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进生心理、成因探究及人格转化
后进生心理、成因探究及人格转化
杭州市开元中学 徐建岚
在教育实践中,大量的事实表明:每一所学校的每一个班级,都存在着一部分成绩差、道德行为也差的学生,即所谓的后进生。教育工作中最难也是最苦的“差事”就是后进生工作,作为班级管理的主要成员——班主任,千万不能因为差生学习不好或表现不好而放弃对他们的培养与转化。一个班级的管理好差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对后进生的管理。如何做好后进生的转化,将直接影响班风甚至校风。
后进生的心理主要呈现以下三个特点:一、自卑心理强。后进生往往感觉低人一等,进而自暴自弃。他们往往将精力转移到关注和谈论歌星、球星,与同学的交往上,或者发型、服饰等方面上,来体现自我的存在,求得心理上的暂时平衡。二、戒备心理强。后进生对老师经常处于猜疑、怨恨的状态,久而久之,与老师之间形成了一道鸿沟,他们从心眼里听不进,也不想听老师正确的教育,整天躲躲藏藏,有意回避老师。三、逆反心理强。他们对老师的教育产生怀疑,对正确的管教产生抵触,对班集体冷漠,与老师感情疏远,甚至产生对抗和敌意。老师要求做的事,他们偏偏不做,即使强迫做了也做不好,而老师要求不做的,他们反而积极去做,跟老师唱对台戏。
“治水先治源”,对后进生的转化同样需要摸清源头,找出之所以后进的种种原因。后进生的形成原因是多方面的,有自身内在的原因,也有外部环境的原因,一般有如下几种:一、个体心理的障碍。从心理素质看,后进生的独立性意向的迅速发展与认识能力低下不适应的矛盾,使其易感情冲动,产生一些片面的错误的认识。从思想水平看,后进生社会经验贫乏,辨别是非的能力差。随着市场经济的日臻完善,人们生活节奏的日益加快,竞争意识越来越激烈,人际交往日益纷纭复杂。学生直接或间接受社会、家庭、学校压力的影响,心理产生一定的障碍,如情绪的反常、注意力的分散、“惧怕感”的缺乏、性格的偏执等,行为越轨,心态乖戾,时常采取过激行为。
二、家庭教育的失当。有些家庭由于经济条件较好,对子女实行无原则的溺爱,使子女不懂得尊重他人,唯我独尊,一旦犯了错误还能得到家人的袒护;有的家庭父母过分强调自己工作忙,忽视了对子女的教育,可谓只养不教,对子女的学习、思想情况甚少了解;有的家庭父母文化素养低,行为不检,家庭不和睦,动不动便对子女打骂、惩罚,造成子女抵触对抗;有的家庭在教育子女时多用物质刺激,金钱引诱,极少关心子女的成长,发现子女出现问题,把责任推卸给学校,甚至不愿意与学校配合教育。
三、集体友谊的丧失。后进生通常是集体荣誉的破坏者,同学都讨厌害怕他们,不愿和他们亲近,即使他们有过勇于改正错误的表现,也常常难以得到重视、信任和鼓励,因而他们产生了心理对抗;另一方面,一般后进生由于学习成绩差,表现不好,经常成为老师批评、家长打骂、同学嘲笑的对象。为了表示不满与反抗,他们在外表上往往表现出傲慢骄横的样子,而内心却又常常低估自己,看不到自己的优点和长处,总觉得自己处处不如人,对自己缺乏信心。久而久之,形成了强烈的自卑心理和表里不一的心理特点。外表对批评满不在乎,内心却蕴藏着要求进步的“火种”;外表对人对事漠不关心,不太合群,内心却渴望友谊、理解、尊重、支持和信任。
四、不良风气的影响。社会上真善美、假恶丑的颠倒,是非的混淆,使后进生缺乏辨识能力,往往把好事当坏事,把坏事看成好事,片面模仿追求他们心目中“英雄”的行为、思维方式,从而加速了其心理品质和人格的变形。社会上的不良风气,侵蚀着学生的心灵,给学校教育带来负效应。
五、学校教育的失误。当今应试教育的影响依然很大,教师对学生只重分数,对后进生缺乏引导;或因学生作业负担过重,整天呆在教室。学校生活的枯燥,教师教育方法的单一粗暴,漠视学生的尊严,结果使学生厌恶学校生活,抵触老师的教育。
“内因是变化的根据,外因是变化的条件,外因通过内因起作用。”后进生不良心理品质的形成,发端于复杂的内因和外因,有一定的顽固性,只有截断源头,疏通渠道,启动内因,对症下药,方可取得成效。班主任可从“识”、“情”、“理”、“法”、“联”、“恒”六字入手来做后进生的人格转化工作。
一、以“识”为前提,全面了解,对症下药。
要教育好后进生,首先要求我们班主任坚持用全面发展的观点认识和看待后进生。俗话说:“出水的荷花有高低”,“人的五指不一样齐”,“一母所生的子女性格尚不一样”,后进生所表现出来的思想品德、道德行为千差万别,因此我们千万不能带有色眼镜,认为后进生一无是处,片面地放大后进生的缺点,抹杀后进生的闪光点。我们应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找出病因,对症下药,在教育转化的过程中,及时掌握后进生的思想动态、行为变化,及时采取有效措施,才能做到因材、因时施教,做到一把钥匙开一把锁。教师只有深入了解和研究后进生的心理特点,才能消除他们的疑惧心和自卑感;教师只有仔细揣摩后进生的心理需求,才能提高他们明辨是非的能力;教师只有准确把握后进生的心理倾向,才能帮助他们树立崇高的理想和伟大的抱负。
二、 “情”为基础,主动接近,宽容接纳。
在功利主义的驱使下,我们的教育失却了一些最不该失却的东西:爱心、关怀、理解。我们首先要做的,就是要用这些情感内容填平师生间形成的情感沟堑,修补他们因受不良影响而形成的心理障碍,点燃他们胸中的希望。教师要尊重学生,建立平等的师生关系,真正站在关心他们成长进步的立场上,和他们一起共度难关;教师要以爱心抚慰他们的心灵,让后进生能够感受到集体的温暖,感受到自己在班上有一席之地;教师要以诚心赢得他们的信任,为他们提供展示自身价值、树立自尊形象的舞台;教师要以耐心期待他们转化,鼓励和引导他们确立新的行为目标,不断肯定他们新的行为模式和进步表现,促使他们从旧的习惯势力的束缚中解放出来,逐渐培养起良好的行为习惯。这样在不断的交流中,后进生就会从教育者那里吸取力量,不断进步。后进生的转化工作有了良好的感情基础,转化工作就有了良好的开始。
三、以“理”为要求,晓以利害,导之以行。
仅仅有良好的感情基础是不够的,而且与后进生建立良好的感情基础,不是我们转化工作的最终目的,我们的教育转化工作不能停留在与后进生交朋友这水平上,而应在道理上做文章。后进生之所以后进,常是出于行为养成方面的困难,或是“心中无标尺”,无章可依,所以教师应明确规范,使遵之有度,循之有则。首要任务是进行思想品德教育,帮助后进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教他们如何做人,做一个高素质的人。要进行法制教育,教育他们做一个守法公民,帮助他们明辨是非,正确识别什么是真善美,什么是假恶丑。同时要求他们“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在日常生活和学习中从小事情和小问题上,渗透着和溶化着大道理于春风化雨之中。只有从点滴小事的严格要求开始,才能把后进生从行为习惯上慢慢地转变过来,培养出良好的日常行为习惯和良好的道德品质。培养是非观念,必须坚持正面诱导,以理服人,切忌简单粗暴,以势压人。对他们说理要透彻,一定要结合榜样教育和具体事例,利用集体舆论,辅之以分明的奖罚。还应要求他们经常进行自我克服,养成、巩固并发展良好的行为习惯。以行为规范做目标,辅以思想教育,晓以利害,育人之道在明理,明理之后,行为则易于在思想支配下逐渐养成。
四、以“法”为讲究,灵活多样,提高效率。
现在的青少年,透过各种信息网络,见识广,口齿灵,即使资历所限,判别是非能力弱,但遇到事情总会推一把,他们既会争辩,也会诡辩。针对学生思想的复杂性,我们除了坚持正面教育外,还需讲究方法。比如可以运用沟通方法,做他们的知心朋友,逐步感化后进生;可以运用激励手段,捕捉闪光点,多表扬,少批评,充分发挥后进生的主观能动性;可以运用弹性教育法,宽严结合,通过缓冲使后进生逐步转化;可以运用诙谐法,故意刺激学生,唤起学生的自尊,使其能克服行为上的偏差,“智取”后进生;可以创设一些带有一定困难的情境,锻炼他们与各种诱因勇敢斗争的意志力,培养他们战胜困难、战胜自我的顽强毅力;可以进行心理辅导,于情感交融中让学生受到激励、鞭策、鼓舞、感化、呼唤、指导和建议,敞开学生的心扉,抓到问题的症结所在,形成积极的、丰富的人生态度与情感体验。运用这些方法时要注意四个结合:一、集体言论和个别点拨相结合,既给予压力,又点拨调教;二、规范行为和思想教育相结合,既有思的触动,又有行的引导;三、长远思想和切近目标相结合,让学生明白,心存高远和脚踏实地是人生得以成功的双翼;自主自律和环境熏染相结合,借用外因,在内因作用下令他们出现质的变化。只有方法得当,才会提高效率。
五、 “联”为手段,形成合力,共同教育。
长期以来,在教育学生特别是后进生问题上,校外教育和校内教育配合得不够,一方面,学校苦口婆心地教育后进生,另一方面,社会上不关心和讽刺后进生现象比较普遍,从而淡化了学校教育。应该认识到,后进生转化工作是一项系统而复杂的工程,单靠教师、学校的力量是不够的,还要充分利用家庭、社会等教育力量,为此,在后进生转化过程中,既要充分发挥学校主导作用,又要充分利用校外因素对他们的积极影响。作为教师,特别是班主任,应当主动与家长取得联系,引导家长采取正确的教育方式方法,要求家长配合学校,开展适当的家庭教育,并主动向教师反映子女在家的情况。这样,由于后进生得到双向疏导,进步较快。除此之外,还应充分利用社会的教育功能,教育好后进生。如邀请社会各届人士到校进行专题教育,现身说法,组织学生对校外教育基地参观实践亲身体验 《后进生心理、成因探究及人格转化》
本文链接地址:http://www.oyaya.net/fanwen/view/57672.html
杭州市开元中学 徐建岚
在教育实践中,大量的事实表明:每一所学校的每一个班级,都存在着一部分成绩差、道德行为也差的学生,即所谓的后进生。教育工作中最难也是最苦的“差事”就是后进生工作,作为班级管理的主要成员——班主任,千万不能因为差生学习不好或表现不好而放弃对他们的培养与转化。一个班级的管理好差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对后进生的管理。如何做好后进生的转化,将直接影响班风甚至校风。
后进生的心理主要呈现以下三个特点:一、自卑心理强。后进生往往感觉低人一等,进而自暴自弃。他们往往将精力转移到关注和谈论歌星、球星,与同学的交往上,或者发型、服饰等方面上,来体现自我的存在,求得心理上的暂时平衡。二、戒备心理强。后进生对老师经常处于猜疑、怨恨的状态,久而久之,与老师之间形成了一道鸿沟,他们从心眼里听不进,也不想听老师正确的教育,整天躲躲藏藏,有意回避老师。三、逆反心理强。他们对老师的教育产生怀疑,对正确的管教产生抵触,对班集体冷漠,与老师感情疏远,甚至产生对抗和敌意。老师要求做的事,他们偏偏不做,即使强迫做了也做不好,而老师要求不做的,他们反而积极去做,跟老师唱对台戏。
“治水先治源”,对后进生的转化同样需要摸清源头,找出之所以后进的种种原因。后进生的形成原因是多方面的,有自身内在的原因,也有外部环境的原因,一般有如下几种:一、个体心理的障碍。从心理素质看,后进生的独立性意向的迅速发展与认识能力低下不适应的矛盾,使其易感情冲动,产生一些片面的错误的认识。从思想水平看,后进生社会经验贫乏,辨别是非的能力差。随着市场经济的日臻完善,人们生活节奏的日益加快,竞争意识越来越激烈,人际交往日益纷纭复杂。学生直接或间接受社会、家庭、学校压力的影响,心理产生一定的障碍,如情绪的反常、注意力的分散、“惧怕感”的缺乏、性格的偏执等,行为越轨,心态乖戾,时常采取过激行为。
二、家庭教育的失当。有些家庭由于经济条件较好,对子女实行无原则的溺爱,使子女不懂得尊重他人,唯我独尊,一旦犯了错误还能得到家人的袒护;有的家庭父母过分强调自己工作忙,忽视了对子女的教育,可谓只养不教,对子女的学习、思想情况甚少了解;有的家庭父母文化素养低,行为不检,家庭不和睦,动不动便对子女打骂、惩罚,造成子女抵触对抗;有的家庭在教育子女时多用物质刺激,金钱引诱,极少关心子女的成长,发现子女出现问题,把责任推卸给学校,甚至不愿意与学校配合教育。
三、集体友谊的丧失。后进生通常是集体荣誉的破坏者,同学都讨厌害怕他们,不愿和他们亲近,即使他们有过勇于改正错误的表现,也常常难以得到重视、信任和鼓励,因而他们产生了心理对抗;另一方面,一般后进生由于学习成绩差,表现不好,经常成为老师批评、家长打骂、同学嘲笑的对象。为了表示不满与反抗,他们在外表上往往表现出傲慢骄横的样子,而内心却又常常低估自己,看不到自己的优点和长处,总觉得自己处处不如人,对自己缺乏信心。久而久之,形成了强烈的自卑心理和表里不一的心理特点。外表对批评满不在乎,内心却蕴藏着要求进步的“火种”;外表对人对事漠不关心,不太合群,内心却渴望友谊、理解、尊重、支持和信任。
四、不良风气的影响。社会上真善美、假恶丑的颠倒,是非的混淆,使后进生缺乏辨识能力,往往把好事当坏事,把坏事看成好事,片面模仿追求他们心目中“英雄”的行为、思维方式,从而加速了其心理品质和人格的变形。社会上的不良风气,侵蚀着学生的心灵,给学校教育带来负效应。
五、学校教育的失误。当今应试教育的影响依然很大,教师对学生只重分数,对后进生缺乏引导;或因学生作业负担过重,整天呆在教室。学校生活的枯燥,教师教育方法的单一粗暴,漠视学生的尊严,结果使学生厌恶学校生活,抵触老师的教育。
“内因是变化的根据,外因是变化的条件,外因通过内因起作用。”后进生不良心理品质的形成,发端于复杂的内因和外因,有一定的顽固性,只有截断源头,疏通渠道,启动内因,对症下药,方可取得成效。班主任可从“识”、“情”、“理”、“法”、“联”、“恒”六字入手来做后进生的人格转化工作。
一、以“识”为前提,全面了解,对症下药。
要教育好后进生,首先要求我们班主任坚持用全面发展的观点认识和看待后进生。俗话说:“出水的荷花有高低”,“人的五指不一样齐”,“一母所生的子女性格尚不一样”,后进生所表现出来的思想品德、道德行为千差万别,因此我们千万不能带有色眼镜,认为后进生一无是处,片面地放大后进生的缺点,抹杀后进生的闪光点。我们应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找出病因,对症下药,在教育转化的过程中,及时掌握后进生的思想动态、行为变化,及时采取有效措施,才能做到因材、因时施教,做到一把钥匙开一把锁。教师只有深入了解和研究后进生的心理特点,才能消除他们的疑惧心和自卑感;教师只有仔细揣摩后进生的心理需求,才能提高他们明辨是非的能力;教师只有准确把握后进生的心理倾向,才能帮助他们树立崇高的理想和伟大的抱负。
二、 “情”为基础,主动接近,宽容接纳。
在功利主义的驱使下,我们的教育失却了一些最不该失却的东西:爱心、关怀、理解。我们首先要做的,就是要用这些情感内容填平师生间形成的情感沟堑,修补他们因受不良影响而形成的心理障碍,点燃他们胸中的希望。教师要尊重学生,建立平等的师生关系,真正站在关心他们成长进步的立场上,和他们一起共度难关;教师要以爱心抚慰他们的心灵,让后进生能够感受到集体的温暖,感受到自己在班上有一席之地;教师要以诚心赢得他们的信任,为他们提供展示自身价值、树立自尊形象的舞台;教师要以耐心期待他们转化,鼓励和引导他们确立新的行为目标,不断肯定他们新的行为模式和进步表现,促使他们从旧的习惯势力的束缚中解放出来,逐渐培养起良好的行为习惯。这样在不断的交流中,后进生就会从教育者那里吸取力量,不断进步。后进生的转化工作有了良好的感情基础,转化工作就有了良好的开始。
三、以“理”为要求,晓以利害,导之以行。
仅仅有良好的感情基础是不够的,而且与后进生建立良好的感情基础,不是我们转化工作的最终目的,我们的教育转化工作不能停留在与后进生交朋友这水平上,而应在道理上做文章。后进生之所以后进,常是出于行为养成方面的困难,或是“心中无标尺”,无章可依,所以教师应明确规范,使遵之有度,循之有则。首要任务是进行思想品德教育,帮助后进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教他们如何做人,做一个高素质的人。要进行法制教育,教育他们做一个守法公民,帮助他们明辨是非,正确识别什么是真善美,什么是假恶丑。同时要求他们“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在日常生活和学习中从小事情和小问题上,渗透着和溶化着大道理于春风化雨之中。只有从点滴小事的严格要求开始,才能把后进生从行为习惯上慢慢地转变过来,培养出良好的日常行为习惯和良好的道德品质。培养是非观念,必须坚持正面诱导,以理服人,切忌简单粗暴,以势压人。对他们说理要透彻,一定要结合榜样教育和具体事例,利用集体舆论,辅之以分明的奖罚。还应要求他们经常进行自我克服,养成、巩固并发展良好的行为习惯。以行为规范做目标,辅以思想教育,晓以利害,育人之道在明理,明理之后,行为则易于在思想支配下逐渐养成。
四、以“法”为讲究,灵活多样,提高效率。
现在的青少年,透过各种信息网络,见识广,口齿灵,即使资历所限,判别是非能力弱,但遇到事情总会推一把,他们既会争辩,也会诡辩。针对学生思想的复杂性,我们除了坚持正面教育外,还需讲究方法。比如可以运用沟通方法,做他们的知心朋友,逐步感化后进生;可以运用激励手段,捕捉闪光点,多表扬,少批评,充分发挥后进生的主观能动性;可以运用弹性教育法,宽严结合,通过缓冲使后进生逐步转化;可以运用诙谐法,故意刺激学生,唤起学生的自尊,使其能克服行为上的偏差,“智取”后进生;可以创设一些带有一定困难的情境,锻炼他们与各种诱因勇敢斗争的意志力,培养他们战胜困难、战胜自我的顽强毅力;可以进行心理辅导,于情感交融中让学生受到激励、鞭策、鼓舞、感化、呼唤、指导和建议,敞开学生的心扉,抓到问题的症结所在,形成积极的、丰富的人生态度与情感体验。运用这些方法时要注意四个结合:一、集体言论和个别点拨相结合,既给予压力,又点拨调教;二、规范行为和思想教育相结合,既有思的触动,又有行的引导;三、长远思想和切近目标相结合,让学生明白,心存高远和脚踏实地是人生得以成功的双翼;自主自律和环境熏染相结合,借用外因,在内因作用下令他们出现质的变化。只有方法得当,才会提高效率。
五、 “联”为手段,形成合力,共同教育。
长期以来,在教育学生特别是后进生问题上,校外教育和校内教育配合得不够,一方面,学校苦口婆心地教育后进生,另一方面,社会上不关心和讽刺后进生现象比较普遍,从而淡化了学校教育。应该认识到,后进生转化工作是一项系统而复杂的工程,单靠教师、学校的力量是不够的,还要充分利用家庭、社会等教育力量,为此,在后进生转化过程中,既要充分发挥学校主导作用,又要充分利用校外因素对他们的积极影响。作为教师,特别是班主任,应当主动与家长取得联系,引导家长采取正确的教育方式方法,要求家长配合学校,开展适当的家庭教育,并主动向教师反映子女在家的情况。这样,由于后进生得到双向疏导,进步较快。除此之外,还应充分利用社会的教育功能,教育好后进生。如邀请社会各届人士到校进行专题教育,现身说法,组织学生对校外教育基地参观实践亲身体验 《后进生心理、成因探究及人格转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