教学 提问设计 思维训练语文能力的形成主要是通过课堂教学的循序渐进而形成的。课堂教学的质量意识取决于教师对教学内容的科学设计和对教学对象认知结构的了解程度。因为学习者的认知结构直接对课堂教学质量产生制约作用。奥苏伯尔在其所著《教育心理学》一书的扉页上写了这样一句话:“如果我不得不把全部教育心理学还原为一条原理的话,我将会说,影响学习的唯一的最重要的因素是学习者已经知道了什么。”①教学的目的固然是传授新知识,但是新知识只能在学生原有知识的基础上扎根,任何脱离学生实际的教学,都是低效的、乃至无效的。因此,了解学生是教育学生的前提。只有这样,教师才能在课堂教学中牵引住学生的注意力,培养和锻炼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调动其思维的积极性、创造性、主动性。
提问设计是根据学生认知水平而进行的一种思维训练形式。它使得学生个体在围绕教师的提问设计,利用师生语言交流而形成的良好氛围中不断地纠正、丰富、完善自己对问题的判断、推理、分析。而思维训练是通过教师的提问设计来实现的。虽然如此,但是提问设计是主体对客体的预测,因而在课堂教学中它是处于一种不断变化、不断调整的状态。有时设计的问题难度大,学生不易回答,课堂思维气氛不活跃,达不到思维训练的目的;有时设计的问题太简单,学生感到太容易了,因此思维训练的难度不够。由此可见,思维训练的质取决于提问设计的质。
教师在课文阅读教学中要把握好提问设计的质必须遵循三个原则,即教学统一的原则;整体感知和局部破读相统一的原则;阅读和写作相统一的原则。
一、教与学相统一的原则学习知识本是叫人聪明善辩,叫人能干有为,但如果教育使学生产生了厌恶心情,那就成了一件可怕的事情。因此叶圣陶先生讲:“教师之为教,不在于全盘授与,而在于相机诱导。”②教师的教学设计目的,就是体现一种语文能力的培养和形成,就是使学生已有的对知识的感知、理解、比较、分析、综合、抽象概括等思维活动能力得以发展,解决阅读情境中可能出现的各种障碍。爱因斯坦认为:“发展独立思考和独立判断的一般能力,应当始终放在首位,而不应当把获得专业知识放在首位。”③因此,课堂教学的提问设计应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及其作用。如学习形声字时,应把汉字的表义功能和形声字结合起来教学,让学生分析部首的本义和汉字意义上的源缘关系
,再在语境中揣摩其意。如:“他蹒跚地走着。”“蹒跚”是什么意思?即从足部都与脚有关,下文是“走”,怎么走?推断的结论是“一种走路的样子。”然后查词典来证实推断是否正确。学生通过这样的方法去识词断义,就可以有意识地避免错别字,同时也是一种联想思维能力的培养。如一个学生这样去解释“柴”;从“木”部,知与树有关,“止”与“脚”有关,“匕”与“刀”有关,联想生活中砍柴的情景,可知,砍柴用刀,上树、折枝用脚,那“柴”就是用来烧饭的短小木头。如果简单地告诉他词的含义,那么当学生步入社会后,总不能总带着一本词典吧?
在课文阅读方面,在提问设计上应着重于学生能力的迁移。试举例如下。
例文:《廉颇蔺相如列传》
教学目的:交际语言中用词的锤炼。
教学导语及提问设计:
在古代外交上,特别是诸侯纷争的春秋战国时期,各国的臣子为了维护自家尊严,在外交场合上唇枪舌剑,虽然没有刀光剑影,但也是危机四伏,险象环生,那么当一个弱国的臣子面对强大的对手,如何才能不失国家的尊严呢?我请同学们阅读一下《廉蔺列传》中的“渑池相会”一节,说说蔺相如语言的精彩之处。
学生甲:“酒宴上,秦王请赵王鼓瑟,表恭实傲,是凌强欺弱。蔺相如当机立断,进请秦王击缶以相娱乐。遵循礼尚往来的原则进行了不卑不亢的斗争。”
学生乙:“秦使官记载成‘某年月日,秦王与赵王饮,令赵王鼓瑟’。由‘请’变成‘令’,骄横之气溢于言表。而相如让史官记下‘某年月日,秦王与赵王饮,秦王为赵王击缶。’‘请’变成‘为’,强调了结果,行为已成事实。而‘令’有遵令、抗令之分,结果不分明。”
教师小结:从以上分析可知,交际场合的语言要有礼有节。寻找对方漏洞,巧妙还击而且用词要准确有力,同时应注借意口语、书面语的微妙差别。今天,在社会生活中,大到国家外交活动如新闻发布会,小到人与人普通交际往来,商贸活动如谈生意、签合同,都应当注重交际语言的锤炼,请同学们留意于这方面的素材,并谈出自己的感受。
从以上例子来看,教学中的提问设计应当是不断地引导学生积极地思考,真正地把死书激活,把语文阅读能力潜移到广阔的丰富多彩的生活中去,实现“教是为了不教”的目的。
二、整体感知和局部破读相统一的原则整体感知就是在阅读课文时,使学生整体上领悟作者构思全文的思想轨迹,初步了解作者所要表达的感受和认识是什么,运用了哪些主要材料。如小说主要表现为故事情节、主要人物和环境气氛;议论文则是中心论点及与之相联系的分论点和论据等,说明文则是事物的特征等。而局部破读则是在整体感知的基础上,通过文章精要片断的剖析来深化读者对文章的认识。前者回答是写什么的问题,后者则是寻求怎么写和为什么要这样写的答案。二者必须是统一的。整体感知对于局部破读发挥着控制方向、指导进程的决定性作用。离开了整体感知的局部剖析是对文章的肢解,是对文章上下文的联系的割裂,是盲人摸象的翻版,读者无法对作者的感受、情怀、思想的源头、流向和归宿作深层次的了解。同样不去做局部破读的结果也只能是粗知大叶式的阅读。另外,从提高课堂教学效果来看,现在实行五天工作制,教学要求没有降低,原来那种“吃不了,兜着走”的做法已显得苍白无力,因此,如何把握整体感知和局部破读的关系是十分重要的。
以《装在套子里的人》一文为例,首先让学生通过阅读提示及背景材料的介绍,结合课文阅读体会一下本文的主题及作者写作意图。随后,教师通过以下的提问设计来实施教学。
(1)本小说的中心人物是准?答:别里科夫。
(2)围绕别里科夫写了哪些故事情节?答:漫画事件、骑车事件、与柯瓦连科谈话。
(3)结合背景材料,思考一下作者笔下人物别里科夫有些什么性格特点?答:墨守陈规,胆小怕事。
(4)别里科夫生活在一个什么样的时代?答:十九世纪俄国沙皇专制统治时期。
通过以上的提问设计,学生基本上对课文有了了解。要想进一步欣赏契诃夫刻画人物性格的艺术手法,又进行如下设计。
(一)教学目的:通过神态描写的关键词语,刻画人物的灵魂。
(二)教学导语及提问设计
《课文阅读教学的提问设计和思维训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