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论素质教育的时代背景
当前教育界讨论的一个热点问题是“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变的问题,意见很不一致,在实际工作中也遇到一些问题。对此,我想谈谈我的看法。
首先,我认为搞素质教育是必要的,但对素质教育先要做一个界定,否则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缺乏同一的标准。我认为,所谓素质教育,是指以提高人的素质为目的的教育。它的提出有两个背景,第一个背景是因为当前中国基础教育中存在着以应付考试为目的的教育,即所谓应试教育的弊端;第二个背景是面向21世纪,教育需要培养高质量的人才,也即是高素质的人才。
先说第一个背景。许多专家都强烈指出,我国基础教育的弊端是把学生束缚在考卷上,死记硬背,缺乏个性培养、缺乏创造能力和动手能力的培养。老师教得很苦,学生学得很苦。这种教育模式培养出来的人才,不能适应时代的要求。
有的同志不同意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轨的提法。先不从理论上来分析,我们来看看,实际工作中存在不存在上述的弊端,实事求是他说,上述弊端是存在的。这种弊端存在的原因很多,从教育目的上来分析,它是以应付考试为目的教育的结果。因此转轨是必要的。
有的同志讲,考试是取消不了的,考试是评价教育质量的一种手段,也是选拔人才的一种手段。不错,考试是教育不可缺少的手段,但它不是教育的目的,把手段当作目的,就是当前教育的弊端。“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的转轨,就是为了纠正这个偏差,使考试回到它应有的位置上。
有人说,有考试,就有应试教育。这里关键是考试这根指挥棒向何处指,当务之急是改革考试制度。这个主张是很有道理的,考试制度必须认真改革。但考试本身就有天生的缺陷。考试只能评价一个学生的学习成绩,或者学习能力,却很难评价学生的整体素质。
总之,从教育思想上说;需要承认,教育中的弊端是存在的,把应付考试作为目的的现象是存在的,它所产生的后果也是严重的,因而转轨是有必要的。
再从时代背景上来看。当前教育面临着种种挑战。一是科学技术加速发展,知识质量成倍增长的挑战,学校教育不可能也没有必要把人类的全部知识教给学生。让他们记住这些知识,重要的是培养他们获取知识的能力二是科学技术在生产和生活中的应用带来了资源的浪费、环境的污染。需要从小培养学生的环境意识,保护自然、合理地利用自然的意识:三是科技革新和经济竞争越来越激烈,需要培养学生有开阔的视野,有开拓创新的精神和能力;四是经济增长带来了一 部分人的享乐思想、个人主义,需要加强道德教育,培养学生关心社会、关心他人的高尚的思想品质。这些都说明,人的整体素质要提高,这样才能适应时代的要求。所以80年代以来,各国教育的改革都以提高人的质量为重心。美国未来学会就提出,21世纪需要全面发展的人,每个人必须具备知识能力、个人能力和国民能力,它呼吁学校和家长改革传统的教育观念。美国是如此,其他国家也是如此。上述时代需要的人的质量(素质),用“应试教育”是不能完成的。
素质教育与全面发展教育是什么关系?提全面发展教育不是挺好吗,为什么又提一个新的口号?这是实际工作者困惑不解的问题。素质教育就是全面发展教育。或者说,索质教育是贯彻全面发展教育方针的教育。本来并不需要另提什么素质教育。但是,因为有“应试教育”的弊端存在,所以提出素质教育来。全面发展教育讲了几十年了,许多学校是认真贯彻的,但不能否认,有些学校只把全面发展停留在口号上,并未认真贯彻执行。提出素质教育,让人们更清醒地认识到问题的存在。人们常常在日常生活中遇到许多不愉快的事,总会归结到“这个人的索质不高”一句话,不会讲“这个人的全面发展不够”。所以说,提高人的索质是人们的普遍要求。因此素质教育与全面发展是不矛盾的。如果你的学校全面发展教育进行得很好,那就不必转轨;如果确实贯彻得不好,还是应该转轨,要采取实事求是的态度。
目前,在转轨过程的实际工作中出现了一些混乱现象。据说,有些地方硬性规定学时砍掉多少,作业砍掉多少,每个学生都要参加课外小组活动等,致使出现了教育质量滑坡的现象。这是对素质教育实质理解不够的结果。素质教育不是不要知识教育,不是不要考试,而是要使学校的一切工作为提高人的素质服务。
素质教育中重要的一个涵义是要培养学生的个性。所谓发展人的个性,就是要因材施教,不要用考试一个模式来束缚学生的发展。有些同志把它理解为全面发展加特长,除了一张考卷之外又加上要有一技之长,或弹琴、或绘画等。实际上,这并未脱离“应试教育”的轨道,同样加重”了学生的负担。个性发展的核心是创造性,没有创造能力、创新能力、判断能力就不可能有个性。
提倡从“应试教育”向教育转轨是从教育思想的层面上提出来的,不是具体的教育模式的规定。不要把教育从一种特定的模式又硬塞到另一个模式之中。有的学校教育改革实验已搞了多年,如有的搞愉快教育,有的搞成功教育,有的搞和谐教育,有的是进行综合改革,这些都对提高人的素质有好处,也都是进行素质教育的模式。据说,有的学校为了搞素质教育把这些实验都停下来了,这是没有必要的。素质教育作为一种教育目的的指导思想,并不规定一种模式,需要多种模式的试验。
从“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轨,并非易事。因为“应试教育”的存在有许多原因,其中有社会原因、劳动人事制度的原因,也有传统思想的影响。因此,这是一项系统工程,要与其他改革配套进行。但是不能忽视教育思想的原因。在教育内部来讲,首先要从树立正确的教育思想开始,明确教育的目的是在于培养人才,在于提高人的整体的质量(素质),只有提高人的质量,才能更好地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与此同时,教育部门还要研究课程改革、考试改革;用人部门要研究劳动人事制度的改革。家长也要转变思想,要认识到人的能力是有差别的,社会的需求是多种多样的,只要努力工作,为社会作出贡献的就是人才。
教育管理部门更要树立正确的教育思想,不要用分数指标去评学校、评教育,要深入细致地帮助学校提高教育质量。 《浅论素质教育的时代背景》
本文链接地址:http://www.oyaya.net/fanwen/view/57385.html
首先,我认为搞素质教育是必要的,但对素质教育先要做一个界定,否则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缺乏同一的标准。我认为,所谓素质教育,是指以提高人的素质为目的的教育。它的提出有两个背景,第一个背景是因为当前中国基础教育中存在着以应付考试为目的的教育,即所谓应试教育的弊端;第二个背景是面向21世纪,教育需要培养高质量的人才,也即是高素质的人才。
先说第一个背景。许多专家都强烈指出,我国基础教育的弊端是把学生束缚在考卷上,死记硬背,缺乏个性培养、缺乏创造能力和动手能力的培养。老师教得很苦,学生学得很苦。这种教育模式培养出来的人才,不能适应时代的要求。
有的同志不同意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轨的提法。先不从理论上来分析,我们来看看,实际工作中存在不存在上述的弊端,实事求是他说,上述弊端是存在的。这种弊端存在的原因很多,从教育目的上来分析,它是以应付考试为目的教育的结果。因此转轨是必要的。
有的同志讲,考试是取消不了的,考试是评价教育质量的一种手段,也是选拔人才的一种手段。不错,考试是教育不可缺少的手段,但它不是教育的目的,把手段当作目的,就是当前教育的弊端。“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的转轨,就是为了纠正这个偏差,使考试回到它应有的位置上。
有人说,有考试,就有应试教育。这里关键是考试这根指挥棒向何处指,当务之急是改革考试制度。这个主张是很有道理的,考试制度必须认真改革。但考试本身就有天生的缺陷。考试只能评价一个学生的学习成绩,或者学习能力,却很难评价学生的整体素质。
总之,从教育思想上说;需要承认,教育中的弊端是存在的,把应付考试作为目的的现象是存在的,它所产生的后果也是严重的,因而转轨是有必要的。
再从时代背景上来看。当前教育面临着种种挑战。一是科学技术加速发展,知识质量成倍增长的挑战,学校教育不可能也没有必要把人类的全部知识教给学生。让他们记住这些知识,重要的是培养他们获取知识的能力二是科学技术在生产和生活中的应用带来了资源的浪费、环境的污染。需要从小培养学生的环境意识,保护自然、合理地利用自然的意识:三是科技革新和经济竞争越来越激烈,需要培养学生有开阔的视野,有开拓创新的精神和能力;四是经济增长带来了一 部分人的享乐思想、个人主义,需要加强道德教育,培养学生关心社会、关心他人的高尚的思想品质。这些都说明,人的整体素质要提高,这样才能适应时代的要求。所以80年代以来,各国教育的改革都以提高人的质量为重心。美国未来学会就提出,21世纪需要全面发展的人,每个人必须具备知识能力、个人能力和国民能力,它呼吁学校和家长改革传统的教育观念。美国是如此,其他国家也是如此。上述时代需要的人的质量(素质),用“应试教育”是不能完成的。
素质教育与全面发展教育是什么关系?提全面发展教育不是挺好吗,为什么又提一个新的口号?这是实际工作者困惑不解的问题。素质教育就是全面发展教育。或者说,索质教育是贯彻全面发展教育方针的教育。本来并不需要另提什么素质教育。但是,因为有“应试教育”的弊端存在,所以提出素质教育来。全面发展教育讲了几十年了,许多学校是认真贯彻的,但不能否认,有些学校只把全面发展停留在口号上,并未认真贯彻执行。提出素质教育,让人们更清醒地认识到问题的存在。人们常常在日常生活中遇到许多不愉快的事,总会归结到“这个人的索质不高”一句话,不会讲“这个人的全面发展不够”。所以说,提高人的索质是人们的普遍要求。因此素质教育与全面发展是不矛盾的。如果你的学校全面发展教育进行得很好,那就不必转轨;如果确实贯彻得不好,还是应该转轨,要采取实事求是的态度。
目前,在转轨过程的实际工作中出现了一些混乱现象。据说,有些地方硬性规定学时砍掉多少,作业砍掉多少,每个学生都要参加课外小组活动等,致使出现了教育质量滑坡的现象。这是对素质教育实质理解不够的结果。素质教育不是不要知识教育,不是不要考试,而是要使学校的一切工作为提高人的素质服务。
素质教育中重要的一个涵义是要培养学生的个性。所谓发展人的个性,就是要因材施教,不要用考试一个模式来束缚学生的发展。有些同志把它理解为全面发展加特长,除了一张考卷之外又加上要有一技之长,或弹琴、或绘画等。实际上,这并未脱离“应试教育”的轨道,同样加重”了学生的负担。个性发展的核心是创造性,没有创造能力、创新能力、判断能力就不可能有个性。
提倡从“应试教育”向教育转轨是从教育思想的层面上提出来的,不是具体的教育模式的规定。不要把教育从一种特定的模式又硬塞到另一个模式之中。有的学校教育改革实验已搞了多年,如有的搞愉快教育,有的搞成功教育,有的搞和谐教育,有的是进行综合改革,这些都对提高人的素质有好处,也都是进行素质教育的模式。据说,有的学校为了搞素质教育把这些实验都停下来了,这是没有必要的。素质教育作为一种教育目的的指导思想,并不规定一种模式,需要多种模式的试验。
从“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轨,并非易事。因为“应试教育”的存在有许多原因,其中有社会原因、劳动人事制度的原因,也有传统思想的影响。因此,这是一项系统工程,要与其他改革配套进行。但是不能忽视教育思想的原因。在教育内部来讲,首先要从树立正确的教育思想开始,明确教育的目的是在于培养人才,在于提高人的整体的质量(素质),只有提高人的质量,才能更好地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与此同时,教育部门还要研究课程改革、考试改革;用人部门要研究劳动人事制度的改革。家长也要转变思想,要认识到人的能力是有差别的,社会的需求是多种多样的,只要努力工作,为社会作出贡献的就是人才。
教育管理部门更要树立正确的教育思想,不要用分数指标去评学校、评教育,要深入细致地帮助学校提高教育质量。 《浅论素质教育的时代背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