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期学校管理模式刍议
思想与行动、理性与非理性;如何建立开发的教育资源系统,民主开发的组织结构和自觉自律的内部评价机制等。
(二)实施科研兴校,提升教师的业务素质
苏霍姆林斯基曾建议校长,把教师的兴趣引导到教育科研的轨道上来。决策者的学术管理首先表现在不断转变教师的教育观念。决策者是先进教育思想的传播者,“校长是老师的老师”,对教师进行教育思想的校本培训,帮助老师明确教育发展的新动向,是其首当其冲的职责。其次,建立学校决策者亲自过问教科研工作的制度,因为教科研工作是为教育教学提供咨询服务的,所以如果决策者不亲自抓,就势必会导致决策者的工作意图难以细化,导致咨询服务的失效、疲软。第三,建立组织与评价机制。对教师的备课、上课、说课、论文写作与评议、研究观摩活动都要形成评价与保障制度,并采取重过程、轻结果,少指责、多指导,有层次分阶段的实施策略。
(三)创办学校特色,激活发展动力
学校的办学特色,是在学校各项资源最佳配置的基础上,通过理性反思,凸现出来的亮点,它也是一种学校文化,具有独特性和稳定性。学校决策者学术管理上的首要职责是创办特色学校,发扬学校特色。让特色引路,形成干群的向心力;让特色增辉,激活广大教师的创造力。其次,强调管理过程中的自主性,让教师自己管理自己,自己约束自己,变“要我做”为“我要做”。第三,强调管理过程中的合作性,提高决策的含金量,增强学校的亲和力。
三、校内资源管理同校外资源管理相结合
创新管理应是一个开放的管理范式,它是学校通过对可利用的显性和隐性资源的充分开掘和合理应用,以求得管理最优化的过程。传统的学校管理重校内的资源管理,忽视了对学术管理校外的资源管理,用“冰山现象”来分析,就是仅对看得见,摸得着的资源进行管理,而忽视了对海面以下的更具开发潜能的资源的管理,对校外资源管理就是要充分挖掘信息、社区、校外实体的资源。
(一)开发利用教育信息
科研成果是别人实践证明行之有效的理论,利用开发的过程其实质是一个“借脑”的过程。现代信息社会,信息传播的方式繁多,且方便快捷,一个有抱负的学校决策者,是很容易找到自己所需的信息的。关键是决策者要有这种管理意识。尤其是要注重对信息发展态势的管理,因为,所有的理论和经验都有一个发展的过程,所有理论都不是具体的方法,不能直接运用于实践,必须融入学校的校本思想,结合学校的特点,有选择地“拿来”。重视发展态势的管理,是决策者反思自己的管理行为,自主学习管理经验的一种重要方式。报刊、书籍、电视、广播、网络等媒体都有自己的风格,对成果的报道、呈现都经过了编著者“个人价值”的过滤,决策者要深知“偏听则暗,兼听则明”的道理,要有自己的学术观。
(二)与社区形成活力
社区蕴藏着重要的物质资源,开发社区教育资源既是“借脑”也是“借物”。创新教育的内涵之一就是要提升学生的科学精神和人文素养,而传统教育条件下社区有各行各业的优秀人才,却储而藏之;社区有重多的学生教育实践基地,却闲而处之;社区有丰富的文化活动,却流而逝之,这些都是创新教育求之不得的重要资源。我们何不开展一些类似于“走近名流,走进社会,融入自然”的活动,让名流健康的主旋律思想催发学生奋发向上;让真实可感的自主探究历练学生“学会学习、学会生存、学会创造、学会做人”的能力;让喜闻乐见的文娱活动促进学生的精神成长。再有能力的决策者其能力也是有限的,条件再好的学校也是有缺陷的,“自用而不用人(用物)”既是封闭的观念,也是落后的行为,与创新教育的开放性相悖。
(三)与教育实体联姻
学校管理、科研的方向、层次、潜力都需要专家的指导、参与、评价。与科研机构联姻,就是借科研的舞台,实践、展示、反思自己的科研成果,以便不断在实践中提升自己。科研人员能够结合学校的研究能力,指导制定合理科学的研究方案,并通过中期管理及时解决教研教改中的实际问题。另外与教科研单位联姻还可以创造许多与教育大师对话的机会,便于教师醒脑、换脑,学习专家的思维方式。与学校联姻,意在寻求合作与发展的伙伴,也是“借竞争力”。成就感是人的本能需要,失去了它,没有忧患意识和危机感的群体终究会被时代淘汰。联姻主要是在以下产生学校与学校之间的互动;办学层次相近,教育哲学互融,教育质量互进,教师互访、互学,教育资源共享等。联姻的目的不是搞质量竞赛,而是通过这种方式提高学校的综合办学水平,并激励学校永创新高。
时代是不断发展的,我们的教育事业也是不断往前发展的,同样,学校管理模式也需要相应改变,即科学管理与人本管理相结合、权力经验管理与学术管理相结合、校内资源管理同校外资源管理相结合,一所学校有名望,有质量,关键之关键在人才。学校管理模式的转变,才能为学校的发展提供源源不断的动力,把我国的教育事业推向高峰,跻身世界教育强国之列。
参考文献:
1、王锭城、王个棉、肖建彬、周峰《教育管理实践的理论探索》1994年3月,广东教育出版社。
2、吴继光《中小学校校长管理典范》1999年10月,吉林摄影出版社。
3、冯克诚、田晓娜《教师、教学基本功全书》1997年4月,中国三峡出版社。
4、李桂生《教育管理的研究与实践》2001年12月,开明出版社。
5、闫德明《现代学校管理学》2001年6月,人民教育出版社。
6、龙君伟《校本从事开发与管理》2002年9月,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
《新时期学校管理模式刍议(第2页)》
本文链接地址:http://www.oyaya.net/fanwen/view/57591.html
(二)实施科研兴校,提升教师的业务素质
苏霍姆林斯基曾建议校长,把教师的兴趣引导到教育科研的轨道上来。决策者的学术管理首先表现在不断转变教师的教育观念。决策者是先进教育思想的传播者,“校长是老师的老师”,对教师进行教育思想的校本培训,帮助老师明确教育发展的新动向,是其首当其冲的职责。其次,建立学校决策者亲自过问教科研工作的制度,因为教科研工作是为教育教学提供咨询服务的,所以如果决策者不亲自抓,就势必会导致决策者的工作意图难以细化,导致咨询服务的失效、疲软。第三,建立组织与评价机制。对教师的备课、上课、说课、论文写作与评议、研究观摩活动都要形成评价与保障制度,并采取重过程、轻结果,少指责、多指导,有层次分阶段的实施策略。
(三)创办学校特色,激活发展动力
学校的办学特色,是在学校各项资源最佳配置的基础上,通过理性反思,凸现出来的亮点,它也是一种学校文化,具有独特性和稳定性。学校决策者学术管理上的首要职责是创办特色学校,发扬学校特色。让特色引路,形成干群的向心力;让特色增辉,激活广大教师的创造力。其次,强调管理过程中的自主性,让教师自己管理自己,自己约束自己,变“要我做”为“我要做”。第三,强调管理过程中的合作性,提高决策的含金量,增强学校的亲和力。
三、校内资源管理同校外资源管理相结合
创新管理应是一个开放的管理范式,它是学校通过对可利用的显性和隐性资源的充分开掘和合理应用,以求得管理最优化的过程。传统的学校管理重校内的资源管理,忽视了对学术管理校外的资源管理,用“冰山现象”来分析,就是仅对看得见,摸得着的资源进行管理,而忽视了对海面以下的更具开发潜能的资源的管理,对校外资源管理就是要充分挖掘信息、社区、校外实体的资源。
(一)开发利用教育信息
科研成果是别人实践证明行之有效的理论,利用开发的过程其实质是一个“借脑”的过程。现代信息社会,信息传播的方式繁多,且方便快捷,一个有抱负的学校决策者,是很容易找到自己所需的信息的。关键是决策者要有这种管理意识。尤其是要注重对信息发展态势的管理,因为,所有的理论和经验都有一个发展的过程,所有理论都不是具体的方法,不能直接运用于实践,必须融入学校的校本思想,结合学校的特点,有选择地“拿来”。重视发展态势的管理,是决策者反思自己的管理行为,自主学习管理经验的一种重要方式。报刊、书籍、电视、广播、网络等媒体都有自己的风格,对成果的报道、呈现都经过了编著者“个人价值”的过滤,决策者要深知“偏听则暗,兼听则明”的道理,要有自己的学术观。
(二)与社区形成活力
社区蕴藏着重要的物质资源,开发社区教育资源既是“借脑”也是“借物”。创新教育的内涵之一就是要提升学生的科学精神和人文素养,而传统教育条件下社区有各行各业的优秀人才,却储而藏之;社区有重多的学生教育实践基地,却闲而处之;社区有丰富的文化活动,却流而逝之,这些都是创新教育求之不得的重要资源。我们何不开展一些类似于“走近名流,走进社会,融入自然”的活动,让名流健康的主旋律思想催发学生奋发向上;让真实可感的自主探究历练学生“学会学习、学会生存、学会创造、学会做人”的能力;让喜闻乐见的文娱活动促进学生的精神成长。再有能力的决策者其能力也是有限的,条件再好的学校也是有缺陷的,“自用而不用人(用物)”既是封闭的观念,也是落后的行为,与创新教育的开放性相悖。
(三)与教育实体联姻
学校管理、科研的方向、层次、潜力都需要专家的指导、参与、评价。与科研机构联姻,就是借科研的舞台,实践、展示、反思自己的科研成果,以便不断在实践中提升自己。科研人员能够结合学校的研究能力,指导制定合理科学的研究方案,并通过中期管理及时解决教研教改中的实际问题。另外与教科研单位联姻还可以创造许多与教育大师对话的机会,便于教师醒脑、换脑,学习专家的思维方式。与学校联姻,意在寻求合作与发展的伙伴,也是“借竞争力”。成就感是人的本能需要,失去了它,没有忧患意识和危机感的群体终究会被时代淘汰。联姻主要是在以下产生学校与学校之间的互动;办学层次相近,教育哲学互融,教育质量互进,教师互访、互学,教育资源共享等。联姻的目的不是搞质量竞赛,而是通过这种方式提高学校的综合办学水平,并激励学校永创新高。
时代是不断发展的,我们的教育事业也是不断往前发展的,同样,学校管理模式也需要相应改变,即科学管理与人本管理相结合、权力经验管理与学术管理相结合、校内资源管理同校外资源管理相结合,一所学校有名望,有质量,关键之关键在人才。学校管理模式的转变,才能为学校的发展提供源源不断的动力,把我国的教育事业推向高峰,跻身世界教育强国之列。
参考文献:
1、王锭城、王个棉、肖建彬、周峰《教育管理实践的理论探索》1994年3月,广东教育出版社。
2、吴继光《中小学校校长管理典范》1999年10月,吉林摄影出版社。
3、冯克诚、田晓娜《教师、教学基本功全书》1997年4月,中国三峡出版社。
4、李桂生《教育管理的研究与实践》2001年12月,开明出版社。
5、闫德明《现代学校管理学》2001年6月,人民教育出版社。
6、龙君伟《校本从事开发与管理》2002年9月,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
《新时期学校管理模式刍议(第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