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出课堂评价的模糊性
走出课堂评价的模糊性
吴 刚
课堂评价是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对学生的学习状况表现出来的高超的评价艺术,是教学过程中必不可少且非常重要的一个组成部分。教师的课堂评价对学生的情趣和情感影响很大。可是,自从实施新课标以来,有很大一部分教师似乎走进了一个模糊性的怪圈。表现之一,为了保护学生的积极性,采取一味鼓励的评价手段;于是,“很好”、“很棒”这些单一肯定的评价语言充斥了课堂。表现之二,为了达到让学生畅所欲言的目的,采取滞后评价的方法;于是课堂上又出现了少评价,甚至不评价的现象。这种做法极易使学生形成模糊的知识概念,客观上造成了知识误区。
其实,新课标的实施,使学生的主体地位得到了提升。这并不意味着评价功能的削弱;相反地是从评价方式、评价时机、评价艺术等方面对教师提出了更新、更高的要求。要求我们教师在鼓励、引导学生“有创意的表达”的同时,也要让教师的评价闪现出智慧的光芒。那么,如何正确地进行课堂评价呢?笔者在教学中进行了一些有益的尝试。
一、 鉴赏性评价
曾在一本资料中看到对姚竹青老师的介绍:他的作文评语以其个性化、人文化的特点,深入人心。其中就不乏对学生作文优点的欣赏,如:“你出手不凡,想不到你竟然写得如此情趣盎然;语言美极了,谢谢你使我有幸读到了这样每秒精巧的文章;此文寓意深长,值得反复吟咏。”读到这样充满赞美和肯定且极富人情味的评语,我们可以想见作为学生那幸福高兴的表情和成功的愉悦感。
同样,在课堂教学中有针对性的赞美语言,不仅是对已经回答问题的学生的极大鼓舞,也会激发其他学生思想的火花。
“你考虑得真仔细!”“你的回答准确而有深度,语言精练。老师真为你说得这么好感到高兴!”“哦,多么美妙的比喻呀!”,听你声情并茂的朗读真是一种享受!“你对问题的回答显出你高超的概括能力,真棒!”诸如此类的评价语言,能最大限度的激发学生参与表达的热情,促进学生养成踊跃发言的好习惯。
二、 引导性评价
传统教育对于学生的一些不正确的观点和看法往往立即予以否定,甚至批评,而素质教育则不然。为了鼓励学生畅所欲言,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教师都力求在课堂上建立一种和谐、愉悦、轻松的民主教学氛围,于是延迟评判原则逐渐被引入课堂。但是,延迟评判并不等于不评判,更不能为了保护学生的“积极性”而故意含糊其词,混淆是非。如果对学生得出的错误结论不加以匡正,模糊的概念不置可否,这样学生就会误以为得到了老师的默认,“其为惑也,终不解矣”。结果只能是误人子弟,为害不浅。
笔者在教学的尝试中认识到,对于学生的一些片面的、偏激的、甚至错误的观点和看法,宜采取“主动的”延迟评判方式,即实施引导性评价。请看下面两个教学镜头的处理。
镜头一:《陈太丘与友期》教学片断
老师问:假如你是元方,你会原谅那位客人吗?
学生答:我不会原谅他,谁让他骂我的父亲呢?
镜头二:《伟大的悲剧》教学片断
老师问:假如你是斯科特,你会给阿蒙森作证给挪威国王捎信吗?
学生甲:不会给他捎信,因为斯科特没有这个义务。
学生乙:不会给他作证,因为他们是竞争对手,代表两个不同的国家。
学生丙:可以把挪威人所有的痕迹抹掉,插上英国的国旗,并向全世界宣布是他们第一个到达南极的。
面对学生如此偏激、甚至错误的回答,我是这样引导他们的。
镜头一:你的回答有一定的道理,不过换一个角度想想,假如你和同学或者朋友闹了矛盾,你在非常生气的情况下骂了对方,事后你认识到了自己的错误,你希望得到对方的谅解吗?
镜头二:这样做,行吗?同学们,请大家想一想,如果真的照大家说的去做,
那么我们就是怎样的人呢?
通过引导,我自然地纠正了学生思维上的偏差,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思辨能力,并把思想教育融入了课堂。
课堂是丰富多彩的,学生的回答往往纷繁复杂,教师的评价也应该风格各异,可以来点幽默:“士别三日,当刮目相看。你的回答太妙了,聪明的阿凡提都快比不上你了。”可以对小组进行这样的评价:“你们真是一群智多星。瞧,再困难的题目也难不倒你们!”也可以对不完善的问答这样评价:“你的思维真快,要是在……说的更清楚、更具体些,就更好了!”可以用掌声鼓励,也可以敲各种图章,发小奖品,记录加分……总之希望课堂评价走出单一性、模糊性的怪圈,走向多元化和艺术化,成为激发学生智慧火花的有效手段。
《走出课堂评价的模糊性》
本文链接地址:http://www.oyaya.net/fanwen/view/57663.html
吴 刚
课堂评价是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对学生的学习状况表现出来的高超的评价艺术,是教学过程中必不可少且非常重要的一个组成部分。教师的课堂评价对学生的情趣和情感影响很大。可是,自从实施新课标以来,有很大一部分教师似乎走进了一个模糊性的怪圈。表现之一,为了保护学生的积极性,采取一味鼓励的评价手段;于是,“很好”、“很棒”这些单一肯定的评价语言充斥了课堂。表现之二,为了达到让学生畅所欲言的目的,采取滞后评价的方法;于是课堂上又出现了少评价,甚至不评价的现象。这种做法极易使学生形成模糊的知识概念,客观上造成了知识误区。
其实,新课标的实施,使学生的主体地位得到了提升。这并不意味着评价功能的削弱;相反地是从评价方式、评价时机、评价艺术等方面对教师提出了更新、更高的要求。要求我们教师在鼓励、引导学生“有创意的表达”的同时,也要让教师的评价闪现出智慧的光芒。那么,如何正确地进行课堂评价呢?笔者在教学中进行了一些有益的尝试。
一、 鉴赏性评价
曾在一本资料中看到对姚竹青老师的介绍:他的作文评语以其个性化、人文化的特点,深入人心。其中就不乏对学生作文优点的欣赏,如:“你出手不凡,想不到你竟然写得如此情趣盎然;语言美极了,谢谢你使我有幸读到了这样每秒精巧的文章;此文寓意深长,值得反复吟咏。”读到这样充满赞美和肯定且极富人情味的评语,我们可以想见作为学生那幸福高兴的表情和成功的愉悦感。
同样,在课堂教学中有针对性的赞美语言,不仅是对已经回答问题的学生的极大鼓舞,也会激发其他学生思想的火花。
“你考虑得真仔细!”“你的回答准确而有深度,语言精练。老师真为你说得这么好感到高兴!”“哦,多么美妙的比喻呀!”,听你声情并茂的朗读真是一种享受!“你对问题的回答显出你高超的概括能力,真棒!”诸如此类的评价语言,能最大限度的激发学生参与表达的热情,促进学生养成踊跃发言的好习惯。
二、 引导性评价
传统教育对于学生的一些不正确的观点和看法往往立即予以否定,甚至批评,而素质教育则不然。为了鼓励学生畅所欲言,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教师都力求在课堂上建立一种和谐、愉悦、轻松的民主教学氛围,于是延迟评判原则逐渐被引入课堂。但是,延迟评判并不等于不评判,更不能为了保护学生的“积极性”而故意含糊其词,混淆是非。如果对学生得出的错误结论不加以匡正,模糊的概念不置可否,这样学生就会误以为得到了老师的默认,“其为惑也,终不解矣”。结果只能是误人子弟,为害不浅。
笔者在教学的尝试中认识到,对于学生的一些片面的、偏激的、甚至错误的观点和看法,宜采取“主动的”延迟评判方式,即实施引导性评价。请看下面两个教学镜头的处理。
镜头一:《陈太丘与友期》教学片断
老师问:假如你是元方,你会原谅那位客人吗?
学生答:我不会原谅他,谁让他骂我的父亲呢?
镜头二:《伟大的悲剧》教学片断
老师问:假如你是斯科特,你会给阿蒙森作证给挪威国王捎信吗?
学生甲:不会给他捎信,因为斯科特没有这个义务。
学生乙:不会给他作证,因为他们是竞争对手,代表两个不同的国家。
学生丙:可以把挪威人所有的痕迹抹掉,插上英国的国旗,并向全世界宣布是他们第一个到达南极的。
面对学生如此偏激、甚至错误的回答,我是这样引导他们的。
镜头一:你的回答有一定的道理,不过换一个角度想想,假如你和同学或者朋友闹了矛盾,你在非常生气的情况下骂了对方,事后你认识到了自己的错误,你希望得到对方的谅解吗?
镜头二:这样做,行吗?同学们,请大家想一想,如果真的照大家说的去做,
那么我们就是怎样的人呢?
通过引导,我自然地纠正了学生思维上的偏差,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思辨能力,并把思想教育融入了课堂。
课堂是丰富多彩的,学生的回答往往纷繁复杂,教师的评价也应该风格各异,可以来点幽默:“士别三日,当刮目相看。你的回答太妙了,聪明的阿凡提都快比不上你了。”可以对小组进行这样的评价:“你们真是一群智多星。瞧,再困难的题目也难不倒你们!”也可以对不完善的问答这样评价:“你的思维真快,要是在……说的更清楚、更具体些,就更好了!”可以用掌声鼓励,也可以敲各种图章,发小奖品,记录加分……总之希望课堂评价走出单一性、模糊性的怪圈,走向多元化和艺术化,成为激发学生智慧火花的有效手段。
《走出课堂评价的模糊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