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存桌面快捷方式 - - 设为首页 - 手机版
凹丫丫旗下网站:四字成语大全 - 故事大全 - 范文大全
您现在的位置: 范文大全 >> 教学论文 >> 语文论文 >> 正文

是科学检测还是烦琐误人


[作者]  郭大公,独山子第一中学

[内容]

 

    ——高考语文标准化试题刍议

    高考制度恢复20年来,语文学科考试和其他学科考试一样,在考查、鉴别人才方面,曾经做出过重要贡献,为国家选拔了大批有用之才。但是长期以来,特别是实行标准化试题后,高考语文出现了严重偏差,很难检验出考生真实的语文能力。语文界的一位很有名望的人士说,现在的高考语文试题,好学生不一定能考好成绩,考分最高的往往不是最好的学生。回顾多年来高考语文试题的题型和结构,不难发现其中的偏差和弊端。

            一、答案唯一,限制了语文思维的发散性

    人类思维,依据解决问题所沿的方向,分为发散思维和辐合思维。前者是多方向的分析和寻找方法、途径,具有流畅性、变通性、独特性的特点,后者是单一模式进行归一求取答案。作为最具人文性、情趣性的语文学科,它的思维当然属于前者。在语文教学中,应当引导和鼓励学生进行多思维活动,养成多面向、多角度的认识问题、解决问题的习惯。但是,在语文标准化试题中,选择题和判断题占到半数以上。这类题答案明确划一,固然有利于电脑阅卷,但却违背了语文思维的发散性规律,限制了考生答题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在一些所谓主观性的“简答题”中,答案往往把复杂问题简单化、绝对化,甚至限定“字数”、“要点”,迫使考生沿着出题人的思路和想法答题。如果不看“参考答案”,语文水平很高的人恐怕也得不了多少分。再说这类题的答案也未必都正确。如1995年全国高考试题第4 题要求选出“成语使用正确的一句”,答案是D。这句是:“关于金字塔和狮身人面像的种种天真的、 想入非非的神话和传说,说明古埃及人有着极为丰富的想象力。”其中“想入非非”这个成语有胡思乱想之意,多含贬义,用在这里感情色彩不对。

    此外,这一类选择题,只考查识别信息的能力,不考查获取信息、记忆信息的能力,而记忆能力在语文学习中占有重要位置。因此,这类题型使考查出现了严重失误。

            二、零敲碎打,破坏了语文知识的系统性

    自古以来,语文学科就是充满人性、最有趣味的学科。但是长期以来,语文教学受西方,特别是前苏联教育模式的影响,不是从整体上宏观上去把握,而是从局部和细节入手,对每篇课文,采用“庖丁解牛”式的方法,条分缕析,不厌其详,把生动活泼的有机完整的文章讲得支离破碎,味同嚼蜡。这种教法也反映到了考试上来。尤其是所谓“标准化”考试,据说这种考试出题,主要是从“题库”中检索拼题,只要请一二位专家审题就行了,不必兴师动众搞“大会战”。这种信物(电脑)不信人的做法实在不太高明。国外曾有人把语言输入电脑,让电脑“创作”文学作品,尽管事先有第一流的文学家或语言学家为它编排程序,但结果还是洋相百出,令人啼笑皆非。很难设想,这种从“题库”中拼凑出来的试题到底能不能用来考查语文知识的内在规律?到底有多大实用价值?以1995——1997年全国试题为例,这三份试题先后考查了古代人物称谓(95年)、“文房四宝”、“殿试”中榜者的叫法(96年)、剧中人物角色的名称(97年)等。试问这些知识在语文知识体系中究竟占多大份量?记住这些在现实生活中有什么作用?考不考这些又有多大关系?考查这类琐碎无用的知识,只能破坏语文知识的系统性,只能冲击对实际能力的检测。因此,高考语文试题的编制,应当从语文学科知识的系统性出发,把考核实际能力放在首位,毫不留情地砍去一些琐碎无用的知识考题。

            三、舍本逐末,导致了语文教学的逆转性

    叶圣陶先生说过,“语文”这两个字中的“语”就是指口头语言,“文”就是指书面语言。语文教学的任务,是帮助学生养成使用语文的良好习惯。作为应用学科(工具课)的语文,它着眼于熟练的技能技巧,而这些技能技巧却是在实践中长期下苦功夫得来的。因此,提高学生口头表达能力和书面表达能力,应成为语文教学的重头戏,在考试中,作文理所当然地应占举足轻重的地位。衡量一名考生乃至任何一个人语文能力高低的最重要的标准和最终分界线,只能是作文(书面表达能力)。一般说来,文章写得好,听、说、读自然也不成问题。但是,在标准化考试中,作文总分只占总分的三分之一多,这样的考法,显然是轻重倒置,舍本逐末。不仅如此,这种标准化也严重干扰了对作文的考查,一份试题中往往是两篇作文,把写作能力“科学”分解,分类计分,很难考出考生真实的写作水平。有时作文题刁钻古怪,深奥难懂,作文给分也只能是主观随意了。如1995

年作文是根据两幅漫画,让考生以“我更喜欢漫画《》”为题,写一篇评论文。这两幅漫画的题目分别是“为六指做整形手术”和“截错了”。这是让写一篇比较性的文艺评论,远远超出了中学生的实际写作水平。笔者所碰到的考生,包括语文学得最好的学生,几乎没有谁能弄清漫画的寓意,写的文章就可想而知了。但是这一届高考语文分数普遍很高,可见这篇作文并没有能够拉开考生的档次。

            四、面面俱到,失去了语文考查的真实性

    标准化考试,据说是一种具有统一标准的、按科学顺序组织的、对误差实行严格控制的考试。从形式看,这种试题量大,覆盖面广,除作文外,涉及到拼音、文字、标点、词汇、语法、修辞、文学文体常识,现代文、古文的阅读、理解、分析、综合、翻译等方面。但这种包罗万象的试题弊病有二。一是名日科学,实则不科学。这些所谓“知识点”并不一定反映了语文知识体系的内在规律。名家正告,语文教学(应当包括考试在内)越“科学”就越不科学。因为语文是软科学,或者说模糊科学,语言的运用不能完全定量定性。那种试图把语文知识“系列化”、标准化的做法,是一种幼稚可笑的做法。二是面面俱到,失去重点。评价试题,不仅要看各项数量指标,还要看整体的效度。与其面面俱到,不如突出重点,增加考查的可信度。实践证明,对付这种标准化考试,不突出训练,决不能取得好成绩,即使语文能力很高的学生,不经过专门训练也成绩平平。这种标准化试题,不但不能“对误差实行有效控制”,而且常常出现考生语文能力高低难辨甚至高低颠倒的情况。以笔者所带过的95届1班高考语文成绩为例,全班25名考生,100分以上的有4 人,其中语文学科较好的1人,较差的3人,而全年级语文学得最好的2 人分数平平,仅比平均分高1分。

    综上所述,高考语文标准化试题,违反了语文学科的特点和规律,全盘否定了传统的语文考试,生搬硬套自然科学的考核方法,给选拔人才造成很大损失。当然,作为一种考试方式,标准化命题的客观性,对于检测某些简单甚至复杂的学习结果不无好处,但当务之急是立即对这种考试进行彻底改革,以确保语文考查的真实性。前不久,笔者见到一份中央党校专升本的语文入学考题,这份考题虽然失之偏颇,但考点精炼,重点突出,使人耳目一新

。这份试题分为三大块,总分100分。 第一块是“简答题”,20分;第二块是“古文翻译”,20分;第三块是作文(一篇议论文),60分。由此想到未来的高考语文试题的改革,不能仅仅依靠现代化手段,而应当借鉴传统语文考试的成功经验,简化试题结构,突出作文这个重心,编制出体现语文特色的令人满意的试题。


《是科学检测还是烦琐误人》
本文链接地址:http://www.oyaya.net/fanwen/view/57579.html

★温馨提示:你可以返回到 语文论文 也可以利用本站页顶的站内搜索功能查找你想要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