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高三回归正常
让高三回归正常
汤莉
(清华大学附属中学,100084)
高考之后,我郑重地告诉我的学生:把高三这一年奋斗的意识、抗压的能力、共度的友情留下,别的统统忘掉,尽快!
回顾这一年,我觉得自己在所谓的“理直气壮抓应试”的高三大旗下,根本做了很多南辕北辙的事情,既让学生虚度了成长中宝贵的一年,同时也并没有能够真正有效地提高他们的应试成绩。
高中教育说是三年,其实不过两年,因为第三年没有新课,只是一遍一遍地复习。复习课上起来完全没有欣喜,因为它没有了对充满诗意或是深意的阅读材料的深入探究、讨论和个性化的解读,有的只是权威的标准答案,和向标准答案靠拢的思维过程的塑造。这种短时间、高强度的规范,其实是语文教学的大忌。模式化思考能带来创造性思维和诗意的生活感受吗?如果不能,那么,就高考北京卷而言,占语文试卷总分五分之二比重的作文(如果再算上两道200字小作文,比重过半)又怎么可能获得高分呢?若算得再精细一点,文言阅读、诗歌鉴赏、文学类阅读固然需要标准化的答题范式,但没有诗意的感受、想象能力,学生根本不可能读懂文本,遑论答好理解题。那么,我敢讲,语文试卷150分当中,至少有108分,单靠知识或是逻辑,是不可能答得好的。
这样看来,要想高三学生答出一份漂亮的语文试卷,还得让他们能自由地呼吸、思考、想象、飞翔。
当然,这很不容易。高考本身就给学生造成了巨大的心理压力,父母过度紧张、过分关切又加重了这一负荷,再加上学校各科教师在对本科教学认真负责的前提下通过大量的作业、测验、辅导占满了学生的时间和精力(任务量往往是超负荷的),如此重重重压之下,那些未经世事的学生哪里能扛得住?于是他们生出更多的焦虑、恐慌,在向各类课外辅导班投以盲目的希望之时,他们已经完全进入了恶性循环。这时,语文教师对学生说:嘿,窗外那只小鸟唱得真好;昨天的那则新闻很有思考价值;那本书大可以一读……他们会关心吗?反正,我常常看到很多学生脸上的漠然,他们的眼睛正偷偷盯着某道题呢。
高三的很多事情就是这么颠倒。一遍一遍复习的课上起来很没意思,可是在我所教的班级,高三一年是他们最认真上课的时期。唯一“不合纪律”的事情,就是会有一些人趴在桌上——有些是真睡着了,有些只是趴着、眯缝着眼省些力气,一讲到“关键处”,仍会勉强支起身来在纸上记些东西——他们是真累了。一想到这样的场景,我就伤心。但“哀其不幸”,也“怒其不争”。这样的认真,他们为什么不早点拿出来?我很不能理解,作为北京一所名校的学生,多年来,为什么他们的字写得这么潦草?为什么他们的卷面涂满了墨团还揉得皱皱巴巴?为什么给他们作业本上圈出的别字他们从不肯订正?为什么要他们读点书,很有一些人就会从网上搜点材料,再东拼西凑打印出来,作为自己的读书笔记?他们怎么就可以这么随意!唠叨三年,有些学生就是坚持不改。是真的很难吗?我问过很多学生,他们说觉得这些习惯性的东西并不重要,所以不想改。于是,就有了“报应”。比如,字音字形题,确实有些模拟题出得过偏,但北京高考试卷出的几乎都是常见词,如果学生从小养成严谨的语文习惯,有不读错音、不写别字的自我要求,常用工具书,有错即改,不说这道题的正确率能提高多少,至少不用在高三阶段做那么多习题来备考。其实,由于字音字形题被设为选择题,题目做得太多,错误项看得太多,反而还会形成对记忆的不当干扰。甚至,一些从不重视语文的学生到了临考前两个月才来问我该怎么练字、可以读些什么书,这时,我还能有什么办法?
我没有办法的,有些辅导机构就有“办法”!于是,我眼睁睁看着班里几个作文基础较差的学生痴迷于那些辅导机构发的作文材料,欲罢不能。它们用的是文化散文的语言,平行式三段的议论文结构,讲求的是无论题目怎么变,材料不变。于是,那几个连语文课本里的课文都没怎么读熟的学生,开始大规模地、貌似熟练地运用起沈从文、卡夫卡、老舍的故事和作品了。抛开题目和前后串联,单看每一段,那真是妙笔生花,像足了书虫式的文科班学生,但那都是背的,三个事例,每一个的每一句话都是辅导班教师写好了给他们背的。这样的文章,读到衔接段落会“断气”,而最要命的是,除了个别几次能扣上题,大部分生拉硬拽也拽不上。而这时候,想要学生自主创造绝对比让他们背书难一万倍。他们怎么也舍不得放弃那些“华美的句子”。之后,他们就在考场上遇到了“老计”。
2012年北京高考作文中的这个铁路巡视员老计的故事让很多人大感意外。从对考题类型的预测,到对阅卷风向标的把握,现在看来只能说一句:高考复习“炒消息股”实在是一件不那么靠谱的事情。复习还是要回到“大路”上来——不只是指全面覆盖知识点,还指在风格方向的把握上。套用徐志摩的一句诗:“我不知道风是在往哪一个方向吹。”去年涌现出一批刻意彰显“书卷气”的文化散文,今年推出的可能就是强调丰富性的生活气息浓郁的文章,明年又是一批文艺气十足的文章成为新宠,之后发觉学生的文字都“拗”得不行,于是又需要一些“清粥小菜”来养养胃……与其跟这让人无从把握的风,让学生最后都成了紧跟“过时”文风的牺牲品,还不如回到最简单、最本质的方向上来,让高考作文训练回到正常作文训练的轨道上来。
正常的作文训练不就是要让学生把话说清楚,让人能看懂吗?记叙文要准确完整,具体生动,有些起伏;议论文要论点明确,论证有力,有较高的思维品质。作文训练中可以有所借鉴,甚至也可以模仿,但要及早确立作文求新的意识,通过博览群书的方式,求其“化”而不求其“搬”。人人都说的道理我不说;人人都用的材料,除非我用的角度或深度有所不同,否则我不用。戒绝一切的作文套路,不断挑战自我。只有这样从初一、高一训练起,并且一直坚持到高考前的最后一刻,学生才有可能真正学会写作文,也才有可能真正在高考的考场上“以不变应万变”。
教师都知道不要小看你的学生,但是就像父母一样总是舍不得放手。要敢于让他们试一试,不要从刚开始就照着所谓的“高考范文”的模式来框自己的学生,也不要试了一段时间后因为心里没底又把那些“框框”丢给已经颇有灵气的学生。要知道,学生还很弱小,习惯服
《让高三回归正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