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感与情感教育在素质形成中的作用
素质教育旨在谋求学生身心素质的整体发展,从心理方面来说,它必然既关注学生的认知发展,也必然关注学生的非认知发展,其中特别是学生的情感发展。
重视情感与情感教育在学生整体素质形成中的作用,是素质教育与应试教育的一个实质性区别。
苏霍姆林斯基早就明确提出“学校的中心任务之一就是培养道德的、理智的、审美的高尚情操”,他强调“一个真正的人不能设想没有善良的情感。实际上,教育就是从培养真诚的关怀之情----即对周围世界所发生的一切都会由衷地作出思想、情感上的反响----开始的。真诚的关怀----这是和谐发展的一般基础,在这个基础上人的各种品质----智慧、勤勉、天才----都会获得真正的意义,得到最光辉的发扬”。
儿童素质形成与发展的过程,实质是社会的政治要求、思想规范、道德准则、价值观念、行为标准等等这些外部的东西转化为儿童自身的内部东西的过程,即内比过程。美国心理学家布恩等曾经提出:“怎样使我们的儿童把我们的行为准则和价值观念内化为他们的行为准则和价值观念?通过实验,他们的回答是“靠爱(情感)和习惯”。所以,素质教育的关键问题是内化、而内化的关键在情感与习惯。
心理学课本一般都把情感定义为个体对客观事物是否符合自己需要的态度体验。其实,情感既是个体一时一事的主观体验,它表现为一种动态的心理过程,同时也是个体个性中稳定了的内部状态,它表现为一种静态的个性倾向。两者既有联系又有区别。个性倾向作为一种心理结构也就是个性的动力结构,由需要、动机、兴趣、态度、信念、价值观等心理成分构成。需要强调指出的是,这些心理成分无一不包含着人的情感。由此足以说明,情感对人的生活活动和身心发展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
布卢姆曾经指出:“回顾一下情感领域,它实际上是一个‘潘朵拉魔盒’。”
他说“如果我们要面对现实并采取行动的话,就必须打开我们的‘盒子’”,他强调“正是在这个‘盒子”里可以找到最有影响的控制。情感领域包含着那些决定一个人的人生性质并最终决定所有人的人生性质的力量。不打开这个‘盒子’,就是否定这些塑造我们每个人的人生的强大动机力量的存在。寻求其它途径就是不正视现实”。布卢姆在这里揭示了情感在人的发展,人的教育中的巨大作用,对我们实施素质教育具有深刻的启示。
情感的这种力量与作用,并非人们主观臆造的,而有其深远的生理的、历史的根源。科学家们的研究发现,动物进化到哺乳动物阶段,沿着中枢神经系统顶端低级行为控制中枢,出现了新的行为控制中枢,即边缘系统,它是哺乳动物爱护和照料后代的行为的发生和控制中枢。作为人类情感中枢的边缘系统,便是从早期哺乳动物继承进化而来的。近几年来,许多实验证明:亿万年前,哺乳动物的母幼情感联系,就是人类情感的最初进化根源。这就是说,人的情感早在亿万年前的进化阶段就萌芽了。
因为源远流长,所以根深叶茂。人们把人称之为情感的动物,是有充分根据的。人脑的边缘系统是上联大脑皮层,下通低级中枢的联络和控制枢纽,因此,人的任何心理过程或行为总是带有某种情绪色彩,对人的环境适应起着这样那样的作用。人是有情感的动物,人有爱的需要。特别是处在成长、发展过程中的婴幼儿和青少年,离开了爱,他们的身心健康将受到严重的影响。心理治疗的临床证明:早期的情绪损伤,可导致各种怪癖性格和异常行为的形成,情感对人的成长发展中的这种作用,现实生活中有不可胜数的事例。
更为重要的是,情感不仅影响个体的发展,而已影响社会的进步,影响民族传统的延续与发展。现代社会心理学认为,一个社会和民族的延续与发展,有赖于这个社会与民族的文化遗传,而文化遗传则影响着人们的情感走向,因为文化这种东西扎根于人们的传统习惯,渗透在人们的思想观念、行为活动,以及待人接物的态度、方式之中,而这一切都与人的情感有着非常密切的关系。所以,一 个社会,一个民族在文化遗传的过程中,同时又实现着这个社会,这个民族的情感遗传。这种情感上的历史积累,又成为一种粘着剂,使某种被人们保留着的文化传统经得住时间的考验,并为一代又一代人所接受。这种情感遗传是一个民族得以存在、延续和发展的一种内在力量,一种强大的持久的民族凝聚力。
社会心理学家们指出,这种执着的传统情感不是与生俱来的,而是在个体社会化的过程中形成并发展的。他们又强调指出对个体早期社会化中的情感教育与情感培养,将会影响他们今后情感发展的性质及其完善程度。如果忽视或无视情感与情感教育的这种作用,无异就是放弃了一种重要的教育力量,其结果将会给社会的年幼一代的身心发展和社会自身的发展造成十分不利的影响。
重视情感与情感教育在人的成长与发展中的作用,已经成为现代教育的一个重要特点。情感既然影响每个个体身心的健康成长,也就必然影响整个社会的进步,因为社会是由个体组成的。情感不仅是个体心灵的窗口,社会精神文明的标志,而且也是社会的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建设的巨大动力。个体或群体的政治、思想、伦理道德的核心是信念,而信念乃是理智与情感的合金,没有情感的信念是不存在的。
当代世界一些发达国家的教育家们,鉴于年轻一代的道德面貌与科学文化发展相背离的现象日益严重,都在探讨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同步发展的问题。很多专家学者提出了各种设想、各种对策,其中包括强调“纠正偏重智能发展”的倾向,呼吁要从“智能中心”转向培养儿童个性的全面发展。他们强调指出“发展智力绝不能以牺牲儿童的社会性情感的发展为代价”,一个健康的社会决不可能由缺乏良好社会情感的高智能群体所组成。
多年来,我国的基础教育落入应试教育的误区,一切唯应试、升学是从、情感教育处于不屑一顾的地位,由此造成的后果是令人震惊的。君不见,在我们的课堂里,孩子们面对黄继光、邱少云、刘胡兰这些闪光的名字的时候,他们的评价是什么?!他们在学习这些英雄人物惊天地、泣鬼神的光辉业迹时,他们胸中升腾起的情感又是什么!?在影院或剧场里,我们可能都不止一次的碰到过以下现象:当舞台上出现严肃、壮烈的情景时,有些人常常会报以轻浮的哄笑;而当银幕上映出悲怆、肃穆的画面时,引来的却不是沉痛的、崇敬的共鸣。是什么价值观念扭曲了这些年轻人的情感与心灵!?看来、对孩子进行情感教育,已经到了应该大声疾呼的时候了。
情感需要通过教育来培养。情感不仅是教育的力量,教育的手段,而且它本身也应该成为教育的对象。对年幼、年轻一代的教育必须包括情感教育。诚然,人类的许多基本情绪,诸如愉快、悲伤、愤怒、恐惧、惊奇、厌恶等等,在婴儿早期即已出现,这些基本情绪具有先天的性质。而以后出现的比较复杂的情感,正像语言一样又大多是在日常生活中,似乎是“自然而然”地学会的。但是决不能由此可以认为情感毋须划入教育的范围。人的情感与语言具有很多相似之处,从一方面看,它们似乎都是不学而会的,但从另一方面看,它们必须经过认真的学习,才能适应现代社会的文化要求,成为现代社会公民的基本的文明素养。璞玉固天生,不琢不成器。信哉此言之不谬也!
时代呼唤素质教育,素质教育是一种题,同样应该成为学校教育质量评价的内容。缺少情感教育的学校教育是一种不完整的教育,这种不完整的
本文链接地址:http://www.oyaya.net/fanwen/view/57695.html
重视情感与情感教育在学生整体素质形成中的作用,是素质教育与应试教育的一个实质性区别。
苏霍姆林斯基早就明确提出“学校的中心任务之一就是培养道德的、理智的、审美的高尚情操”,他强调“一个真正的人不能设想没有善良的情感。实际上,教育就是从培养真诚的关怀之情----即对周围世界所发生的一切都会由衷地作出思想、情感上的反响----开始的。真诚的关怀----这是和谐发展的一般基础,在这个基础上人的各种品质----智慧、勤勉、天才----都会获得真正的意义,得到最光辉的发扬”。
儿童素质形成与发展的过程,实质是社会的政治要求、思想规范、道德准则、价值观念、行为标准等等这些外部的东西转化为儿童自身的内部东西的过程,即内比过程。美国心理学家布恩等曾经提出:“怎样使我们的儿童把我们的行为准则和价值观念内化为他们的行为准则和价值观念?通过实验,他们的回答是“靠爱(情感)和习惯”。所以,素质教育的关键问题是内化、而内化的关键在情感与习惯。
心理学课本一般都把情感定义为个体对客观事物是否符合自己需要的态度体验。其实,情感既是个体一时一事的主观体验,它表现为一种动态的心理过程,同时也是个体个性中稳定了的内部状态,它表现为一种静态的个性倾向。两者既有联系又有区别。个性倾向作为一种心理结构也就是个性的动力结构,由需要、动机、兴趣、态度、信念、价值观等心理成分构成。需要强调指出的是,这些心理成分无一不包含着人的情感。由此足以说明,情感对人的生活活动和身心发展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
布卢姆曾经指出:“回顾一下情感领域,它实际上是一个‘潘朵拉魔盒’。”
他说“如果我们要面对现实并采取行动的话,就必须打开我们的‘盒子’”,他强调“正是在这个‘盒子”里可以找到最有影响的控制。情感领域包含着那些决定一个人的人生性质并最终决定所有人的人生性质的力量。不打开这个‘盒子’,就是否定这些塑造我们每个人的人生的强大动机力量的存在。寻求其它途径就是不正视现实”。布卢姆在这里揭示了情感在人的发展,人的教育中的巨大作用,对我们实施素质教育具有深刻的启示。
情感的这种力量与作用,并非人们主观臆造的,而有其深远的生理的、历史的根源。科学家们的研究发现,动物进化到哺乳动物阶段,沿着中枢神经系统顶端低级行为控制中枢,出现了新的行为控制中枢,即边缘系统,它是哺乳动物爱护和照料后代的行为的发生和控制中枢。作为人类情感中枢的边缘系统,便是从早期哺乳动物继承进化而来的。近几年来,许多实验证明:亿万年前,哺乳动物的母幼情感联系,就是人类情感的最初进化根源。这就是说,人的情感早在亿万年前的进化阶段就萌芽了。
因为源远流长,所以根深叶茂。人们把人称之为情感的动物,是有充分根据的。人脑的边缘系统是上联大脑皮层,下通低级中枢的联络和控制枢纽,因此,人的任何心理过程或行为总是带有某种情绪色彩,对人的环境适应起着这样那样的作用。人是有情感的动物,人有爱的需要。特别是处在成长、发展过程中的婴幼儿和青少年,离开了爱,他们的身心健康将受到严重的影响。心理治疗的临床证明:早期的情绪损伤,可导致各种怪癖性格和异常行为的形成,情感对人的成长发展中的这种作用,现实生活中有不可胜数的事例。
更为重要的是,情感不仅影响个体的发展,而已影响社会的进步,影响民族传统的延续与发展。现代社会心理学认为,一个社会和民族的延续与发展,有赖于这个社会与民族的文化遗传,而文化遗传则影响着人们的情感走向,因为文化这种东西扎根于人们的传统习惯,渗透在人们的思想观念、行为活动,以及待人接物的态度、方式之中,而这一切都与人的情感有着非常密切的关系。所以,一 个社会,一个民族在文化遗传的过程中,同时又实现着这个社会,这个民族的情感遗传。这种情感上的历史积累,又成为一种粘着剂,使某种被人们保留着的文化传统经得住时间的考验,并为一代又一代人所接受。这种情感遗传是一个民族得以存在、延续和发展的一种内在力量,一种强大的持久的民族凝聚力。
社会心理学家们指出,这种执着的传统情感不是与生俱来的,而是在个体社会化的过程中形成并发展的。他们又强调指出对个体早期社会化中的情感教育与情感培养,将会影响他们今后情感发展的性质及其完善程度。如果忽视或无视情感与情感教育的这种作用,无异就是放弃了一种重要的教育力量,其结果将会给社会的年幼一代的身心发展和社会自身的发展造成十分不利的影响。
重视情感与情感教育在人的成长与发展中的作用,已经成为现代教育的一个重要特点。情感既然影响每个个体身心的健康成长,也就必然影响整个社会的进步,因为社会是由个体组成的。情感不仅是个体心灵的窗口,社会精神文明的标志,而且也是社会的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建设的巨大动力。个体或群体的政治、思想、伦理道德的核心是信念,而信念乃是理智与情感的合金,没有情感的信念是不存在的。
当代世界一些发达国家的教育家们,鉴于年轻一代的道德面貌与科学文化发展相背离的现象日益严重,都在探讨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同步发展的问题。很多专家学者提出了各种设想、各种对策,其中包括强调“纠正偏重智能发展”的倾向,呼吁要从“智能中心”转向培养儿童个性的全面发展。他们强调指出“发展智力绝不能以牺牲儿童的社会性情感的发展为代价”,一个健康的社会决不可能由缺乏良好社会情感的高智能群体所组成。
多年来,我国的基础教育落入应试教育的误区,一切唯应试、升学是从、情感教育处于不屑一顾的地位,由此造成的后果是令人震惊的。君不见,在我们的课堂里,孩子们面对黄继光、邱少云、刘胡兰这些闪光的名字的时候,他们的评价是什么?!他们在学习这些英雄人物惊天地、泣鬼神的光辉业迹时,他们胸中升腾起的情感又是什么!?在影院或剧场里,我们可能都不止一次的碰到过以下现象:当舞台上出现严肃、壮烈的情景时,有些人常常会报以轻浮的哄笑;而当银幕上映出悲怆、肃穆的画面时,引来的却不是沉痛的、崇敬的共鸣。是什么价值观念扭曲了这些年轻人的情感与心灵!?看来、对孩子进行情感教育,已经到了应该大声疾呼的时候了。
情感需要通过教育来培养。情感不仅是教育的力量,教育的手段,而且它本身也应该成为教育的对象。对年幼、年轻一代的教育必须包括情感教育。诚然,人类的许多基本情绪,诸如愉快、悲伤、愤怒、恐惧、惊奇、厌恶等等,在婴儿早期即已出现,这些基本情绪具有先天的性质。而以后出现的比较复杂的情感,正像语言一样又大多是在日常生活中,似乎是“自然而然”地学会的。但是决不能由此可以认为情感毋须划入教育的范围。人的情感与语言具有很多相似之处,从一方面看,它们似乎都是不学而会的,但从另一方面看,它们必须经过认真的学习,才能适应现代社会的文化要求,成为现代社会公民的基本的文明素养。璞玉固天生,不琢不成器。信哉此言之不谬也!
时代呼唤素质教育,素质教育是一种题,同样应该成为学校教育质量评价的内容。缺少情感教育的学校教育是一种不完整的教育,这种不完整的
教育当然难以完整地发挥它应该发挥的功能,难以完整地完成全面提高学生素质的任务,难以最终摆脱应试教育的窠臼。完整的教育。我们的学校应该把情感的教育、情感的培养置于学校工作的重要地位,成为认真研究的
《情感与情感教育在素质形成中的作用》